新書推薦:

《
王朝的赌局:宋徽宗联金灭辽的致命抉择
》
售價:NT$
398.0

《
盔甲骑士:为自己出征(纪念版)
》
售價:NT$
254.0

《
地图中的战争史.海战篇(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口碑之作!)
》
售價:NT$
755.0

《
预见6G
》
售價:NT$
449.0

《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
售價:NT$
449.0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NT$
857.0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NT$
332.0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围绕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与馆校协同机制,系统探讨了科技场馆、高校、企业及社会力量在科学教育中的多维实践路径。
|
內容簡介: |
全书聚焦区域科技场馆集群助力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馆校结合助力科学教育创新、馆校结合助力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高校与企业助力科学教育、社会力量助力科学教育加法等五个议题,精选三十余篇研究论文,例举国内外典型案例,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教育生态体系,为建设场馆、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生态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期望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类场馆和学校互动合作,落实科学教育政策,推动我国科学教育发展。
|
關於作者: |
钟琦,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媒体科技传播研究、科普信息化相关研究、科普数据分析、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活动等。参与的主要课题包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信息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2024年系列年报》与《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普及》《媒介·科技·传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现状研究》《新媒体科技传播案例集》《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理论探索》《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与新媒体》等。
李正伟,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科普史、科普创作研究等。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航空科普在中国》《当科普遇上传播-传播学理论带给科普的启示》《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新中国科普70年》《第二届获奖优秀科普作品评介》《第十五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等。
|
目錄:
|
科普场馆联盟开展科学教育服务的机制与建设研究·····傅子杰杜心宁001
浅析中国航空博物馆助力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刘书含冯凯荣011
利用国家自然博物馆资源开展科学教育路径探究·····以科学学科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学为例·····张艳王喆017
日本馆校合作博学连携体系: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与实施举措·····白欣任二青025
HPS教育理念在科技博物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李宏刘迪042
在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中开发编程活动的创新、模式与启示·····以中国科技馆感触智能魅力展厅展品资源为例·····李凍傅子杰王学旗056
基于馆校结合的跨学科小气象家成长课程·····梁红瑜063
创客教育在博物馆: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王梦琦朱旭倩鲍贤清074
馆校合作新路径:E-STEAM生态设施建造课程进校园的实施与评估模式探索·····徐铭遥左小珊刘美丽马凯明冠华088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岳娜097
四步三阶:基于幼儿科学探究力发展的科学发现室建构与实施·····种瑞105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服务青少年科学思维发展:必由之路、实践探析、培养策略·····朱旭倩王梦琦鲍贤清115
馆校结合助力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湖南省科技馆“探秘月有阴晴圆缺”为例·····方芳133
广西科技馆助力科学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全视角学习理论的分析·····黄星华覃伦140
馆校结合背景下科技教师开展科学课程的实现途径·····唐叶景仕通曹金151
馆校结合助力医学史学科发展研究·····医学史课程与博物馆结合双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甄橙158
馆校结合·····高校科协助力科学教育的分析与研究·····马成轩李伽辰冯子宸173
科技馆在中小学研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以天津科技馆“科技探索营”为例·····张峥185
馆校结合科学种植道地药材及有效成分分析·····赵茜198
基于营地研学,浅析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以厦门沧江研学营地“未来的我们”为例·····朱朝冰207
馆校合作视域下的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模式设计与评估·····辛尤隆王紫色221
科普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叶影叶洋滨234
馆校结合助力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实践与探索·····以吉林省科技馆和长春市朝阳区教育局合作为例·····马晓健245
实践共同体视域下馆校合作对学生科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以中国农业博物馆《悯食记》科普剧为例·····赵靓陈旭张硕252
大学科学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青年中心的考察·····张鸣轩265
科技史融入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场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跟着郑和去航海”为例·····周磊283
基于科技馆展教资源开展仿生学教育探索·····以青岛科技馆仿生学展厅和课程为例·····乌拉297
博物馆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以中国铁道博物馆“走进火车的世界”为例·····吴千310
基于《科学》新课标的中小学地学科普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科普实践为例·····320
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基于芬兰中小学科学教育观察的思考·····王振强徐文彬贾明娜艾元元330
企业开展科学教育实践的策略研究·····以蓝色起源公司为例·····王宇赵晓飞刘文静伊和夫339
“跨学科融合”理念在科技馆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以青岛科技馆“未来汽车工程师-探秘齿轮”课程为例·····金钊洪施懿林曦352
企业助力科学教育的案例分析·····3M公司在明尼苏达州开展STEM教育项目的经验与启示·····李野彭平368
科普场馆个性化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以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组合拳”式研学课程安排为例·····韩莹莹贾晓阳姚爽382
科学顾问赋能馆校结合高质量协同发展·····以“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机制为例·····洪在银391
|
內容試閱: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办公厅于2023年12月11日发出《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工作。文件要求各地充分利用科技场馆等资源建设科学教育基地,并促进形成中小学与科技场馆等的常态合作,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展开,给我们“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相关研究和交流工作提出了新的紧迫课题。
因此,我们拟聚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开展“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征文活动,面向科学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广泛征集基于馆校结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相关研究论文。
征文设置5个主要议题,分别为:
1.区域科技场馆集群助力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
(1)场馆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和科学教育相关机制建设;
(2)提升区域场馆创新能力,服务科学课程定制化设计;
(3)区域馆校结合开展国家创新人才培养。
2.馆校结合助力科学教育创新
(1)场馆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作用;
(2)馆校结合提升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
(3)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3.馆校结合助力科技教师专业发展
(1)馆校结合开展科技教师专业培训;
(2)馆校结合助力科技教师开展科学课程设计;
(3)科技教师科学教育活动效果评估评价。
4.高校、企业助力科学教育
(1)高校科协助力科学教育案例研究;
(2)企业科协助力科学教育案例研究;
(3)国外高校、企业助力科学教育案例研究。
5.社会力量助力科学教育加法
(1)馆校外科技教师的培养;
(2)研学活动中的个性化科学教育设计;
(3)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的方式方法。
本次征文活动最终收录35篇原创论文,所有论文均未在其他学术会议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为“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科普场馆联盟开展科学教育服务的机制与建设研究
傅子杰
杜心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与实施,科学教育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科技的快速变革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此,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2]2023年,中国进一步提倡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3]这些系列举措彰显出中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4]的坚定决心。在此背景下,校外科学教育的服务正在积极转型,以便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学技术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服务。
当前,我国校外科学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科学教育资源整合不充分、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在此背景下,联盟化场馆合作模式为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教育试验区内区域科技场馆集群建设的科学教育服务思路,以期推动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校外科学教育的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校外教育通过提供精准的个性化、主题式、项目式教育服务,构建起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体系,并在实践层面广泛应用新技术扩展教育资源,显著提升了校外教育质量。[5]科普场馆是校外科普教育的基地之一,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收藏和研究自然科学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科普场馆作为培养公众创新精神和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社会途径,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活动,还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面对社会层面对科学与技术学习需求的增长,传统的实体场馆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区域科技场馆集群化的发展策略应运而生。这一策略旨在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各场馆的优势资源,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教育服务。集群化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扩大科技场馆的教育服务范围和影响力,还有助于推动科学教育的创新。
然而,当前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构建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机制促进科学教育实验区的教育服务,等等。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教育实验区内发展区域科技场馆集群进行科学教育服务的建设思路,以期为相关领域同仁开展联盟化合作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国际科普场馆集群共建的服务机制研究
(一)集群概念
集群(cluster)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由经济学者提出,其定义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企业与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发展的模式思路。对于场馆机构而言,集群模式能够提升经济效益,丰富博物馆文化消费内涵,并为科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集群化运营模式
总体而言,集群化运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后因性垂直管理模式、先因性垂直管理模式、服务型水平合作模式、共享型水平合作模式。
这些模式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共享,形成巨大合力,增加辐射力,提升社区、地区,甚至国家的科技文化软实力。
(三)国际科普场馆集群的教育服务经验
在国际上,科普场馆联盟发展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球有许多场馆集群化运营形成生态成效,包括诸多不同发展模式。
英国科技博物馆集团采用“总分馆”模式,各分馆在统一决策体系下发展,有着共同使命与愿景,扩大了科普场馆的影响力,并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6]
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盖蒂基金会(GettyFoundation)等机构积极采用“总分馆”模式,分馆拥有管理与执行人员,总馆又总体保证场馆利用资源提供更多服务、扩展影响力,各分馆彰显各自特色。
古根海姆基金会采用“连锁”模式和休斯敦博物馆区达成自愿结盟模式,为国际科普场馆联盟的发展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路径。[7]
古根海姆博物馆负责把握艺术方向并出借藏品、帮助举办展览。
休斯敦博物馆区通过结盟并设立机构统筹发展。其统筹同社区多家场馆设立休斯敦博物馆区协会,并与其他地区协会合作,将区域内的诸多场馆纳入专门机构统筹,形成合力。
美国史密森学会凭借独特的“公私合作”模式,成为全球极具特色的博物馆与研究集群。[8]
总之,集群发展给予博物馆未来以巨大发展潜力。
(四)集群理念:跨界融合与创新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museum:Newapproaches,newpublics),反映了这一全球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科普场馆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保障,使其迎来了新的融合机遇。近年来,博物馆界广泛将合作发展思路融入“文旅融合”“博物馆之夜”“智慧场馆”“虚拟博物馆”[9]等项目中,推动场馆突破自身局限,探索馆间创新模式,实现多场馆集群化运营,在内容和渠道上深度融合,不断探寻新时期科普场馆的创新发展途径。
(五)世界场馆集群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掀开”了世界上各个场馆的屋顶,没有边界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自然馆成为发展的前沿方向。建设场馆区域联盟机制并辐射到更广泛的教育服务,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集群化服务机制建设势在必行。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场馆联盟,是尝试的第一步,通过“左邻右舍”的场地及藏品、人力、资金、渠道等各资源间的互通共享。比如,共同举办展览、实施教育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媒体宣传等,构建起区域内的科学传播共同体,是当前最为可行的服务机制模式。当区域场馆联盟模式走向成熟时,未来还将继续探索更加广泛的场馆集群网络。这些发展路径与各国的教育战略和地区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持续构建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中国科普场馆集群的现状概览
当下,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场馆集群正在蓬勃发展。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以及人文领域的迅猛发展,文化类、科学类与自然类场馆紧密协作,共同构建起科普场馆集群,全力推动科学教育服务的提升。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但提高了各场馆的社会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科普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科普场馆的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共有1683座,比2012年的996座增长了69%!。(MISSING)科普场馆的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逐步转向需要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科普场馆集群发展理念获得业界普遍认同。
近年来,中国科普场馆联盟发展成效显著,科普场馆的集群发展样例层出不穷。通过资源整合和不同的合作共享模式,场馆联盟成员间的教育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国建成多种场馆集群,很多区域的集群模式,成了重要的地区“文化名片”。如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东北三省一区科普场馆联盟、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区域性联盟的建立,[11]都成了场馆集群发展的“排头兵”,推动区域科普资源整合和共享,[12]提升了各个场馆的科普教育整体水平。
通过联盟化发展,中国的科普场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大幅提高了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四、国内优质科普场馆集群的案例分享
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由中国科协牵头、中国科技馆主办,聚焦行业互联,深度挖掘科技馆科普资源,建立健全科技馆行业协作平台体系。持续开展“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围绕“双进服务‘双减’”“奋进科普新征程”等主题,联动各地各馆深挖优质科普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5年共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万余场、联动全国科技馆2044座次,服务公众超1亿人次,逐步形成了“一馆主承办、多馆共协作”的联动模式,为科普服务发展打开新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