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03.0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震撼人心的诗化语言,相互映照的三部作品
女译者 女设计师 女编辑=全女生产线。三位优秀的女译者,充分还原西苏随便一摘都是金句的诗化语言。
★《李斯佩克朵时刻》:女作家写女作家之书,跨越生死的灵魂共鸣
西苏第一次读到李斯佩克朵的作品,便为之深深触动,她们有着相仿的血统与经历,但可惜的是,这时李斯佩克朵已经逝世一年,她比西苏年长十七岁。此后,西苏一直在法国不遗余力地推广着她这位精神上的姐姐,本书是她为李斯佩克朵所写的评论文章的合集。
★《在里面》:女版《地粮》,以女祭司之声写就的丧父文学
依据自己早年丧父的经历,年轻的埃莱娜?西苏写成了这本薄薄的小说,这也是她的第0 1本小说。对女儿来说,失去父亲就失去了指引,但找回父亲也就找回了父权社会的阴影。该如何面对父亲的死,与对父亲的爱?
★《我该如何写作》:“女性书写”概念提出者论“女性书写”
埃莱娜?西苏是“女性写作/阴性书写”(écriture féminine)概念的提出者,她在巴黎八大设立的女性问题研究中心是全球最早的几个女性问题研究中心之一。《阁楼上的疯女人》的作者评价道,“西苏与其他法国当代女性主义者极具说服力地阐述了
|
內容簡介: |
《李斯佩克朵时刻》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二日,在李斯佩克朵逝世近一年后,大洋彼岸的法国女作家埃莱娜?西苏因学生推荐,第一次读到了李斯佩克朵的小说。她很快成了这位与她血统、经历相仿的巴西女作家最忠实的欧洲读者之一。十年后,她出版了这本亦创作、亦评论的小书《李斯佩克朵时刻》,献给她始终崇敬、却永远不可能谋面的李斯佩克朵。
《我该如何写作》
《我该如何写作》汇集了西苏从1975年到1984年写作的关于“女性写作”的六篇文章,论及西苏在博士论文中研究的乔伊斯、她钟爱的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日本画家葛饰北斋。“我以女性的身份写作,这造成了什么区别?”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工作中,西苏始终在探索一个肯定这种区别存在的空间。《我该如何写作》汇集了西苏从1975年到1984年写作的关于“女性写作”的六篇文章,论及西苏在博士论文中研究的乔伊斯、她钟爱的巴西作家李斯佩克朵、日本画家葛饰北斋。“我以女性的身份写作,这造成了什么区别?”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工作中,西苏始终在探索一个肯定这种区别存在的空间。
《在里面》
《在里面》是埃莱娜?西苏的小说开山作,在这本书中,她以早年丧父的经历为蓝本,以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在精神上与恋父情结的殊死缠斗。在无父之地,如何面对父亲的死,与对父亲的爱?本书获1969年美第奇文学奖。
|
關於作者: |
埃莱娜·西苏,作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于1937年生于阿尔及利亚,母亲是从德国逃出的流亡者。她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研究者、欧洲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参与了巴黎第八大学的创办,并于1974年在这里设立了女性问题研究中心,是全球最早的几个女性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译者
郁梦非,南京大学法语系翻译硕士,现为图书编辑。译有《椭圆女士》、《患瘟疫的动物们》、《轻文明》、《亚米拿达》、《鲍勃·迪伦的歌》(合译)等。
焦君怡,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译有《导体》《隐痛》《布列塔尼歌谣》等。
王明睿,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译有《窄门》《乔治·德·拉图尔》《环七丘城》《音乐之恨》《音乐课》《眼泪》《距骨》《自杀》等。
|
目錄:
|
《李斯佩克朵时刻》
1 生如橙子
81 在一只苹果的启发下
89 真理作者
110 原始的最后晚餐
113 最后晚餐的场景
120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力比多教育
125 如何拥有我们拥有之物
132 需求的祝福
137 仁慈的世界
141 作为你的我
《我该如何写作》
1 投身写作(1976)
85 对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两篇解读
89 性别过错:我在哪里享欲 (1976)
123 享乐的约束/原则或迷失的悖论(1983)
145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方法(1979)
179 坦克雷德在继续(1983)
217 最后的画作或上帝的肖像(1983)
《在里面》
1 一
123 二
|
內容試閱:
|
在一只苹果的启发下(节选)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女人。更确切地说:一种几乎不可思议的写作。爱因斯坦说过,有一天世人将很难相信,甘地这样的人曾真真切切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人们很难相信却会乐于相信,她存在过,就在我们身边,在昨天,她远远地领先于我们。卡夫卡是无法追上的,除非……是被她。
如果卡夫卡是女人。如果里尔克是一个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裔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过母亲,如果他活到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能够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写了尘世的小说。我为什么提到这些名字? 为了努力描出范围。从那里开始,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写作。在最苛刻的作品歇息的地方,她前进。然后,在哲学喘不上气的地方,她继续前进,走得更远,超越一切所知。在理解之后,一步一步,颤抖地走进这个世界令人发抖的不可理喻的深度之中,伸出细腻的耳朵,聆听星辰的声音、原子的轻微摩擦声、两次心跳之间的寂静。注视这个世界。她并不知道什么。她没有读过什么哲学家的书。然而,我们有时候真的能听到他们在她的森林里呢喃。她发现了一切。
一切与人类激情相悖的运动、对立面之间痛苦的联姻,它们构成了生活本身,恐惧与勇气(恐惧也是勇气),愚蠢与智慧(一个也是另一个,就像美女也是野兽),匮乏与满足,渴即是水……所有的秘密,她都向我们揭示了,将通往世界的数千把钥匙逐一地交给了我们。
以及这种重要的经历——尤其在现在——因持续的贫穷而贫穷,或因持续的富有而贫穷。
在那里,思想停止思考,转而变成快乐的飞翔,那就是她所写的。当快乐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造成痛苦,那就是这个女人给我带来的痛苦。以及在街上:走过一个俊美的男人、一个老女人、一个红发少女、一条难看的狗、一辆大汽车、一个盲人。
而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注视下,每个事件破壳而出,普通之物敞开自身,展露它的全然普通的宝藏。突然间,就像一阵风、一把火、一咬牙:生命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