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NT$
500.0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NT$
301.0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NT$
500.0

《
唐勾检制研究
》
售價:NT$
296.0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NT$
500.0

《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售價:NT$
449.0

《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
售價:NT$
356.0

《
抗衰营养全书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沉淀5年,作家梁鸿非虚构重磅新作
继经典非虚构作品“梁庄系列”之后,作家梁鸿再度执笔,此次她将视角对准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度走访三个地市的数十个家庭,创作出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2.跨越城市、县城与乡村,走进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呈现青少年的心理全景
作者深入孩子的内心,观察其如何看待自我、父母与社会;进一步走入家庭,剖析亲子关系及状态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与认知;也探访社会教育机构与精神医疗机构,了解孩子如何被治疗、被救助;进入学校,去了解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构成怎样的网格;并思考时代精神与社会理念如何无形地塑造着一代孩子的成长。
3.并非控诉,而是唤醒。在习焉不察的话语和行为中,重新思考我们的思维结构和情感方式
以少年的个人故事为中心,展示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剧烈冲突,启发我们思考:在我们的文化内部,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理解生命本身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观念中,隐藏了多少与爱背道而驰的行为惯性。
4.重新理解如何爱,如何在人与人的根本之处建立连接
这本书探讨更多的是我们如何爱、如何理解、如何相处的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沉淀 5年,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在这些生命故事中,我们看到敏敏在痛苦后依然努力寻找自己内核的光彩,看到雅雅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他人信心,看到吴用提醒我们必须学会在创伤中前行、在破碎与错位中相互理解……这些都是真实而神圣的时刻,是生命因为理解和关注而闪现的光亮。
《要有光》是一种追问:我们是否在日常的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又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背离我们对孩子的爱?
这本书写给孩子,也写给父母,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勇气与希望,去倾听彼此的呼唤,去守护那些努力走出泥淖、渴望春天的少年。
|
關於作者: |
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中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学术著作《外省笔记》《新启蒙话语建构》《“灵光”的消逝》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捷克语、俄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神圣家族》英文版获英国笔会翻译奖(PEN Translates Award)。
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十月文学奖、《亚洲周刊》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
目錄:
|
前言
第一部 滨海市
第一章
和光中学
表演“正常”
驱逐1
爱是什么
第二章
家暴
休学
逆袭
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第三章
ICU-21床
轻与重
隔离
驱逐2
第四章
去你的,我会成功
单人沙发床
人都靠优势活着
第五章
两个女孩
拆门
闭门
生病的人在替我们受苦
第六章
别吹灭那光
第二部 京城
第七章
崩溃
征兆
坍塌
第八章
看病
怎么样都行
攒班
大梦初醒
第九章
我们看不起他
刻舟求剑
创伤
第三部 丹县
第十章
冲突
我不要住院
我不知道啊
游戏皮肤
第十一章
上学有什么意义
权中的一天
飞地
她不信我
第十二章
没有人喜欢他
说出来想哭
争论
贫穷
第十三章
厌学
断裂
错过
第四部 时间……
第十四章
丹县
京城
滨海市
后记
致谢
|
內容試閱:
|
我把我的写作对象集中在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边缘挣扎的孩子,这些不被看见的孩子“被困”在家里,无法出门,无法走进学校,我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他们如何思考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学校、社会。由此,进入到家庭内部,试图寻找到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他们组成一个怎样的小世界影响并塑造着孩子的情绪及认知;进入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疾病机构,那些失学的孩子集中在这里,如何被治疗,如何被救助,他们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和一种氛围;还想进入学校,去了解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构成怎样的网格;还想了解我们时代的精神氛围以及社会理念,它们作为无形的东西又和孩子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寻找到那些少年,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了解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剧烈冲突,它们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如何失去成长的土壤,失去父母、学校和社会的系统支撑,被“悬置”起来。最终,我想寻找到:在我们的文化内部(传统的和当代的),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我们究竟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理解生命本身,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观念深层,到底隐藏了多少习焉不察的行为惯性,它们和我们对孩子的爱背道而驰并成为问题的源点。
我想走进家长的内心,去努力体会并辨析他们的情感状态、思维形态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形式,而这些又以怎样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我想去努力寻找,我们到底在哪个地方错过了孩子,以至于,我们的痛苦和他们的痛苦擦肩而过,彼此无法感知。
我想寻找到,在不断遭受创伤的过程中,孩子如何自救,家长如何自我反省,这中间的痛苦和彼此不断的接近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光亮,让生命的韧性充分展示出来。
最终,从更广泛意义上讲,我想追寻一个本质的问题:什么是爱?我们该如何去爱?为什么我们和我们最爱的人无法相处,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和我们身处的时代,和这个世界相处?
当我开始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社会,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农村,当面对一个个家长、孩子,面对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学校校长、老师等等,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悲伤,一起感受希望和困惑时,我感受到了彼此呼唤以及相互回应的可能,这使我备受鼓舞。我充满了写作的热情,充满行动的勇气和探索的决心,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孩童时代,纯粹、天然,生机勃勃地打量这个世界,我好像又拥有了某种力量,去直面这个世界,直面每一个人,每一种人生。
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也希望大家跟随孩子们的故事,去倾听、感受、思辨,最终和他们一起成长。
正像书中的吴用所说,“妈妈,你得继续学习。”我想,这是孩子对所有人的呼唤。
希望我们能够听到彼此的呼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