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NT$
500.0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NT$
403.0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NT$
857.0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NT$
704.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NT$
539.0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NT$
1034.0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NT$
325.0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編輯推薦: |
◆首-部西汉官僚职业生涯研究专著。打破官职分类壁垒,将郡县属吏、郎官、二千石至三公等七类职位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绘制中国历史上首个量化迁转路径图谱,揭示小吏→公卿晋升链背后的制度理性与隐性天花板。
◆张家山汉简 尹湾汉牍 传世文献:重写西汉官制的历史。以新出简牍为“显微镜”,观测传世文献未载的基层迁转密码——如县令长八成出身郡吏、郎官晋升速率高于公府掾属等颠覆性发现,还原被《汉书·百官公卿表》简化的动态官僚生态。
◆现代制度设计的参考样本。当“郡县历练”成为三公必修课,当“以能擢人”替代世袭垄断——本书揭示制度化流动如何缔造行政效率。其对中央、地方的人才循环、职业生涯激励、能力本位的探索,仍可为现代组织管理镜鉴。
|
內容簡介: |
梳理帝制中国早期官僚人事制度的运作,为中国后世的人事制度提供参照基础。
汉代人才辈出,有才干的基层小吏可晋升至公卿,颇为后世论史者称道。本书分析官吏经由各种途径升迁的难易度,以及循不同路径迁转的优劣迟速,借此探讨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设计,解释当时如何疏通底层官吏的上升通道。
由于西汉为人事制度变化发展至稳定的关键期,又有较多出土资料,本书所论集中于此时期。全书对西汉政府展开体系性的考察,分为郡县属吏、郡县长吏、郎吏及公府属吏、宫廷内部官职、地方二千石、九卿、三公几个部分,分别考察各类职位的迁除途径及选任标准,以及它们所组成的不同迁转路径,解析任不同类别官职对官吏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黄怡君,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秦汉政治史、制度史。曾在《台湾大学历史学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
|
目錄:
|
目录:
图目录 4
表目录 5
导 论 1
第一节 西汉政府组织的特点 4
第二节 西汉的升迁制度 10
第三节 汉代官吏的迁转路径 17
第一章 郡、县属吏的迁转 27
概 说 27
第一节 功次升迁 33
第二节 县属吏、郡属吏迁补县长吏的途径 60
第三节 县属吏迁补郡属吏的途径 84
第二章 郡、县长吏等二百石至千石官职的选任及迁转 101
概 说 101
第一节 西汉县长吏、郡国佐官、都官的秩级 108
第二节 西汉郡县长吏、都官令长的来源及升迁途径 112
第三节 升迁制度的设计与升迁过程可能遭遇的瓶颈 172
第三章 郎吏、公府属吏的来源与迁转 183
概 说 183
第一节 郎吏、谒者的来源与迁转 186
第二节 公府属吏的选任与迁转 218
第四章 特殊官职的选任与迁转 237
概 说 237
第一节 论议官 244
第二节 秘书官 293
第三节 监察官 304
第四节 宿卫官 318
附 论 中央二千石官的选任 343
第五章 中朝加官的选任与迁转 345
概 说 345
第一节 侍中、中常侍 348
第二节 给事中、诸吏 354
第三节 左右曹(诸曹) 361
第四节 其他加官 365
第六章 地方二千石的选任与迁转 371
概 说 371
第一节 官吏升迁至太守、国相的路径 376
第二节 王国二千石官、郡太守与都尉的选任及迁转 397
第七章 九卿的选任、迁转与其排序的形成 441
概 说 441
第一节 本章所论的上卿、九卿范围 445
第二节 西汉前半期九卿的选任 449
第三节 西汉后半期九卿的选任与迁转 462
第四节 西汉后半期中朝将军的选任与迁转 483
第五节 西汉后半期任官资历以外影响公卿选任的因素 491
第八章 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的选任与西汉末年三公官制的变化 495
概 说 495
第一节 御史大夫的选任 499
第二节 丞相的选任 527
第三节 大司马的选任 540
第四节 三公官制与上卿以上迁转路径的变化 543
结 论 565
参考文献 583
索 引 599
|
內容試閱:
|
导 论
秦汉时代是奠定中国官僚制度的重要时期。在汉代,从最底层的县属吏入仕的官吏有机会升迁至政府最高的职位。这样的情况基本不见于其他朝代,可见汉代管理官僚的人事制度既对后世有所影响,也颇具特色。政府如何通过人事制度筛选人才,与官僚的素质及士气、政府的行政效率息息相关。而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往往被史家称述为以德行、才能选人,优异人才“无下滞之弊”,小吏有望以绩效品操升进,官吏的士气高、吏治佳。学界过去对汉代选官、察举、考课等制度的研究虽涉及官吏的选任与迁转,但对于此时期小吏为何能达到如此大幅度的向上流动,仍缺乏系统性的解释。本书拟全面研究官吏的选任与迁转,借此展现汉代官僚人事制度的特色。
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少数官吏能成功持续往上流动。这些人与其他官吏相比较具备了什么条件?通过什么办法或循着哪些管道上升?本书将从分析官吏的迁转路径及升迁制度切入,解释官吏如何从基层向上流动,从而呈现政府如何选拔人才,并给予人才适当的培育与历练。所谓“迁转路径”是由官吏历任的官职构成,与各类官职如何选任有关。过去对汉代官制的研究,往往着重于厘清单一官职或某一类官职的建置变化及职掌,即便连带提及官吏的迁转,也只是以一个或一类官职为中心,讨论担任这些官职的官吏来自何官又迁为何官。本书拟转换视角,以官吏本身作为主体,探讨西汉官吏经由哪些迁转路径向上流动,并分辨不同路径的优劣。辨别优劣的方法是分析不同迁转路径升迁至二千石层级的机会高低,以及所耗费的迁转次数多寡。除此之外,分析高于二千石层级的三公、九卿的任官资历,也可呈现官吏经由哪些迁转路径达到政府最高阶的职位。
官吏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就任各类官职,这些除补官职的途径,与考课及察举制度密切相关,本书称为“升迁途径”或“升迁方式”。本书将重点置于分析、比较各种升迁方式的待遇差异,如分析不同的升迁途径可让官吏一次提升多少阶秩级,或指出某些升迁方式可让官吏除授升迁前景较佳的官职。西汉政府中存在一些官职,升迁的机会与前景优于同层级的其他官职,这些官职组成较好的迁转路径,官吏需通过稀有的升迁方式,方能除授这些官职。担任同一种官职的官吏,可能通过不同的升迁方式转任不同官职,由此产生迁转路径的分歧。
基于前述的切入角度与研究方法,应对本书所运用的资料稍作说明。与较晚的时代不同,现在能看到的汉代人事迁转制度的规章相对较有限,若要厘清制度运作的规则,需要借助分析实例的方法,而聚集大量实例来统计多寡的方法也有疑虑。因汉代留下的资料并不多,取样应存在不少缺环,且传世史书提供的实例多为高阶官员,他们的仕宦际遇可能特别顺遂,未必能代表多数或反映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统计数据能代表的意义便有限,甚至可能产生误导。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秦汉简牍并非被刻意挑选并强调其重要性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所反映的制度样态,或许较能反映常态或常规,可作为传世文献的参照。举例而言,文献中以功次升迁的例子很少,通过出土简牍才能确认它的普遍性。又如以往认为县属吏多经郡属吏入为郎吏,再出补县长吏,今日由简牍的记录可知,这并非多数官吏能进入的迁转路径。如这两个例子所展现的,本书拟综合运用传世及出土资料,分辨各种官吏迁转的实例属常态还是特例、能代表多数人还是仅限少数仕宦成功者,由此分析不同迁转路径的优劣迟速,以及循着不同途径升迁的难易度。
因本书所采取的分析角度及研究方法需有相应的资料配合,在两汉之中,本书选定西汉一代作为研究范围。取此段落的主因在于,《汉书》列传记载西汉官吏的任官经历、升迁方式较为详细,且存在《百官公卿表》这样的高阶官吏迁转记录。出土的西汉初期《功令》、西汉晚期的尹湾简牍,向学界展示前所未见的升迁制度之细节,更是相当关键的资料。相较之下,研究东汉时代则缺乏相应的条件,难以运用本书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首先,东汉缺乏《汉书·百官公卿表》、尹湾简牍、《功令》这样的资料。其次,《后汉书》列传不时有意删节官吏的任官经历,有时不记升迁途径,如略去获察举或公府辟召的经历;有时以“三迁”“四迁”“五迁”这种记述方式,省略官吏从甲官到乙官之间所经的数个官职,对于重建官吏的迁转路径造成阻碍。此外,本书着意探讨西汉的制度还有一个理由。由于东汉时代官吏通过察举晋升的记载数量较多,过去学界描绘的察举制度颇侧重于东汉的样貌,此项制度在西汉的运作仍有进一步厘清的空间。
一个政府的组织庞大,官职的种类众多,欲研究官吏的迁转路径及其意义,势必要将政府分成若干部分来进行讨论。下文先介绍西汉政府组织的特点,并指出政府中存在一些地位及职掌性质特殊的官职,作为本书划分章节的依据。接着回顾学界对察举制度与功次升迁的研究,解释本书从什么视角看待这些与升迁密切相关的制度。然后回顾以往关注官吏迁转路径的制度史研究,作为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最后,交代本书将如何着手讨论官吏的选任及迁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