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NT$
1826.0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NT$
356.0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NT$
398.0

《
不缩水女士:如何面对肥胖恐惧
》
售價:NT$
332.0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活页式教材
》
售價:NT$
204.0

《
好风景
》
售價:NT$
218.0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NT$
286.0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敏捷高效为核心原则,紧密结合软件工程标准规范要求,并针对国内软
件研制现状,系统地阐述了软件开发的相关要求,详细说明了具体的软件工程管理
方法,实现复杂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要求概述,软件研制过
程管理,软件需求管理,软件评审,软件测试过程,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验收、移
交和保障,软件维护,软件文档编制,软件能力评估,外协开发管理。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和软件质量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总
结,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指导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供从事软件研制
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和参考。
|
目錄:
|
第1章质量管理要求概述1
1.1基本要求1
1.2职责要求1
1.3论证要求2
1.4研制要求2
1.5第三方测试要求3
1.6验收要求4
1.7软件的使用与维护要求4
1.8外协外购要求4
第2章软件研制过程管理6
2.1研制总体要求6
2.1.1软件研制管理6
2.1.2软件工程要求7
2.1.3软件验收、移交和保障8
2.1.4软件维护8
2.2研制过程及详细要求8
2.2.1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8
2.2.2软件需求分析9
2.2.3软件概要设计10
2.2.4软件详细设计11
2.2.5软件实现11
2.2.6软件配置项测试12
2.2.7系统测试13
2.2.8软件验收与移交14
2.3开发模型参考15
2.3.1快速迭代开发模型15
2.3.2瀑布开发模型18
2.4文档要求18
2.4.1软件文档18
2.4.2文档的种类19
2.4.3文档的取舍与合并19
第3章软件需求管理21
3.1需求管理的目的21
3.2职责划分21
3.3需求分类22
3.4需求管理22
3.5需求管理表格模板示例23
3.5.1需求申请表23
3.5.2需求对接记录表24
3.5.3需求对接问题表24
3.5.4需求处理及分解表24
3.5.5需求更改申请表25
第4章软件评审26
4.1总体要求26
4.1.1评审目的26
4.1.2评审类型26
4.1.3评审对象26
4.1.4评审内容及要求27
4.2外部评审要求27
4.2.1外部评审的管理27
4.2.2外部评审的步骤27
4.2.3对评审结论的处理28
4.3主要技术评审要求28
4.3.1系统分析与设计/总体设计方案评审28
4.3.2需求分析评审29
4.3.3设计评审29
4.3.4测试评审29
4.3.5验收评审30
4.4审查表示例30
4.4.1系统/分系统/子系统规格说明30
4.4.2系统/分系统/子系统设计说明32
4.4.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33
4.4.4软件接口需求规格说明34
4.4.5数据库设计说明35
4.4.6接口设计说明36
4.4.7软件设计说明37
4.4.8软件测试计划/大纲40
4.4.9软件测试说明42
4.4.10软件测试报告45
4.4.11软件测试记录46
4.4.12软件问题报告46
4.4.13软件用户手册47
4.4.14软件产品规格说明48
4.4.15软件研制总结报告49
4.5评审意见50
4.5.1需求评审意见50
4.5.2设计评审意见50
4.5.3测试大纲评审意见50
4.5.4测试总结评审意见51
4.5.5验收评审意见51
4.5.6总体设计方案评审意见52
第5章软件测试过程53
5.1一般要求53
5.1.1测试目的53
5.1.2测试级别53
5.1.3测试类型53
5.1.4测试组织54
5.1.5测试准入条件审查55
5.1.6测试过程55
5.1.7测试方法55
5.1.8测试用例要求56
5.1.9测试文档要求57
5.1.10测试结束条件57
5.1.11管理要求58
5.1.12测试剪裁58
5.2测试过程58
5.2.1测试需求分析与策划58
5.2.2测试设计与实现59
5.2.3测试执行60
5.2.4测试总结61
5.3测试技术要求62
5.3.1单元测试62
5.3.2配置项测试63
5.3.3迭代测试64
5.3.4系统测试65
5.3.5回归测试67
5.4测试类型技术要求68
5.4.1文档类测试68
5.4.2代码类测试68
5.4.3数据类测试70
5.4.4功能类测试70
5.4.5性能类测试71
5.4.6接口类测试73
5.4.7专项测试73
5.5问题类别和级别75
5.5.1问题类别75
5.5.2问题级别75
5.6测试相关表格模板76
5.6.1测试用例模板76
5.6.2测试记录模板77
5.6.3问题报告单模板78
第6章软件配置管理79
6.1配置管理总体要求79
6.1.1配置管理的目的79
6.1.2基本要求79
6.2详细要求79
6.2.1配置管理组织79
6.2.2纳入配置管理的配置管理项79
6.2.3基线划分80
6.2.4配置标识80
6.2.5版本标识81
6.2.6配置控制82
第7章软件验收、移交和保障84
7.1一般要求84
7.1.1软件验收84
7.1.2软件移交85
7.1.3软件保障85
7.2详细要求85
7.2.1验收申请85
7.2.2验收计划85
7.2.3验收组织86
7.2.4验收测试和验收审查86
7.2.5验收评审87
7.2.6验收报告88
7.2.7验收未通过的处理88
7.2.8移交88
7.2.9保障88
7.3验收、移交相关表单格式89
7.3.1验收申请表89
7.3.2验收报告90
7.3.3移交清单91
第8章软件维护92
8.1一般要求92
8.1.1维护类型92
8.1.2维护级别93
8.1.3维护人员职责93
8.1.4迁移和退役93
8.2详细要求93
8.2.1软件的更动维护93
8.2.2迁移96
8.2.3退役96
8.3维护表单格式96
8.3.1维护申请单96
8.3.2维护通知单97
8.3.3维护记录单98
第9章软件文档编制100
9.1文档的一般要求100
9.1.1文档种类100
9.1.2文档的一些说明101
9.1.3文档结构101
9.1.4封面格式101
9.1.5修改页102
9.1.6目录编写要求102
9.1.7正文编写要求102
9.1.8注释编写要求102
9.1.9附录编写要求102
9.2文档编制详细要求102
9.2.1软件开发计划102
9.2.2系统/子系统规格说明109
9.2.3软件系统/子系统设计说明122
9.2.4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结构化方法)130
9.2.5软件需求规格说明(面向对象方法)141
9.2.6接口需求规格说明151
9.2.7接口设计说明153
9.2.8概要设计说明(结构化方法)157
9.2.9概要设计说明(面向对象方法)161
9.2.10详细设计说明(结构化方法)165
9.2.11详细设计说明(面向对象方法)167
9.2.12数据库设计说明169
9.2.13测试计划172
9.2.14测试大纲176
9.2.15测试说明190
9.2.16测试记录193
9.2.17测试报告195
9.2.18问题报告198
9.2.19软件产品规格说明200
9.2.20软件版本说明203
9.2.21用户手册206
9.2.22研制总结报告211
9.3文档封面格式要求219
9.3.1某项目软件文档封面219
9.3.2文档修改记录页220
第10章软件能力评估221
10.1评估原则221
10.2评估依据221
10.3评估时机221
10.4评估对象222
10.5评估内容222
10.6评估管理223
10.6.1组织实施223
10.6.2过程控制223
10.6.3质量控制223
10.7评估过程与方法223
10.7.1评估过程223
10.7.2评估方法224
10.7.3评估结论226
10.8数据及报告227
10.8.1数据要求227
10.8.2数据采信227
10.8.3工作产品227
10.9软件能力评估示例227
10.9.1软件能力评估大纲示例227
10.9.2软件能力评估报告示例236
第11章外协开发管理245
11.1概述245
11.2选择外协单位245
11.3建立外协合同249
11.4制订外协开发管理计划250
11.5执行外协合同253
11.6监督所选择的外协单位开发过程253
11.7评价所选择的外协工作产品254
11.8验收外协产品255
11.9移交产品256
11.10小结257
参考文献258
|
內容試閱:
|
随着软件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化程度越高的系统对软件的依赖性也越强。软件不仅定义了系统在业务活动中所具备的关键能力,还决定了系统在感知、共享、整合、协调和行动的能力;软件驱动着控制和通信系统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运行。
新形势对软件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需要以敏捷高效为核心原则,在稳固的统一架构下快速迭代,从而达到能力快速生成的目的。
在软件质量管理方面,本书着眼于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管理,涵盖了从立项论证、研制到运维、升级改造的全过程。它将传统的基于瀑布模型的软件工程化管理方式扩展为多模型管理,显著提升了软件工程管理方法的适应性。各项要求均基于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既细致具体,又具备可操作性,对于软件质量管理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的精髓,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结构如下:第1章概述了软件质量管理要求的各方面主要内容,后续各章按照先工程后管理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软件研制过程管理,软件需求管理,软件评审,软件测试过程,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验收、移交和保障,软件维护,软件文档编制,软件能力评估,外协开发管理。
全书由刘文红、赵爽、陈华南、张幼春、杨隽和陈建超执笔,刘文红、陈华南审校。李中天等专家审阅了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诸多帮助,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感谢。
与软件一样,本书虽然经过了认真的撰写和修改,仍然会有一些不足或疏漏之处,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