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NT$
559.0

《
清学沉思录
》
售價:NT$
834.0

《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笔自传)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乳牛学(第 5版)》由来自全国十多所主要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的长期从事乳牛教学、科研和生产,并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授、研究员,以及来自乳牛场生产第一线的博士场长、经理和高级兽医师、正高级畜牧师等合作编写而成。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乳牛业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从乳牛生产技术所需的优良品种、体型鉴定与生产性能测定、乳牛平衡育种、高效繁殖、乳牛营养代谢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乳牛的现代智能化饲养管理与行为学的应用、高效挤乳与鲜乳质量安全管控,以及乳牛场健康指标的监控和预警管理、种牛站建设与冻精生产、绿色生态乳牛场的建设和乳牛场信息智能化经营管理[含岗位关键绩效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及各生产环节技术的数字化、标准化的精准操作[含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翔实的阐述;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乳牛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信息化智能管理经验。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又有牧场应用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是目前非常实用的乳牛生产技术培训和高等农业院校畜牧专业教学指导用书。
本书适用于农业院校师生、乳牛业科研人员、乳牛场技术管理人员和广大乳牛养殖者参考使用。
就大食物观而论,现代畜牧业作为农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农牧民收入、增加畜产品供给、调整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奶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成效显著。乳牛养殖的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加持下,我国奶业综合素质跨上新高度。奶业技术创新不断加强,不仅在遗传改良、精准饲养、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还在国产乳制品开发与自动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研发和应用,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奶业要想在发展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更富有竞争力,就必须对奶业科学基础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并努力探索与实践奶业科学在我国的应用之道。我们面临着乳牛科学迅速扩展,多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渗入,如何整合各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创建现代乳牛科学新领域和奶业发展与管理决策新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时期,我国奶业正经历着继承与发展的挑战,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乳牛学(第 5版)》从普及新技术、新知识的角度,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改革创新、务实进取,为当前我国奶业解困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书由孙少华教授、李胜利教授主编,全国主要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奶业科学的学者与部分大型乳牛养殖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主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编写。编者专业权威性强,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国际奶业发展动态前沿,且具有丰富的牧场实践经验。
该书在第 4版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上近年来乳牛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突出了当前乳牛业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新颖前瞻的学术观点,又有现代的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乳牛场的管理技术,以及技术数字化的可操作规程。全书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文字简明、通俗易懂,将乳牛生产的多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展现给广大读者。相信该书的面世,将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乳牛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指导我国乳牛生产健康、持续、稳步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乳牛科技工作者,我荣幸地成为《乳牛学(第 5版)》的第一名读者,并热忱地将该书推荐给从事乳牛科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广大读者,让我们共同为中国奶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關於作者: |
孙少华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河北农业大学牛生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带头人,并领导创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省重点学 科。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 员会专家顾问,中国畜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中国牛业科学》编委;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2人科研项目被中央电视 台“焦点访谈”和“经济半小时”荣誉报道,另2人分别在国际顶级期刊 science和nature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16项;发表论文(含SCI收录论文)130余篇; 主编《乳牛学》等著作10余部;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师”“全省高校优秀 共产党员”“河北省出国优秀专家”“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等称号。
李胜利
中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专家,从事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现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 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长等职。致力于乳牛营养与饲 料的研究,在“奶牛饲料高效利用及精准饲养技术体系创建”方面取得了 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 项奖项,为我国乳牛养殖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推动了我国乳牛营养科学的进步和乳牛产业的发展。
王雅春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 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岗位科 学家,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 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副组长。擅长牛 的育种规划及核心群建立、功能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育种新性状的研发与 应用。
高腾云
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中国畜 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养牛学”“家畜生态学” 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为乳牛集约化饲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评为 “全国优秀奶业工作者(功勋人物)”。
曹志军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北京农学院副校长,全国新农科建 设中心秘书处秘书长,中国牛精英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教育人才 项目特聘教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011年创立牛精英计划,获高等 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5年首次提出奶牛母子 一体化养殖理念与关键技术,牵头成立国际后备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主 办4届国际后备牛大会,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4项,获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
麻 柱
博士,正高级畜牧师,北京三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 奶牛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奶 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 市奶业协会副会长。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委优秀人才、青年北京 学者、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
林雪彦
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山东省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泰安 市先进工作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 分会副会长。先后参与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 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山东省自然 科学基金和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等多项课题。获山东省科学技术 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教育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 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参编教材4部。
李相运
博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农业大学(现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2007 年2月—2009年9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胚胎学研究。建立了简便 高效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离、四倍体胚胎补偿及非手术胚胎移植等技术, 优化了绵山羊超数排卵和定时输精方案等。
李建斌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三级研究员、国 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专家组成员,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获 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李艳玲
博士后,北京农学院教授。现任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专 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肉牛分会委员,第四届全国饲 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参加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 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中文科技论文共7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省 部级科技奖励2项;主编、参编科技著作11部。
马 翀
临床兽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级兽医师。中国农业大学动 物医学院临床兽医学系副系主任、大动物临床医学中心牛病临床诊疗团队 主任,主要从事牛群健康管理的研究工作。曾就职于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 限公司,任技术场长、分公司副经理、兽医和牛奶质量总监、总兽医师 等职。
王富伟
动物营养学硕士,在读博士。担任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邢台 分公司经理,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所负责管理的牧场截至2023年保 持连续五年成年母牛年单产超13吨,并于2021年在行业内首次突破成年 母牛年单产14吨;多次获得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综合管理奖、高产奖等, 并先后两次获得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总裁特别奖。
王 杰
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访问学者,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 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 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主编专著1部。
杨润军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国家涉 农领域重大人才——“神农青年英才”、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 会委员、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 学分会理事和Animals、《中国牛业科学》编委。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等项目8项;发表研究论文64篇;参编《中国黄牛学》《养牛学》等 著作5部;获发明专利14项;获中国牛业青年科技奖。
赵静雯
博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发 表论文25篇;主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省级项目5项;获发明专利1项 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研究生获得江苏省实践创新项目1项,获中国 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奶牛组一等奖和“强国杯”第五 届牛精英挑战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
目錄:
|
第一章 绪 论 1第一节世界乳牛业发展概况 1
一、国外乳牛业发展概况
二、世界乳牛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我国乳牛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 牛种及乳牛品种11第一节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一、普通牛
二、瘤牛
三、牦牛
四、水牛
第二节我国引进的乳牛及乳肉兼用牛品种
一、乳用型牛品种
二、乳肉兼用型牛品种
第三节我国培育的乳用及兼用牛品种
一、中国荷斯坦牛
二、中国西门塔尔牛
三、三河牛
四、中国草原红牛
五、新疆褐牛
六、蜀宣花牛
第四节乳用水牛品种
一、国外乳用水牛品种
二、中国水牛
第三章 乳牛体型外貌与生产性能测定34第一节乳牛及兼用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与测定
一、乳牛体型外貌及其各部位特征
二、兼用牛的体型外貌特点
三、乳牛的体尺测量
四、乳牛的体重测定
第二节乳牛体型线性鉴定
一、体型线性鉴定的个体条件及要求
二、中国荷斯坦牛体型线性鉴定的评分标准及具体方法
三、线性评分与功能分的转换
四、计算各部位性状得分及体型外貌总分
五、乳牛等级评定
第三节乳牛产乳性能及其评定方法
一、影响乳牛产乳性能的因素
二、产乳性能的测定与计算
三、DHI报告及其分析应用
第四章 乳牛育种75第一节乳牛育种的基础工作
一、个体编号与标识
二、育种记录及信息统计
第二节乳牛的选种
一、确定乳牛育种目标及改良性状
二、乳牛种用价值的遗传评定
三、种公牛、种母牛的选择
四、乳牛选种的遗传进展预估
第三节乳牛的选配
一、选配的意义和原则
二、选配方式
三、主力种公牛(冻精)的选择
四、选配方案与计划
第四节乳牛育种方法及杂交生产
一、乳牛品系繁育
二、乳牛杂交繁育
三、乳牛育种方案的制定
四、利用杂交繁育方式提高乳牛的养殖效益
第五节乳牛育种的组织措施
一、制定乳业区域发展规划
二、建立全国性的协作育种机构
107三、制定乳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
108四、建立乳牛繁育体系
109五、品种登记与良种登记
110六、乳牛鉴定工作制度化
110七、举办赛牛展示会
110
第五章 乳牛繁殖技术 113第一节繁殖技术管理目标
113第二节母牛初配年龄与发情鉴定
114一、初配年龄
114二、发情
114三、发情鉴定
115四、同期发情
116五、诱发发情
117第三节母牛配种
117一、适时配种
117二、配种方法
118第四节妊娠与分娩
119一、妊娠诊断
119二、分娩与接产
120第五节胚胎移植与性别控制
121一、胚胎移植
121二、胚胎体外生产
124三、性别控制
124第六节提高乳牛繁殖力的途径
126一、影响乳牛繁殖力的因素
126二、提高乳牛繁殖力的措施
127
第六章 乳牛营养需要与饲料供给 130第一节乳牛消化生理
130一、口腔
130二、咽及食管
131三、胃
131四、肠道
132第二节乳牛营养需要
133一、水
133二、干物质
134三、能量
135四、蛋白质
139五、碳水化合物
142六、脂肪
145七、矿物质
146八、维生素
150第三节乳牛营养代谢与调控
151
一、提高乳牛干物质摄入量的营养调控
151二、提高乳牛饲料转化率的营养调控
152三、提高乳牛乳脂率的营养调控
153四、提高乳牛乳蛋白率的营养调控
154五、降低乳牛碳、氮排放的营养调控
155第四节乳牛饲料的选择与利用
155一、粗饲料
156二、精料
159三、乳牛饲料添加剂
165四、全年各类饲料需要量
168五、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68第五节饲料加工调制与贮存
169一、青干草制作
169二、青贮制作及品质鉴定
171三、半干青贮制作
174四、秸秆加工与利用
176五、青绿及根菜类饲料
177六、精饲料加工及贮存
177第六节乳牛日粮配合
178一、乳牛饲养标准
178二、日粮配合的原则及方法
178三、典型日粮配方实例
182
第七章 乳牛的饲养管理 186
第一节后备母牛培育目标
186一、体格与体型
186二、培育成本的控制
186第二节犊牛饲养管理
187一、犊牛的消化特点
187二、犊牛的饲养管理
188第三节育成牛饲养管理
194一、性成熟期特点及饲养管理
195二、体成熟期特点及饲养管理
195第四节青年牛饲养管理
197一、青年牛的特点
197二、青年牛的饲养
197
三、青年牛的管理
198第五节乳公牛的肉用生产
198
一、生产小白牛肉的犊牛饲养管理
198二、肉用乳公犊的肥育饲养管理
199
第六节成乳牛饲养管理
201一、干奶期特点及饲养管理
202二、围产期特点及饲养管理
203三、泌乳盛期特点及饲养管理
207四、泌乳中后期特点及饲养管理
208五、乳牛应激的饲养管理
209
第七节 TMR饲养技术
213一、TMR的分群管理
214二、TMR的制作
215三、TMR饲喂管理技术
216四、TMR质量控制与检测
216
第八节乳牛饲养管理效果评价
217一、牛体体况评分
217二、繁殖效果评估
219三、产乳效果分析
220四、生长状况评价
220五、日粮营养水平评价
221六、粗饲料采食量的评定及反刍
情况
221七、生理指标评价
221八、粪便评定
224九、舒适度评估
224
第八章 乳牛的行为信号与生产管理应用 230第一节乳牛一般行为与信号
230一、乳牛的一般习性与行为
230二、乳牛的群居行为与联络信号
232第二节乳牛的生理行为与异常行为
233一、乳牛的生理行为
233二、乳牛的异常行为及其预防
235第三节乳牛的行为信号与管理应用
236一、乳牛行为与集约化生产
236二、乳牛的应激反应与管理
237
第九章 挤乳与牛乳的初步处理 240第一节乳牛乳房结构与泌乳生理
240一、乳房结构
240二、乳腺发育
241三、乳的生成与排出
242
第二节挤乳
243一、挤乳次数和方式
243二、手工挤乳
244三、机器挤乳
245四、挤乳设备清洗消毒
248
第三节生鲜乳的初步处理与管理
248一、过滤
248二、冷却
249三、贮存与运输
249四、生鲜乳的分类收集与分级
使用
250
第四节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与关键点
控制
251一、生鲜乳质量标准
251二、生鲜乳按质论价
253三、生产优质牛乳的关键点控制
254
第十章 乳牛群的健康管理 258第一节健康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258一、健康管理内容
258二、健康管理目标
264第二节乳房健康管理
267一、乳房相关评分方法及结果分析
267二、乳房炎的预防
272三、干奶期乳房炎的防治
275第三节肢蹄护理
276一、步态评分方法及结果分析
276二、影响肢蹄健康的管理因素
278三、修蹄
278四、蹄浴
280第四节繁殖疾病的预防
281一、保持良好体况
281二、体况和干奶期饲养
282三、配种卫生操作和产房管理
282四、母牛产后监控
283五、建立繁殖记录体系及数据分析
285第五节瘤胃健康及营养代谢病的监控
286一、酮病
287二、低血钙
287三、瘤胃酸中毒
288四、真胃移位
289
第六节免疫接种及其程序
290三、成年母牛牛舍
314第十一章 种公牛站建设与冻精生产 292四、育成牛舍和分娩牛舍
315
第一节种公牛站建设
292一、种公牛站的职能
292二、种公牛站的建设
293第二节种公牛饲养管理
294一、种公牛引进原则
294二、引进种公牛的隔离饲养管理
294三、种公牛的饲养
295四、种公牛
TMR饲喂技术
297五、种公牛饲养管理制度
297六、种公牛站保健体系的建立
299第三节采精及精液质量检查
300一、采精
300二、精液质量检查
300第四节冷冻精液制作
301一、冷冻精液制作原理
301二、冷冻精液制作过程
302三、牛性控冷冻精液
303四、冻精质量保证体系
304
第五节种公牛非传染性繁殖障碍与防治
304一、睾丸炎
305二、阴茎炎
305三、精囊腺炎
305四、龟头包皮炎
306
第十二章 绿色生态乳牛场建设 308第一节乳牛福利
308一、乳牛福利的概述
308二、改善乳牛福利的措施
308第二节乳牛场的环境控制参数
310一、温度
310二、相对湿度
310三、气流
311四、光照
311五、空气环境质量
311第三节场址选择与规划布局
311一、场址选择
311二、规划布局
312第四节牛舍设计与建筑
313
一、乳牛饲养工艺模式 313
二、牛舍的基本要求 313
五、犊牛舍 315
第五节牛场设施 316
一、舍内设施 316
二、舍外设施 317
第六节乳牛场环境污染治理及绿色生态循环 318
一、乳牛的产排污情况 318
二、牛粪处理 319
三、污水收集与处理 320
四、病死牛无害化处理 321
五、种养结合与绿色生态循环 321
第七节乳牛场智能化 323
一、乳牛发情智能化监测系统 324
二、乳牛场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 324
三、乳牛场数字化精准饲喂系统 325
四、远程诊断监测预警系统 326
五、智慧牧场管理系统 327
第十三章 乳牛场经营管理 329
第一节生产管理 329
一、健全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 329
二、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关键绩效指标 331
三、制定 SOP 333
四、数字化智能管理 334
第二节生产计划管理 335
一、牛群结构计划 336
二、饲料计划 336
三、繁殖计划 336
四、产乳计划 336
五、人力资源计划 337
六、财务预算 338
七、牧场工作排期 338
第三节提高乳牛场经济效益的措施 339
一、乳牛群的遗传改良 339
二、加强牛群繁殖管理 340
三、重视牛群健康管理 340
四、提质增效、综合利用 341
五、控制经营费用 341
六、重视记录与记账工作 3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