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NT$
435.0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NT$
305.0
《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售價:NT$
1520.0
《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售價:NT$
551.0
《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售價:NT$
551.0
內容簡介:
本书从生态型组织的概念内涵出发,关注组织生态战略制定与系统治理,对基于多主体交互的价值共创、协同演化、动态迭代等内容展开论述,并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生态型组织协同机理与能力整合、重构路径;选取海尔“人单合一”“链群合约”等典型生态战略,以及小米生态圈到“人车家全生态”的全新生态战略升级作为案例,获取了相应管理启示;最后梳理了生态型组织面对的系统治理、需求转变以及技术变革等难题,并探索性提出数字赋能生态型组织发展的新范式,包括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化能力构建以及价值共创机制优化等。期望本书为生态型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等领域的战略研究者以及高校学生拓展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關於作者:
杨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水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研究聚焦于生态平台战略、企业数字化转型等,研究成果发表在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
目錄 :
前言第1章 商业生态型组织概念内涵 / 1 1.1 理论起源 / 11.1.1 “生态”概念的引入 / 21.1.2 生态型组织概念的提出 / 3 1.2 生态型组织的内涵特征 / 51.2.1 生态型组织的内涵 / 51.2.2 生态型组织的特征 / 10 1.3 生态型组织的结构与分类 / 141.3.1 生态型组织的结构 / 141.3.2 生态型组织的分类 / 17 1.4 商业生态系统 / 211.4.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回顾 / 211.4.2 商业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与作用关系分析 / 221.4.3 生态型组织与商业生态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28第2章 生态战略制定 / 30 2.1 生态战略的概述 / 302.1.1 组织生态战略概念 / 302.1.2 组织生态战略内涵 / 35 2.2 生态战略的重要意义 / 422.2.1 典型生态战略分析 / 422.2.2 生态战略实施成效 / 48 2.3 生态战略的制定过程 / 512.3.1 明确组织价值主张 / 512.3.2 确立组织核心战略 / 522.3.3 贯彻组织战略实施 / 53 本章小结 / 55第3章 生态型组织的系统治理 / 57 3.1 生态型组织的治理思想和治理原则 / 573.1.1 生态型组织的治理思想 / 583.1.2 生态型组织的治理原则 / 64 3.2 生态型组织的治理体系 / 693.2.1 生态型组织的治理结构 / 693.2.2 生态型组织的治理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4第4章 生态型组织的动态发展 / 86 4.1 生态型组织的价值共创 / 864.1.1 生态型组织的价值共创主体 / 894.1.2 生态型组织的主体交互分析 / 92 4.2 生态型组织的协同演化 / 994.2.1 生态型组织的资源整合互补 / 1004.2.2 生态型组织的主体协同演化 / 104 4.3 生态型组织的动态迭代 / 1054.3.1 生态型组织的动态演进 / 1054.3.2 生态型组织的迭代跃升 / 110 本章小结 / 113第5章 技术赋能的生态型组织发展 / 115 5.1 新兴技术商业应用 / 1155.1.1 AI数字商业应用 / 1155.1.2 物联网商业应用 / 1175.1.3 新兴技术商业应用案例分析 / 119 5.2 技术赋能机理分析 / 1225.2.1 技术赋能主体协同的核心要素 / 1225.2.2 技术赋能主体协同的层次 / 1265.2.3 技术赋能主体协同机理分析 / 129 5.3 技术赋能路径分析 / 1325.3.1 技术赋能能力整合路径分析 / 1325.3.2 技术赋能能力重构路径分析 / 137 本章小结 / 143第6章 海尔生态链群的管理案例启示 / 144 6.1 海尔“人单合一”生态战略解析 / 1456.1.1 “人单合一”概述 / 1456.1.2 “人单合一”生态战略的演进轨迹 / 149 6.2 海尔链群合约生态解读与管理启示 / 1656.2.1 链群合约生态的内涵及运作机制 / 1666.2.2 链群合约生态价值创造机制 / 1686.2.3 管理新思维:海尔链群合约生态的启示 / 174 本章小结 / 176第7章 小米生态圈的管理案例启示 / 178 7.1 小米生态圈演化进程 / 1787.1.1 起源与发展 / 1787.1.2 协同效应与价值共创 / 1907.1.3 小米生态链产业链分析 / 199 7.2 小米集团战略“人车家全生态” / 2077.2.1 战略背景与核心理念 / 2087.2.2 “人车家全生态”的三大场景 / 2117.2.3 人、设备与智能共生:协同演化,构建动态生态 / 2167.2.4 产品赋能,技术驱动,产业共进 / 219 本章小结 / 221第8章 数字赋能生态型组织未来发展 / 223 8.1 生态型组织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 2238.1.1 强化组织核心协调能力应对治理体系挑战 / 2248.1.2 提升自组织与自进化能力应对需求不确定问题 / 2278.1.3 增强战略与技术应用的结合应对技术不确定性 / 229 8.2 数字赋能生态型组织发展新范式 / 2328.2.1 数字赋能视角下的数字生态平台搭建 / 2338.2.2 数字赋能视角下的生态系统数字化能力构建 / 2348.2.3 数字赋能视角下的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机制 / 236 本章小结 / 238参考文献 / 240
內容試閱 :
在数智化与全球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生态型组织(Ecological Organiz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范式,正逐渐成为组织战略管理、运营变革管理、组织结构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议题。生态型组织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价值网络,整合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能力的动态互补。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交互与共享,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价值优化分配,还能更好地响应消费者的动态需求变化,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实现价值传递。近年来,生态型组织研究吸引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对生态型组织的内涵探究,生态战略的实施对组织转型升级、绩效提升的助推作用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对生态型组织的战略制定与动态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可以较好地响应这些问题。 政府全面鼓励企业高质量发展,而“生态”作为企业或平台的思想引领和发展内核引发了广泛关注,海尔的“人单合一”“链群合约”等生态战略全面引领企业数字化、生态化转型发展,引发了广泛共鸣。生态型组织、商业生态系统等成为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及焦点,同时协同演化、价值共创、资源编排等内容的融入引发了学界与业界的深入思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发展不断赋能组织的生态化进程,一方面数字平台的构建加速了生态主体间的资源交互与互补,另一方面加速了战略的数字化导向、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以及产品服务的数字化,智能生态的趋势不可避免。然而,伴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入,生态型组织的战略制定与动态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动态性等。为此,深入研究生态型组织的战略框架、演化机制及治理模式,对于提升其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聚焦生态型组织的战略制定、数字赋能下的动态发展,与企业的生态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目标相匹配,同时研究的内容也是学界聚焦的热点问题,期望通过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生态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的主要章节内容包括:第?1?章介绍生态型组织的理论起源、内涵特征、结构与分类以及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辨析;第?2?章描述生态战略的核心内涵、重要意义以及制定与实施过程;第?3?章聚焦生态型组织的系统治理,主要介绍治理原则和治理体系;第?4?章从价值共创、协同演化以及动态迭代等维度描述生态型组织的动态发展;第?5?章关注新兴技术如AI、物联网等对生态型组织的赋能机理与路径;第?6?章选取典型案例海尔分析其链群合约生态战略的制定实施与管理启示;第?7?章描述小米生态圈的生态演化过程,并对“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内涵与理念进行解读;第?8章总结生态型组织目前面临的市场需求转变与外部技术变革等问题,并提出数字赋能生态型组织发展的新 范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数字资源编排的商业生态型组织智能化能力跃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GL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成果是对课题组全体成员前期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内容升华,在此要特别感谢王文彬、张媛媛、王若辰等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同学的团结协作和辛勤付出。本书受到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24-CXTD-10)的资助。本书由杨洋负责章节设计、指导和修改校订、前言审定等工作。李思墨负责本书撰写的具体协调、修改等工作。本书的撰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杨洋、张媛媛撰写,第?2?章由杨洋、张媛媛、方靖雯撰写,第?3?章由王文彬、李晶慧、贾雯雯撰写,第?4?章由杨洋、王文彬、王若辰撰写,第?5?章由杨洋、付豪、李思墨撰写,第?6?章由付晶、贾雯雯撰写,第?7?章由李思墨、付豪、方靖雯撰写,第?8?章由杨洋、王若辰、李思墨撰写。 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李纲教授、桂黄宝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再次对他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杨 洋 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