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NT$
658.0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NT$
403.0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NT$
305.0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NT$
301.0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NT$
398.0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NT$
449.0

《
无路之路
》
售價:NT$
305.0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听库里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蜕变真相
这是斯蒂芬·库里人生第一本亲笔自传,也是他对首次系统回溯从无人看好的瘦弱男孩到改写篮球史的超级巨星的传奇历程。本书浓缩了斯蒂芬·库里极具启发性的成功哲学——以「时刻准备、持续精进、无界创造、深度联结、极致专注、快意人生」为核,以“新秀、领袖、老将”的生涯时间线为轴,完整记录作者本人从寂寂无名到改写篮球史的真实经历。
★以信念破局:平日千锤百炼只为一投制胜
库里用整个职业生涯印证:“成功从不是偶然,而是准备与意志的必然。”他在书中拆解自己的“制胜公式”——从童年后院的重复投篮,到NBA赛场的呼吸控制,每一个关键时刻的“一投制胜”,都源于日常的极致打磨。他说:“付出的努力匹配关键时刻的需要,成功就有机会降临”,这不仅是篮球智慧,更是写给每个人的成长指南。
★以技法立身:篮球大师亲传顶级心法经验
想提升篮球实战能力?库里把压箱底的秘诀全交了出来。从看似简单的近框投篮基础,到颠覆联盟的三分战术哲学;从如何通过呼吸控制进入“心流”状态,到绝境中保持稳定心态的技巧……小到训练细节,大到赛场策略,他用亲身经验告诉你,想要成就不凡,赢在态度和方法
|
內容簡介: |
他是NBA历史三分王,唯一全票当选的赛季最有价值球员,以一己之力彻底改变篮球比赛,被权威媒体评为NBA历史前十球星。
他也是2025年收入第二高的职业运动员,场外收入接近球员薪资两倍,个人总资产高达2.4亿美金。
但他最大的成就,是一次又一次超出外界的预期,从“被低估”的边缘角色一路进化,最终成长为无人敢忽视的“历史最佳”。
斯蒂芬·库里为何能如此成功?
这一次,他选择敞开心门,亲自向你讲述成功心法,巨细无遗,毫无保留。
本书浓缩了斯蒂芬·库里极具启发性的成功哲学——以「时刻准备、持续精进、无界创造、深度联结、极致专注、快意人生」为核,以“新秀、领袖、老将”的生涯时间线为轴,完整记录作者本人从寂寂无名到改写篮球史的真实经历。
全书以惊艳的视觉设计呈现超200张珍藏影像,让富于思辨的哲学思考有了生动具体的注脚。
它不只是一段私密的个人叙事,更是一份可供参考的行动方案。无论你是在运动场上追逐梦想,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突破,都能从他的讲述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方法,同时获得快乐的力量。
毕竟,斯蒂芬·库里——一个已经改变篮球的人——早已把自己的成功密码,藏进了每个普通人都能践行的日常中。
现在,欢迎来到他的训练课。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斯蒂芬·库里(Stephen Curry),1988年3月14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控球后卫,于2009年通过选秀进入NBA后一直效力于金州勇士队,NBA划时代巨星。
曾于2014/2015赛季、2016/2017赛季、2017/2018赛季、2021/2022赛季4次夺得NBA总冠军。收获2次常规赛MVP(含历史首次全票当选),1次总决赛MVP,入选NBA官方评定的“75大”巨星名单。代表美国队夺得2010年土耳其世锦赛冠军、2014年西班牙男篮世界杯冠军、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篮项目冠军。
库里职业生涯以超4000记三分球命中数遥遥领跑整个NBA联盟,并用颠覆性打法引领三分革命,重塑现代篮球格局。
译者简介
黄祎,网名阿鱼,资深体育媒体人、互联网运营专家,现任腾讯体育内容中心副总监。
2013:《鱼乐NBA》(微信订阅号)
2015:《紫金传奇》
2016:《NBA密码》
2017:《非常合理:张卫平传》
2018:《科比自传:曼巴精神》(译)
2020:《阿鱼说球》(视频节目)
策划出品
腾讯体育,“互联网第一体育平台”,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即时、全面的全球赛事直播、体育资讯和原创节目。腾讯体育作为NBA、WNBA、FIBA、NFL、F1、温网等赛事的新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覆盖2.6亿全年龄层受众,用世界顶级的直转播技术和强大的制播报道团队,在各项大赛上树立行业标杆。近年来,腾讯体育更是开创业内IP运营新形态,持续探索“体育 娱乐”融合、精品化栏目体系、AI创新等无限可能,旨在为用户打造全网最强体育内容消费体验。
|
目錄:
|
Preface 前言 2
Part 1 新秀:初试锋芒 001
Part 2 领袖:登峰造极 187
Part 3 老将:再续疯狂 315
Acknowledgments 致谢 405
Image Credits 图源清单 407
译后记 412
|
內容試閱:
|
一大清早,孩子们还在酣睡,我已走出家门。这是七月里的一天,我驱车抵达学校时,停车场空无一人。好在我知道通行密码,顺利进入球馆。我有一份很短的清单,标记着那些无人知晓的暑期特训球场,这座高中体育馆正是其中之一。就像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一样,暑期特训的秘诀也在于“笨鸟先飞”,你要抢在其他人之前提早行动。
通常情况下,我会在这里与我的训练师布兰登·佩恩见面,针对我想到的某种投篮方式,专注打磨技术细节。不是练到“连续投进”就完事,而是要确保“决不投丢”。
但今天,这里只会有你我两人。
一按开关,天花板上的四排荧光灯闪烁着亮起来,电流声在硬木地板上方嗡嗡作响。我来了一记大力运球,即便这只是一次普通训练,保持强度和专注度也至关重要。一边热身,一边向场边空荡荡的五排蓝色座椅望去——从孩提时代开始,每当在这样空旷的球馆里独自训练,我都会想象看台上已经座无空席。
要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少人问津的小球馆,远离喧嚣,心无旁骛。年少时,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里,埋头磨炼球技。成为勇士队一员的几年后,我意识到这些球馆依然是最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站到这片球场上,过去练球的记忆就会“昔日重现”,提醒我“不忘初心”。无论我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有多么炉火纯青,我都会回归基本功练习,从头练起。
我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运动员——跳得不够高,跑得不够快,更不是球场上最高的那个人。上大学时,我看上去像是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努力蓄出一抹如同画上去的稀疏胡须,试图让自己显得更成熟一些。打进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之后,靠着蓬松的发型才勉强把官方身高数据确定为6英尺3英寸(约1.91米),而联盟的平均身高数据是6英尺7英寸(约2.01米)。
凭借刻苦训练,我才坚持了下来。我爱上了“魔鬼训练”——也必须如此。欲成大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即使无人见证,你也必须在工作中自得其乐。每当有教练或训练师在网上宣扬“不被看见的小时数”(你肯定听过“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我都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这种说法让刻苦训练本身显得神秘莫测、云里雾里。在我看来,所谓“苦练”,无非是我们必须亲身投入的、“真正算数”的一个又一个小时,任何事业要想成功都无一例外。我孤身一人在球馆训练,没有防守,也没有对抗,即便如此,我的训练心态永远都是“一投制胜”,设想每一次投篮都是生死攸关的压哨出手。只有这样,在强度高到令人窒息的真实比赛中,我才能有备而来,游刃有余。即使是在这样的高中小球馆训练,我都想象自己是在打一场真正的NBA比赛,双方比分打平,时间所剩无几,重重高压之下,坚决出手。为了适应这种感觉,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如此一来,即使到了真正的比赛场上,灯光刺眼,压力巨大,我也一样能轻松进入一种无意识的“心流”状态,像训练一样稳定执行技术动作。当然,我依然能感受到各种紧张和不安,但我不会让这些感受在自己身上持续停留。相反,它们从我身上快速穿过,留下的只是一种平静,让我的训练积累可以正常发挥。从而,我可以稳定交付。
做好“一投制胜”的准备,需要大量的反复实操、系统训练和巩固重复,但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那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我超越感”。这种巅峰体验的乐趣在于,我会放松自我,沉浸在高速比赛的节奏和韵律中,根本没时间胡思乱想。身边有9个球员在全力飞奔,但只要球在我手里,我就有如神助,知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之所以能够收获这种快乐,就是因为我已经在这座球馆里默默积累了无数个小时,不是在打磨技术,就是在研究录像。当真正关键的时刻来临,我才能够手到擒来,这是最极致的自由。
每年有七八个月,我都处于持续而集中的紧张状态——在NBA以超高强度出战82场比赛。赛季一结束,我就会来到一座这样的小球馆,自我重置,找回对篮球比赛最纯粹、最本真的热爱。这份对比赛、对打球的热爱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就是有机会持续精进的喜悦。
当我投入无数个小时来提升自己的赛场表现,我并不确切知道何时才能有所回报,以及具体有何种回报,但我坚信“功不唐捐”。即便已经在联盟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依然会在比赛中途遭遇一个又一个“顿悟时刻”:一个动作、一次对位、一种攻守变化,都会让我突然之间灵光一现,“嗯,七月的时候我们演练过一模一样的场景,现在我胜券在握了”。紧随其后,电光火石之间,神经系统做出本能反应,一切都好像慢了起来。我感到一阵肾上腺素的涌动,但它的目标是确保行动精确,而不是在神经系统肆意泛滥。通过长期坚持的呼吸训练,我的肺部已经能够稳定输出,此刻呼吸道也开始打开,为血液提供了更多氧气。心脏并没有怦怦乱跳,它只是适当加快了跳动节奏,以便将更多富含氧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上下。肾上腺素甚至似乎涌入眼睛,瞳孔放大之后,视野开阔到足以洞察一切可能性。大脑处理各种视觉信息的速度比思维还要快,肌肉也各就各位,自动执行一套已验证有效的既定计划。然后,我开始起飞。我可能会做一次背后双交叉运球,感受到看台上的球迷们正翘首以待。当我干拔起跳时,余光注意到板凳席上的队友们也站起身来。但在高压之下出手的那一刻,我的注意力始终专注在篮筐上。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我已收获了足够多的信心,让我确信一切尽在掌握。我沉浸在当下这一刻——一种混杂着警觉与平静、紧张与快乐的状态。
这就是我想在这本书里分享给你的经验。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都能变得更好。你或许会疑惑这个目标对你意义何在,我想邀请你在思考的时候打开想象力。你到底想要什么?它可能相当于你生活中的上篮或罚球,或者你可以想得更大胆一些,在中圈位置投中制胜绝杀。但我坚信,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或意外。追逐成功的过程也许并不总能如你所愿,但对我们来说,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意志坚定,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匹配关键时刻的需要,成功都是有机会达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时刻准备好“一投制胜”。
在NBA中,球员们都知道可以找我寻求建议。新秀们向我请教保持稳定的秘诀,崛起的新星问我如何从天才进化成领袖,老将们一直和我探讨怎样才能保持高水平状态,从而尽可能延长巅峰期。
有一次我指点了一名年轻球员的训练,七个月后,他在季后赛系列赛的第四战中击败了我。联盟外的人对此感到费解,不明白我为什么甘冒风险,要为竞争对手创造优势。但球员们都能理解。我们同样热爱这项运动,希望能看到它持续进化。我们总在相互交流各种各样的智慧或看法。如今,我当然不会对他们倾囊相授,但我总会给他们一些能够学以致用的建议——更好的球员能够成就更好的比赛。但归根结底,我们仍是竞争对手。NBA球员很擅长在两种本能之间达成平衡:赛前一晚可以把酒言欢,来到场上依然能够刀锋相见。
分享的本能也源自身上索尼娅·库里的基因。我的母亲创办并经营了我所就读的蒙台梭利小学,在我通过看父亲打球(他在NBA打了16个赛季)而领会篮球艺术的同时,母亲教会了我该如何学习。她充满爱心地调整课程,以帮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甚至都还没意识到的潜力,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底,记在心上。从她身上,我继承了一种愿望,那就是用我的故事去激励各种背景的人们,帮助他们完成释放自身潜力的拼图。在NBA打拼相当不容易,但真实的生活更是充满艰辛。在充斥着繁杂噪音的混乱中,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自己有准备、有动力、有韧性并且保持平静?为了让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充分理解成就伟大、实现自我超越的意义?面对任何一件事,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自己始终做好“一投制胜”的准备?
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我都很高兴此刻你和我同在这座球馆里。现在,我要把球传给你。准备好,开练!
这本书正是要揭示一路走来的所有步骤——成就我们的那些挫折与阻碍,失败与错误。没有人是只由胜利堆砌而成的。如果从最顶尖的射手身上找共同点。哪一种特质最关键?他们都笃信自己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射手,没有之一。这种做法在生活中也普遍适用。你在做事时,但凡有一丝怀疑悄然潜入很快整个过程就会弥漫着不安。你做事情的精力和能量,会被怀疑和忧虑消耗殆尽。对我来说,职业生涯越深入,呼吸控制就越重要。这个细节看似无比细微,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它是我的秘密武器,当我在球场上祭出这个杀招,根本就没人能有所察觉。我毫不知情的是,唐·尼尔森教练在选秀当天还给我父亲打了电话,问他“如果我们选中你儿子,你怎么看”。父亲后来跟我说,他当即回答:“千万别选。既然你开口问我,那我就有话直说。千万别选。”要想赢球,只专注自身进步是不够的,还必须帮助他人取得成功。”“操控人们的感受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优秀的领导者会创造种文化,让情绪得到接纳,冲突得以化解。时至今日,我在篮球训练营里遇到过很多 13 岁左右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也差不多有这么大了,作为这个年纪的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在这段关键的人生转型期里,为他们注入信心有多么至关重要。除了肯定他们已有的优势,你还必须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新事物,把握新机会,努力开发出新的优势。成功的方式也许并不总能如你所愿,但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意志坚定,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匹配关键时刻的需要,成功都是有机会达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时刻准备好“一投制胜”。无论是在学校,在上班,还是在家里。不要为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感到纠结。你在那些改变不了的事情上患得患失的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充分打磨你最擅长的技能。从你的独特之处汲取能量,那是你的超能力所在。任何投资中,亏损的反馈总比收益来得快--曲线上扬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身处低谷时,你永远不知道还要下探多深,才能触底反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