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漫游见闻录 黑田清隆中国探访录(日本看中国系列)

書城自編碼: 415276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日]黑田清隆 著,胡稹 赖菲菲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80943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NT$ 924.0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編輯推薦:
这是了解和把握错综复杂的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史料。
內容簡介:
1885年初,日本第二届内阁总理大臣黑田清隆以疗养为名,申请辞官和赴海外游历,结果只有后者得到许可,同时又奉天皇之命,顺便侦探与法国交战中的中国之实情。此游自1885年2月25日出发,至9月5日返回,前后达半年之久,途经香港、广东、澳门、西贡、新加坡、福州、澎湖、淡水港、基隆港、上海、天津、北京、宣化、张家口,返回上海后,又溯长江,至汉口、宜昌。
《漫游见闻录》即此次探察之行的记录。前半部分内容以地质类报告为主,包括清国之政体、货币及度量衡、兵制、贸易、关税、交通、河川、风习等,其中对上海、天津、芝罘、汉口、福州、广东、香港等地的工商业、物产贸易等记述较详,并附具体的统计数字。后半部分是漫游日记,即所游历城市或地区的见闻及人物会见记录。
關於作者:
黑田清隆(1840—1900),幕末明治时期政治家,日本第二任首相(1888年4月—1889年10月)。他在“戊辰战争”和 “西南战争”中作为官军指挥官表现优异,在政治、经济上完成了萨长结盟,实现了明治维新,邀请卡普伦等美国专业人士,担任北海道开发顾问,推进了北海道的开发,同时启动了与清国等的贸易。
目錄
绪言
总叙
政体
风俗
度量衡与货币
关税
船舶
运河
黄河
贸易
军事
上海
芝罘
天津
北京
张家口
汉口
租界
镇江
芜湖
九江
宜昌
福州
淡水
基隆
广州
香港
澳门
西贡
新加坡
亚洲东部各港里程表
自上海溯长江至四川重庆府里程表
日记
图录
內容試閱
译? 序

初读本书略觉平淡无奇,除史料和日记等,很少有作者自身的评述;黑田清隆是谁,也让人有寂寂无名的感觉。但查后吓一跳:他竟然是日本第二任首相,以及某任枢密院议长和农商务大臣(副首相级)等,算是当时的一个权贵,他的肖像后来还成为旧五千日元纸币的头像。而如此显赫的人物,缘何今天会鲜为人知?据说有几个原因:一、他能力平庸,缺乏政绩;二、爱发酒疯,每每做出匪夷所思之事;三、受制于政界的藩阀斗争,有人抹黑乃至暗中排挤他,以致具有强烈乡土情怀的鹿儿岛人也不以他为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他的故乡至今没有为他立碑,更不竖铜像,而他曾经的工作地北海道却建了一尊;他的坟茔也不安置于故乡,而在东京。
清隆于 1840 年出生在萨摩藩鹿儿岛城下新屋数通町(今鹿儿岛县鹿儿岛市新屋敷町)一个年俸仅 4 石米的低级武士家庭,长大后向幕臣江川英龙学习炮术,还精通刀术和武术。据说在 1862 年“生麦事件”1 中,他作为参拜将军的本藩藩主随从,徒手就制服了一个欲拔刀砍杀英人的同伴。1863 年萨英战争爆发,清隆作为炮手英勇作战。1866 年萨摩、长州两藩结盟之前,清隆作为萨藩使者出使长州藩,使西乡隆盛(萨藩)和桂小五郎(长藩)在大阪成功会面。这让清隆声名鹊起:极具口才,善于说服对手,而且深明大义,愿意抛弃过去,紧跟时代前进。
如果本事仅仅如此,那么之后的故事就无须再说。萨长两藩结盟的目的,是要将军退位,让天皇重新亲政,这让清隆有了进一步崭露头角的机会。在针对幕府发动的“戊辰战争”中,清隆作为萨藩手枪队队长作战有勇有谋,故被委为“北陆道镇抚总督”高仓永祐的参谋,取得了一系列战功。1869 年 1 月清隆出任军务官,“函馆战役”开始后担任对旧幕军发起最后攻击的总指挥,5 月成功说服在五稜郭负顽抗的旧幕军司令榎本武扬投降。为了榎本,清隆甚至削发明志,死缠烂打维新元老,让前者死里逃生,榎本还成为了新政府的高官。清隆的理由很简单:榎本是一个知欧派,未来的日本需要这种人。此足见清隆为了日本,可以抛却政见,与各种人合作。
鉴于清隆善于谈判同时比较了解海外状况,1870 年 5月他被委为库页岛(当时日俄民众杂居于此)专任开拓次官,“7 月出差库页岛与俄官员协商,对所有争议事项均无条件让步。9 月返京建议:‘应断然放弃库页岛经略方针。将该岛让与俄国,不费力于此无用之地为上策;或让俄一步,仍擘画经略为中策;依旧杂居,待机断然放弃为下策。’”另外,此时英美两国正就“阿拉巴马号”军舰 2 赔偿事宜闹得不可开交,为此清隆还提议:摆脱英国,与美国结好,专注于开发北海道。可见清隆还懂得实力对比,不一味示强,选择正确的国际伙伴。
1871 年清隆赴美欧考察,在旅途中说服美国农务局局长霍勒斯·卡普伦 3 来日担任自己的顾问,打开了更多西方精英赴日工作的大门。归国后清隆升任陆军中将、“北海道屯田总理”和参议兼开拓使 4 长官,重用以榎本为代表的旧幕臣,依靠卡普伦的政策指导和技术传授,制订了十年开拓计划,以推进北海道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产业振兴,阻止沙俄势力日益南扩。这一切都不容易。
然而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后头,一个是外交,另一个是平定“西南战争”。
清隆和大久保利通(萨藩)一样,都主张内政治理优先于对外扩张,故不免与同僚发生冲突。1873 年西乡隆盛提出“征韩论”,清隆表示反对;1874 年日本出兵台湾前,清隆也以沙俄威胁为由,不同意征台;出兵后清隆力倡避免与清国全面开战,尽快展开外交磋商;同年清隆推荐榎本为特命全权公使,与沙俄交涉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事宜,最终签约;而他自己则作为全权办理大臣,以 1875 年“江华岛事件”为契机,于 1876 年与朝鲜展开谈判,逼迫后者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3
更令清隆头疼的是平定 “西南战争”。肇事者西乡隆盛是清隆的“先辈”,清隆称之为兄。而隆盛也十分喜爱这个小弟,让他出使长州,而且对清隆后来善待榎本一事高度评
价:“改榎本极刑论为宽大论,乃出自黑田之诚心。诚为可靠之人。”隆也以得到隆盛垂青为荣,自任将继承他的事业。可现在要平定大哥,对清隆是一个考验。1877 年 3 月清隆被委为征讨参军,3 月 30 日与隆盛军交战,4 月 15日攻入熊本城。翌日清隆提出辞呈,23 日获政府批准。之后清隆以任开拓使时培养的屯田兵接替自己的部队战斗,赢得了这场战争,隆盛自杀身亡。人们很难想象清隆当时的心情,但从以上叙事不难看出,为捍卫维新成果,清隆对大哥也不惜痛下杀手,只是换了一群刽子手而已。


隆盛死了,1878 年大久保被暗杀。《东京日日新闻》评论 :“江藤、前原、西乡三公反叛身死;大村、广泽二公遇刺身亡;木户公因病而逝;板垣、后藤、副岛诸公名成身退;现阁中复古之元勋除三条、岩仓之外,唯余大久保公及黑田、山县二公。如今(大久保)公遭刺客暗杀,仅十一年间,当初之功臣损失大半矣。”这时能够作为萨阀代表人物的就剩下清隆和松方正义,不觉间清隆已成为萨阀第一元老。1887 年清隆就任第一届伊藤内阁农商务大臣,1888年成为第二任首相。据分析,清隆被推上元老的位置,以及萨长两阀为取得权力平衡,是他能成为首相的重要原因。
任首相期间,清隆遇上最大的事件是《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但这与他并无多大关系,有人因此认为,清隆没有留下太多的政治遗产。他让世人记住的反倒是他在宪法颁布翌日于鹿鸣馆的演说:“政府不应被议会和政党的意志制约,而应贯彻自己的独立性。”1 这个主张即所谓的“超然主义”,和俾斯麦的专制思想无异,甫一问世即遭到自由民权派和在野党的激烈反对,甚至制定《宪法》的成员也大都不赞同他的“超然主义”。大津淳一郎批判:“黑田内阁虽然没有出现任何政党的名称,但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以萨长藩为主的藩阀党而已。由于他以旧藩阀为堡垒,无一定的主义和政纲,只好用超然主义来粉饰。”2
其后因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也遭失败,清隆于翌年辞去首相职务,转任枢密院顾问官。1892 年担任第二届伊藤内阁通信大臣。在此期间甲午战争爆发,但清隆对此并不积极。1895 年清隆升任枢密院议长。1900 年因脑出血去世,出殡时由旧幕臣榎本充任治丧委员会委员长,可见这时萨藩乡人已对清隆敬而远之。
由上可见,之所以有人认为清隆能力平庸,缺乏政绩,看来不是因为他在开拓使和农商务大臣任上的表现,而很可能是因为他任首相期间,既与《帝国宪法》制定无大关系,也不太关心改变日本命运的甲午战争,且因早亡,没能赶上日俄战争这一“为国争光”的大好机会,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亦不成功。而这三项“好事”,都让伊藤博文给赶上了。
然而,我们不能以清隆任首相时期的表现而否定他之前的表现。以下无须回顾清隆为明治维新和新政发展以及在北海道所做的贡献等,而有必要花费篇幅,列举、统计和分析清隆所作的建议书和指示等,看他是否真的无能。
书翰:给伊藤博文等权贵 58 封,大都与工作有关。任开拓使和省官时期的建议:(1)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军队、行政、官制有关的建议三十余件,涉及国家会计和岁出;陆海军建设;《日朝条约》签订;政体改革;殖产兴业;外国人内地旅行;国会建立;农商务省创建;财政和对外财产处分;内政;政党内阁;废弃现行条约;区别政务官和事务官之欧美各国调查;教育与服制;行政组织原则;内阁日则等。(2)与北方领土开发但也与国家整体利益不可分的建议二十余件,涉及开发北海道和库页岛;出兵库页岛;北海道移民、居民房屋和屯田制建设;开发千岛群岛;开拓使经费;根室县择捉岛渔猎;北海道各事业维持;对北海道各工作之意见;屯田兵增殖;移民经费概算;拓地殖民;天皇出巡时之工作意见;酒田、青森、旧馆等县向札幌等移民之费用等。任首相期间的指示等,有施政纲领、内阁一致条款和阁议案 3 件,向警方发出的“询问书”4 件。此外,与修改不平等条约有关的文件较多,达十余件,如给外务卿井上馨的内部通知;对条约修改会议记录、秘录的意见书;就修改条约对劳斯莱尔氏的质询答复;关于废除国际条约的正当性见解;修改条约的意见陈述书和修改条约案第一次讨论意见;修改条约的中间报告书和意见书,以及对加速发布国民身份与归化法请示意见的回复等。任枢密院议长期间的问询书和机密报告 11 件,有的是与英国公使会谈的口头报告和机密电报;归还辽东半岛的阁议、备忘录;对枢密院官制第六条的意见;奉仪局调查大要;关于大隈后继内阁选任的备忘录等。与日朝关系相关的电报、日记、通牒、信件、引责书、训条、内谕、复命书、谈话笔记、报告书 17 件;与日清关系有关的复命书、意见书、电报、奏议、密谈、谈话概要、开战文件、大本营报告书、密报、交涉记事、复电等14 件;与对俄关系及对其他国家关系的电报、书信和所作书籍序言等,以及有关“戊辰战争”、明治新政等文书多件。其中有一份文件值得关注,即清隆要求献出自己薪俸三分之二的申请书,说明清隆在明治内阁官员中比较清廉。
其间清隆还在访问清国等地和欧洲后分别写出本书和《环游日记》,为日本的经济、贸易发展等提供指导。而这一切,都是清隆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完成的。他后来的“无能”表现,除了可能与性格有关,2 也或许是从某时开始,精神受到刺激和受长阀等排挤,对政治逐渐消沉的结果。有人说是因为“基于近代日本新官僚制度的逐渐形成,官员更有必要具备外交、内政和财政等方面的知识。而清隆在 19 世纪90 年代这一重要时期离开政府,失去了在实践中学习这些知识的机会”。然而仅从本书“国际贸易”等章节所列的大量商业数据和所做的分析,以及清隆在旅途中频繁会见各国领事、总督、外军军官等来看,就可以发现,他并非不懂外交、内政和财政等,实际上还相当精通。

关于清隆爱发酒疯,每每做出匪夷所思之事,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878 年 3 月 28 日,即隆盛死后不到一年,清隆之妻“因肺病”谢世。报载当夜清隆醉酒而归,妻子迎接较迟并抱怨他又去和艺妓厮混,清隆一怒之下用刀杀死妻子。警视总监川路利良受命掘开他妻子的坟墓,确认死因确为“生病”。然而世间仍旧质疑调查有徇私之嫌,因为川路本人也是萨藩出身。据岩仓具视的秘书回忆,伊藤博文(长州藩)和大隈重信(佐贺藩)都主张依法处置,但被大久保挡了回去。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不能完全排除清隆当夜醉酒,特别是希望用酒精麻痹对隆盛的歉意。清隆因酒乱性的情状还有许多。比如:在议会一不如意就挥舞手枪;有些会议他认为无必要出席就喝酒逃避。伊藤看不下去前来劝说,清隆居然拔刀相向;井上馨批评他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政策,他竟然持刀冲进井上家,听说井上不在,就改用刀威胁井上夫人;一次在宴席上撒酒疯,被武术高于自己的柔道家木户孝允压在地上,并以毛毯包裹后用绳子捆扎送回家里。清隆还兼有露出癖和方便癖。一次在自家二楼与高官们酒酣耳热时突然说道:“喂,大家就从这儿(扶栏)撒尿吧。”这时刚好有人在庭院举办“神乐”,可清隆接着说:“没人撒我撒了。”观者见后吓了一跳,传出后世间也惊讶不已:“大臣从二楼撒尿?太没品了吧。”更荒唐的是,清隆在任开拓使长官陪同外国专家乘坐商船(当时为避免海盗也装备火炮)时,也因醉酒向岩礁开炮,不承想击中民房,轰死一个渔民的女 儿,最终赔钱了事。对此明治天皇表示:“甚可厌。”
如此斑斑劣迹自然成为笑料,但人们或许不知道,当时被笑的不应仅是清隆一人,而应包括一大批明治元老及高官,其中就有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伊藤好色无比,最终“破产”,连住房都卖掉了,为此遭到天皇的一再怒骂。但天皇也不忍见一国首相露宿野外,故为他建了房子,这就是首相官邸的滥觞;好色不输伊藤的还有松方正义,他生了 15个男孩和 11 个女孩。某日天皇发问:“听说你有很多孩子,到底有几个呀?”因为孩子太多,记不住,松方回答:“回去调查后再回禀皇上。”明治时代最后一任首相西园寺公望在法国留学时,为弄钱卖出一把极便宜的日本刀,还说“这是正宗货哟,不骗你的”。日本近代警察制度的引进者、警视总监川路利良也有方便癖,有次在从马赛驶往巴黎的列车中突然有了便意,因不会法语,故在包厢地板铺上从横滨买来的报纸排泄。幸好没被发现,但温热的东西没法处理,川路只好将它包在报纸中从窗口扔出,没想到击中一个铁路巡线员。翌日巴黎报纸登出这一消息,说从包裹物可以判断是日本人所为。西乡隆盛之弟、后来出兵台湾的西乡从道元帅,为打破宴会的冷场,常会突然迸出一句:“那么我来表演我的拿手好戏——裸舞技艺!”
这一切似乎都可以说明,当时逸出社会规范者绝非清隆一人,他们的行为皆由日本那时的社会通例使然。况且明治元老等除西园寺公望是贵族外,其余全部来自农村,如伊藤出身农民,清隆出身低级武士,他们虽在藩校读过一些中国古书,但皆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礼仪培训。再说当时的“武人”必须“粗犷”,磨磨叽叽、拿腔拿调成不了大事。更重要的是,道德不能完全说明那时的政治家表现如何(当然有道德感最好)。对他们而言是看大节,看是否为国家、民族做了什么,能否让人民从中受益,由此富裕、进步、文明起来。而正是当时这批道德感不强的藩阀政治家,却将日本带上相较过去文明得多——当时日本平民能对本国领导人的道德进行评说,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日本已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以此视之,清隆后来世评不高,与爱发酒疯、举止荒唐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


清隆世评不高,似乎与他在开拓使长官任上的所作所为更有关系。因为这不仅让他背上骂名,还导致自由民权派和萨阀、长阀三方的斗争以及日本政坛的分裂。
1871 年清隆实际上成为开发北海道的总指挥。但他在主持工作的同时,还需作为参议参加国家政治活动,故大半的时间在东京度过,难免会与开拓使札幌总厅的代行者产生龃龉。为统一内部意志,清隆将许多萨阀心腹提拔到开拓使厅来,故该厅成了萨阀的垄断官厅。为此自由民权派仇视开拓使,甚于仇视以萨长为核心的藩阀政府,他们要求清隆退位和解散开拓使厅。而清隆却逆流而上,按美国方式推进北海道的开发,继而又成为开拓使长官,以致自由民权派在背地抱怨:“到底是开拓使的黑田,还是黑田的开拓使?”这种抱怨后来演化为弹劾。
1881 年当废止北海道开拓计划准备实施时,清隆为让该地官营事业能够延续下去,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提出辞去参议职务,专心从事北海道开发的要求,同时筹划让其他官员退职接收这些设施和企业。他一面主张要优待那些不为私利所动的退职官员,另一面准备廉价出让那些官产,理由是这些企业长期亏损。官产原值约 1400 万日元,有船舶、栈桥、仓库、煤矿、啤酒厂、制糖厂、农场等,而售价仅38万余日元,而且无息,分30年付款,出售对象是开拓使大书记官安田规则等人组建的北海公司。但由于该公司不谙此中的关系,故交易由与清隆同为萨藩出身的五代友厚以及鸿池、住友等大阪商人把持的关西贸易商会实施。
对此大隈重信断然反对。他来自佐贺藩,属于内阁旁系,其议会政治、政党内阁主张都带有另立炉灶、排斥他系的意图。据称他和福泽谕吉等人希望联合三菱公司,通过此事打击萨长藩阀,故有意将交易信息泄露给《东京横滨日日新闻》等。经报道后,自由民权派和市民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评论,指责藩阀横行、政商勾结,并说只有开设国会,才能消除这一腐败现象。这让清隆在当时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有了很大改变,同时引发了政府内部的斗争。
把持朝政的萨长藩阀在政见上虽有分歧,但还是与清隆等保守派联起手来,认为这是“由三菱的岩崎弥太郎提供资金,福泽谕吉撰写宪法草案,大隈联合自由民权人士图谋颠覆政的行为”,于是发动了“明治十四年的政变”,将大隈赶下了台。可是由于丑闻曝光,清隆不得不辞去开拓使长官职位,退任内阁顾问,但心有不服,说“我再不济,也在陆军中将兼参议的位置上,我死不足惧。新闻记者以笔论事,屁都不如”。“你们懂什么?我无私利私欲,而有信念,只根据开拓的必要做些事情。职务、性命都不足惜。”清隆或许因此得罪了媒体,给他未来的社会评价留下了隐患。众所周知,自近代社会开始,媒体对形成舆论,塑造人的形象,已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清隆在某方面是正确的,知道官营企业效率都很低下,1 一如大洋彼岸清国洋务运动中出现的官营企业,故不如将它私有化。只是清隆做事粗糙、武断,不懂得公开招标,且有将它与本藩人士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嫌疑。这反映出他施政短视和部分经济知识短缺的一面。
尽管贱卖官产丑闻和杀妻疑案事件损害了清隆的名声,但却未动摇他作为萨阀元老的地位。“明治十四年的政变”后,伊藤内阁在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时让步过多,萨阀因此逼退了主流派的长阀,将权力棒夺回并交给清隆内阁,取得了又一次胜利。顺便要说,早在 1870 年“日本帝国政府百万英镑海关关税公债”(简称“伦敦公债”)合同签订时,萨长两阀也发生过激烈斗争。先是弹正台提出弹劾,之后时任兵部大丞的清隆提交了一份取消该合同的建议书。检察厅和军部的反对,针对的是大隈和伊藤的违法乱纪,目的是逼迫政府放弃不必急于建设的铁路,而优先发展军备。最终萨阀也胜利了,因为弹正台和兵部省当时都掌握在萨阀手中(山县有朋那时出外考察)。另外,这个斗争的背后,还有美国公使德·隆格欲挑拨日英关系的黑手,无意中帮助萨阀取胜。
然而,清隆内阁的运营也不顺利。该内阁包括萨阀的松方正义藏相、大山岩陆军相、西乡从道海军相、森有礼文相,长阀的山县有朋内务相、山田显义法务相、井上馨农商相,佐阀的大隈重信外相,旧幕臣榎本武扬邮递相等,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元勋,故被人称作“网罗元勋的内阁”。这一方面说明清隆的性格圆通、善于协调,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的工作掣肘必然很多,无法统一阁内的意见。另外,清隆或因在权力和威信方面都赶不上伊藤和山县,故急于在外交上有所突破,指派大隈重开修改条约谈判,但不幸这次谈判也告失败,故其内阁仅生存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未取得多少实际成就的情况下就宣告散伙。“其后,在初期议会时期有传言称,向来持保守内政观的清隆居然与大隈及其立宪改进党合作,这或是因为他过于将伊藤等人当作对手。但他没能像山县有朋那样将反政党的立场贯彻到底,反而使 自己的存在感逐渐减弱。松方正义在初期议会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后两次组阁,萨摩派从黑田清隆麾下逐渐聚集到松方正义旗下。就这样,黑田清隆逐渐失去了萨摩派一把
手的地位。”

清隆的一生需要重新评价。追求进步、刚毅直率、清廉公正、善于协调——他既有破坏力,又有调和力,如在萨阀和大隈派和解之前,他召集大隈派人物喝酒,大声谴责对方后又自行认错,提出再次喝酒重新议事——无疑是他的几大优点,但他也有行事急躁甚至凶残,同时又追求文明进步的另一面。政治家和普通人一样,都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人们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评价清隆。
1875 年因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清隆让库页岛原住民阿伊奴人做出选择:在 3 年内或移居日本取得日本国籍,或留在库页岛取得俄国国籍。这时南库页岛阿伊奴人仅三分之一约 850 人移居至接近库页岛的宗谷。之后清隆像对待囚徒那样,强迫那些阿依奴人参与北海道的开发。1876 年清隆派出 30 名警官,开枪威胁那些阿伊奴人,强制他们再移居到对雁。阿伊奴人原以渔捞为业,不适应农业生产,加之疫病流行,人口大减。而取得俄国国籍的择捉阿伊奴人却生活得比较惬意,日俄战争后南库页岛割让给日本,几乎所有的择捉阿伊奴人都返回了库页岛。
同时,北海道的官产、鲑鱼和鹿肉罐头厂及鱼粉制造厂等还摧毁了阿伊奴人的业态和生活,大量的本州移民也抢走了阿伊奴人的生活空间。在业态方面,清隆限制捕捉鲑鱼,禁止“拦栅捕鱼”,规定不得捕捉鹿等兽类。总之,山林、河川、原野等空间都作为“无主地”被单方面公有化了。“对阿伊奴民族而言,他们的业态场所被剥夺了。可以说政府高官和政商所追求的开拓使官产,就是建立在阿伊奴民族牺牲的基础之上。”
可就是在大致相同的时期,清隆也提出“派遣留学生,使之学习海外知识” 的建议,具体则指“派遣留学生赴俄罗斯,并且天皇须亲率留学生赴英法恳谈”。事后清隆对此做
了修正:“学习之国家不能偏向一国”,须将留学生分散到俄国和美国。后来因俄国不适合日本,清隆命令将留学地转为美国。这些学生后来回国为日本做出重要贡献,如山川健次
郎,后来成为东京大学校长。
此外清隆在访美考察时,还为当地女性的学识教养所折服,回国后即向政府建议,也应将日本女性送出国门接受教育。此时岩仓具视恰好在组建欧美考察团,拟安排留学生随行,故同意清隆的建议,招募了几名女生。可以认为,是清隆率先解放了日本的一部分女性。
纵观清隆的一生,我们看到其前半生在“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中作为官军指挥官表现优异,在政治、经济上则完成了萨长结盟,实现了明治维新,救济了知欧派榎本武扬,招聘了卡普伦等美国专业人士,推进了北海道的开发,启动了与清国等的贸易,但在开拓使官产出售事件中却袒护本藩人士利益,并因此后来逆袭了大隈重信及自由民权派,等等;其后半生则未为制定《帝国宪法》、发动甲午战争等积极出力,反而沉浮于与“维新三杰”和自由民权派的政争之中,提出“超然主义”,弹压自由民权人士。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是,因西乡和大久保都先他而去,萨阀缺乏人才,他才作为萨阀代表人物被拖入政治舞台中央。而与掌控明治军部的同乡大山岩和山本权兵卫,长阀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及民权派的板垣退助、福泽谕吉、大隈重信等人相比,清隆的存在感都显得比较单薄,“作为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的后任,他……没能很好地活用自己的地位”。虽也成为首相,但总觉得表现并不出众,人望也不很高,并且后来自暴自弃,沉溺于酒精当中。有人干脆说,清隆的后半生是被长阀伊藤的光辉遮掩了:“概括说来,认为黑田缺乏政策提出能力,仅仅是一种先入为主或基于伊藤博文中心史观的产物。”同时,清隆还给人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时而善于协调,时而却非常独断。他具有“卓越的人心掌握术和坚强的意志力。与伊藤等相比,政策制定能力是差了一些,但在‘明治十四年的政变’后让敌对的大隈重信重回内阁、将民党首脑后藤象二郎拖进内阁等,都显示出他无比的说服能力。清隆是一个只要有需要,即使是政敌也诚意说服,并重视合作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家。清隆不仅擅于调整,而且还是一个不背离自身意志的硬汉。比如在出售开拓使官产事件中,因不违背自身意志而被迫辞职;在修改条约过程中也不顾身边人反对,强行推进。在实行政策时发挥了勇往直前的突破力。”这些矛盾现象,恐怕要依据他认为何为正确、实力如何来进行统一。另外,不得不强调的是, 清隆似乎在其后半生都背负着来自萨藩的压力。他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完全是因为出售官产作弊、酗酒等,而很可能还因为对素有“萨摩英雄”之称的隆盛痛下杀手,违反了做人的原则。清隆和大久保一样,后来再也不敢回故乡鹿儿岛,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大久保被暗杀后,清隆没有了可以一道忍辱负重的伙伴,活得毫无光彩可言,最终被人遗忘。


我们还可以结合本书(以下简称《见闻录》),直接走进清隆的内心,加深对他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的了解,之后或会改变看法,认为本书不仅不平淡无奇,反而内涵深刻,看点多多。
《见闻录》由日记、见闻、资料组成。日记写自 1885年 3 月 6 日,终于同年 8 月 26 日;见闻和“采集之资料等”则由他人“誊写、整理”而成,于 1888 年由农商务省出版。这段时间处于清隆辞去开拓使长官,任内阁顾问期间。清隆“漫游”的契机是奉天皇亲谕:“清国乃我同盟邻接最近,且方今与法国交战,故宜将经历中见闻逐一奏上。”然而清隆所去之处并不止于清廷统治范围,还包括香港、澳门、越南及新加坡等接受殖民统治的地方。随行的成员有“太政官”大书记官小牧昌业、农商务省“权大书记官”奥青辅、农商务省“御用挂准奏任官”相良长纲、农商务省“御用挂准判任官”兼外务省“御用挂”峰宽二郎,以
及广业商会会长笠野吉次郎,因此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贸易。
除此之外,此行还有几个附加目的:1. 纠正当时日本人的看法。“自我皇政维新以来,欧美各国频频派出使节、官员、学生来日……我全国通其学问,……而似乎唯独置清国于度外。我国制度、文化过去多取自中国,有所谓同文之国之称呼。然如今……人视彼或不无蔑视之感,……而近来……稍悟出与清国贸易之有利,故于今当不可失去机会,政府亦不可不劝导之。”(总叙篇)从此言论可以看出,清隆对清国抱有好感,希望纠正日本人对清蔑视和短视的看法,与清国展开贸易。2.“推进支那状况之研究”。他认为,为与清交易,“必先研究其当下状况;欲研究其当下状况,则须通晓其语言。……宜从今开始,大力推广汉语学,以此推进清国状况之研究。……在与我相近、人情略同、嗜好不稍相异之国度,彼此大可相济,各有所益,并可敦邻交,裕民生”(总叙篇)。于此我们再次感受到清隆对清国的关注。
清隆为保护当时尚不熟悉清国情况且处于弱小的日商,提出应“先详细了解清人特有之买卖策略与内情,而清商心机深重,善于权变……先使商贾之子中有志者,侨居彼重要之各口岸,恭随清国商贾身边,或成其用人,……与彼相亲相睦,熟知其权变之术,……并悉知其要领。而后着手生意,方能得其万全”(贸易篇)。不能不说,清隆的这个建议也很圆融柔滑,颇有见地。
《见闻录》还介绍了清国的贸易做法,对当时的日商大有裨益,并且让今天的我们也颇感新鲜:“从事贩卖之批发商……应茶商委托,接受制茶与茶具制造一切事务,故他处而来之商客,皆信赖并委托该公司。此不仅可省去事必躬亲,亦无陷入奸商欺诈之患。”“各处开设大小公司……不拘使用人数多寡,必雇当地茶师一名,委托其购茶……又,各产地茶商到汉口,亦委托汉口茶公司……雇熟知国外贸易者一名,委托其销售茶之一切事务。此乃售于外国商家之惯例。”(汉口篇)“货物运达汉口,斡旋买卖之杂货行若无‘广福物产贩卖许可’之部帖,即户部衙门之执照则无法贩售。所谓广福物产,即以广东、福建海产作为清国海产代表,其他海产如宁波海产及日本海产皆为属称,故出售海产品之店铺必以广福二字称呼。然当地之广福店铺,据云多系宁波商帮经营,福建商帮次之,广东商帮少。该行分为数‘帮’,帮办买卖。……货物买卖时用浙宁秤,较之汉钱秤每百斤重五斤,用银又以九十八两为百两。与汉口银比较,每百两轻五匁。若经杂货行斡旋买卖,需由卖家给该行卖价银百分之四,此称‘行用’,即礼金之意。”(汉口篇)
清隆在考察清国后得出的部分结论,不仅对当时的日商鼓舞极大,也值得当今我国学者重新思考。开埠后清国从贸易中获利:“从清国整体贸易而言,鸦片、棉布输入实夥,而以绢丝、茶叶输出相敌相救犹有盈余。通过各种货品调查,可知输出超过输入。扣去租界洋人自用物品,加上土货于租界之消费数量,可知正货之出入,殆过无不及。加之出洋打工者之储蓄汇入等亦不在少数,故可知清国于通商中对其本国并无不利。”(贸易篇)
通过《见闻录》,当时的日商还可以了解许多贸易信息,如清国的交易品种、买卖数量与金额、各口岸与各国的贸易情况、海关统计数字、水文站统计数据,以及度、量、衡等,无所遗漏。这说明清隆作为政府官员,工作是称职的,对推动贸易的效果也很明显,并非无能。而这些信息,想来对我国现今的研究人员亦助力颇多。
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清隆作为日本官员,为本国全面服务是第一性的,因此他在考察途中的其他行为,当不至引起我们的惊讶,它同样显示出清隆的多面性、复杂性和矛盾性。《见闻录》显示,清隆在考察途中还与外国领事、殖民地总督、外军海陆军军官、清国的官员、洋务派人士和社会名流广泛交往,有时还约见路过该地的日本外交官和平民,所扮演的外交角色非常活跃。原因是此时的日本已开始干预朝鲜事务,并对清国有了觊觎之心。因此清隆在追求本国利益方面,一旦起了歪念也不至于心软。他的考察还包括:
清军炮台及其数量和分布状况。 如:“ …… 鹅鼻嘴……东边设炮台十五座,依次排至山下……江面又备有近来于上海制造之炮台船据云各船安 装大炮五尊。北岸有新炮台一座与兵营。……据云清法交兵时江面曾沉放水雷。眼下清舰五艘碇泊于此。”(日记明治十八年八月七日)清军舰船的数量、吨位、装备等,并列表“示其梗概”(军事篇)。该表数量之详、质量之高在当时无人可比。清隆对清国海军建制和指挥系统的改变也很关注:“清国水师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四部。北洋水师隶北洋通商大臣,南洋水师隶南洋通商大臣,福建、广东水师隶各地总督,未有统括之机构。今次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沿海水师悉归其节制、调遣。庆郡王、李鸿章为会办,善庆、曾纪泽为帮办。拟先由训练北洋水师开始,于是始设专管海军之衙门。”(军事篇)河深、海深及潮汐高差,以及与舰船吃水之关系。比如:“天津河河宽二百英尺,由此溯上游,河道遽然变窄且浅。望晦日涨潮时间约为七时零分,涨落中数为三尺至四
尺。以下列举大沽口海关报告之部分内容,供参考之便。”(天津篇)清隆还建议:“欲往来清国各港,宜先关注船体结构。且因出入各港困难,亦宜使我海军非现职士官与商船学
校毕业生等有志者,搭乘航行彼港之船舶,谙熟其水路,无须引水员而自由出入各港。”(船舶篇)
船行各地所需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外军后勤供应情况,甚至到澳门葡军食堂“庖厨开釜,拿出其所做伙食试吃”。(日记明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清军的军队构成、素质、训练等。此前外界对八旗军、湘军、淮军已了解不少,但清隆不知何故,对楚军也详加观察,想来欲更多了解清军各部的实力。清国军械厂等,如“七月十七日……与安藤领事、吴书记生一道……参观江南机器制造局。……先看器械制造厂,次至子弹厂,终看枪炮制造厂。所备机械颇多,然可运
转者殆不及其半”。(日记明治十八年七月十七日)
与此同时,清隆还在清国各地接见日军谍报人员。《见闻录》中有一段话,普通的读者可能看不出问题:“五月八日……在福州之泽八郎、柴山一、铃木恭贤、乐善堂分店松本龟太郎雇小轮船来接。”(日记明治十八年五月八日)其中的“柴山一”,或就是日本陆军中尉“柴五郎”。其名字过去多次更换,如“柴由一”“芝由吉”等,当时的身份是福州某照相馆的职员。从时间上看,柴五郎于 1884 年被派至福州,1887 年方才改派北京,故当时清隆见到的柴山一应该就是柴五郎;乐善堂分店全名是福州乐善堂书药房,于 1884 年 11 月开店,主要销售药品和书籍。原老板叫小泽豁郎,日本陆军中尉,或就是上面所说的泽八郎。他于1884 年被派至福州,1885 年随清隆到上海,后改派到香港工作,曾在福州窃取了福州海防设施的情报。其所著《日清战争见闻录》于 1891 年出版,记载了清法马江海战开战前打探到的清军军舰、水雷船等的数量和火炮数量,还提到8 月 22 日收到葡萄牙人罗萨今日或明晨开战的通知,并在得到法军离开的消息后,潜入船政局观察船坞及新造军舰的受损情况。
《见闻录》显示,清隆到上海考察时都住在广业洋行。该行也是当时日本建立的间谍机构之一,属于清国大陆日本浪人的汇聚之所和实际据点。后来这个间谍机构和大陆浪人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荒尾精中尉的组织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他们同乐善堂成员和后来的“日清商品制造所”一道,将在中国各地搜集的情报分门别类,编纂成《清国通商综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等诸多方面,是一部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为日本军政当局侵华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清隆的住宿地点与他多方面“考察”的关系于此可以猜出一二。
《见闻录》还记载:“七月一日……曾根俊虎亦由上海来访”(日记明治十八年七月一日),但清隆与他的谈话内容未被披露。曾根俊虎(1847 ~ 1910)是德川幕府武士和后来的日本海军大尉,还是日本“兴亚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也是兴亚会的创立者之一,更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位神秘人物。他以“兴亚”家的身份在清国活动,著有《中国近世乱志》《中国诸炮台图》两书。他参与组建的兴亚会,是外务省直接掌控却披着“民间组织”外衣的情报机构,积极为日本获取军事情报和经济信息。同时他还是一个“支那改造”论者,主张将清国“改造”并纳入日本主导的东亚秩序中来。清法战争期间他被派往上海、福州等地收集军事情报,并通过小泽豁郎策划福州哥老会暴动。
《见闻录》日记中有些日子的行踪未写,缺漏比较明显。比如在清国考察时陪同他的除了随员、领事等外,还有日军干部:“七月十九日……野边田少佐、吉井、田中两海军少尉来寓,后共到广业公司,画亚洲东部各港航线图于海图中。”(日记明治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从 7 月 18 日起一直到 8 月 5 日共 18 天,除了查看海军军官画海图外,日记未说明清隆都干了什么。
当然,《见闻录》的日记并不都是对这些“阴暗”日子的记述,还留下许多可供今人回味和研究的珍贵历史记录。与那些长期在清国活动的间谍相比,作者对清国感受不深,但正因为如此,清隆才可能用比较直观、敏锐和冷静的眼睛观察清国,对当地的城镇建设、民族工业、经济及市场价格、人口(尤其是上海租界、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的洋人、华人和土著的数量记录和分析)、民族学、文化习俗、地理气象、清人的优秀传统和民族抗争精神等做白描式的记述,并流露出他对清国山河和文化的熟悉和热爱。这一切同样说明了清隆的复杂、矛盾和多面性。译者相信,读者通过自己的视角阅读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对人性的认识,让自己心中的清隆形象由此立体和丰富起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