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NT$
559.0

《
清学沉思录
》
售價:NT$
834.0

《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笔自传)
》
售價:NT$
505.0

《
社会正义谬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
售價:NT$
352.0

《
汗青堂丛书152·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
》
售價:NT$
765.0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编者通过梳理社会科学教学实践与系统性文献,构建了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核心要素分析框架。该部分从标题、研究事实、研究问题、研究观点、文献综述、理论建构和分析论证七个方面,结合相关学科案例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根据该分析框架,结合相关学科优秀著作与论文,从定量、定性和定量定性混合研究三个角度,详细剖析如何展开研究设计,为读者提供案例解析。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谌华侨,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巴西国别研究、中巴关系、区域国别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多部。
许哲杰,男,浙江舟山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制度、中东与非传统安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本教材与著作编写,从事多年外文翻译和政策研究咨询工作。
|
目錄:
|
上篇研究设计理论规范
第一章标题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
第二章研究事实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
第三章研究问题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
第四章研究观点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
第五章文献综述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第六章理论构建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
第七章分析论证一、内容简介/二、趣味案例/三、基础规范/四、学科案例/五、深度阅读/六、课后练习/
下篇研究设计案例操作
第八章定量类研究设计《国际调停历史与策略的量化分析——兼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研究设计/
第九章定性类研究设计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设计/二、《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研究设计/三、《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中石油开发建设融入苏丹的条件》研究设计/四、《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研究设计/五、《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研究设计/六、《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研究设计/七、《什么是民粹主义?》研究设计/
第十章定性和定量融合类研究设计一、《中国烹饪创新背后的经济动力——以川菜发展历程为例》
研究设计/二、《小国挑战大国的原因与策略》研究设计/
|
內容試閱:
|
区域国别视域下的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序言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可预测上的有序知识系统。社会科学既然冠以科学之名,那么相较于人文学科,其也存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古今中外大量的社会科学家对于如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具体方法进行了大量深刻而又详细地探讨。因学识所限,本书对于方法论和研究设计本身的探讨并没有任何颠覆性的创新。虽然只是秉承孔子所言的“述而不作”之原则,甚至可能有些论述也并不全面,但是编者认为相较于完全严肃地探讨方法论本身,本书的闪光点在于结合了较多趣味和跨学科的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概念。本书的编写灵感来源于编者教学实践和参与以及指导学生学术竞赛的实践。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学术竞赛推进的过程中,编者发现同学们对于如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常常面临着相关材料和书籍太过深刻,进而制造了阅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枯燥。学生反馈希望能够阅读一些有趣且具有科研思维的材料,以便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为学生赛事提供指导,产生有意义的科研成果。本研究基于编者多年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实践及指导学生学术竞赛的积累,通过系统性文献梳理与教学相长的双重路径,构建了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核心要素分析框架。在知识整合过程中,编者着重解构了学术论文构成的多维要素:首先对散见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材料进行学理化提炼,继而采用多维分类法建立系统化的内容体系,最终依托生活化叙事手法完成学术表达的创造性转化。这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通过具象化案例实现了理论体系的在地化阐释,有效弥合了学术规范与日常经验之间的认知鸿沟,为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路径。自初稿完成以来,编者对书稿进行了多轮检验与完善。该成果已持续应用于多届学生学术竞赛的指导工作中。经过多年试用,系统收录郝楠、阳天天、栾笑、苏锐、曾小钦、张丹、杨雪平、殷秀娟、刘雪君、马军兰、张乐超、王梓凡、谢乐天、王敏、冉玲玲、夏张洋等十余位学生的改进建议。特别是随着赛事进程深化,学生们从实证材料采集规范、典型案例发掘路径、研究方案优化设计等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了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的良性互动。这种基于教学相长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使研究成果获得持续性优化提升,更在代际学术传承中构建起具有方法论价值的知识生产机制,在此谨向所有贡献智慧的青年学子致以诚挚谢意。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书是基于个人兴趣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特性而进行的初步尝试,所有内容还需严格的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予以检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中部分案例仅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并不代表编者认同其观点与内容。期待读者的积极反馈,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本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