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NT$
347.0

《
失落世界的幻境: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复原艺术
》
售價:NT$
857.0

《
明仕录(真实还原明代精致生活)
》
售價:NT$
1015.0

《
文心雕龙义证(全四册)
》
售價:NT$
1622.0

《
国史大纲(上下册)(简体字版)
》
售價:NT$
500.0

《
长寿:逆转和延缓衰老的科学饮食(上下册)
》
售價:NT$
857.0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NT$
704.0

《
亚伯拉罕的行李:中世纪印度洋世界的饮食、日用与旅行技艺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1.2024年微博最具影响力健康医疗大V——Do医生shou部健康科普作品上市!作为热门健康医疗博主,Do医生微博粉丝超500万,多日微博阅读数100万 ,是健康领域的微博热搜常客。
2.这本书不是一本令人焦虑的“疾病大全”,而是一份来自身体的“信号解读指南”。作者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也见到了太多本可避免的遗憾和及时干预带来的欣慰。
它聚焦于那些贴近你我日常生活、极易被忽视的“小信号”,尝试用最平实的语言,揭开它们可能指向的潜在健康风险。从“身体发出的这个小信号可能是什么?”简述背后的生理或病理机制,到“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我格外留意?”阐释需要警惕的“红灯信号”。从“我可以先做些什么?”,提供初步应对缓解方法,到“何时必须去看医生?”,明确寻求专业帮助的时机。
3.全新原创插图,图文并茂、解读健康信号。让“未病先预防”取代“有病才就医”,让年轻人不再朋克养生,减少对生病的恐惧。
4.国内知名医生赵洪洋教授、知名健康博主六层楼、营养师顾中一、急诊科卢骁医生重点推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由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ICU医生、2024年微博最具影响力健康医疗“大V”杜科业(Do医生)为当下年轻人打造的一本实用健康指南。作者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也见到了太多本可避免的遗憾和及时干预带来的欣慰。他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大家案头或枕边的一位“健康小顾问”,在我们感觉身体发出“异样”信号时,可以随手翻一翻,获得一些初步的判断和实用的建议,帮我们决定是“再观察一下”,还是“该去挂个号了”。
本书希望能唤起对自身健康的主动关注,培养一种“健康敏感度”,学会倾听并尊重身体的每一次“低语”。
|
關於作者: |
杜科业,微博粉丝超500万,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病房)医生,新浪微博名人堂成员,2020年湖北微博年度鼓舞之力-高光博主、2020年微博人气健康医疗“大V”、2021年微博十大影响力健康医疗“大V”、2023年微博年度新知博主、2024年微博最具影响力健康医疗“大V”、。
|
目錄:
|
第一章 你以为的工伤本可以不是工伤
出现“黑眼圈”就一定是睡眠不足吗?
富贵包是什么包?
干眼,我该拿你怎么办?
颈椎病,你中招了吗?
这么年轻,怎么就腰椎间盘突出了?
错误擤鼻涕或致耳朵鼓膜穿孔
频繁挖鼻孔可能导致颅内感染
原来憋尿的危害这么大
“会飞的硫酸”
可能你的眼药水都滴错了
皮肤越黑越容易晒黑
警惕致命的热射病
肺炎支原体阳性,一定会得肺炎吗?
在中国高发的五大癌症,如何预防?
第二章你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多致命
因为这个饮食习惯,他们成了“割脸人”
“趁热吃”一定是对的吗?
坏掉的水果切掉一部分就能吃了吗?
如何使用冰箱才能让食物更安全?
你吃的“益生菌”真的有效吗?
吃黑芝麻就一定能让头发变黑吗?
刚过期的食品到底能不能吃?
每天都在喝的水,你真的喝对了吗?
为什么吃完辣椒,会“菊花”痛?
你还没学会如何正确喝碳酸饮料?
“口口相传”的幽门螺杆菌,危害可不小
······
|
內容試閱:
|
作为一名医生,我每天在医院里,见证着生命的坚韧与脆弱。我见过太多本可避免的遗憾,也收获了许多因及时干预而带来的欣慰。这些经历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深深触动了我,也促使我提笔写下这本书:那就是我们常常对来自身体的那些细微“信号”,选择了无意的忽视。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
* 那持续几天的莫名疲惫,归咎于“最近太忙了”?
* 那偶尔出现的头晕目眩,认为是“没吃好”或“没睡好”?
* 皮肤上悄然出现的小小变化,觉得“不痛不痒,应该没事”?
* 消化系统偶尔的“小脾气”,喝点热水便抛之脑后?
* 或是情绪上难以名状的低落,告诉自己“过两天就好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信号”——也许是身体轻微的酸胀、短暂的视力模糊、不易察觉的体重波动、睡眠质量的细微改变、抑或是情绪上不易捕捉的涟漪——它们并非总是疾病的号角,却常常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最初始的“健康提醒单”。它们是身体这位沉默伙伴的低语,是健康天平上最初晃动的砝码。
遗憾的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扛一扛”、“忍一忍”。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分身乏术,身体的这些“低语”很容易被淹没在喧嚣里,被当作无足轻重的背景噪音。我们习惯于等到“扛不住了”、“疼得受不了了”才寻求帮助,而此时,一些本可轻松化解的小问题,可能已悄然发展成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去应对的挑战。
这便是本书的缘起。我深感,真正的健康守护,始于细微处的觉察。预防,永远优于治疗;早期发现,常常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预后。这本书不是一本令人焦虑的“疾病大全”,而是一份来自身体的“信号解读指南”。它聚焦于那些贴近你我日常生活、极易被忽视的“小信号”,尝试用最平实的语言,揭开它们可能指向的潜在健康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