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NT$
316.0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NT$
301.0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NT$
490.0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NT$
709.0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NT$
403.0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NT$
296.0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NT$
500.0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我心深处是汽车: 付于武八十自述》是一部记录付于武先生一生奋斗历程的回忆录。本书以付于武的个人经历为主线, 记述了付于武早期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参与重大汽车项目的历程等, 展现了他从青年时代投身汽车行业, 到参与并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书中不仅回顾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还展现了付于武及其同代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依然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他的视角, 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突破、产业变革和辉煌成就, 感受一代汽车人的热血与坚守、使命与情怀, 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本书适合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感兴趣的读者, 尤其是汽车行业的亲历者、奋斗者, 以及年轻一代的汽车从业者阅读参考。同时, 对于关注中国工业发展史的普通读者, 本书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价值的佳作。
|
目錄:
|
自 序
第一章
机械世家
祖父:从“铁匠学徒”开始的机械实
业者/ 001
奶奶:将家产捐赠给新政府/ 003
机械工程师之家/ 005
机械工程师的“童子功” / 007
童年的“汽车”梦想/ 008
第二章
学生时代
童年早当家/ 011
东单公园“抓特务” / 012
彭云浩,你在哪里? / 014
“轰轰烈烈”中的一篇小作文/ 015
北京二中的七年/ 016
亦师亦母王竞先生/ 019
吾师韩少华/ 021
音容宛在的同窗们/ 024
文学梦与机械缘/ 028
一个决定:远离喧嚣/ 032
搬迁汉中/ 033
激情燃烧的岁月/ 035
请缨支边/ 036
第三章
企业之旅
毕业正逢造车潮/ 038
初入哈齿/ 040
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 042
计划经济与企业转型/ 048
新厂长张会春/ 050
全面质量管理成果竞赛/ 053
第一次失声/ 054
访问底特律:争论和震撼/ 057
从配件到总成的跨越/ 061
一汽重型车试制/ 063
一汽轻型车试制/ 067
奥迪变速器项目一波三折/ 070
熊猫汽车先导项目/ 074
天津6450 轻型客车项目/ 078
调任市政府/ 079
第四章
从政十年
市委书记的期望/ 081
赴苏联考察/ 084
老市长宫本言/ 088
汽车“一号工程” / 092
全省汽车工业考察/ 094
重组星光机器厂/ 097
特种车辆大有可为/ 098
访问韩国现代/ 101
接待现代汽车考察团/ 105
“资质”之困/ 106
哈飞兴与衰/ 108
陪同领导考察/ 110
清洁汽车示范城市/ 115
无比艰难的国有企业改革/ 118
工作面临调整/ 121
张兴业来到哈尔滨/ 123
第五章
学会旅程
开启新的人生/ 127
要生存,必须改变/ 130
令人敬仰的几位老领导/ 139
感谢张小虞/ 146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脱胎换骨/ 152
痛惜《汽车之友》王海波/ 158
亲历汽车合资自主之辩/ 161
筑梦技术创新联盟/ 172
科学技术奖的“归属” / 185
重新认识中国汽车产业/ 190
整合资源,赋能区域经济/ 197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209
十年时间,让世界改观/ 223
创办国际汽车论坛/ 232
华人工程师,需要我们/ 237
海归——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 244
FISITA,中国来了/ 252
中国工程师首次当选国际组织主席/ 257
赵福全,颠覆FISITA / 265
外访记忆/ 271
兼任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299
追述邵奇惠部长二三事/ 315
薪火相传/ 317
意外荣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终身成
就奖/ 318
收获FISITA 杰出贡献奖/ 321
第六章
公益事业
汽车界首个公益基金会的诞生/ 324
基金会获评4 A 级社会组织/ 326
心存感激/ 328
基金会“一老”和“一小” / 331
汽车文化传承路/ 357
无愧伟大的新汽车时代/ 360
致 谢
我的家人
我和我的爱人/ 362
我的两位母亲/ 365
我的两个女儿/ 367
|
內容試閱:
|
自序
“古稀不言老, 耄耋亦诗篇”, 这可能是我作为一个八十岁老人当下的心境吧!
2017 年年底, 我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的岗位退居二线。那时,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相关领导都找到我, 建议我撰写一部自己的回忆录。
我几乎未加思索就婉拒了他们的这番美意。
长期以来, 我一直习惯于把企业、团队、别人放在前面, 自己在后方为他们创造机会, 提供助力。对于把自己放在前台, 站在聚光灯下当“主角”, 我是本能地抗拒。
然而, 最近这些年来, 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很多老一代汽车人年龄渐长, 纷纷离开了我们。那些曾经的领导、朋友、同事、亲友、同窗的身影, 不断在我心头涌现; 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产业艰苦奋斗的一幕幕画面, 也如同纪录片在脑海中来回“播放”。
待到2024 年北京车展期间, 几个业内朋友小聚, 盖世汽车CEO 周晓莺又把这个事情提了出来, 很快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赵海青社长也打来了电话。
这一次, 我改变了想法。
用一部书回忆过往, 也许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人生的回顾, 把过去几十年自己目睹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那些可敬可佩的汽车人记录下来, 也是一种难以推脱的历史责任。
回忆八十载人生, 弹指一挥间。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对生活充满热忱, 对人生充满期待,“凡事向前看, 凡事往好处想”。这种乐观让我在学习生涯和工作阶段都获益良多, 也让我无论身处顺境, 还是遇到波折, 都更容易有坦然宽容的心境。
我并非没有脾气。在肩负一定领导职责后, 有时也难免会有言辞犀利的批评和争论。但即使当时情绪激昂, 过后也都如烟云过眼,对事难生偏见, 对人更无芥蒂。
现在回首往昔, 那些曾经的辛苦和困难———曾经天大的事情, 仿佛都已经悄然融化在了时光之中。但那些感动人心的人和事, 反而愈发清晰。
我也一直是个“ 守规矩” 的人———从小的教育和成长的经历, 都一直提醒我要尊重常识、尊重规律, 服从大局, 时常自省。所以,虽然自己一生都力主创新、推动创新, 但在很多朋友眼里, “老付” 的形象都很谨慎, 甚至有些“循规蹈矩”。
与之相应的, 我给人的另一个印象也许是“勤奋”。
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远非天资聪颖, 甚至有点“愚钝”, 我更信奉“以勤补拙” ———唯有勤奋努力, 才能有所收获。记得年少时,母亲总说我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只知道用功。直到我步入花甲之年后, 我爱人还常常嗔怪我, 说我满心满眼除了汽车还是汽车。
回忆悠悠八十载岁月, 除了专注于学习、投身于工作, 以及对文字还有一腔热爱之外, 我竟找不出什么其他的爱好, 思及此处, 心中也不免有些惭愧。
但生活赐予我如此多的机遇, 一路走来遇到那么多的关怀与温暖, 总让我感觉自己应该全力以赴回馈生活和社会, 容不得自己有半分懈怠。唯有如此, 方能让心中安稳踏实。
截至今年, 我已在汽车领域埋头耕耘了整整55 个年头。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工作更让我拥有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得以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的领导和同志们一起深入交流、相互学习, 共谋发展。
许多朋友都曾对我说: “ 老付, 你可真幸福! 你们汽车产业多么精彩, 里面有讲不完的故事、数不清的优秀人物。”
确实, 命运不仅让我亲身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由小变大、从大到强的艰辛征程, 更亲眼见证它成长和跨越的一次次嬗变, 并投身其中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是我的幸运, 也让我自豪。
以年龄和从业经历来算, 我应该属于中国的第三代汽车人。
第一代汽车人是共和国汽车产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他们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伟大历程, 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 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他们克服了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重重困难,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矗立起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座丰碑———第一汽车制造厂。
而在华中地区, 另一批同代汽车人则深入湖北十堰与世隔绝的大山沟里, 凭借着双手和简陋的工具,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在崇山峻岭之间, 硬生生地开辟出了一片汽车工业的新天地, 建成了第二汽车制造厂。
第二代汽车人肩负了改写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历史使命———改变汽车产业“缺重少轻”、轿车领域一片空白的落后局面。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他们大胆探索、积极进取, 他们四处奔走, 引进技术, 学习经验, 不断尝试新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理念, 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一步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实现了从艰难起步到初具规模的重大跨越。
现在的他们, 大多已是年近九十的老人。
第三代汽车人则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赛道、新征程上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完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者到部分领域领先的突破, 实现了从传统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创造了中国汽车产业全面振兴的局面。
作为这千千万万汽车人中的一员, 我为自己能够亲眼见证并投身于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 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幸哉、乐哉、快哉! 人生如此, 夫复何求!
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潮中, 我个人也许只是其中的一滴水、一颗螺丝钉, 但如果这本书能够让读者从这一滴水中听到些大潮的涛声, 看到些值得记住的群像, 重温我们过往的经验和精神并能有所收获, 那也就实现了这本书写作的初衷。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岁月悠悠, 青春虽已远去难再复返, 但我心中始终充满对未来的期许。我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伟大的中国汽车产业如蓬勃朝阳, 光华无限。
最后, 我怀着最诚挚的感激之情, 向机械工业出版社以及盖世汽车致以深深的谢意。这本书的诞生, 背后凝聚着编写团队和编辑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汗水。在此, 我尤其要感谢周晓莺、王珍英、母云红、钟琳、李争光、张述冠等同仁的无私奉献, 你们的付出, 我铭记于心!
付于武
2025 年4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