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NT$
1089.0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NT$
329.0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NT$
299.0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NT$
660.0

《
中国官箴
》
售價:NT$
529.0

《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售價:NT$
539.0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NT$
924.0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生动流畅的语言,书写了我所认识的山水、天地、人三位一体----心随物生,物随心动,寄情山水,互为赏阅。山水因为人的欣赏而愈发美丽,人的性情因为山水陶冶而平和宁静,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深切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感悟,给人以启迪。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最新散文精选集,内容由五辑组成。第一辑“感受江南韵味”,抒写江南柔情,感受水乡韵味,在欣赏美丽中国南国自然风光的体验中,陶冶静雅的生存情趣;第二辑“感悟生活真谛”,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诠释儒释道静修,恬淡,儒雅,不急不躁,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第三辑“行走苍茫大地”,赞美了顺应规律,敬畏自然,积极乐观、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第四辑“难忘故乡情”,抒写浓郁的故乡山水风情,勾起读者淡淡的乡愁体验;第五辑“探寻异国风情”,抒写在国外游历的见闻,感受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王群,女,笔名若水如诗,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协会员,西溪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祖籍陕西商洛,现居杭州。散文、小说散见于《岁月》《青春美文》《读者》《意林》《国家湿地》《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文学校园》《浙江作家》《浙江工人报》《生态文化》《源流》等。散文《朝烟夕岚待月夜》发表后,被选入2013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后被收入高中语文题库。曾获得杭州市作协优秀作家奖。在国内征文中散文四十多次获奖。散文获得国务院新闻办作品评选最美文笔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金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美丽浙江”网络征文二等奖。散文集《若水如诗》获得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
|
目錄:
|
第一辑感受江南韵味
茅塘古村·····002
湖滨晨练图·····006
周庄读水·····009
曲院荷韵·····013
《印象西湖》之印象·····016
河坊街上听市声·····019
龙坞记·····023
胡雪岩故居感叹·····025
春来枫岭·····029
湘湖情思·····032
秋雪庵听芦·····036
略说杭州巷名·····039
诗意青山湖·····043
美哉,潘滩·····045
第二辑感悟生活真谛
望幽忘忧·····052
拜访贾平凹老师·····054
怀念屈子·····058
汉宫秋月·····062
山里人家·····065
怀想一个爱梅的人·····069
人生感怀·····074
玉缘·····077
《故梦》红颜·····080
朝烟夕岚待月夜·····084
生活之悟·····087
夜宿筲箕湾·····090
第三辑难忘故乡情
三寸金莲·····098
记忆中的小河·····104
想念父亲·····109
粽香里的记忆·····115
飘香的锅盔·····120
难忘英雄·····123
第四辑探寻异国风情
秋日,行走布拉格·····134
威尼斯,因水而生的城·····141
仰望但丁·····149
曼谷,信佛的城·····152
小岛日记·····157
五月,在太阳岛上·····162
第五辑行走苍茫大地
在庐山,遥想江州司马·····170
漫笔仙娥湖·····176
武大的樱花开了·····179
冷落的大师故居·····182
草原牧歌·····190
鬼谷栈道游思·····194
山村的早晨·····200
红荷湿地的芦苇·····204
山里春天·····207
泛舟遇龙河·····209
看那良渚古城·····212
四明山写意·····216
那片古典的菊花·····219
篁岭素描·····223
探访图腾古道·····227
后记·····234
|
內容試閱:
|
陈仓
见王群是去年10月的某一天中午,有朋友从西安来,在上海社科院开会,开完了会准备一聚。我没有想到,朋友也约了王群。王群是从杭州坐着火车来的,坐火车专程从杭州到上海就为了一次雅聚,可见她对文学的态度多么虔诚。
我早就知道王群和我同乡,都是陕西商洛人,同饮丹江水。人生经历也比较类似,在诗意的年龄都心怀远方,沿着秦时的那条商於古道一路南下,她停在了杭州,我最后落脚于沪上。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漂泊的一代,更何况我们还有相同的爱好,所以见王群又多了几分亲切。
那天天气预报称,多云转雨,气温23~14摄氏度,东南风3~4级,无明显降温,感冒概率较低,体感舒适。我刚刚进了社科院的大门,王群几乎同时就进来了,有点结伴而行的感觉。她一身红装,显得特别热烈。事实是我和王群见面之前,在微信上偶尔也聊过那么几段,她给我的印象却是淡雅的,起码没有某些文友的那股子“缠劲”。
也难怪,王群是杭州某所中学的老师,教书之余喜欢背着行囊到处走走,陶醉于山山水水之间,徜徉于日日月月之下,或书写,或拍照,或者什么都不干,只乐于与山同高,与水同流,与日同照,与月同洒,与风同吹,与草木同摇,慢慢地也就成了自然万物的一分子,或者说慢慢地就把自然万物的气息化于体内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正如她在她第一本散文集自序里写的“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心头的文章”,久而久之就有了这部有关山水的书。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贤的名言概括了人与山水的联系,山水不仅是自然美的外在表现,还蕴含着人性品格的内在魅力。智者之所以乐水,不仅因为水灵动、随和而深邃,更在于无论绕多大弯子它都一直流向低处;仁者之所以乐山,不仅因为山高大、雄伟和坚韧,更在于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它从来都是一副安静的样子。智与仁,是山水给我们人类的启示,也是人类推崇的两种美德和两种值得倡导的处世方式,提醒人们在亲和自然观赏山水中,要时刻以山水为师,吸取天地之灵气,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品格的提升。
这恐怕就是那些修仙之人为什么要选择在优美的自然山水中进行修行的原因吧。王群之所以喜欢山水,我觉得不应该是为了喜欢写文章才去游历山水的,而是把游历山水当成了一种热爱一种修行。反过来说,她的文章是“修仙笔记”,是热爱生活和人格修行的副产品,所以没有太多“做”的痕迹,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
我读王群的文章,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她写水时自己是水,她写山时自己是山。无论江南异域,无论今昔往昔,山山水水因她而生动,她因山山水水而情动。但是,有时候,文章的意义不在于文学本身,而在于文学之外,起码对于一个虔诚的文字修行者自己而言,这样的书写反而更有意义。
王群曾给自己取笔名“若水如诗”,并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若水如诗》,如今又积累了这本《我见青山多妩媚》。“我见青山多妩媚”一句,王群自己不好说,那就由我说吧——料青山见她应如是!
2025年1月10日
(陈仓,陕西省丹凤县人。诗人、小说家,知名媒体人。出版有“进城系列”小说集《女儿进城》《麦子进城》《小猪进城》等八卷,长篇小说《后土寺》《止痛药》,长篇散文《预言家》《动物忧伤》,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小说集《地下三尺》《再见白素贞》《从前有座庙》,诗集《艾的门》《醒神》。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大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各类文学奖项30余次,有作品入选中文教材和外国高考试题。各类作品均以直指人心、催人泪下而见长,被誉为“把故乡背在脊背上到处跑的人”。)
茅塘古村
蓝天如洗,白云悠悠。山峦起伏,绵延一道绿色屏障。几缕炊烟袅袅娜娜,盘旋上升,炊烟下现出白墙青瓦的房屋,耳闻隐隐约约的鸡鸣狗吠之声。上山的路蜿蜒而宽阔,山上茂密的毛竹,在风中泛着波浪。裹紧棉衣,抵挡春寒料峭。吮吸着负离子氧,且歌且行。
近了,近了。江南的古村茅塘。村口,两条道,盘旋而上的车道,便捷陡峭的石梯道。仰视“1”字排成的几十个石阶,凝重的铁色,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似乎在守护着村庄的纯真年代。拾级而上,石阶凹凸不平,要小心翼翼。若不留神,有跌倒坠下之忧。走五六石阶,气喘吁吁,需却步歇息,再行五六石阶。如此往复歇息,才能至古村的制高处。道口两棵古老的银杏树直挺而立,枝条在风中舞动。那皱纹深老的年轮,记载了古村岁月的轮回。道旁一座旧时的木屋,朱红退去老成深色,雕花门窗紧紧关闭,让谁望而却步?我踮起脚向里探视,门窗严严实实,遮蔽了双眼。但不能遏制我遐想的思绪……在那隔世的时光里,可曾有个留守老屋的女子,痴痴地等待新婚不久的郎君,他去追随新四军的队伍,一直未归,在古村留下一往情深的爱……
在战争年代,茅塘曾经驻扎过革命的军队,是红色老区,这里的山水村庄,一草一木,留有过去的印记。村边的山上,毛竹成林,乱石丛生,千奇百怪,一块大石突兀而立,红色大字“将军台”醒目,似在讲述一段不寻常的故事。1945年4月,新四军被服厂的岳主任带领一百多名新四军战士,从安吉而来进驻古村,村庄静寂,天色已晚。为不扰民,全体官兵不顾疲倦劳顿,宿营山上。翌日清晨,高高的巨石上,岳主任站在那里,嗓音洪亮,强调军纪,大家一起背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声音飘在晨曦的雾岚里,和着松涛竹韵回荡在大山里,又嵌入战士们的心底。茅塘人为纪念新四军,把巨石称作“将军台”。
新四军被服厂,隐藏在古村里,徽式建筑,白色高墙头耸起,给浴血奋战的战士遮风挡雨。黑色木门镶嵌于厚墙里。墙外潮湿的地上铺着苍老的青苔,散发出岁月的霉味。滑腻腻的泥土留有蚯蚓的痕迹,星星点点的小花绽放在草丛里。墙上留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战到底”“拥护领袖”等模糊的字迹。展览馆陈列着简陋的漂染工具,铁锈斑斑的缝纫机,灰尘覆盖的汽油灯,泛黄的老照片和图表文字,墙上挂着灰色军衣……这一切记录着新四军战士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点点滴滴。
沿着仄仄的木楼梯,“咯吱咯吱”爬上去,梁木上雕有凤凰扑牡丹的图案。阁楼呈“O”形,屋檐低矮,几束光线,从小小的木格窗棂里偷偷钻进,使这个隐蔽的空间里有一点光亮和活气。我似乎听到了“嗡嗡叽叽”的声音,叙说着战火硝烟的年代。1945年,粟裕将军率新四军第一军主力南下成立苏浙军区,取得三次浙西反顽自卫战的胜利,其间,第一纵队在余杭西部山区整训,随军被服厂就设在茅塘古村。一百余名战士,女战士占三分之一。当时从临安运来白布,买来灰色染料。艰苦的条件下,只有因地制宜,用村民洗澡烧水用的塘缸(浴灶)作为染缸,把白色染成灰色,这些布匹,被一双双巧手制成军衣军帽、棉衣棉被,除此还有绷带皮带。运输工具仅有两匹马两头驴,那时没有公路,更多的是战士群众肩挑背扛,运往各个部队。在这木制的阁楼里,在汽油灯的白光下,战士们怀揣着憧憬,脚踩底板,低着头弓着背,眼神专注,细细密密,走线飞针。他们不分昼夜,轮流换班,缝衣纳被。渴了站起喝几口水,累了站起捶捶腰背。胜利的史册上有他们不为人知的功绩。茅塘永远记着他们。巍巍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脚印,阵阵林涛,录下了他们的声音,淙淙流水,映照他们的故事!
而今的古村,依然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房前路边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晒太阳,或抱小孩,或闲聊日常琐碎,幸福充盈了慈祥的面容。小巷的碑石上刻有先贤的名言警句。村中完整地保留着一座旧式的私塾。古老的木柱,遗落着旧时的蛛网和灰尘,脱落的墙壁上圣人教诲的文字很清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子乎者也”的回音似乎穿越时空,桌上放着一把戒尺,满腹经纶的先生,目光威严地扫视着弟子……房屋虽然老旧,但古代文化的传承精神在春阳里熠熠生辉。
土酒坊里,一股股醇香飘入鼻中,地上摆放着坛坛罐罐,中堂微笑着的毛泽东主席像工整干净。豆腐坊的墙壁用石头砌成,石磨静默不语,不知轮转了几个世纪?石磨依然如初,推摇石磨沿袭到如今。打年糕的作坊里,也贴着毛泽东主席像,对面墙上挂着一顶竹笠和一个蓑衣。地上的石杵,留着年糕的余温——主人刚刚离开,把打好的年糕送到村里。
小巷的路上,红灯笼一串一串,盈盈喜气。围绕着古村,脚步画了一个圆形。翠竹夹道,石子路引脚步走向村口盘旋公路。潺潺的流水在脚下响起,看牌示是溯瀑景点。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如今的古村成为高山平台型休闲观光度假景区。我走出蓝天白云下的茅塘古村,看见年轻的老师带着一群”红领巾”,向白墙黛瓦走去……
——此文2018年获得杭州市上城区”金桂文学奖”金奖,”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2019年4月发表于《浙江工人日报》副刊
湖滨晨练图
晨曦如画笔,给美丽的西子湖涂抹了一层亮色,湖水与蓝天相映。湖滨公园的林荫道上穿梭着晨练的人,他们步履稳健,精神抖擞,练功服色彩鲜艳。有带剑的“武士”,有挟着双节棍的“侠客”,有拿着丝绸扇的“花木兰”,有背着音响的“歌手”……他们急匆匆来到约定的地点。
长桥公园的林中鸟语清脆,笛声飞扬,一首《百鸟朝凤》时而缓慢,时而激昂。曲终,萨克斯回荡起《昨日再现》的深情。空地上,武当剑“唰唰”作响,挥舞江湖的威风;少林拳“嚯嚯”生风,打出武士的豪放;民族舞婀娜的柳腰,翩然别样的风情;廊亭里歌声清丽婉转,越剧的袅袅韵味弥散。
罗马广场,晨练者群情高涨。西边着白色服装的太极队队形整齐划一,柔曼和谐的动作和着《太极》的清音,时而“白鹤亮翅”,时而“搂膝拗步”,时而“手挥琵琶”,气到意到神到,他们运力气推河山,举掌可擎高天,弯腰捞起海月,挥手指点江山,一招一式刚柔相间,纯正而自然,把禅意道功发挥到极点。
东边一大群男女在做气功健身操,阳光抚摸着他们鲜活的脸庞。队前的那位教练鹤发童颜,学员跟着他马步弓腰,双臂展翅,抬头翘尾、耸肩摆臀、旋转踢腿,几个简单动作,一场下来个个汗流满面,衣服贴在后背。趁歇息我询问,知道教练师傅姓王,祖籍山西王家大院,自小习武,功法吸收了太极、柔道和气功的优点,自成体系。王师傅退休后在居住小区义务教练,后因人员多就来西湖边,吸引了更多的功友,每天六点音乐循环播放,教练耐心指导,功友人人快意满满,直到阳光灼人方自然散去……
西南角落,锃亮的钢鞭系着鲜红的布条,握在一位女士手上,她的双鞭甩在空中,鞭鞘自如舞动,头顶“霹雳”响个不停,她忽而腾步,忽而跳跃,英姿飒爽,收鞭时还来了一个双叉,动作惊艳了围观者;林荫深处着红色丝绸的瑜伽队,个个柔如皮筋,身轻似燕,在空中叠着罗汉,谁能相信那悬在空中的“小燕子”还有七十岁的老人?
涌金广场的空竹功和飘带舞是一种动态艺术。抖空竹有着悠久的历史,空竹从远古时代民间游戏“陀螺”演变而来,用鞭子抽击陀螺以延长旋转时间。后改进用竹子制造,在其上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空竹”。随着时代变迁,空竹改为圆形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牢,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圆盒就迅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并带动空竹管抖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