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售價:NT$
539.0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NT$
924.0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回顾道: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那些扎根祖国广袤大地做学问的知识分子。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朱鹤健教授在山区草地生态系统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99年,习近平同志欣然为他及学生所著的《福建省山区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作序,鼓励大家走出书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技服务生产”。作者以鲐背之年,尤笔耕不辍、诲人不倦,终有此集大成之作;开卷有益,鉴于榜样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本书不仅可有助于提升教师思想修养与学科专业素养,而且可让广大读者接受一场实现人生价值所要坚持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洗礼,以实现共同价值引领个人价值追求。
|
內容簡介: |
《现代地理学新探:科学观·应用观·教育观》(增订本)在初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和教育观的理论框架,阐述本体文理交叉是地理学立学之本,服务社会是地理学生命的根基,培养文理深度融合的地理学人才的论点。作者身体力行, 以“见地及人”思维确立研究视角、以“微入宏出” 思维构建分析方法、以“落‘地’有声” 思维实现生产力价值,践行“问题导向-理论创新-技术集成-应用验证”的完整知识生产闭环,把研究成果写在大地上。论著集中体现了作者70年教学生涯中掏心育人,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之心怀。如今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诲人不倦、追索求真,展现出科教报国的崇高品质。本书初版荣获第44届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出版物一等奖,再版又荣膺福建省优秀出版项目。广大读者可以从阅读榜样著作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接受一场实现人生价值所要坚持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洗礼,以实现共同价值引领个人价值追求。
|
關於作者: |
朱鹤健,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原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家。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高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土壤地理研究会会长,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他是一位师者,从教70年,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点首届学术带头人,此前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尽心教书授业,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wei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致力于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及现代地理学学科本质研究,并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实践。于1985年出版《世界土壤地理》,成为我国传播土壤系统分类的先行者,参与全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项目研究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潜心科学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中国资源科学成就奖。他也是一名推动社会变革的改革者,为福建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建言献策。倾心服务社会,受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获评福建省首届科技优秀专家、福建农业科技先进个人,获福建省政府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
|
目錄:
|
第一篇新探历程
第一章走在探索现代地理学的路上
一、探索路上的三个认知阶段
二、探索路上的三盏明灯:读书瘾、农业梦和教学心
三、探索路上的三根支柱:耐力、实力和智力
四、探索路上获新知
第二章再论现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学什么
一、提出现代地理学“三个什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二、现代地理学是什么?独特学科:独立研究范式+本体文理交叉性
三、现代地理学做什么?双重任务:基础研究+社会服务
四、现代地理学学什么?两项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文理融合思维
第三章刍议地理学学科特质及其人才成长
——朱鹤健教授访谈录
附录
附录一陈述彭院士:《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序
附录二福建师范大学:半生土地半生书
附录三中国科技网:朱鹤健教授讲述“地理人生”感悟
第二篇科学观
第四章追寻现代地理学科学观
一、地理学存在的理由在于综合
二、现代地理学的魅力来自独特性
三、现代地理学的独特性本质在于本体交叉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深度融合:地理学革新的枢纽
一、地理学新定位为本体文理交叉的基础应用学科
二、树立本体文理交叉科学观,提升地理学人的学术素养
三、创新地理学高等教育,培养新型的地理学人才
第六章为什么出版《地理学思维与实践》?
附录
附录一赵其国院士:土壤学微观研究与地理学宏观分析相结合
——朱鹤健著《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评介
附录二韦素琼教授:现代地理学思维和方法的精辟解读和应用示范
——《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评介
附录三让地理学更接地气人气
——著名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家、福建师范大学朱鹤健教授专访
第三篇应用观
第七章地理学范式下的长汀水土保持研究
一、长汀新一轮水土保持的变革性创新
二、构建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互动的链条
三、长汀生态恢复的战略思想
四、长汀水土保持经验的启示
五、从长汀水土保持看地理学应用
第八章地理学范式下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特色农业研究立项过程
二、基于人地关系思维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三、系统方式综合思维下的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四、空间思维下的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第九章闽南马坪镇特色农业生产模式研究
一、马坪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辨识
二、果园生态栽培试点研究
三、农果牧耦合系统生态效应分析
四、特色立体生态农业体系研究
五、马坪镇景观生态规划
第十章漳州市特色农业系统研究
一、漳州市特色农业系统的优化分析
二、漳州市特色农业宏观布局研究
三、特色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四、漳州市农业外资及港澳台资投入分析与评价
第十一章闽东南地区特色农业综合评价
一、闽东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评价
二、闽东南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初步测评
三、闽东南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分析
四、闽东南农业外资及港澳台资投入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第十二章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研究
一、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辨析
二、特色农业的集约经营与规模经营
三、特色农业产业化
四、特色农业宏观布局
第十三章农业资源耦合的功能及其对低碳的贡献
一、农业资源耦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农业资源耦合对低碳贡献的研究
第十四章为发展农业出谋献策
一、关于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的建议
二、发展闽东南地区规模特色农业
三、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四、从省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
五、新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
六、“数字农业”总体规划应从速制定
七、关于我省开展“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
附录
附录一郑度院士:《长汀水土保持研究》序
附录二朱连奇教授:注重地理综合,强化生产实践
——《地理学思维与实践》书评
附录三地理学:接地气又要接人气
第四篇教育观
第十五章高等学校地理学科改革振兴的思考
一、高校地理学科必须改革振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从顶层设计构建新型高校地理学科
三、明晰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在办学中确立地理学科的独立地位
四、以文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思维,优化专业结构
五、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回归地理学经世致用本色
第十六章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涌流
一、教材创新、教学创新、强化实践:落实创新理念的三环节
二、《土壤地理学》教材创新小结
三、四十年磨一剑——记《土壤地理学》教材编著
四、创建土壤地理学系统化教学体系
五、创新成为指导博士生的主旋律
第十七章教地理悟育人
一、掏心付出是教师最美的修炼
二、在教育路上与爱同行
三、授课贵在广、博、精、深
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五、朱鹤健先生在《现代地理学新探》首发式上的发言
附录
附录一陈松林教授:漫漫求索六十载广博精深乐耕耘
——记朱鹤健教授
附录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鹤健教授为我院2022级新生讲授开学
第一课
附录三记朱鹤健教授一堂讲座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著述要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我从1953年在大学任教至今已有70年,在这70年教学生涯中,后30年是面对博士生授课,从师徒式面授到正儿八经编教材开班上课。这30年的教学生涯实际是探索现代地理学的过程。从土壤地理学向地理学跨越,从字面看两个学科都有“地理”两字,似很接近,其实是从理科思维转向文理思维交融,要来个大转弯,颇费心思。其间还经历过土壤学与地理学两个学科间的交叉的过渡期,一路探索留下许多足迹。以下三本出版物可以作为这个跨越过程的指示性标记: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地理学》,认识局限于土壤地理学微观研究的理科思维水平上;200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认识扩展到两门学科间的交叉,着力于土壤学微观分析与地理学宏观综合相结合;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表述我对现代地理学的三个重新认识:(1)重新认识现代地理学是交叉学科,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2)重新认识服务社会是地理学生存的根基,“微入宏出”是通向服务社会的渠道;(3)重新认识现代地理学人必须兼备文理思维,夯实地理学特色思维基础知识,学会交叉。初步触摸到现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学什么,为培育现代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教育观打下基础。
《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这本书出版后,我没有停步,依旧行走在现代地理学认知的道路上,又取得两点新的心得体会:(1)从交叉性提升到本体交叉性,字面上虽然只多“本体”两字,认识上却有质的提升。提升之处在于认定现代地理学知识结构体系本身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文理思维交叉渗透到其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上,呈现自然属性,加深对现代地理学独立性的理解。提出现代地理学是由核心思维脉络体系与方法论脉络体系复合构成知识结构体系,具有本体交叉的思维脉络特质,显示现代地理学是一门富有魅力的独立学科,挺立在科学之林。(2)以科学观、应用观、教育观新思维认识现代地理学,用“三观”视角诠释前期设计的地理学研究范式和“地理人”模型,看得更深,对研究复杂地理景象具有更强的洞察力,为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可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问题的利器。还看出现代地理学更强的独立性,表现于独立的研究范式和“见地及人”“微入宏出”“落‘地’有声”的特色思维。意识到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最关键问题在于地理学人对“三观”能否取得共识。有了“三观”共识,地理学人必能挺起腰杆亮出地理学的牌子办学,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现代地理学。“三观”理念是发展现代地理学,预防其潜在危机发生的需要,可成为地理学人的有效身份证。本体交叉科学观是“三观”之本,有了本体交叉科学观必定引申出服务社会的应用观和培养文理思维交融新型地理学人才的教育观。
探索的进展使我更了解现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新探:科学观·应用观·教育观自序也更热爱现代地理学,增添当地理学人的光荣感,但同时又有几分忧愁感。光荣感来自体验到现代地理学充满活力又令人神往的魅力。这魅力表现在观察与研究问题自然表现出多学科、多因素、多方法、多角度的综合和文理思维交融的特色,这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复杂的综合体需要这门学科来解决。地理学者以其文理思维交融的知识储备和科学判断能力,通过大量关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综合,带来对人地关系的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将会获得对国家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特征的深刻认识,成为国家各级政府的思想库和专家库的重要成员,为地方、区域、国家、全球等不同尺度问题的预测、规划、决策和优化作出贡献。因此,当一名地理学者是很光荣的,大有用武之处。我的忧愁源于中国现代地理学潜藏着几分生存危机。地理学在美国出现过浮沉史,曾有哈佛大学地理学系之死的逆境,又有重新发现地理学的顺境。说明这门学科不认真对待,会面临生存危机。当前中国一些高校地理学院系改名,一些地理学人研究不突出地理学特色,社会上一些人质疑地理学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其技术应用和方法也多借鉴其他学科,不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好端端的地理学,一些人把它视为高冷学科。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地理学有潜在的生存危机。作为一名地理学人,我对此有些担心,好像一块石块压在心上,沉甸甸的。
于是,我萌发再写一本以现代地理学“三观”为主题的书的念头,作为之前出版的《地理学思维与实践》的续集,把自己想法公之于众。此时我才发现自己老了,精力不济。于是只好寻求另一个简便的办法,把30年探索现代地理学过程留下的足迹,包括文章与讲稿,以“三观”为主轴,提取相关材料,按“三观”视角诠释现代地理学,整理成册出版,以此了却一桩心事。探索穿越30年的时光隧道,正处在我人生的老年期,学术研究本应偃旗息鼓,福建师范大学却为我提供持续探索的很好条件,在出版本书之际,谨向福建师范大学各级领导表示感谢。我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学博士生导师期间得到陈吉余、李春芬两位先生的学术指导。陈吉余先生与陈述彭先生联名推荐我加入国际欧亚科学院,使我获得更广阔的学术空间,我深深地怀念他们。30年与博士生的教学互动,得到年轻人的创新活力的滋润,深感我对博士生的掏心付出,也成长了自己。我“三观”的育成得力于上述各方面的呵护和激励,幸福感油然而生。由于现代地理学科学观、应用观和教育观的“三观”内在是相互联系的,我又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表述,有些论点相互引用,现在结集成册,发现有些论点和实例在书的前后有了重复。我在统稿时尽力做到能删就删,但有些文章删去这些重复,单篇文章就不能立论。这是文集带来的缺陷,我只能在每篇篇首加个提要,阐明“三观”总体看法;各章章末都附小结,概述各章内容或设置本章用意,强化章之间的联系,让读者更好理解,也弥补上述缺陷。各文章并未刻意统一形式,而是保持历史原貌,以存其真。
这部专著可能有些零散,但总体表达了我的想法,达到把探索心得体会公之于众的初心,并含有这样的期盼:(1)期盼社会上一些人质疑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有了解答,正确认识现代地理学;(2)地理学人树立现代地理学科学观,挺着腰杆,亮出现代地理学牌子办学;(3)地理学成为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利器,地理学者成为各级政府专家库、思想库成员,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主战场;(4)地理学在解决本土问题中,攀上现代地理学国际前沿高峰。本书各篇都有附录,附录之文都是他人之作,但都与本篇的主旨关联,从中窥视领导、师辈、友人和学生对我论点、工作精神与方法的肯定、鼓励与期待,我的许多想法正是在这些爱的沐浴下促成的。因此每篇附录之首都有关联词,以示每篇附录与主题关联之处。整理这部书稿时,我已届高龄。众所周知,高龄老人精力有限,书中疏漏与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现在探索现代地理学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人虽老,情未了,刹也刹不住。我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自勉,认真倾听读者的意见,持续探索远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