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社会正义谬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
售價:NT$
352.0

《
汗青堂丛书152·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
》
售價:NT$
765.0

《
DK拆解科技大百科
》
售價:NT$
653.0

《
逆龄之路(减龄10岁的变美魔法书,女性全身抗衰指南)
》
售價:NT$
347.0

《
厚土无疆: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
》
售價:NT$
449.0

《
画龙西方传世影像里的中国形象1500-1949
》
售價:NT$
806.0

《
似锦
》
售價:NT$
383.0

《
首饰之美: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編輯推薦: |
★从大学选修到全网刷屏,百万人慕名追听的“人生必修课”。
从2000年广州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到2016年引爆大学城的国家精品慕课,再到单场60万人同时在线收听的直播课,胡宜安教授用25年让生死课从无到有,从校园走向大众,百万人慕名追听。退休后,他于“喜马拉雅”续写传奇,而今其思想结晶《40堂生死课》正式出版,邀您共同穿越生与死的思考之旅。
★大大方方聊生死,与疾病、衰老、死亡和解,活出高质量人生。
这不仅是一门“关于死亡的知识课”,更是一门“关于如何生活的实践课”。本书关注全周期生命质量,从生、老、病、死四个维度,系统探讨年龄焦虑、社会养老、居丧体验、安宁疗护、死亡尊严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带领我们坦然直面疾病、衰老与死亡等终极命题,学会与之和解,从而更加通透、从容地活在当下,最终收获真正的高质量人生。
★“生命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是对生命之苦最有力的回应。
或许这就是生死学最美的模样:当理论照进现实,当老师成为患者,再次回想学生们作业中关于病痛的描述,有了更深的共鸣,那些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抽象的描述,而是真切的生命体验。从课堂到病房,胡宜安教授以亲身经历验证尊严
|
內容簡介: |
生命本质上是一场生与死的矛盾运动。正因死亡存在,生命才显得更有意义。然而,没有人能体验死亡,也没有已逝之人能讲述死亡的真相,我们只能通过衰老、疾病和灾难来理解死亡。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人生课题,既如此,不妨敞开心扉,坦然接受,好好体会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本书从生、老、病、死四个维度,关注全周期生命质量,以生死互观的视角系统探讨生死问题。作者胡宜安广泛吸收哲学、人类学、文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讲述了疾病、衰老、尊严、临终心理、安宁疗护、居丧体验、自杀预防等生死课题。每一个看似沉重的话题,都是人生旅途中无法绕行的站点,也都为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落脚点。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提心吊胆地生存。所谓岁月静好,并非生活中没有风浪、万事顺遂,而是能够直面苦难与挑战。生之碌碌,老之遑遑,病之无常,死之俱空。唯有与生活和解,活出自我,才能领悟生老病死的真相,与生命的意义不期而遇。
|
目錄:
|
序 我们谈论的不是生死,而是生命
第一部分?生??
第1讲 生命的意义:在生活本身中寻找领悟?
第2讲 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第3讲 “我”是谁:直面死亡,才能诞生自我?
第4讲 出生:寻找心灵的归属感?
第5讲 成长:直面不断丧失的人生?
第6讲 生育:个体生命的延续?
第7讲 生活:生命的存在形式?
第8讲 出世与入世:平衡在世的两种姿态?
第9讲 褒贬人生:无论尊辱,坦然处之?
第10讲 人我共情:最有效的共同疗愈?
第11讲 苦乐人生:苦难深处有坚韧?
第二部分?老??
第12讲 时间焦虑:逝者如斯夫,一去不返?
第13讲 年龄焦虑:驾驭年龄,活出自我?
第14讲 面对衰老:从容优雅,接纳会老的自己?
第15讲 老年:岁月积淀中的智慧绽放?
第16讲 回忆:等待被激活的生命存在?
第17讲 如何老去:我有我的活法?
第18讲 代际关怀:不缺席父母的衰老?
第19讲 社会参与:老年人的新舞台?
第20讲 排解孤独:绽放生命最后的诗意?
第三部分?病??
第21讲 体检焦虑: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深层恐惧?
第22讲 病的本质:生命有限的具体表现?
第23讲 向病而生:自我的成长与升华?
第24讲 安乐病:生命以病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第25讲 尊严危机:活着即是生命的意义?
第26讲 疼痛危机:我有免除疼痛的权利?
第27讲 病中生活:别让疾病中断生活?
第28讲 疾病体验:我们共同面对疾病?
第29讲 病中照护:营造医患共同体?
第30讲 疾病末期:患者医疗决策权?
第四部分?死?
第31讲 何为死亡:寻找精神的安顿之所?
第32讲 死亡焦虑:用心生活,重建生命信仰?
第33讲 死亡尊严:人之底线的最后坚守?
第34讲 临终心理:垂死者也有完整的人格?
第35讲 安宁疗护:生命最后的幽谷伴行?
第36讲 生死两安:学会陪伴,学会放手?
第37讲 超越悲伤:最好的告别是拒绝遗忘?
第38讲 面对自杀:重建自我与生活的连接?
第39讲 自杀预防:接纳自己的生命困境?
第40讲 自杀干预:回应自杀者的痛苦呼唤?
结束语:知生悟死,生死两安
|
內容試閱:
|
序 我们谈论的不是生死,而是生命
我们该如何面对生老病死?面向大学校园外的社会大众谈论生死话题,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2000年,我在广州大学开设了生死学课程。这门课程一直很受欢迎,非常火爆,很多学生连续三年都没选上,有学生表示宁可不要学分也愿意来旁听。该课程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外地高中学习期间,爷爷因病去世,她完全接受不了爷爷去世的事实,在两年多时间里,她屏蔽了所有与爷爷去世相关的信息。直到上了大学,选修生死学后,她才逐渐接受爷爷离去的事实。她说,生死学为她解开了心结,她假期到爷爷的坟前去祭拜,告诉他:“爷爷,我已经考上大学了,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如何面对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经过课程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珍惜拥有的一切,尤其是家人、亲友,还将生死学知识内化于心,并迁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项调查显示,65%的学生在修完课程后,愿意主动与父母谈论生死话题。这表明,生死学的影响正在从课堂向社会延伸,推动生死教育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我的课堂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曾有一位佛山的老板,每周三晚上都会开车来广州大学听我的课。整整一个学期,他风雨无阻,一次课也没落下。他表示,他来听课的目的就是了解一些与生死相关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2016年秋季,生死学MOOC课程在深圳大学的“优课联盟”、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以及“爱课程”“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上线,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学习者。生死学从此走出校园,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更多人探讨生命意义的重要工具。
对我而言,讲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疗愈与提升的过程。我曾有过两次直面死亡的经历,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次在童年时期。那时,我看到村里人送葬,在棺材被放进墓坑并覆土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在那一瞬间我才真切地意识到,躺在棺材里的那个人永远也出不来了。那种恐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时常浮现,令我难以释怀。我后来想,如果那时候我能将自己的感受向家里人表达出来,如果家里有人给予我必要的疏导,我就不会困扰那么长时间。有我这样类似经历和体验的人恐怕还有很多,这是一种非常需要关注的现象。
第二次是在2007年“五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那天,我开车去大学城确认完加工资的个人信息,回到家后又骑自行车去附近的电脑城维修电脑。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那一天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间。从那以后,我对世间名利得失看得更淡,也更加明白:世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这些年的教学与思考,不仅让我不断地开解自己,也影响了我的家人。如今,我的家人都能够坦然面对生死话题,不再忌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正如古人所倡导的:觉己者觉人。结合自身经历,我深切体会到这门课程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必要性。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有两种现象非常普遍。
第一种现象是,人们忌讳谈死亡。许多人认为死亡是负面的、不吉利的事情,难以平和、坦然地面对。即便谈死亡,也往往将其与生命割裂开来。人们接受死亡的必然,但坚定地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两者就是绝对对立的。这种割裂的认知导致了许多困惑,也影响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
第二种现象是,对生命意义的虚无感颇为普遍。这是一种矛盾的精神状况:人们一方面因意义缺失而痛苦和焦虑,另一方面又大谈“躺平”“摆烂”与“佛系”。他们痛苦,说明他们本能地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却不愿意积极地行动,任由时间流逝。这种消极态度与内心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佛系”,内心的焦虑就越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终将走向死亡,因此更应该珍惜当下。否则,他们就绝不会躺平而消极无为了。如果能充分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是生与死的内在统一,我们就会更加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让生命之花得到充分绽放,这样才无悔于今生!
“生老病死”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它概括了生命的全貌与内在结构。生、老、病、死不仅是人生的四件大事,更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在“生死”之间加入“老”与“病”,实际上是为生与死架起一座过渡的桥梁。
“老”既有生的延续,也有死的临近。它代表着生命自然流程中走向死亡的最后阶段。它既是一种时间态,我们称为“晚年”;也是一种存在态,我们称为“老态”。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这是生命的必然。
“病”则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疾病本质上是死亡偶然性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死于疾病被认为是“正常死亡”。
因此,“生老病死”准确地概括了生命的全貌与内在逻辑,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的课程。
我们无不希望岁月静好,生命无恙。然而,宇宙间唯一的法则就是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不可预测。唯有在心底建立起对生老病死的理性认知,我们才能在面对生命的悲怆与苦难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坦然,真正做到生死两安。这才是“岁月静好”的真谛。
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正是为大家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生老病死的窗口,帮助大家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生命的挑战。生死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对生命的理解,更关乎整个社会对生命的关怀与责任。希望这门课程能让更多的人学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活出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第1讲?生命的意义:在生活本身中寻找领悟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升职加薪、为了生活,但某一天突然感到困惑:“我这么忙,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一刻,一种空虚感就会突然袭来,挥之不去。其实,产生这种空虚感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包含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为什么说生命有意义?第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生命有意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常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限的,而有限性正是意义的来源。无论是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还是人力、技术等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些能够满足我们基本需要的物品其实都是有限的,那些我们所热爱、喜欢、追求甚至梦寐以求的美好事物更是有限的。而且越是有限、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越是有人去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就是基于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而展开的。正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事物存在的有限性,事物存在的意义才得以呈现。而意识不到这种有限性的时候,我们也就无从寻找事物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事物的有限性是在人眼里的有限性,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意识到这种有限性,这正是人了不起并超越其有限性的地方;而有限事物的意义也是对于人而言的意义,这也正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根本所在。
正是人意识到了事物存在的有限性,才产生出善待与敬畏万物的态度,这已经成为我们看待世界万物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成为当下我们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生态伦理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所有有限事物中,生命是最根本的有限存在。
基于对生命有限性的认知,我们才确立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并以此来规划人生。即便是日常行为,人们也会为自己设定限制、制定规则,为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比如,制订职业规划,安排每天的行程,不断提醒自己要按时完成任务,努力让每一天过得充实,等等。
我们陷入了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时常觉得“精力有限”“时间不够”“落下太多的事情”,或者被情绪左右,产生某种无助感,甚至沮丧感。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某种外在事物的有限性,但并未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性。
直到某一天死亡突然逼近时,我们才会深感时间的紧迫,从而产生对死亡的深深焦虑与畏惧,也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在他40岁生日那天撕下日历时,突然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产生了“得赶紧做”的念头。显然,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本质上离不开对死亡的认识,可是,死亡又恰恰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
互联网上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死亡不存在,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2000多万网友参与了讨论。试想一下:如果死亡不存在,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还会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吗?错过机会、错过美景,我们还会感到遗憾吗?那种短暂而美好的时刻,还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喜悦吗?似乎都不会了。亲人和朋友将永远陪伴我们,父母永远年轻,我们也不必珍惜当下的一切。
然而,这样的世界将毫无情感与生机,我们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没有对任何人的依恋与关爱,更不会有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我们将拥有无限的时间,做任何事情都不必去做计划,不必考虑时间成本,因为无论怎么做都可以重新来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得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也不用经历死亡。
事实上,没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我们都面临着一堵高墙,这就是死亡。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一切都会有终点,一切都会受限。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死亡,人类的生命才有了意义。因为死亡,有限的存在才变得有价值。
如此看来,事物的意义来自事物存在的有限性。基于这个前提,生命的意义来自生命的有限性。而生命的有限性在本质上在于死亡,也就是说,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
因为生命会死亡,所以生命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可以称为“形而下”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但它又与这些具体问题的关系十分紧密,甚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提供依据或动力。
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行动本身,而不是纠结于具体要做什么,甚至因纠结而浪费很多时间。比如,当我们经历过多次失败,或许就会问问自己:“坚持下去还有意义吗?”其实,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事物的意义是向人呈现的,而生命的意义却是自我呈现的。没有谁给予你生命的意义,也没有谁能决定你生命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故事,每个时刻都有特殊的情感,这些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意义。
其实,生命存在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其使用价值或“有用性”。那些默默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尽管谈不上做出了什么贡献,但从“大我”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有他们存在的意义。
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时,我们需要避免以下两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过于注重结果。我们常常用结果来衡量生命的意义。我们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结果,这个结果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会将自己与别人比,与自己的过去比,产生诸如“我一事无成,活着真没意思!”“我怎么也比不上人家,真是没用!”这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不可避免地会动摇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信念。我们倾向于强调“屡战屡败”的痛苦,而忽视从“屡败屡战”中获得生命意义的信念。然而,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坚持,都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第二个误区是强调外在依据。我们习惯于用外在的等价物来证明生命的意义,比如财富、地位。似乎生命的意义就是通过这个等价物来体现的,没有这个等价物,就没法解释生命的意义。比如,一个老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他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负担,生命失去了意义。实际上,这个老人虽然不能再为家庭创造财富了,但他的生命依然有意义,因为他曾为家庭、为社会付出过。又比如,有些人生活非常艰难,他们所有的付出只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有人会认为他们的生命没有意义。实际上,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并不依赖于外部的认可。
没有认识到这两个误区的存在,恰恰是大多数人对生命的意义产生困惑的原因。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美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威尔·杜兰特曾经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向世界各地的名人征集答案,然后把他们的答案整理出来,又补充一些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论生命的意义》一书。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生命的意义。
首先,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无论是通过工作,还是通过关爱他人,我们都在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美国评论家门肯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他的人生获得了什么满足感,以及他为什么要不断地工作。门肯将工作比作母鸡下蛋,认为每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种虽然说不清楚,却强有力的内在冲动,去积极地履行某种职责。
古希腊人将劳动视为生命的意义所在,认为它是神圣而吉祥的。在他们看来,聪明人的劳动是无可指责的,因为劳动不仅赋予人存在感与意义感,还让人避免犯错。劳动是生命意义的源泉。
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农村老人,他一生都在劳动,即使年迈,也会干一些轻活。对他来说,劳动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他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劳动。一旦他无法劳动,生命的意义似乎也随之消失。这种“生劳死息”的观念,正是儒家生死观的体现。
其次,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与体验。生命就像一趟没有返程的旅行。我们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唯一留下的是经历与体验。所谓“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如同某样东西寄存在我们这里,总有一天要归还。我们与父母、与配偶、与孩子,早晚都有告别的一天。所以,整个生命都是一场经历和体验而已,我们不会真正拥有任何东西,一切都是暂时借给我们的,当它们在我们手上的时候,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就够了,活在当下就不会为未来留下遗憾,拥有过、体验过、真心活过,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
生命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它就是一次次的经历、感受、领悟和体验。努力的意义在于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让这趟单程旅行更加精彩、深刻和难忘。
再次,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生命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活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正是对这一点的深刻诠释。四川女孩宋静患白血病,在历经9次化疗后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在她读完《活着》后,产生了共鸣,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决意继续治疗。余华鼓励宋静:“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不是你对你自己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担这样的责任。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的朋友史铁生,21岁瘫痪,47岁患上尿毒症,与死神搏斗近40年。他生前留下的文字温暖无数人,死后其所有可用器官都捐赠给了他人。他以自身的经历向人们证明:活下来,不向命运屈服,在抗争中赢得属于自己的生命尊严,最终获得心灵的平静。
史铁生曾在书中写道: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吗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最后,生命的意义更多时候在于理解与领会。威尔·杜兰特曾请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回答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个犯人回答说:“我的生命意义取决于我自己发现生命真相的能力。在教训中学习,因教训而受益。”杜兰特指出,一些人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内在地存在于生命本身,我们需要去发现它。正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所说:“我思,故我在。”当我们询问生命的意义时,生命的意义就已经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呈现。
由此可见,生命的意义并不需要外求,它在于生命本身。无论是创造价值、体验生活,还是活着本身,都是生命意义的体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