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寿:逆转和延缓衰老的科学饮食(上下册)
》
售價:NT$
857.0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NT$
704.0

《
亚伯拉罕的行李:中世纪印度洋世界的饮食、日用与旅行技艺
》
售價:NT$
602.0

《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售價:NT$
714.0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NT$
347.0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NT$
398.0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三十余年研究之集大成者,超越课堂讲义之学术经典——“一本讲透中国经济起伏与决策逻辑的深度好书!”
★比教材更深刻:打破线性分期叙事,以问题为导向揭示经济决策背后的内在逻辑
计划经济体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价格双轨制、财政分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资与就业……本书通过设置关键议题,跳出“发生了什么”的叙事,直击“为何发生”及“如何演化”的核心问题,剖析经济现象背后的制度约束、激励机制和路径依赖。
★比专著更系统:覆盖1949年至今,全景呈现计划时代到改革转型的中国经济沉浮
不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就无法真正理解改革实施的起点、约束与独特路径。本书内容覆盖了中国1949年后的前30年与后40多年,其宏大的历史跨度和对“政治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描绘出一幅完整、连贯的中国经济发展全景图。
★比通史更透彻:融贯中外理论精粹,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研究的分析范式与前沿视角
本书不止步于史实表面,而是要穿透现象,用当下经济学界成熟的、公认的、前沿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揭示驱动中国经济巨轮前进的深层动力和底层逻辑
|
內容簡介: |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历了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艰难探索的过程,即便早期选择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依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大量控制权下放到地方,客观上创造了后来推动经济市场化的有利条件。中国在经济市场化转型中更是解放思想,积极拥抱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制度变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增长奇迹。这一进程既充满曲折与挑战,又蕴含独特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智慧。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崛起?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改革为何选择渐进式路径而非“休克疗法”?中国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历史经验的总结,更对全球发展与转型研究具有深远启示。
经济学家张军的《当代中国经济讲义》正是回应这些核心问题的集大成之作。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标杆课程精华,本书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问题意识,带领读者穿透经济表象,深入中国发展模式的制度内核。无论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的战略选择,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突破,抑或全球化浪潮中的适应性变革,张军教授均以严谨的经济学逻辑与鲜活的本土案例,揭示了中国经济从贫困到繁荣的内在密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经济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本书作为一部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经济变迁史,既是经济专业师生理想的教材与参考文献,也为研究者提供系统的文献梳理与分析视角,更为普通读者打开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未来趋势的全景视窗。
|
關於作者: |
张军,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当代中国经济的教学与研究,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他的众多论文见于《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以及《美国经济学杂志》(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比较经济研究》(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世界经济》(The World Economy)、《新加坡经济评论》(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海内外著名期刊。近年来还出版了包括《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2019)、《向世界讲述中国经济》(2021)、《大国经济:中国如何走好下一程》(2022)以及《中国发展经济学》(2025)等影响广泛的著作。他是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自2015年起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他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深受同行和公共媒体的关注与欢迎,多次受邀出席高层座谈会。他频繁受邀在国内外论坛或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自2005年起他成为西方著名意见领袖平台“世界报业辛迪加”的专栏作家,定期撰写中国经济的评论,受到西方知识界高度关注。他的研究曾获众多荣誉,包括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5)和美国比较经济学会的最佳论文奖“伯格森奖”(2018)。
|
目錄:
|
第 1 讲 1949年后的中国经济概览
一、中国极简史
二、“李约瑟之问”与“大分流”的争论
三、当代中国经济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计划经济时期
第 2 讲 苏联模式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特色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
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计划经济模式的经济表现与后果
第 3 讲 农业合作化运动:理想与现实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
二、工分与激励
三、1959—1961年的农业大危机
第 4 讲 中国工业化的推进战略
一、“大推进”战略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的经济学
二、“大跃进”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三、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双轨”战略及其并轨
第 5 讲 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
一、安徽样本
二、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增长
三、中国农村的后续改革及其经济效应
第 6 讲 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否必然经历经济衰退 156
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策略为什么是渐进主义的 160
三、主流经济学的转轨理论
四、初始条件差异如何影响俄罗斯与中国的转轨道路
五、政治约束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式
第 7 讲 价格体系改革与“双轨制”
一、价格体系改革的早期思路
二、双轨价格的形成过程及运行实况
三、对价格双轨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 8 讲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
一、乡镇企业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二、乡镇企业对本土工业化的贡献
三、为什么说乡镇企业是过渡性制度安排
第 9 讲 国企改革、结构变化与生产率增长
一、国企改革:历程、特征事实及其与国企生产率提升的关系
二、20世纪90年代国企利润率下滑与系统性亏损现象的出现 272
三、国企改革与结构转型
第 10 讲 财政分权、地方竞争与经济增长
一、央地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改革历程与特征事实
二、分权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中国化
三、财政分权、地方竞争与经济增长
第 11 讲 中国的国民收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存在的争议
三、对现有核算体系的拓展延伸
第 12 讲 中国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管理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平衡问题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
三、中国的利率改革与汇率改革
第 13 讲 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经济
一、改革开放早期的战略转型
二、中国加入WTO及其影响
三、FDI的重要性
第 14 讲 工资、就业和劳动收入占比
一、中国的就业制度演变及其特征事实
二、工资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及解释
第 15 讲 条件收敛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
一、条件收敛假说与跨国证据
二、中国经济的减速及其解释
三、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在动力与改革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