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售價:NT$
500.0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NT$
347.0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
售價:NT$
449.0

《
奇岩馆事件(“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获奖作者高野结史颠覆你的推理常识)
》
售價:NT$
254.0

《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
售價:NT$
449.0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NT$
500.0

《
近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售價:NT$
551.0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NT$
811.0
|
編輯推薦: |
想要与青春期孩子无话不谈,父母需要不一样的沟通技巧!
具有20年咨询经验的资深心理治疗师倾囊相授!
5阶段沟通法,逐步卸下孩子的心防,让亲子之间再次心灵契合!
发掘孩子叛逆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积极意图,激发孩子内心的自我成长力量。
父母之所以觉得青春期孩子变得很陌生,是因为他们总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父母眼中的行为叛逆、态度冷漠、脾气暴躁,其实是青少年发出的求救信号!
他们渴望身边能够出现一位大人来安抚自己脆弱的情绪和疲惫的心灵,带领自己走出空虚迷茫的精神荒漠。
叩开青春期孩子的心扉,构建与孩子共情的万用沟通体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于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核心困境,为父母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共情沟通体系,既适合青少年孩子的家长改善亲子关系,也可作为教育工作者解读青少年心理的参考手册。书中结合发展心理学理论与代表性案例,系统解析青少年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青少年情绪波动与叛逆行为的深层动因。作者首先通过典型案例打破父母视角的认知局限,然后提出从“控制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型路径,并提供了一套“停止指责—创造欢笑—相信感谢—发掘积极意识—培养认知乐趣”的五阶段沟通法,帮助父母有效解决亲子沟通困境。
另外,书中的认知乐趣培养、正向意识发掘等创新理念,有助于家长在尊重孩子独立性的同时,为孩子搭建起通往自我成长的桥梁。书中总结的“与青少年沟通的10条原则”,更为父母提供了可直接应用的日常沟通指南,帮助其构建平等、信任、充满欢笑的成长型家庭关系。
|
關於作者: |
李林淑
? 韩国成均馆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沟通专家、子女教育家,韩国阅读治疗学会理事。长期在韩国各大咨询中心、公共机构、图书馆和企业等众多场所开展与沟通技巧、认知治疗、心灵写作、绘本阅读疗法、桌游疗法等相关的教育与演讲活动。2017年荣获韩国读书文化振兴贡献奖。现任韩国净林儿童青少年咨询中心所长。代表作有《最好的教养:别错过孩子的4~7岁成长关键期》《伤害也是一种习惯》《成为妈妈之前早该知道的事》《妈妈的说话课》《妈妈不可错过的关键时期》。
|
目錄:
|
第一章 我家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01
青少年最大的烦恼/ 03
孩子变心,父母生气/ 12
矛盾爆发,父母后悔/ 23
我家的孩子能改变吗?/ 37
第二章 窥探孩子内心之前应该知道的事情/47
父母应该知道的青少年心理①
父母的反馈决定孩子的内心方向/ 49
父母应该知道的青少年心理②
假想观众正在看我/ 59
父母应该知道的青少年心理③
我很特别,你们都不懂我/69
父母应该知道的青少年心理④
如果不能遵从自己的个性,问题就会更多/76
父母应该知道的青少年心理⑤
为找寻自我而烦恼和彷徨/ 84
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95
这些才是危险信号/102
第三章 与青少年的沟通方式要不一样/117
孩子的心理咨询师/119
和孩子进行一场有效沟通/ 124
与青少年共情的五阶段沟通法①
停止/ 132
与青少年共情的五阶段沟通法②
一起笑/ 143
与青少年共情的五阶段沟通法③
相信、认同、感谢/ 151
与青少年共情的五阶段沟通法④
发掘孩子的积极意识/ 162
与青少年共情的五阶段沟通法⑤
培养认知乐趣/172
第四章 我也有希望吗?/ 187
若想帮助长期受挫折困扰的孩子/189
曾经一路顺遂的孩子“变坏了”/ 210
后?记 与青少年沟通的10条原则/ 225
|
內容試閱:
|
假如回到15岁,你想跟父母请求什么帮助?
我很遗憾自己在青少年时期过得不是很好,也很想帮助现在的青少年,所以我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问自己。
“假如回到15岁,我想跟父母请求什么帮助?”
高中时,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学习不好,性格也不算活泼,总之是一个缺乏存在感的人。可是某一天,朋友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他变得开朗大方,颇有领导者的风范,成绩更是突飞猛进。大家都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后来听说他的转变跟一位大人有关,而这位大人究竟是他的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这些听到此传闻的朋友,个个都对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大家心中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样一个声音:
“我也想遇见这样的大人。”
实际上,很多青少年都会感到彷徨无助,他们认为读书无趣,身上过剩的精力又无处发泄,整天只知道玩耍,他们也希望能遇到一位可以帮助自己平复心情、为自己指明方向的大人。
现在的青少年与过去的青少年甚是不同:他们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社交网站,崇拜偶像艺人;他们听不进老掉牙的忠告和劝诫,心里充满了愤怒与不安,容易产生叛逆和攻击行为。因此大人不仅难以接近他们,甚至还会对他们感到畏惧。
但是,无论现在的孩子行为如何改变,其内心的渴望和忧虑与过去的孩子并无二致。他们同样想成为受人认可、有所作为的人,他们同样对未来充满恐惧和迷茫。即便是那些看似一帆风顺的孩子,其内心深处也会恐惧未来,担忧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他们渴望身边能够出现一位大人安抚自己浮躁的内心,带领自己走出空虚迷茫的内心世界。身为父母,你如果想要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躁动的青春期,不妨试想一下:假如自己回到十几岁,你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什么样的帮助?
希望父母能真正地关心我;
希望父母能认可我的努力与成绩;
希望父母把我培养成一个成绩出众的孩子;
希望父母能允许我追寻自己喜欢的事物;
希望父母能在我遇到危险或误入歧途时坚定不移地站在我的身旁保护我。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理想父母,而成为理想父母的第一步就是打开孩子的心扉。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借着《小王子》一书告诉大家:“获得人心是世界上极其困难的事。”诚然如他所说,想要俘获一个人的心非常不容易,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非同寻常,即使是关上房门不愿被任何声音打扰的青少年,也仍然恳切地期待父母能在他们伤心时给予安慰,希望父母能用一些暖心的话语温暖他们疲惫的心灵,从而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坚强。
因此,父母在叩击十几岁孩子的心扉之前,首先应该知晓他们期待的是什么,还要了解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他们,以及应该跟他们说什么样的话。只要父母多倾注一些心思,孩子定会以灿烂的笑容给予回应。虽然我提供的方法并不是万能钥匙,未必能打开所有孩子的心扉,但我仍然期待各位能够通过本书获得启发,亲自摸索出开启孩子心锁的那把合适的钥匙。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度过青春期这段至关重要的魔法时光。
李林淑
父母们焦虑不安的心情
在如黄金般珍贵的青少年时期,我家的孩子为什么会是这副模样?
在这个本应热血沸腾、努力拼搏的重要时期,我家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无精打采、无所事事?
我到底该怎么做,孩子才会有所改变?
父母焦急万分的心情,孩子能够理解吗?
在父母看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毫不在意,一有空就拿起手机玩游戏或浏览社交网站,把学习丢在一边,成绩更是一路下滑。父母原以为孩子可能拥有特殊的才能或兴趣爱好,但他似乎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没有一点儿年轻人该有的激情和好奇心。父母就这样默默地注视着孩子,想要推他一把,却又无从下手,因此心急如焚。
虽然有学者指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其实是一种过度的欲望,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但是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他就能考入一所好大学吗?父母的内心充满矛盾。自己的孩子既没有遭到同学的霸凌,也没有闯祸,每天都乖乖地上学,身为父母,我们应该谢天谢地,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地羡慕别人家热爱学习的孩子。
很多父母面对这样的青少年子女,心急如焚,却又不知所措,因此希望我能告诉他们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变他们的孩子。自从我做心理咨询工作以来,如何疏解父母内心的焦灼情绪和孩子的郁闷心结是我每天24小时都在苦恼的问题。极好的办法就是能有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可以改变孩子,可世界上没有这种东西。事实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换句话说,想要驱散青少年内心的迷茫,引导他们走入正途,很不容易。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青少年不去努力改变自己,而喜欢把问题都归咎于父母或周围的环境?难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改变青少年的妙招吗?
寻找答案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之所以觉得改变孩子很难,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以父母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陈述的全都是事实吗?难道青少年真的就如父母所说,没有任何想法,只知道玩手机吗?我身为一位成年人,当然更能理解父母或教师的心情。因此,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前,我也总是以大人的眼光批判孩子的行为。
可是当我正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了解了青少年们真实的内心想法之后,相较于担忧,我更为他们感到惋惜。事实上,孩子的大部分问题行为,皆源于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一直将其视为问题看待,或是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去养育孩子。或许比起改变孩子,更难改变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负面看法与固有观念。因此,现在正在为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感到烦恼的父母们,必须先放下自己的偏见,认真检视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问题。他们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吗?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你了解他们的内心吗?
与许多所谓“问题青少年”聊过以后,我终于意识到,他们虽然有些狂妄,但依旧渴望拥有富有意义与价值的生活。由于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只能跺脚生气。内心焦虑,可是不知道解决办法,这让他们感到迷茫。他们如果将这种心情告诉父母或老师,那么得到的答案就是“努力学习”。可是对他们来说,坐在书桌前一动不动地拼命学习,既无乐趣又无成就,学了也是白学,这再度让他们内心混沌。那些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其中也有不少希望我能为他们的学习支招。由此可见,不光是父母担心孩子不爱学习,孩子也对自己不爱学习的行为感到焦虑。
实际上,面对自己糟糕的学习成绩,孩子们的烦恼远胜于父母,但他们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父母之后,大部分父母不仅不信,还会反问道:“既然这么烦恼,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父母倘若能够记得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模样,或许就能更加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了。但令人惋惜的是,父母很少有精力去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
想让一个人的行为突然产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其实不太可能。只有内心世界发生改变,他的行为才会随之改变。所以,要想改正孩子的行为,父母就要先理解孩子的内心,抛开自己原来看待孩子的视角,这样才能窥探出孩子内在的可能性和潜力。现在,让我们开始正式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吧!
青少年最大的烦恼
出人意料的是,许多青少年看似无忧无虑,但其实他们内心的烦恼并不比父母少。2018 年,韩国统计局以39000名13岁以上的韩国人为对象进行调查,其发布的 《2018年社会调查报告》显示,13~18岁的青少年的首要烦恼是“学习(包含成绩和职业能力倾向)”,占比为47.3%;其次为外貌(13.1%)和就业(12.3%);剩下的依次为零花钱少(5.8%)、同学关系(4.5%)、身心健康(4.0%)……度过令人痛苦的中学阶段,当孩子进入19~24岁的青年中期,他们首要的烦恼则从学习问题转变为就业问题(45.1%)。
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导致孩子焦虑和痛苦的主要原因不是身心健康问题、同学关系问题、异性问题或校园霸凌问题,而是学习问题。不只父母担忧孩子的学业,孩子同样关注自己的学业,其渴望取得优异成绩的心情不亚于父母。父母的期盼无论多么强烈,都比不过孩子自己想要取得成就、渴望拥有一份好职业的心情。
这也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误解至深之处。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却以为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漠不关心,只有自己为此操碎了心。因此,父母总是站在子女的前方,努力地拉着他们前进,殊不知这样有时会适得其反,把迷茫的青少年从内心受挫的沼泽引向内心绝望的深渊。
早自习时间趴着睡觉,醒来后发现第三节课结束了。如果能一觉睡到放学该有多好啊。
——某高一男生
有些孩子去了学校不好好学习,却在课堂上睡觉,荒废宝贵的时光。假设父母或老师因此而教训他们,内心痛苦的孩子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想过一个人在生日那天离开这个世界。
或者干脆在生日之前就离开。
生日马上就要到了,但我还……下次考试之前,我一定会离开。
——某初三女生
写出上面这些话的女生学习很努力,成绩中等偏上,身边也有两位挚友。但她脸上的笑容已消失许久,偶尔手腕还会出现伤痕,妈妈问起,她说是自己不小心抓伤的。妈妈看到她每天无精打采地去上学,于是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要努力学习,上课时要专心听讲。”
妈妈以为孩子心情不佳是因为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由于担心,她偷偷地翻看了孩子的日记本,结果却看到了上面那段文字,顿时大惊失色。原来孩子手腕上的伤痕是自残的痕迹,原来孩子既没有受人欺负,也没被同学排挤,而是对于自己无法达成学习目标感到痛苦。这些自残的痕迹,表明孩子不想再继续过这种痛苦而绝望的生活,而自己却对孩子内心的想法一无所知。
我们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做不好的自己感到绝望,他们正深陷于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之下,挣扎于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孤独之中,甚至游走在生与死的边界。可是许多父母却不正视这些事实,而只是一味地埋怨和指责孩子。也许孩子们整天玩手机,不专心读书的叛逆态度,是他们表达的求救信号。孩子们如此辛苦,只会责骂的父母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呢?
青春期是一个魔法时期
我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已有多年,在此期间,主动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孩子少之又少。事实上,孩子们大都会以叛逆、发脾气或者回避的态度来表示自己需要帮助。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准确分析孩子的内心想法,帮助孩子成长为他们希望的模样。
可是,窥探青少年的内心与窥探未满10岁儿童的内心完全不一样,两者需要不同的沟通方法和语言措辞。青少年介于大人与孩子,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们明明年纪还小,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明明还不成熟,却以为自己已经完美无缺,并误以为自己所身处的周围环境就是世界的全貌。
青春期的典型症状出现的时间,大约是从11岁至20岁刚成为大学生或社会新鲜人这段时期。青少年该如何度过这段时期呢?这10年是决定人生方向,并为未来做足准备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寻找自我与生活乐趣的关键旅程。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天24小时,那么十几岁就相当于凌晨3至6点。在这段夜深人静的时间里,父母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孩子为何会在天还未亮的黎明时分心烦意乱,并感到前途黑暗呢?
大人们斥责孩子,仿佛人的一生只有这段“黎明时分”重要。这个时间段本应该是孩子们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展开幸福美梦的时候。孩子们本应该愉悦地从梦中醒来,准备快乐地享受美好的一天。可父母却不断对孩子说这个世界很残酷,所以一定要认真读书,他们当然会被吓得辗转反侧,甚至惊慌失措。而且不光是父母,整个社会都在恐吓孩子要提早做准备,如果不这么做,那他们将会被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淘汰。试想一下,假如有人总是威胁你说:“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再累也要克服,而且不能在竞争中落后他人,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听到这些话,你会不会想要逃离呢?
青春期是一个魔法时期。原本乖巧可爱、懵懵懂懂、一哭就会牵着父母手的孩子,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开始有了变化:身高蹭蹭窜得比父母都高,自己能提起沉重的行李,在街上还会走在外侧保护妈妈,偶尔还会提出父母没有想到的创意,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远超父母。还有什么魔法比这更为神奇呢?
但愿这个魔法时期不要成为孩子的噩梦。要知道,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用“这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要听话,要咬紧牙关坚持”的言论强迫孩子,这样的教育是注定会走向失败的。
孩子在青春期的这10年,比儿童时期的那10年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但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如果不知如何是好,只会一味地埋怨孩子,那自然也就无法很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段时光了。父母需要保持内心镇定,才能富有智慧地帮助孩子成长。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检视自己的内心,如果累了就休息,如果痛了就治疗。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只要觉得哪里出了问题,就应该停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和对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