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路之路
》
售價:NT$
305.0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NT$
500.0

《
长路行
》
售價:NT$
347.0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NT$
449.0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NT$
611.0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NT$
607.0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口学》《民族主义》
》
售價:NT$
995.0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我们都熟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但你是否好奇,这“一言不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徐庶本是刘备倚重的首席谋士,锋芒初露便大败曹军,前程似锦。然而一次意外,瞬间改写了他的命运。
本书详细讲述徐庶的传奇一生,远比一句歇后语更为曲折、深刻。
|
內容簡介: |
三国谋士徐庶,曾是热血任性的游侠,经一场牢狱之灾蜕变为胸怀天下的谋士。他是刘备得以立足的关键,为三顾茅庐的传奇拉开了序幕。然而,就在他即将一展宏图之际,母亲被俘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边是知遇明主和毕生理想,另一边是至亲性命与孝道伦理。他别无选择,只能踏上那条通往敌营的孤独之路。
本书所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传奇谋士的人生,更是一部关于选择、牺牲与坚守的动人史诗!
|
目錄:
|
序 言 / 001
第一章 颍川风云
一、冲动的代价 / 002
二、浪子终回头 / 009
第二章 十面埋伏
一、南下避难荆州 / 018
二、荆州遇友志同俦 / 028
第三章 辅佐刘备
一、衣带诏讨曹逆贼 / 040
二、曹袁交恶起纷争 / 046
三、刘备困窘投刘表 / 053
四、徐庶归刘,袁氏阋墙 / 057
第四章 孔明扬声 徐庶两难
一、徐庶荐贤引孔明 / 072
二、谋定乾坤,权衡利弊 / 078
三、巧借地势伏辽东 / 082
四、设计劫母,诱庶易主 / 089
第五章 蜀汉集团命运的变数与波澜
一、骨干谋士的折损 / 102
二、濡须风云,曹魏折戟 / 110
三、曹魏南征,蜀魏变局 / 117
四、托孤任官,魏蜀殊途 / 127
五、诸葛北伐,矢志不渝 / 131
六、北伐续章,徐庶叹惋 / 140
第六章 历史与演绎中的徐庶
一、徐庶归曹 / 148
二、举荐诸葛亮 / 152
三、身在曹营 / 156
四、史书难寻 / 159
第七章 奇闻逸事话徐庶
一、踏破草鞋觅明主 / 170
二、徐庶逸事隐于沧海 / 175
三、胶南的传说 / 179
尾 声 / 185
附录一 / 198
附录二 / 200
后 记 / 202
|
內容試閱:
|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瑏瑠相吊,遇草堂翁。
——王质《八声甘州》
在浩渺无垠、奔涌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溯源至风云激荡、烽火漫天的三国时代,恰似踏上了一座雄浑壮烈且诡谲多变的巨型舞台。这舞台之上,金戈铁马的铿锵碰撞之声与智谋博弈的暗流涌动之势紧密交织,奏响一曲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乱世交响。
岁月仿若一位鬼斧神工的织匠,将那段峥嵘往昔,编织成一幅雄浑壮阔、色调斑斓却又处处弥漫着肃杀与机变气息的巨型织锦,在悠悠岁月的风烟里肆意铺陈,每一寸纹理、每一抹色彩,皆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诉说着英雄与谋士们的传奇故事。
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汉室的巍峨大厦在腐朽倾颓中摇摇欲坠。
四方诸侯如同嗅到血腥味的猛兽,纷纷崛起,燃起逐鹿中原的熊熊烽火,妄图在这片破碎山河之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版图。
而在这乱世纷争舞台隐秘的幕后,活跃着一个凭借满腹经纶、奇思妙想,悄然拨动局势走向的谋士群体,他们犹如穿梭于历史经纬间的精灵,用智慧作丝线,编织着命运的棋局。他们熠熠生辉,各绽异彩,以各自独特的笔触,涂抹着三国时代浓墨重彩的画卷。王佐之才荀彧、“鬼才”郭嘉、“卧龙”诸葛亮……他们虽各自隶属不同阵营,却都以其独特的智慧而名垂青史。
然而,在这群星璀璨的三国谋士群体之中,有一个人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独特而质朴的星辰,在喧嚣浮华的历史星河中,散发着别样清幽且坚毅的光芒,有着与众人迥异、仿若另辟蹊径的人生轨迹与行事风格。
这个人就是徐庶。
徐庶出身平凡,非名门望族之后,没有世代累积的深厚家学可作依傍,好似在荒野中自生自长的劲草,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迎接风雨。
早年的他,更似一位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游侠,浑身散发着不羁与热血,凭借浑身胆气与一腔炽热豪情,游走于市井街巷的烟火人间、荒郊野外的偏僻险途。以手中的刀枪棍棒,捍卫心中那一抹纯粹的正义。帮扶弱小于困顿,对抗世间不平事,宛如暗夜侠客,为混沌世道带来丝丝清明曙光。
《魏略》中提及:“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单家子”直白地点明其出身寒门,孤立无援,却在乱世洪流中秉持朴素侠义精神,恰似微弱烛光,试图以个人微薄之力,穿透厚重黑暗,为破碎山河注入一丝希望生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徐庶早年的寒门生活,虽没有富足的资源与深厚的家学根基,但恰似寒夜中的砥砺,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心性。
徐庶穿梭于市井陋巷,目睹着百姓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受豪强欺凌、官吏盘剥,那些哀怨的眼神、无助的哭诉,如同尖针刺痛他的心,更激发他行侠仗义的决心。
彼时,街头恶霸仗着些许势力,强占民宅、抢夺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徐庶闻之,怒发冲冠,单枪匹马闯入恶霸巢穴,凭借矫健身手与无畏胆魄将恶霸制服,还财物于百姓,恰似古之侠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这乱世的微尘之地,徐庶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正义,虽力量微薄,却如点点萤火,汇聚起来,也能照亮一方黑暗。
直至阅历伴随岁月沉淀渐长,目睹山河破碎成残垣断壁、苍生罹难如蝼蚁漂泊的惨状,徐庶内心深受触动。他深刻领悟到,在这乱世洪流之中,仅凭个人武勇,不过是螳臂当车,恰似以卵击石,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乾坤、拯救万民于水火。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是,他毅然决然放下手中紧握多年、承载着热血青春的剑,折剑向学,如凤凰涅槃般投身于经史子集、兵法韬略的浩瀚海洋,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仿若逆水行舟的自我蜕变之旅。
寒冬酷暑,四季轮转,徐庶独坐幽窗之下,伴着青灯黄卷,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每一页书笺翻过,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每一段兵法解读,都是一点智慧的积累。凭借坚韧不拔、钢铁铸就的毅力与超乎常人、天赐的悟性,徐庶终从一介武夫成功转型为智谋卓绝的谋士。
这段从底层崛起、通过自我奋斗跨越阶层、升华能力的历程,相较诸多凭借家世门第、自幼在优渥环境中被知识熏陶滋养成才的谋士,少了几分与生俱来的顺遂,多了许多摸爬滚打、咬牙坚持的励志,恰似平凡砂砾磨砺成璀璨珍珠,往往更能触动人心深处。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徐庶在求学之路上,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没有名师的悉心指点,没有同窗的切磋研讨,全凭一己之力,在知识的海洋中艰难划桨前行。他日夜诵读经典,困了就以冷水拂面,倦了便在屋内踱步提神,遇到晦涩难懂之处,反复钻研,直至融会贯通。《诗经》《尚书》等经史子集,他倒背如流,从中领悟治国理政之要义;《孙子兵法》《六韬》等兵法韬略,他精读细研,从中揣摩排兵布阵、克敌制胜之妙法。历经数年,他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成了从武夫到谋士的惊艳转身,其刻苦之精神,可比“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令人钦佩不已。
待徐庶学成,满怀壮志地步入乱世纷争的政治军事舞台,其择主观与行事准则亦别具一格,仿若一位特立独行的行者,不随波逐流。
他不被权势虚名的耀眼光芒所迷惑,似乎能看穿虚荣表象背后的空洞。他亦不盲目攀附势力庞大如巍峨高山般的诸侯权贵,而是以独特敏锐、仿若能洞察人心本质的眼光,秉持内心衡量善恶、权衡大义的道德标尺,多方探寻考察,如寻觅宝藏般,精心甄别适合自己施展抱负之地。
最终,他选定当时势力尚弱、寄人篱下却心怀复兴汉室大义、以仁德宽厚待人的刘备作为主公。彼时刘备虽漂泊无依,如同一叶浮萍在乱世浪潮中辗转,缺兵少将、地盘狭小,却有着凝聚人心的领袖魅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志同道合之士。
徐庶投身其麾下后,倾尽全力,凭借自身所学为刘备军出谋划策。在资源有限、捉襟见肘的条件下,不断挖掘潜力,提升军队战斗力,仿若能点石成金,让平凡士卒发挥超常实力。应对复杂局势,他好似一个沉稳的舵手,驾驭着刘备军这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曲折前行,于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成为刘备早期创业路上至关重要、脊梁般的智囊支柱。
虽正史中未详述徐庶如传奇演义般的惊世战功,然从刘备对其敬重有加、言听计从和视如珍宝般的相待中,足见徐庶在军事谋划、局势分析层面的不凡造诣。可以说徐庶为刘备势力初期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刘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那束最温暖且明亮的光。
更为人称道的是,徐庶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与道德困境时,坚守本心,展现出至纯至性的一面,犹如一朵在淤泥中盛开的高洁莲花。
曹操,这位雄踞北方、掌控汉室朝堂、权倾朝野的霸主,妄图将徐庶纳入麾下。为达目的,竟使出挟持其母这等阴狠手段,以亲情为要挟,编织出一张让徐庶无法挣脱的“情感罗网”,逼迫徐庶归降。
徐庶瞬间陷入忠孝两难、煎熬刺骨的绝境,一边是血浓于水、养育恩深、白发苍苍盼儿归的母亲,那是他生命的源头与情感的港湾;一边是志同道合、倾心相待、如同伯牙子期般契合且承载着兴复汉室希望的主公与未竟事业,那是他理想抱负的寄托。在这痛苦挣扎、仿若灵魂被撕裂拉扯的抉择中,徐庶最终选择奔赴曹营,以全孝道,此乃人性至情至理之举,符合人伦纲常,是孝道使然。
“自古忠孝难两全”,徐庶的选择,正是这句古训的生动写照。可即便身处曹营,他却依然坚守内心忠诚底线,秉持正直操守,“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传诵千古的话语背后是他无声的坚守。
面对曹操的种种威逼利诱,或如金山般堆砌眼前的高官厚禄,或如迷魂汤灌耳般的甜言蜜语,他于军事谋划事务上仍然缄口不言、拒不献策,仿若一尊沉默的石像,以无声却坚毅的方式守护与刘备的情谊,捍卫自身道德准则。这种在复杂险恶、荆棘丛生的环境下,仍能坚守忠义、不为权势利益折腰的气节,在三国谋士群体乃至整个乱世知识分子阶层中,都显得弥足珍贵、熠熠生辉,犹如夜空中永不坠落的北极星,为后世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研读徐庶的人生,恰似打开一扇洞察三国时期别样风貌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窗扉,那窗外风景独好,为现代人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独特视角与深邃镜鉴。
相较于看待三国时期而言,我们透过徐庶能感知到那个乱世并非仅有宏大战争叙事和诸侯争雄的戏码,历史画卷不只有浓墨重彩的金戈铁马,其底层亦活跃着像徐庶这般出身平凡、凭借自我奋斗崛起的人物,他们是乱世社会结构的“基石之砖”,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填补了历史缝隙间那些细微却珍贵的细节空白。
三国时代既是英雄豪杰、世家大族纵横捭阖,在聚光灯下演绎传奇的舞台,也是寒门子弟怀揣壮志、于阴影中拼搏逆袭的修罗场,多元阶层交织碰撞,如交响乐各声部的共鸣,共同演绎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其层次丰富、韵味无穷。
从审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徐庶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坚守。
彼时,天下大乱,知识分子宛如置身十字路口,面临诸多选择,或为求功名富贵投身权贵,好似逐食飞鸟奔往华美的金笼;或为保家族平安周旋各方,犹如随风飘摇的浮萍。像陈登,先在陶谦麾下,后助刘备暂据徐州(治今山东郯城),又周旋于曹操势力间,虽才华出众,每一步亦有其政治考量与局势所迫的无奈,但与徐庶相较,少了那份对内心道德与理想的纯粹坚守。
徐庶在理想抱负、亲情孝道、道德忠义间的艰难权衡与执着坚守,仿若在天平两端与刀刃之上谨慎行走。他启示我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虽身处乱世旋涡,受时代洪流裹挟,但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正义、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的尊重与捍卫,有着超越功利、如磐石般坚定的精神脊梁。他们中大部分并非单纯逐利群体,而是怀揣着家国情怀、秉持着道德操守,在复杂局势下,以各自方式诠释对理想人生和社会秩序的追求。这份精神底蕴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旧闪烁光芒,如同古老的宝藏,值得现代人体味、传承与借鉴,成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汲取精神力量的珍贵源泉,助力我们在当今时代洪流中坚守正道、追逐理想,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凡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徐庶的经历还折射出三国时期人才流动背后隐藏的无奈与坚守。在那个动荡岁月,军阀割据,势力更迭频繁,人才为求明主、一展抱负,往往需辗转多地。
徐庶从寒门起步,历经波折选定刘备,又因母被挟转投曹操,可他的心志从未改变。对比同时期诸多谋士因君主兴衰、利益权衡而频繁易主,徐庶虽身不由己换了阵营,却始终秉持初志,这在乱世之中更显难能可贵。
徐庶恰似乱世清流,在复杂多变的三国棋局中,以独特姿态坚守底线,成为解读三国人才生态的一把特殊“钥匙”。
再看徐庶于文化传播层面的潜在价值,其出身寒门逆袭为谋士的历程,不断激励着后世寒门学子。
三国时期的文化虽传承于世家大族居多,但徐庶的经历好似一道裂缝中透出的光,证明“知识改变命运”并非只是名门专利。
他在自学成才的过程中对经史子集、兵法韬略钻研不懈,这股求知若渴的劲头跨越时空,点燃了无数寒门子弟读书奋进之火。
后世唐宋科举兴盛,诸多寒门书生挑灯夜读,想必徐庶的身影曾在他们脑海闪现,激励其凭借学识打破阶层壁垒,从默默无闻到名震一方。于文化传承长河里,徐庶成为底层向上奋进中精神传承的隐形纽带。
徐庶在军事上虽无正史详述的传奇大捷,可他为刘备前期的军事布局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刘备军势单力薄,徐庶因地制宜,依凭有限人力、物力,巧用战术。比如利用地形设伏,在山林小径、河汊要津布置奇兵,以弱击强,挫伤曹军锐气;还擅长情报刺探,遣细作混入敌营,摸清敌军兵力部署、粮草储备等关键信息,让刘备军避实击虚。
此等务实军事作为,不像大战役取得的成就那般夺目,却是刘备在困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为蜀汉军事萌芽注入生机,是研究三国军事微观层面运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而且,徐庶身处曹营“不作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勾心斗角。
徐庶坚守对刘备的忠诚,以“隐身”的形式留在了曹魏集团,引来曹操阵营内部一些旧臣的猜忌和排挤,可他无惧威压,凭借智慧周旋,展现了三国朝堂权力角逐下,一介谋士坚守内心操守的艰难与不凡,其在暗流涌动中秉持自我,也为后世洞察彼时朝堂生态打开了一扇窗扉。
白玉京
第一章
颍川风云
一、冲动的代价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民生凋敝。百姓面临饥饿困境,甚至出现相食惨状。白骨露于野,饥民行于道,目光呆滞,形销骨立。
弱者倒毙途中,未腐便被分食,惨不忍睹。
街巷时有啼哭,皆为求食活命之哀号。父母食子女,夫妻相啖,人性之恶尽显,宛如人间炼狱。
此乃英雄与枭雄并存之时代。
自汉灵帝荒废国政,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流民起义不断。
冀州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吸引了众多信徒,对汉王朝四百年统治造成重大冲击,社会更加动荡,民生凋敝,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九州大地如破碎炼狱画卷。
曹操、刘备、孙权、袁绍等枭雄人物纷纷登场,使天下更加混乱。
豫州颍川,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包括许昌市和禹州市一带。此地人杰地灵,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物产丰富。地处中原腹地,北依黄河,南望江淮,地势平坦,广袤平原一望无际,肥沃土地孕育丰富物产。颍水自西向东流淌,如碧绿丝带,带来生机活力。颍水两岸,稻田阡陌纵横,麦浪随风翻滚,丰收时节,金黄的麦浪与沉甸甸的稻穗交相辉映,构成美丽的田园画卷。颍川山川虽不似名山大川那般雄伟壮丽,但有独特韵味。嵩山余脉蜿蜒起伏,山峦间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山间溪流潺潺,清澈见底,鱼儿嬉戏,为山林增添灵动之美。
颍川因其优越的条件,自古便受文人墨客喜爱,文化昌盛,学风浓郁,人才辈出。众多世家大族聚居于此,重视教育,培养家族子弟,设立学堂。学子勤奋好学,追求知识真理,涌现出荀彧、荀攸、戏志才、郭嘉等东汉三国时期的名流名士,可谓人才济济。
然而,王朝末年,天下大乱,颍川亦受冲击,成为瘴气横行、官匪一家之地。
乱世风云起,英雄出我辈。
每逢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总有英雄人物降临,搅动时局,留下华丽篇章。本文主人公亦属此类,且出场于人才辈出的颍川地区。
与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不同,本文主人公起初以好勇斗狠的市井混子形象出现,他的名字叫作徐福,后改名为徐庶。
当然,这里说的徐福与那个秦朝时期带着三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为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徐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恰巧同名同姓而已。
徐福出生于普通平民家庭,但颍川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出生于此地的他注定也将有所作为。
徐福自幼便显露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性格特质。徐福生长于底层平民家庭,接触之人多为市井底层人物,有好人有坏人,有强盗也有英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徐福深受其影响,喜欢舞刀弄枪、拉帮结派,讲究兄弟义气,在当地名声在外,人见人躲。
因崇拜武艺高强、以寡敌众的大侠,徐福在血气方刚的年纪,是非善恶分明,以江湖好汉自诩,豪爽大气,胸怀坦荡,对不平之事会挺身而出。但这种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最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险些丧命。
据三国时期魏国的《魏略》一书中记载,在东汉中平六年(189),徐福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当时因其拜把子兄弟遭人恶意欺辱、殴打,身心受创,徐福得知后怒不可遏,被怒火冲昏头脑,一心只想为兄弟报仇,却失手杀死了对方。这一意外使他从正义的维护者变为官府的追捕对象。正史对此事叙述不多,但从官府通缉这一举动可推测,死者可能与当地官老爷沾亲带故。
可以想象,当时的徐福为躲避缉拿,乔装改扮,撕破衣衫,满脸尘土,形如疯子。
此外,他还极有可能选择小道山路,避开城镇集市,昼伏夜出。为获取食物向善良村民求助,或躲进废弃庙宇山洞,忍受寒冷饥饿。
而另一方面,官府对徐福的捉拿肯定也不会放松。
他们排查徐福的社会关系,张贴告示悬赏,为了捉拿徐福归案,使用了诸多刑侦手段。
而在此期间,一些贪图赏金之人必然也会借此机会向官府提供一些线索或者干脆加入搜寻队伍。
最终,徐福被官差抓住了,但具体的被抓过程史书中并未记载,即便如此也不难想象,当时的徐福一定是经历了一番险象环生。
官差将徐福关押入狱,审讯拷打。
“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今日就让你吃吃苦头。”
但徐福不为所动,不肯认罪,一言不发。
县太爷命差人将其五花大绑,捆在铁柱上,抬至大街,准备将他处以磔刑,并悬赏让百姓指认。
奇怪的是,虽围观者众多,却无人指认。
县太爷见状,于是提高价码,仍无人响应。
然而此时,一群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内穿黑短袄、扎脚裤,脚穿薄底草鞋的大汉突然出现。
他们手持长刀,冲向官差。
官差们被这场景吓得手足无措,县太爷更是面无血色,立即下令撤退。
大汉们趁机将徐福松绑救走。
这些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会来救徐福?
按照《魏略》一书中的记载,这些突然出现的大汉不是别人,正是徐福的拜把子兄弟。他们在得知徐福被捉后特意设计营救。
书中虽然对这一段记载简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被兄弟们救出后,徐福眼中含着晶莹的泪光,感动地对众人说道:“给诸位兄弟添麻烦了。”
“你说这话就见外了。”徐福的兄弟摆手说道,“如今这颍川你是不能待了,我们为你准备了行囊和盘缠,赶紧走。”说罢,便递上包袱和银两给徐福。
徐福看着眼前的碎银子,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
对方说道:“这些碎银子是我们一起凑的,省着点花,够坚持两三个月。”
徐福听了更是感动,道:“你们家中不富裕,却为了我……”
对方打断他:“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为兄弟两肋插刀在所不辞。赶紧走,别啰唆,狗官差快来了。”
徐福想回家见一见父母,于是兄弟便陪着他。
距家十来步时,徐福突然停下。
兄弟对此十分不解。
徐福苦笑:“不进了,站在这里就好。”
就在此时,只听徐福的家中传出妇人哭声和中年男人呵斥声。
那妇人哭诉自己的儿子快没了,男人则指责她惯坏儿子,惹祸不断,如今杀人闯下大祸。
徐福听到这里泪如雨下,默默抽泣。他跪地磕头,为自己的错误和不能再见的父母。随后,他擦去泪水,头也不回地离去,发誓痛改前非,必成大器。
出颍川后,他目睹各地惨状,朝廷腐败,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这时候,他意识到单纯靠行侠仗义是无法救苍生的,必须靠脑子和手段,于是决定弃武从文,做谋士解救天下。为洗心革面,徐福疏巾单衣,气质比之前温和了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