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创伤自救指南:如何摆脱消极模式、修复人际关系并获得自由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世人只记得卧龙羽扇纶巾,却忘了凤雏奇谋定蜀?
读完掩卷,方知庞统如何以惊天谋略为刘备劈开蜀道、智取益州!
这一次,请将目光聚集在这位默默为刘备铺就地基的谋士身上!
|
內容簡介: |
庞统少年时以“南州冠冕”之名震动荆襄,却因貌陋屡遭冷眼,直至投效刘备,终遇明主。在白水关设下惊险“鸿门宴”、献“上中下三策”进据涪城、在雒城血战身先士卒,每一条计策都显示出庞统惊人的谋略与非凡的胆识。
本书沿着庞统的人生轨迹展开历史画卷,结合史料还原庞统的传奇一生,给你留下“大智若愚”的人生思考。
|
關於作者: |
宿巍,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抗美援朝纪念馆。代表作品有《蜀汉帝国》《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战略家》《郭嘉:汉末三国头号鬼才》《鲁肃:被低估的战略外交家》《你不了解的三国史》《汉匈战争三百年》《西风烈——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事》等。
|
目錄:
|
序 言 / 001
南州士之冠冕——襄阳庞统 / 001
山雨欲来风满楼——赤壁之战前的荆州 / 035
见证周瑜密计——扣押阴谋 / 059
大材小用——从县令到军师 / 087
入蜀之议——兼弱攻昧逆取顺守 / 115
涪城初会——未设成的鸿门宴 / 149
葭萌献策——袭取涪城 / 169
雒城之殇——凤雏战亡 / 201
痛失臂膀——追念士元 / 225
附 录 / 232
|
內容試閱:
|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以司马徽之口,对诸葛亮与庞统作出的评价。“伏龙”即“卧龙”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
诸葛亮与庞统都是荆州的青年才俊。而荆州是孙、曹、刘三方势力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三国的历史,很大部分是围绕荆州而展开的。诸葛亮与庞统也都先后作为刘备的军师,成为三国历史的风云人物。诸葛亮与庞统并称“卧龙凤雏”,然而,两人不论是在民间演义中还是在真实历史上,知名度与影响力都相差甚大。
之所以会有如此现象,原因很多。以民间形象而言,《三国演义》旨在浓墨重彩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为此,历史上发生在刘备、庞统、法正身上的事情都被罗贯中加给诸葛亮,从而加重诸葛亮的分量。
刘备走向人生巅峰的三次重大战争,赤壁之战、夺蜀之战、汉中之战,立下最大功绩的谋臣分别是诸葛亮、庞统、法正。
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这些功劳都安排给诸葛亮。而夺蜀之战是庞统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功劳。庞统与法正能得到谥号,能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就是因为他们在夺取蜀地、征战汉中时立下的功勋。
庞统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也不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真正追随刘备的时间不长,经历的重大事件过少。从周瑜病亡到投奔刘备被下放耒阳,再到受鲁肃、诸葛亮的推荐得到重用,庞统的经历一波三折。庞统真正进入刘备的决策层并发挥作用已经是建安十六年(211)的事情,而他建安十九年(214)就在雒城阵亡。庞统在刘备身边的时间只有四年,其中三年都是随刘备在蜀地征战。而由于史料对征战蜀地的记载过少,因此庞统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也被严重低估。
本书通过对现有史料抽丝剥茧般的梳理,从庞统的荆州大族的身份背景入手,解读庞统入仕晚于诸葛亮之谜,从而解开三国荆州局势纷繁复杂的历史。再从庞统在蜀中为刘备出谋划策,从设下鸿门宴袭夺白水关到进据涪城的历史,完整再现庞统为刘备夺取益州殚精竭虑、奋不顾身,进而战死沙场的历史过程。从而全面深入、生动详实地为读者展现庞统从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到刘备军师的人生历程与历史功绩。
宿巍
2024年12月6日
南州士之冠冕——襄阳庞统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人们对庞统的最初印象,大多来自《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讲的这句话。“伏龙”即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小说中,来到荆州后的刘备一直被刘表的后妻蔡氏及弟弟蔡瑁嫉恨。于是,一次趁刘表病重,蔡瑁等人欲设计陷害刘备,他们假意请刘备赴宴,准备在宴席上动手,也来一次鸿门宴。但刘备在伊籍先生的帮助下,单枪匹马夺路而出,逃出襄阳。刘备被蔡瑁派兵追杀,跃马檀溪,死里逃生,因慌不择路而巧遇隐居的水镜先生司马徽。
而在这次会面后不久,刘备就得到出身于豫州颍川的谋士徐庶,后在徐庶的引荐下,刘备通过三顾茅庐又请到隐居隆中的来自徐州琅琊的“卧龙”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但“凤雏”庞统直到赤壁大战巧献连环计时才出场。以上故事均出自古典通俗小说《三国演义》。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庞统出场的时间比这还要晚,直到赤壁之战结束,孙、刘联军取得大胜,战前的种种悬念都被解开,所有的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他才出现在正史里,开始崭露头角。反而是徐庶与诸葛亮,在演义中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特殊的人就只有庞统一人。庞统出场最晚,只因他是荆州本地人。弄清这些名士的籍贯,对于理解他们出仕刘备的顺序至关重要,籍贯也是解开荆州政治用人选才之谜的主要线索。
中原自董卓之乱后,便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各方诸侯轮番出场,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袁绍、曹操、袁术、公孙瓒、吕布、陶谦等人,割据一方,彼此攻伐,混战不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纷纷南下,躲避战乱。
在南下的人群中就有许多名士,他们原本可以依靠家族的人脉关系通过察举征辟进入仕途,却因战乱,以往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仕途也大受影响。
但相比仕途,显然性命更重要。这些名士儒生为避兵乱也随众南下。当时的南方因不是繁华所在,反而未遭遇多少兵火。尤其是荆州,可以说得上是乱世里的世外桃源。
荆州自初平元年(190)刘表担任刺史以来,鲜有战事,刘表本人也是名士出身,因此对各方来投的士人儒生多有关照。
各地名士闻讯也纷纷前来投奔。这其中就有刘表的好友、来自徐州琅琊郡的诸葛玄,他也是诸葛亮的叔父。诸葛亮未来的好友,来自豫州颍川郡的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来自豫州汝南郡的孟建孟公威,以及来自博陵崔氏的崔钧崔州平。
其他知名的士人,还有颍川赵俨、杜袭,山阳王粲,等等。
刘表对这些北来名士照顾有加,却不肯重用。于是,就有人以此贬低刘表,说他不会用人、不识人才,是庸碌之辈自守之贼,难怪他的势力未能坐大,最终为人所并,这都是因为刘表不重用贤才。
说这些话的人才是不懂政治,非蠢即坏。刘表能稳坐荆州,靠的是荆州本地的四大家族的支持。投桃报李,相应地刘表自然要重用四大家族的人作为政治回报。礼尚往来,在古代官场之上尤其如此。
刘表如果重用北来士人,能得到的恐怕只有礼贤下士的虚名,得罪的却是本地具有实力的地方豪强。既然当初这些地方豪强能将刘表扶上去,当然也有能力将之赶下去。
政治资源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北来士人多吃一口,本地豪强就只能少吃一口。北来士人大多只是暂居于此,待中原战乱平息,人家可是要回去的,不会留在荆州,至少多数人不会留下。刘表若果真重用北来士人,势必得罪荆州大族地方豪强。到时候,北来士人返回中原,地方豪强又都得罪了,那刘表可就惨了。
有个牧羊人与野山羊的寓言故事,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一个牧羊人赶着羊群去牧场吃草,傍晚,牧羊人将羊群赶回羊圈时发现一群野山羊也混入其中,当即大喜,认为这是一笔意外之财。第二天,草场起了风暴,牧羊人只能在羊圈喂它们。但是,草场库存的草料是有限的,因为羊群数量的突然增多,只能让一部分羊吃饱。牧羊人为了将这群野山羊留下来,据为己有,便将仅有的为数不多的草料都喂给野山羊,对原来的山羊则不管不顾。牧羊人希望以此讨好野山羊,将它们留下来。结果,等到风暴平息,家山羊很多都饿死了,野山羊却个个吃得膘肥体壮。当牧羊人再次将羊群带到草场上时,那些野山羊立即逃走,很快就跑光了。牧羊人因为贪心,不仅野山羊未得到,原来的山羊也大多损失了。
如果刘表重用北来士人,冷落地方豪强,他的下场会和牧羊人一样,甚至还会更惨。刘表不傻,他知道那些北来士人靠不住,所以才不重用他们。刘表知道,关键时刻他能依靠的只有本地豪强,所以,他才宁可背负骂名,也要重用本地豪强。
曹操曾说过一句名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刘表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在乱世里,能成为一方诸侯的人,都不简单。刘表不理会那些北来士人的闲言碎语,却与荆州大族深度绑定,这才是他真正的聪明之处。
北来士人只是将荆州作为躲避战乱的避风港,权且安身,并未有久留之意。刘表亦深知其心,故对北方士大夫极尽礼遇,却并不重用。刘表也只是想尽地主之谊,做顺水人情。
真正从北方而来,又能助刘表一臂之力的只有与他同为汉室宗亲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
因为刘备与曹操是势同水火的敌人。而官渡之战后,袁绍兵败,曹操得势。尤其在袁绍死后,北方已是曹操的天下。
只要中原还是曹操的,北方,刘备就回不去。刘备当然想回去,而回去的方式只有一种——打回去。
刘备自然想要打回去,但靠他自己所剩的那为数不多的军队,想实现这个梦想,并不现实。而刘备在自身不具备与曹操抗衡的实力的情况下,还想跟曹操对抗,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劝说刘表出兵,由他率领大军北上与曹操大战。
刘备来到荆州后,直到刘表病逝,一直想尽办法做刘表的思想工作,劝其出兵,主动对曹操发起攻击。但刘表大多数时候都不为所动,只是在曹操猛攻袁尚、袁谭,河北袁氏岌岌可危时,才同意派刘备北上进攻曹操,为袁氏声援。
刘备自南投刘表,即被安排驻军于南阳郡的新野县。当时的南阳被曹操和刘表一分为二,各据一半,而南阳郡是荆州最富庶的地方,自然也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新野在刘表势力范围的最北边,也是最前线。刘表将刘备安置在新野,目的就是想利用刘备来抵御曹操。刘表有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甚至这是当时各路诸侯的普遍共识。之前的徐州陶谦、之后的益州刘璋以及此时的荆州刘表,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只有刘备才能抵挡得住曹操。
刘备与曹操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此时虽说是群雄逐鹿,但真正能做曹操对手的也只有刘备。曹操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刘备兵败徐州被袁术和吕布赶出下邳时,只能去投奔曹操。而曹操并不因此轻视刘备,反而十分热情,刘备的左将军及宜城亭侯都是曹操帮他向汉献帝表奏申请的。
曹操也是慧眼识英雄,对刘备称誉有加。这点因为《三国演义》的普及,几乎是尽人皆知。这就要说起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了。
刘备在许都时,一日,忽接曹操相邀去府上宴饮。刘备如约而至。酒桌上,二人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际,纵论天下英雄。
曹操请刘备评论当世英雄。刘备先后举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甚至连刘璋都搬出来了,却被曹操逐一否定。最后,还是曹操做了总结性发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说,当今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虽然,曹操此时说这番话有酒桌上互捧之嫌,但不得不说,曹操肯收留刘备,并为之加官晋爵,还当面夸奖刘备,这本身就是对刘备能力的认可。
曹操如此厚待刘备,当然是有用意的,其真实目的也不难猜测。陶谦、刘表、刘璋收留刘备是为对付曹操。那曹操收留刘备是为对付谁呢?这就要说到刘备为何会去投奔曹操。在去许都投奔曹操之前,刘备可是徐州之主,但被吕布、袁术南北包夹,丢失徐州,才不得不北投曹操。此时的曹操,北有袁绍之逼,南有吕布、袁术与之为敌,日子也不好过。
曹操厚待刘备,正是为了利用刘备去对付吕布和袁术。就这一点说,曹操与陶谦、刘表、刘璋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想利用刘备为自己御敌,为自己分忧。
曹操都如此看重的人,刘表不可能不看重。有能力领兵北进的也就只有刘备了。
刘备虽为宗室出身,家境却早已落魄,甚至年少时与母亲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过得还不如平民,生活际遇等同于布衣百姓。而他能从织席贩履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也不过十年时间。在那个阶层固化的时代,如此快的晋升速度极其少见,即使这其中有生逢乱世的缘故,但也不得不说,刘备本身的才干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都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
刘备很珍惜刘表给他的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率军从新野出发,一路北上,连战连捷,一直杀到叶县。而叶县再往北就是豫州的颍川郡。曹操以及被他迎来的汉献帝就在颍川郡的许县。汉献帝迁都于许县后,改称许都。
刘备兵锋甚锐,一路北进,势不可当。曹操想不到,他当年对刘备的称许竟会以这种方式实现。眼看刘备就要杀到许都,曹操不得已只得派出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领兵应战。曹氏、夏侯氏众将是曹操嫡系中的嫡系,是曹操起家的班底,而夏侯惇是嫡系将领之首,分量不可谓不重。
而给夏侯惇当副将的是于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五虎上将”。其实,曹操也有属于他的“五子良将”,这五员大将分别是于禁、张郃、张辽、徐晃、乐进。这其中在曹操当政时官职最高、战功最大的当数于禁。对标刘备的“五虎上将”,于禁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关羽。曹操派夏侯惇、于禁领兵,可见他对此战的重视、对刘备的重视。
曹操派出的阵容足够强,排场足够大,却依然不是刘备的对手。两军对峙,一时难分胜负。
突然有一天,刘备放起大火烧营退走。夏侯惇得知刘备撤退,当即就要带兵去追。这时裨将李典却认为事出突然,刘备并未战败,匆忙退兵,其中必有缘故,这恐怕是刘备设下的圈套,故意引诱曹军去追,贸然追击,恐有埋伏。但夏侯惇不以为然,在他的印象里,刘备依然是在徐州时逢战必败的那个刘备。但他不知道,刘备只要不遇上曹操,只要不被偷袭后路,很难有人能从正面将其击败。
夏侯惇不理会李典的劝阻,执意要追。既然李典不想去,那就不要去了。
夏侯惇令李典留守,与于禁率军南下追击刘备。
此时,刘备率军从叶县向南撤往新野,需要路过一个叫博望的地方。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此地想必十分熟悉。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当然,那是小说。历史上,诸葛亮初出茅庐的首功是之后出使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正是有诸葛亮的出使,才会有后来的孙刘联盟,也才会有赤壁大战的胜利,进而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火烧博望,确实有,但放火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而刘备之所以选择在博望设伏放火,原因与小说相同,因为博望这个地方道路十分狭窄,草木却特别茂盛,很适合用火攻。
夏侯惇因为轻敌,即使追进博望,也未因周围的地形变化引起丝毫警觉。刘备自然不会对他客气,立即趁势纵火,随后率军杀出,准备围歼夏侯惇。还是被夏侯惇留在后方的李典发现情况不妙,率军救援。刘备见敌人有救兵,才下令收兵,得胜而归。
刘备在博望大败夏侯氏诸将之首夏侯惇、曹操“五子良将”之首于禁。此时,徐庶不在他的身边,“卧龙”“凤雏”尚未出山。刘备靠自己击败曹军精锐,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
这次胜利,也令刘表甚为欣慰,证明他未看错人,但同时,他也在内心深处产生忧虑:刘备有如此才干,又怎会久居人下?从此直到他病亡,刘表再未让刘备领兵。
刘备在荆州的处境其实很尴尬。虽说史书上讲,自刘备南来,荆州豪杰归之者众多,然而,这并不符合事实。刘备确实在各种社交场合与荆州名士打得火热,相互之间多有交往,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在荆州有多么风光。日常交往与真心投靠,有着本质差别。
只要刘表还在,只要刘表还掌权,荆州豪杰就不会、更不敢投靠刘备。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诸葛亮和庞统都未在此时投奔刘备。
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207)才从隆中出山辅佐左将军刘备。庞统则要更晚,直到建安十五年(210)才归顺荆州牧刘备。而刘备早在建安六年(201)就已经来到荆州。看懂他们加入刘备阵营的时间,才能懂得刘备这些年在荆州过得有多艰难。
诸葛亮与庞统为何那么晚才加入刘备阵营?因为他们也是身不由己。诸葛亮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背后有荆州四大家族的身影。庞统也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是整个庞氏宗族,庞氏家族也是荆州四大家族之一。
他们的抉择并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这涉及背后四大家族的利益,关系到方方面面。
荆州四大家族即蔡氏、蒯氏、黄氏、庞氏。
四大家族有多牛呢?当初,刘表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是单枪匹马入荆州。那时的刘表只有一张委任状,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属于典型的一穷二白。刘表深知想要在荆州扎下根,就必须取得当地豪强的支持,争取与之合作。所以,刘表首先找到蒯氏家族的蒯良、蒯越与蔡氏家族的蔡瑁,在经过不为外人所知的政治交易后,达成协议。因为蒯氏与蔡氏的鼎力相助,刘表顺利入主荆州。
当时的荆州地方豪强拥兵割据,刘表的办法是用豪强打豪强。利用蔡氏等大族的宗族武装扫平各地不肯归顺的豪强。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刘表在自身缺乏实力的情况下,在蔡氏等荆州大族的支持下迅速掌控荆州,稳住局面。
刘表此举看似省力,却留下巨大的隐患。因为在平定荆州的过程中,刘表依靠的都是蔡氏等荆州大族,未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刘表的荆州建立在荆州大族对他的支持上,而一旦对方不再支持,甚至转投他人,刘表将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因为他没有直接听命于他的嫡系,到时候,也只能看这些家族的脸色。
董卓被杀后,其部将李傕、郭汜掌权,为拉拢刘表,将刘表的荆州刺史升级为荆州牧。
而刘表为了拉拢四大家族,更是不惜“色相”,与蔡氏家族联姻,迎娶后妻蔡氏,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刘表的目的自然是希望以此与蔡氏深度绑定。
与蔡氏联姻,表面上绑定的是一个家族,实际上是两个。还有一个隐藏的家族——南阳黄氏。
诸葛亮未来的岳父黄承彦娶的是蔡瑁的大姐。刘表娶了蔡瑁的二姐。于是,刘表与黄承彦就成了连襟。进一步说,刘表与南阳黄氏也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刘表迎娶蔡瑁的二姐后,蔡瑁在荆州的地位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蔡氏家族本身就是荆州的豪门。刘表是汉室宗亲又是荆州牧。两家通过联姻结成政治联盟,彼此扶持,相互成就。而蒯氏早在刘表入主荆州之时就已经与他进行了政治绑定。
南阳黄氏虽未参与最初的迎立,却也为刘表稳坐荆州立下大功,以功劳而言,不在蒯、蔡之下。
初平三年(192),孙坚起兵来夺荆州,起初连战连捷,势不可当。然而,孙坚没想到,因为一次冒进,被刘表麾下大将黄祖抓住机会,死于其部下的箭下。黄祖因此一战成名,刘表也顺利度过入主荆州之后的第一次危机。
之后,黄祖接替蔡瑁成为江夏太守,驻守荆州东部,抵御江东,这一守就是十六年。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初,黄祖战死在任上。在此期间,黄祖接连射杀凌统之父凌操、孙坚的外甥徐琨,屡挫江东来犯之敌,令其损兵折将。
黄祖出自南阳黄氏,豪族出身,本身又有才干,他在荆州大致相当于周瑜在江东的地位,都是备受重用,举足轻重。黄祖受刘表器重的程度,与周瑜在江东被孙权的重视程度相比,不分伯仲。黄祖的儿子黄射也被刘表任命为章陵太守,配合江夏太守黄祖与江东对阵。父子二人同为郡守,驻防东线,可见其受重用的程度。
南阳黄氏还有一员举足轻重的大将,那就是黄忠。在他的传记里写得很清楚,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人。初平三年(192),黄忠被任命为中郎将随刘表的侄子刘磐驻守长沙郡防御江东。
荆州南阳黄氏多出名将,而且专门钳制江东,从北到南,依次是章陵太守黄射、江夏太守黄祖、守长沙的中郎将黄忠。
荆州四大家族,三个都与刘表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相比之下,庞家就显得很不合群。
刘表也曾多次邀请庞德公这个庞氏宗族的长辈出山,但都被婉拒。庞德公可能并不看好刘表在荆州的发展,认为其势孤力弱,很难长久。因而,庞德公未及时站队提供帮助。
但令庞德公意想不到的是,刘表硬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以及众多荆州本地大族的支持,站稳了脚跟,不仅扫平了荆州各地作乱的宗族势力,还多次打退孙坚的进攻,连孙坚本人都死于乱箭之下。因庞德公在政治上的保守,庞氏就此错过了投资刘表“带资入股”的最佳时机,其在荆州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实力上也渐渐与另外三家拉开距离。
庞德公很清楚,庞家已经错过良机,即使接受刘表的邀请,也已经在事实上处于下风。刘表的邀请不过是看在庞氏在荆州的地位进行的礼貌性拜访。即使庞德公此时答应出山,他的官职地位也会明显低于另外三家,刘表是不会重用他的,更不会信任他。所以,庞德公只能婉拒,他不得不为当初的保守与对刘表的错误认知付出相应的政治代价。
因为庞德公不看好刘表的政治前途,导致他本人的仕途也就此被毁。当初,你对我爱搭不理,如今,我叫你高攀不起。庞德公应该很后悔当初的选择,但事到如今,他也只能吞下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
庞德公本人在荆州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但作为荆州大族,为确保宗族的利益,庞家必须在政坛上谋求地位,要有人进入官场,为家族谋利益、求发展。
庞德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辈身上,在族中子弟中,选出一些青年才俊,悉心培养,然后由这些年轻人出山,他则在幕后操控指挥。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这已是庞德公所能做出的最好的筹划了。
那个被庞德公选中的庞氏子弟,就是他的侄子庞统。庞德公为使庞家恢复往日的地位,布下大局。庞统、司马徽,甚至诸葛亮,都是庞德公在幕后的精心安排与筹谋。
诸葛亮的雅号“卧龙”,庞统的雅号“凤雏”,司马徽的雅号“水镜”,皆出自庞德公。他是隐于幕后布局的那个人。
庞统,字士元,荆州南郡襄阳人。青年时的庞统并不知名,甚至一度还被认为有点木讷愚笨。因为史书上对他这个时期的记载只有极为简略的八个字“少时朴钝,未有识者”。古人文言都很含蓄,即便如此,这八个字的评语也已经相当直接,即使平时看不懂古文的白丁也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用来评价人不是什么好的词汇。
但从后来庞统表现出的出众才华来看,庞统明显是属于那种大智若愚的类型。他的聪明是深藏在内的,不是浮于表面的像杨修的那种小聪明。真正识人的伯乐,就是能抛去表面看到内在的人。而庞德公就是这类人,他慧眼识珠,发现了这个表面笨拙的侄子其实胸藏锦绣。
在多数人尚未发现庞统的过人才华、对他并不看好时,庞德公却认为庞统是难得的可造之材。
庞德公想要将庞统打造成一个政治新星,一个知名度足够高、影响力足够大、可以代表庞氏宗族在政坛上纵横捭阖的名士。
而此时,庞统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知名度,“未有识者”。那庞德公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提升庞统的知名度。
虽然庞德公不在官场,已退居乡野,但地方豪族的影响力还在,地方名士的知名度还在。而且,东汉是一个“士”气高涨的时代,地方名士往往利用其本身的知名度和强大的家族背景以及庞大的宗族势力操纵舆论,进而影响地方官吏的选拔任用。东汉的郡守县令多是下派,在当地缺乏人脉,而这正是地方豪强、名宗大族的优势。
东汉士人喜好品评的风气,源自当时的人才晋升通道——察举制。地方评价是影响官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因为做出评价的都不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名士,而名士的背后都是地方上的强宗大族。作为下派官员,不能不给名士面子,因此只能做出利益上的让步,以换取地方豪强的实力支持与名士的舆论支持。失去他们的支持,地方官将寸步难行,甚至连官位都坐不稳。
东汉,地方豪强达到极盛,地方的名士清议之风也逐渐蔓延开来,成为全国性现象。名士的清议不是寻常的聚会、简单的闲聊,他们的议论并不单纯,本质上是以家族实力为后盾,以名士清议的方式对地方士人的德行操守进行品评鉴定。
而地方官会以这些品鉴为依据,将人才划分为三六九等,以其评议的等级分别加以任用。地方豪强就是通过名士清议,通过知名士人的品鉴来操控地方。虽然郡守是一郡之长,但郡守的僚属如功曹等官职往往都由本地的大族子弟出任。
地方官员只有与当地豪强紧密合作、深度绑定,才能履行职责,发号施令。而地方豪强也只有通过进入郡县才能有效保护家族在当地的利益。而他们合作的重要纽带就是地方名士对意欲出仕的士子的品鉴。越是名士、知名度越高,做出的品鉴就越有说服力、越具权威性。
即使是勋贵子弟,也不例外,也不能免俗。当时最知名的品鉴专家是豫州汝南郡的许劭许子将,每月初一,他都会与堂兄许靖一起评论世人,褒贬时政,时人称之“月旦评”。
当时清议之风大行其道,全国各地都有这类以品鉴知名的地方名士,但尤以汝南的许劭、许靖的“月旦评”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堪称“业界翘楚”。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其品鉴的士子络绎于途,其中不乏贵胄子弟。即使这些人门第显赫,颇有权势,也不得不屈尊降贵,来求许劭给个好评。
众多来求品鉴的人,从贩夫走卒到世家子弟,应有尽有,不管这些人之前的名声行迹如何,只要能得到许氏兄弟的好评,立即就能声名大噪,显名当世。很多人因为得到许氏兄弟垂青,受到好评而声名鹊起。
不仅全国士子慕名而来,蜂拥而至,许多世家子弟、朝廷显贵也纷纷前来求好评,这其中就有曹操。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当朝太尉,虽说是花钱买来的,但那也是位列三公的高官。以曹操的家世背景,即使不求声名,凭借曹嵩在朝廷的人脉,曹操也能顺利步入仕途。但曹操出于对其家世的羞耻,反而比普通人更注重名声。
熹平三年(174),弱冠之年的曹操被举孝廉入仕,这一点也不奇怪,这是当时世家子弟进入官场的常规途径。孝廉只是名称,并不关乎实质,也许设立之初,朝廷确实想招孝子廉吏入仕为国效力。但在具体实行时,如何操作,权力都在下面的官员。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进行各种政治交易,久而久之,举孝廉就成为权贵阶层送子弟进入官场的寻常方式。
百姓对这种滥用职权的行为极其痛恨,但又没有办法,只能编出民谣,加以讽刺,发泄心中的愤懑情绪: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以曹操的家世,他能被举孝廉在意料之中。权贵子弟的起点,是大部分普通百姓终其此生也难以到达的终点。
阶层在那个时代就是如此固化。
司徒乔玄作为世家长辈及官场前辈对曹操这个后辈极为欣赏,多有指点。作为新人,长辈的关爱及前辈的指教是成长路上极其重要的,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避开险坑。
乔玄建议曹操去拜访“月旦评”的主持人许劭,请这位名士给他一个上佳的评价,这对曹操的仕途将大有好处。
曹操依照前辈的指点,找到许劭。谁知,许劭对这位贵胄子弟一点面子也不给。大概是因为许劭听说了曹操在京师雒阳干的那些事。
众所周知,年少时的曹操是个沉迷于飞鹰走狗、放荡不羁的少年,干过很多为正人君子所鄙视的龌龊事件。当时,曹操身边还有一个与他形影不离的玩伴——袁绍。这两位公子哥儿干过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偷新娘子。趁人家娶亲,这两位世家子弟把新娘子给偷偷地背了出来。曹操和袁绍的胡闹,大多类此,他俩在雒阳城里很有名,当然不是什么好名,是著名的“鸡飞狗跳”二人组,因此曹操的名声不是特别好。这也是乔玄让曹操来找许劭求名的原因之一。
许劭是全国闻名的专业品鉴名士,对京师雒阳世家子弟的所作所为自然是知晓的,对曹操的那些妄作胡为的事迹自然也是略有所闻。
因此,当曹操表达出想请许劭对自己作出品鉴的请求时,许劭想都未想就加以婉拒。作为“月旦评”的策划者及组织者,许劭对自己的名声及做出的鉴定是极为看重的,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曹操的“声名在外”,可以说是声名狼藉。许劭可不想砸自己的招牌。但曹操此来是势在必得,既然来了,就必须有所得才行。
见礼请不被待见,曹操终于露出流氓本色,强行要求许劭给他好评,要不然就会给许劭好看。
许劭被逼得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极不情愿地给出一个评价,就是大家熟知的那句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寓褒于贬,寓贬于褒,能进能退,留下充足的转圜余地。许劭的这个评语可以说是极具水平。但没人会想到,世人熟知的评语,居然是被逼出来的。
曹操当然能看出许劭在评语中的那点小心思,不过,他不以为意,看起来他对这个评价也并不懊恼,相反,还颇有点得意。
心满意足的曹操走了。他要去践行他的奸雄之路,因为即将到来的是乱世,治世的路走不通,曹操做不成能臣,只能做奸雄了。
曹操有乔玄指点迷津,庞统也有他的指路人。这个人当然就是庞德公。
连贵胄子弟太尉的儿子曹操都需要名士的品鉴来提高声誉,博得名声,为仕途铺路。白衣之身的庞统当然更需要名士的品评赞誉获取知名度。
在庞德公的指点下,庞统前去拜访另一位知名的品鉴专家颍川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豫州颍川人。由于司马徽年纪比庞德公小,因此视庞德公为兄长。
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北方的中心集中于三地——汝南、南阳与颍川。
东汉名士十之七八都出自此三地,汝南、南阳与颍川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士之乡。名士集中的地方,也是世家大族聚集的地方,更是人才聚集的地方。能欣赏名士的必然是名士,能品鉴名士的自然也是名士,而且是名士中的名士。
汝南品鉴名士的代表是许劭。
南阳品鉴名士的代表是庞德公。
颍川品鉴名士的代表是司马徽。
然而,董卓弄权,中原大乱,大批北方名士不得不逃离家乡南下避难。汝南名士许劭去了江东,并最终死在那里。颍川名士司马徽来到荆州襄阳避乱,在这里与庞德公相识,因志趣相投,品好相类,结为至交。
司马徽与庞德公情谊深厚不分彼此。他们有多熟呢?讲一件小事,大家便能明白。一次,司马徽突然造访庞德公,适逢庞德公外出未归。如果是普通交情,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也就打道回府了。但司马徽跟庞德公不是普通交情,于是,司马徽也不用通报,直入其家,还大呼庞德公妻子,叫人家出来给他预备饭食。
司马徽如此不见外,可见,他跟庞德公的交情非同一般。
要知道,古代男女有别,女眷通常不见外客,尤其当客人是男宾时,女眷是不出来的,能进入家里见其女眷的宾客,都是至交好友。书香门第,尤重礼仪,庞家是荆州大族,诗书传家,就更是如此。司马徽能与庞德公不拘常礼,直呼其妻,就显得更为难得,也说明他与庞德公的交情之深。
待饭菜做好,庞德公也回来了。然后,不可思议的剧情再次上演,司马徽上前招呼庞德公入席开宴,其间谈笑风生,给人的感觉,好像他才是主人,庞德公是客人。
虽然庞德公与许劭、司马徽皆为品鉴士人的名士,但名士与名士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许劭许子将是天下知名的名士,不然曹操也不会亲自造访,只为求一个好评,即使得到的是“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依然心满意足。由此可见,许劭在当时的地位及影响。
司马徽也是品鉴名士,但相比许劭,他的名气、影响都要逊色很多。
庞德公比之司马徽又相差甚远,他的影响仅局限于荆州。
为庞家的政治利益,庞德公急需扶持庞氏的后起之秀庞统上位。尽管他在荆州很有名望,但推荐自己的侄子,多少还是会引人议论的。
汉朝有避籍制度,本地人不准在本地做官,想做官只能去外地。官员避籍出现在汉朝一点也不令人意外,相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汉朝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政权。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必须做到集权于中央,限制甚至压制地方。只有地方弱了,中央才会强。而当地方强起来的时候,中央必然变弱。二者是相互制衡、此消彼长的关系。
总有人说,汉以强亡,此言差矣。汉的衰亡正是因为地方强而中央弱,长此以往,中央便失去对地方的掌控。当中央衰弱到一定程度,亡国便不可避免。
取消封建,实行郡县,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选择。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郡县长官的任免权也必须归中央掌握,才能真正掌控地方。军权、财权、人事权是君权的三大来源。
君主掌握对郡县官员的任免权,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国家,这个时候,他必然会选择从外地调入的官员去郡县任职。如果用本地人,那么这些职位势必会被地方豪强占据。若地方豪强出任本地郡县守令,那与封建又有何区别?要想确保中央对地方的稳定控制,就必须实行官员的异地任职,而要确保这些举措能被长期执行,只能将其制度化,这就是汉朝避籍制度设置的初衷和由来。
汉朝能数百年长盛不衰,以强汉之威震慑四方,成为数千年来令中国人最为骄傲自豪的朝代之一,与汉朝推行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密不可分,而官员避籍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王纲失序,制度混乱,地方豪强因势而起,趁机坐大。官员避籍制度被取消,地方官长都是豪强出身,朝廷反而只能派遣属吏,希望以此限制树大根深的地方官员,实际上却限制不住。几乎不受制约的地方豪强在成为本地官员后,解除避籍制度束缚,开始野蛮生长,于是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的门阀士族最终形成。
门阀士族起于魏晋,大盛于南北朝,至隋唐而达于极盛。其间,朝代更替,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神州陆沉,门阀士族却几乎不受影响。他们以血缘姻亲结成政治联盟,把持朝政,享尽富贵。
然而,盛极必衰,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将门阀士族斩杀殆尽。此后历代王朝吸取教训,从唐宋到明清,官员避籍制度越发完备,并被执行得十分彻底。
东汉清议之风盛行,也与官员避籍制度有关。正因为地方豪族不得出任本地官员才有名士的相互品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名士的清议品鉴就是既要打破制度壁垒又要实现豪族在本地的政治利益而产生的现象。
名士品鉴是地方豪族入仕的主要途径,如同官员需要避籍,名士品鉴也要避嫌。庞德公虽在荆州颇具名望,但推荐自己的侄子,还是会招致议论。所以,这项工作只能交给外人来做,比如交给与他相交甚厚的司马徽就是一个十分实际又十分现实的选择。实际上,官场之中,这种做法早已十分普遍,官员之间相互关照,你在任上提拔我的子侄,我去你的家乡做官也起用你的子弟。地方清议也是如此。
颍川名士司马徽流落荆州,自然需要当地大族襄阳庞氏的庇护和关照,司马徽对庞氏自然也要投桃报李。而身为名士,拥有话语权的司马徽,最大的优势就是品鉴之名。对此,双方心照不宣,心有灵犀。
庞统去拜访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于是,庞统就站在树下,与之交谈。两人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就这么从白天一直聊到红日西沉。司马徽对庞统的评价甚高,称其为“南州士之冠冕”。有庞德公在幕后的造势运作,加上司马徽的名士好评,庞统声名鹊起,知名度和关注度很快都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