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NT$
924.0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场步步惊心的权力游戏,更是一部大明王朝制度变迁的深刻之作。
从卑微小吏到权倾朝野,胡惟庸的一生就是一部疯狂的“官场进阶术”。他精通钻营、结党弄权,一度将皇帝架空,却低估了朱元璋的铁腕与心术。
本书节奏紧凑,叙事张力十足,将胡惟庸如何经营他的权力场域以及最终如何坠入万劫不复深渊的过程,写得扣人心弦,令人掩卷长叹。
|
內容簡介: |
洪武年间,一桩惊天大案震动朝野:丞相胡惟庸竟欲谋反!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层层揭秘一场始于猜忌、终于流血的君臣终极博弈。
朱元璋与胡惟庸,一个是从底层崛起、猜忌心极重的开国皇帝,一个是统领百僚、野心膨胀的王朝宰相。表面和谐的君臣关系下,是暗流涌动的试探与算计。胡惟庸如何编织他的权力网络?又如何胆大包天到企图瞒天过海?本书带您重回洪武年间的明朝皇城,亲历那场步步惊心的权力斗争,揭示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与细节。
|
關於作者: |
李应全,1976年生,籍贯湖北省十堰市。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浙江日报》记者、编辑。著有《凶猛治国:从朱元璋到朱棣》《明朝的变局:土木之变》《明朝的变局:夺门之变》《淘宝网开店做赢家》《淘宝网财富密码》等,作品均多次再版。
|
目錄:
|
序 言 / 001
第一章 泼天的富贵
一、结识贵人,飞上枝头 / 002
二、三百两黄金换京官帽 / 019
三、吹灭别人的灯 / 026
四、朱重八的“潜规则” / 044
第二章 十面埋伏
一、哑巴吃黄连 / 054
二、不是所有家奴都能收买 / 064
三、神算子失算了 / 071
四、“躺平”装死真的会死 / 081
第三章 大坑套小坑
一、跌入权臣的大坑 / 090
二、陈烙铁 / 098
三、擅乘驿车的人 / 102
四、排名第二的侯爵 / 109
第四章 天威难测
一、一群失意者 / 116
二、连皇帝都敢暗算 / 120
三、最信任的人却最不可靠 / 122
四、被历史忽视的商暠 / 127
五、不只是大清洗 / 130
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144
第五章 大权在握
一、“敢议立丞相者,杀” / 158
二、无言的结局 / 166
三、引爆蓝玉案 / 182
四、真相的N种解读 / 185
附 录 / 203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泼天的富贵
胡惟庸,是个“奸臣”。
明朝初期的左丞相胡惟庸,在清代人修订的《明史》中就是这么被定义的,这反映了传统政治眼光对他的看法。
《明史》中说,明朝时期,大多数巨奸大恶之人都出自宦官(寺人、内竖),而外廷诸臣中奸恶的人则数量稀少,像胡惟庸这样的权臣还是特例。
一、结识贵人,飞上枝头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出生年月不详。
定远这个地方说起来有些神奇,历史上出了好几个宰相,有“将相故里”的美称。大概它距离南京、杭州还不算远,人们喜欢到政治中心做官,沾了不少“王气”。
定远出的第一个相国便是东汉人令狐子伯。他流落定远藕塘,于山上寺庙求食,没想到有一天官至楚国丞相。今日的藕塘令狐山庙会、令狐山景区、令狐塔都与他有关。
南宋,又出了清官、右丞相兼枢密使董槐,曾经率军抗元。
元末明初,便出了李善长、胡惟庸。
胡惟庸加入朱元璋的反元队伍时间较晚。朱元璋转战安徽和州时,胡惟庸闻风来归附。
此时,天下争霸的淘汰赛已经开始,“庄家”元朝在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之后,历史周期律已经发生作用,群雄并起之下,元朝气数已尽,几乎走到穷途末路。
元朝的大厦摇摇欲坠,但是再腐朽的势力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元军还保持着相当强的战斗力,王保保等大将的指挥能力依然碾压初生的起义军。
一股新生力量出现在淮西。元至正十二年(1352)春二月,安徽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人起兵反元,自称元帅,占领了安徽濠州。
乱兵四起,大家为了活下去,到处抢劫。朱重八栖身的皇觉寺毁于一把大火,众和尚一哄而散,各自逃荒。昔日的叫花子、当时的穷和尚朱重八走投无路,听说郭子兴拉起了人马反元,便投奔了濠州城里的郭子兴。
朱重八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后,作战勇敢,地位逐渐上升,并娶了郭子兴大帅的养女马秀英为妻,改名朱元璋,从此开启了他的“开挂”人生。
但是天下争霸之际,起义军不仅要对抗元军,各起义军之间也弱肉强食、互相残杀。安徽濠州城中环境恶劣,红巾军五个元帅不仅不抱团抗元,反而像五个螃蟹一样互掐,争权夺利,陷入苦斗。
郭子兴在濠州城的斗争中并不占上风。孙德崖曾和赵均用绑架郭子兴,郭子兴被打得遍体鳞伤,幽禁在地窖里等死,最终为朱元璋所救。彭大和赵均用的部下毫无军纪,如同土匪一般,加上城中极度缺粮,朱元璋害怕会招来大祸,思忖:与其内耗下去自相残杀、饿死,不如另起炉灶,到外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军队。
元至正十三年(1353)冬天,朱元璋率领儿时伙伴徐达、汤和以及心腹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的郭子兴,南下定远。这二十四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将”。
其间,朱元璋尽管生病抱恙,身体极为虚弱,连走路都困难,但在短时间内说服了几个山寨,将队伍扩充到两万多人。
朱元璋占领定远后,收获不少人才,又南下滁州。
朱元璋的接连胜利使其感召力越来越强,如同磁石吸引钢铁一般,让不少隐士脱下伪装,前来归附。
在南下滁州的途中,朱元璋在道路旁看见一位奇人。此人特地在此等候多时,求见朱元璋。这位奇人正是定远人李善长。
朱元璋和李善长相见甚欢。朱元璋问道:“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从容应答。
李善长夸朱元璋是濠州本地所生,沾染了山川王气,劝说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只要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平定天下并非难事。
朱元璋并非皇帝的头号种子选手,其上有郭子兴和“小明王”韩林儿等,第一次见面,李善长就对他如此看重,说得朱元璋心花怒放,因此双方谈得非常投机。
朱元璋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独存?故亦相继而亡。汝宜鉴其失,务协诸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
李善长顿首:“谨受命。”
朱元璋看人用人的眼光异于常人,看李善长是个智者,便留他参加反元军,做其幕下的幕府书记,职责是协调将领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起草文件、出谋划策之类。
两人协力攻打并占领了滁州,开始了近二十年的亲密合作。
一般农民起义军的失败,多源自内讧,最后四分五裂。而说服将领们团结起来抱团作战,正是李善长的特长之一。
朱元璋在滁州兵势甚盛,发展得如火如荼。朱元璋的首领郭子兴见朱元璋的才能胜过自己及其儿子,对他很不放心,猜忌之心日甚一日。朱元璋对郭子兴小心谨慎地待之以礼,又派人用财物买通他的左右,以解郭子兴的猜疑之心。
另一边,濠州的几个王关系紧张,发展到了火并的地步。郭子兴在当地混不下去,便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来到滁州。
郭子兴检阅朱元璋率领的三万多名将士,只见他们号令严明、军容整肃,高兴之余,又平添许多忧虑。过了一段时间,架不住谗言四起,郭子兴又开始怀疑朱元璋对自己不忠、实力过大难以控制,便要削弱他的势力。
郭子兴先是调走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又欲将李善长置于自己麾下,帮助郭家成就帝业。
李善长揣摩郭子兴的才能不如朱元璋,坚决不肯去郭子兴处,找到朱元璋哭天抹泪,表示要坚决跟着朱元璋。
朱元璋无力违背郭子兴的意图,劝道:“主帅之命弗可违也。”劝他趁早离开。
李善长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终究不肯去。郭子兴左盼右盼,等不到人来,时间长了,便也算了。朱元璋越发视李善长为知己,屡屡予以重用。
郭子兴则刻意疏远朱元璋,把他晾起来,大事小事不让他插手。马秀英见朱元璋日子难过,摸准了郭子兴贪婪的本性,将将士们拿来的战利品悉数送给郭子兴的夫人张氏。张氏得了大好处,常给郭子兴吹吹枕边风,让他放朱元璋一马,于是他们之间僵化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一举攻克和县。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地)。
此时,又有一人来投军。此人正是胡惟庸。
身处乱世之中,人人朝不保夕,投军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有前途、最能施展个人才干的选择。如果失败了,将成为一具马革裹尸还的枯骨;如果跟对了人,获得成功,则有机会跻身王侯将相之列。
胡惟庸正是这么想的。他与李善长是安徽定远老乡,两人之间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
李善长在定远享有盛名,在当地群众眼中被誉为神人。正是在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亲戚影响下,头脑精明的胡惟庸认定朱元璋是一位值得追随的人物,便毫不犹豫地投身朱元璋的起义大业。
朱元璋在和州有了元帅府,胡惟庸获得元帅府奏差的职位。
奏差是做什么的?这是和州元帅府办公室一个跑腿的小官职,负责收发朱元璋向其上司“小明王”韩林儿陈述事情的文书、章疏以及转达“小明王”下达的指示,相当于机要秘书。
胡惟庸和李善长共同在朱元璋身边做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李善长发展得顺风顺水,对胡惟庸这个小老乡照顾有加,后来两人又都成为淮西官僚集团的重要人物。
郭子兴本想在滁州称王,但朱元璋认为这里地理位置不佳,不予支持:“元军围攻滁州,红巾军困在城里没有粮食吃,向哪里发展呢?”见朱元璋和自己意见不同,郭子兴郁郁寡欢,最终也没当成滁州王。
朱元璋奇袭夺取和州的和阳城,固守和阳,仅万人守城。
朱元璋虽然是和阳总兵,但诸将大多是郭子兴的老部下,对他并不服气,只有汤和听命于他,全靠李善长从中协调诸将关系。第一次开会时,这些老将先到,坐了好座次,朱元璋来得稍晚一些,叨陪末座。轮到议事,只有朱元璋说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而其他将领皆不吭一声。
朱元璋不以为意,使了一计,就让这些人服气了。
朱元璋与诸将分工修筑和阳城的工事,约定工期三天。朱元璋紧赶慢赶,三天后,工事修筑完成,而其他诸将都没竣工。朱元璋勃然作色,大摇大摆地坐在主帅的位置,拿出郭子兴给他的任命书,呵斥诸将说:“筑城不按时完成,事情怎么能成功?从今往后,凡是违抗命令者,按军法从事!”
诸将吓得瑟瑟发抖,只剩下唯命是从的份儿。
元军调集十万大军围攻和阳,朱元璋坚守不动,和阳城竟然固若金汤。双方相持三个月,朱元璋屡出奇兵大败元军,迫使元军不得不放弃和阳。
这时,郭子兴的眼中钉孙德崖由于粮食短缺,要求来和阳“借住”几个月。朱元璋居然没请示郭子兴就答应下来。
听闻仇人来到和阳,郭子兴怒气冲冲地赶来问罪。孙德崖闻讯想逃走。朱元璋送孙德崖先遣队出城,留下孙德崖断后。忽然,城中一匹快马赶到,通知朱元璋:“不得了了!郭军与孙德崖军在城里发生火拼,郭子兴把孙德崖俘虏了,一心想杀之而后快。还不快去,孙德崖就快性命不保了!”
朱元璋大惊失色,急忙招呼部下策马加鞭往回赶。可是孙德崖的先遣队哪里肯放朱元璋回去。在混战中,手无兵器的朱元璋处于下风,铠甲被孙军一枪刺破,跌下马来被俘,所幸身体没有受伤。
双方都不放人,形成僵局。徐达等人自告奋勇去当人质,但对方仍不释放朱元璋。
最终,两方终于达成换俘协议,郭子兴放了孙德崖,孙军放了朱元璋。徐达等人也平安回到和阳。
郭子兴因诸事不顺,且自封滁州王未果,这次又没杀成仇人孙德崖,抑郁成疾,大病而逝。
郭子兴病逝后,麾下军队尽归朱元璋。
“小明王”韩林儿是名义上的红巾军领袖,他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只捞到三把手——左副元帅的位置,但是在军中握有实权。
朱元璋在军事重镇和州驻守了几个月。和州东南靠长江,经过元兵几次围攻后,城里粮食奇缺,士兵们肚子饿了好多天。正对面是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南靠芜湖,东北是集庆(今江苏南京、句容、溧阳等市县地),东倚鱼米之乡丹阳湖,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打过长江去,可以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并相机夺取集庆。
朱元璋眼看着江对岸的粮仓,心里十分焦急。因为他缺少水军。这时,朱元璋迎来了他的救星——安徽巢湖水军头目“李扒头”(李普胜)。
李扒头有千余艘船只和万余名水军。他们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六安及霍山、庐江、巢湖等市县间地)的红军左君弼结下大仇,打仗总是处于下风,于是派人来向朱元璋乞援。
朱元璋亲自到巢湖谈判,成功劝说水军渡江,两军进行整编。
六月,渡江战役打响。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乘风过江,先抵达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长江东岸)。
元兵列阵抵抗,红巾军的船只距离岸边约三丈,不能登岸。只见常遇春挺起长戈,从船上一跃而上,第一个登岸,所向披靡。诸军进击,元军尽溃,沿江的各个堡垒全部投降。
饥肠辘辘的红巾军早就饿得头昏眼花,一见粮食、牲口,恨不得吃个痛快。朱元璋和徐达两人一商量,绝不能在此停留,必须乘胜前进,直取太平城。他们把船缆砍断,推入急流。霎时间,江面上千帆猎猎,顺流东下,一鼓作气打下太平城。
和州渡江之战,巢湖水军功劳最大。可有野心的“李扒头”起了歹心,想在船上摆酒庆功,趁此机会杀掉朱元璋。
有人偷偷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于是称病未去吃酒。过了几天,朱元璋又设下鸿门宴。“李扒头”不明就里,欢天喜地地去喝庆功酒,很快被大家灌得烂醉如泥。朱元璋的部下遂将“李扒头”捆住手脚,径直丢进了江里。
没了主将,“李扒头”的部下反抗不得,干脆都投降了朱元璋。
占领太平城后,朱元璋得到当地知识分子陶安和李习。
陶安等人率领父老出迎朱元璋。陶安见到朱元璋后,对李习说:“龙姿凤质,不是常人,我辈今有主了。”
朱元璋向陶安讨教时事。
陶安献言:“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占城市、屠杀居民,互相雄长,然而这些人志向在于夺取人民和财物,没有拨乱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众人渡过长江,神武不杀,以此顺天应人而慰问不幸者、讨伐有罪者,天下足以平定。”
朱元璋说:“我想夺取金陵,足下以为如何?”
“金陵是古代帝王之都,龙蟠虎踞,又有长江天险。如果夺取这形胜之地,再出兵攻打四方,哪有攻而不克的道理?此是上天资助明公也。”陶安回答。
朱元璋大悦,礼遇陶安甚厚,从此凡有机密事都会与陶安细细商议。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李习为知府、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为参幕府事。
朱元璋在此确立了攻取金陵的首要目标。
郭天叙虽然作为主将发号施令,但没什么军事经验,打仗不如朱元璋。另一位元帅张天祐胸无谋略,只有张飞般的匹夫之勇。
而朱元璋则在军队掌握实权,如鱼得水。他手下猛将如云、文臣众多,有徐达、汤和等将领,有李善长、冯国用等文臣,胡惟庸暂时还只有跑腿打杂的份儿。朱元璋开始事事对郭、张两位元帅使心计,静静地等待机会,意图独吞郭军。
朱元璋采纳徽州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偷偷在南方扩张势力,等待时机,自立为王。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水陆并进,进攻集庆。
多次被朱元璋打败的地主武装陈野先,这次又被徐达击败。陈野先投降后,表面跟朱元璋结拜为兄弟,实际在暗地里时刻想借机叛变。
张天祐、郭天叙都不知道陈野先“变色龙”的底细。郭天叙时刻想暗算朱元璋,但朱元璋同时也在暗算他,故意不交底陈野先是个什么人。
陈野先设下一场鸿门宴,请张天祐和郭天叙吃酒。这两人欢天喜地地去吃酒,结果被陈野先绑了,献给元将福寿。福寿一刀一个,杀了两个元帅。
现在,两个元帅都死了。郭子兴的整个军队,完全是朱元璋的了,简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数日后,徐达再次进攻集庆,大败元兵于蒋山(今江苏南京市北的钟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出城迎战,被徐达等击败,力战而死。元将蛮子海牙逃奔张士诚处,元水军元帅康茂遂投降朱元璋。
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又得杨宪、夏煜、孙炎等十余学士。
七月,朱元璋自称吴国公,设立江南行中书省,任命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取宁国后改宁国府。看胡惟庸还算能干、机敏,任他为宁国主簿。胡惟庸开始有了官帽子,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等事务。不仅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室,下面还有人协助他办公。
宁国东邻杭州、西靠黄山,连接皖浙多个县市,是皖南山区的咽喉、南北商旅通衢的要道。
胡惟庸在宁国顺风顺水,晋升为宁国县知县,正式成为宁国的七品芝麻官,掌管该县的政治、经济、军事、诉讼等事务。
胡惟庸的下一站是江西吉安府。
江西原来是陈友谅的地盘,交给胡美驻守,指挥中心放在龙兴。但是,陈友谅又一次看错了人。
胡美,原名胡廷瑞,任江西行省丞相。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占领江州,派遣使者招降胡美。
胡美的使者郑仁杰来到九江请降,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解散胡美的部队。
朱元璋最初不答应他这个条件,刘基心里着急,劝他着眼大局,伸出一只脚踩踏朱元璋所坐的胡床。
朱元璋猛然醒悟过来,答应了胡美的条件,并向胡美修书一封。朱元璋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表明了自己对归降将领的态度是“恩均义一”。
收到信的胡美终于吃下了定心丸,正式投降。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废吉安路,置吉安府。
两年后,胡惟庸便来到吉安府担任通判,为正六品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还负有监察知州的责任。虽是吉安府副职,但仅位于知府、同知之下,属于第三把手。
陈友谅相继丢城失地,着急上火,要和朱元璋进行战略决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东下长江,攻陷吉安、无为州等地,猛攻朱文正坚守的洪都(今江西南昌)。
形势异常危急,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地盘中间,害怕两人联手,使自己陷入被动。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这条计策就是擒贼擒王、各个击破,先消灭实力最强、骄傲好斗的陈友谅,然后再吃掉实力较弱、保守慵懒的张士诚。
七月,徐达回师救援洪都。朱元璋率领水军二十万打击陈友谅。
双方在鄱阳湖遭遇,徐达首挫敌锋,越战越勇之时,突然奉命撤出战斗,防备张士诚偷袭南京。朱元璋指挥将士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血战。激战中,刘基、朱元璋同乘一船,敌方攻势甚猛,刘基见势不妙,劝朱元璋赶快换船。朱元璋刚一换船,刚才乘坐的船只就被对方火炮击中、沉没。
陈友谅从船里冒头查看战况,不料竟然被一箭射毙。陈友谅一方大势已去。朱元璋经过苦战,最终取得鄱阳湖大战的战略决胜,并再度占领江西。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出城投降。
陈理来到军门,俯伏在地,身体战栗,不敢抬头直视朱元璋。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弱小,便上前将他扶起,握着他的手说:“吾不尔罪,勿自惧也。”遂命宦官入宫,安慰陈友谅的父母,凡府库财物任凭陈理自取,还封陈理为归德侯。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胡惟庸被提拔为湖广佥事,相当于省部级副职干部。
胡惟庸豢养了十几只猢狲作为宠物,加以训练之后,达到了马戏团的水平。这帮猴子穿上人的衣冠,见有客人来到,则化身服务员,给客人端茶倒水、在酒桌上行酒,还给客人拜跪揖让。甚至有的猴子还会吹竹笛,笛声尤佳,颇有水准,又能执朱戚跳舞。这帮猴子因为本领高强、讨人喜欢,获得同孙大圣一样的美称——“孙慧郎”。
尽管胡惟庸是个牛人,但是相比同乡李善长,二人升官的速度可以说一个是蜗牛、一个是兔子。
李善长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才能非常杰出,被朱元璋比作萧何。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之时,就是朱元璋的主要参谋,出谋划策、参与重大决策、主管军队后勤,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占领江苏镇江后,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则是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大多由李善长决定。
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李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并担任行省参知政事。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春正月,李善长、徐达等劝朱元璋即位吴王,大家好一起吃肉喝汤。群臣以朱元璋功德日隆,屡屡上表劝进。
朱元璋推辞说:“戎马未息,疮痍未苏,天命难必,人心未定,若遽称尊号,诚所未遑。”
群臣岂肯就此罢休,朱元璋拗不过大家,于是即吴王位,设置中书省,制定了官制。“左右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明太祖实录》)
淮西集团捞得盆满钵满,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事,张昶为左司都事。
李善长当了右相国,因明习历史掌故,做决策裁决如流,口才极好,娴于辞令,所以朱元璋招降纳叛,都是李善长起草文件。朱元璋前后率领军队征讨,皆命李善长在后方支持,做稳定的大后方,后勤保障坚强有力,兵饷从不缺乏。
李善长不仅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出谋划策,制定制度、政策和法律,而且制定两淮食盐专卖法、茶法和钱法,开铁矿大炼钢铁,制定鱼税,使人民有钱花,国家日益富饶,为朱元璋打天下和治天下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论平吴功劳,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宣国公,任命为左相国(改官制后,尚左)。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授予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明史》)
排在六公之首的李善长坐稳了第一文臣的位置,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以说,没有李善长的辅佐,朱元璋能否得天下,未必可知。
胡惟庸要上位,得找老乡李善长当靠山。胡惟庸的命运,将与李善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