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图中的战争史.海战篇(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口碑之作!)
》
售價:NT$
755.0

《
预见6G
》
售價:NT$
449.0

《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
售價:NT$
449.0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NT$
857.0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NT$
332.0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NT$
398.0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NT$
913.0
|
編輯推薦: |
商鞅一手缔造强秦崛起,却换来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从怀才不遇到君臣际会,从“徙木为信”到“刑上大夫”,他的每一步都走在刀刃之上。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商鞅在复杂政治格局中的深谋远虑与孤注一掷,让你仿佛亲历那段波澜壮阔、非黑即白的铁血时代。
|
內容簡介: |
战国大争之世,强敌环伺,弱秦求贤若渴。一位来自卫国的失意士子商鞅,怀揣不世之才与惊人魄力,毅然西行入秦,三见孝公终获信任,一场席卷秦国的雷霆变法就此展开。徙木立信、刑上公族、奖励耕战……商鞅以铁腕手段彻底重塑了秦国的姿态,却也为自己埋下了仇恨的祸根。本书生动再现了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同时还原了商鞅那惊心动魄的起伏人生。
|
關於作者: |
刘叶青,毕业于辽宁大学文学院,擅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史学研究。现供职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学院“豫闽台”文化研究所成员,讲授“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参与编著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范式的变革和实践》《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传承研究》,已有文化类研究课题十余项,在《大众文艺》《教育教学论坛》《青春岁月》《魅力中国》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历史传记类图书《刘伯温:大明第一帝师》《魏徵:千古第一谏臣》《东方朔:能言善辩的一代智贤》三部。
|
目錄:
|
序 言 / 001
第一章 择主而事 / 001
一、少年壮志 / 002
二、魏相赏识 / 004
三、惠王不纳 / 011
四、决意赴秦 / 013
第二章 初入秦国 / 021
一、景监引荐 / 022
二、三进秦宫 / 023
三、舌战群臣 / 028
四、决计变法 / 034
第三章 举步维艰 / 037
一、徙木为信 / 038
二、示威游行 / 040
三、太子犯法 / 041
第四章 首次变法 / 043
一、推行新法 / 044
二、奖励耕战 / 053
三、重定贵贱 / 060
四、民为什伍 / 065
第五章 风云际会 / 069
一、与魏会盟 / 070
二、乘人之危 / 072
三、收回河西 / 078
四、再次结盟 / 080
第六章 二次变法 / 083
一、迁都咸阳 / 084
二、移风易俗 / 087
三、废井田开阡陌 / 092
四、訾粟而税 / 094
五、统一度量衡 / 096
第七章 矢志不渝 / 099
一、马陵之战 / 100
二、再次出击 / 101
三、诈取公子卬 / 102
第八章 法铸强国 / 107
一、缘法而治 / 108
二、有法必依 / 109
三、以刑去刑 / 112
四、前瞻思维 / 115
第九章 变法风格 / 119
一、令出必行 / 120
二、追求高效 / 121
三、吏治清廉 / 123
四、重“要”重“壹” / 127
第十章 变法成效 / 131
一、秦国富强 132
二、舆论之变 136
三、率先各国 140
四、开秦帝业 143
第十一章 英勇善战 / 147
一、几度出征 / 148
二、用兵之道 / 151
三、治军之术 / 153
四、战在“政胜” / 156
第十二章 悲惨结局 / 159
一、一生巅峰 / 160
二、靠山倾倒 / 163
三、新君不容 / 165
四、作法自毙 / 167
五、车裂之刑 / 171
第十三章 后世影响 / 175
一、商君有书 / 176
二、刻薄少恩 / 183
三、功利色彩 / 185
四、重实轻文 / 187
第十四章 任人评说 / 191
一、颇有争议 / 192
二、丰富思想 / 196
三、智者霸道 / 201
四、改革兴邦 / 202
附 录 / 206
主要官名注释 / 208
后 记 / 211
|
內容試閱:
|
商鞅,又称卫鞅,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出生于卫国,后在秦国推行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作为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革,是被历代改革家们屡屡援引的变法成功的典范。商鞅变法从秦孝公六年(前356)开始,至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商鞅去世结束,前后共持续进行了十八年,其间有两次高潮。这十八年,使偏居中国版图西北一角、一度被“以夷狄视之”的秦国逐渐在诸雄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一跃跻身于富强国家之列。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也与商鞅变法奠定的坚实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连后世都遵循秦国的法制。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推行法治、实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他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严格执行,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的变法虽然在短期内遭到了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但最终确立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鞅本人在变法过程中因得罪贵族而被处死,但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代李斯称赞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西汉桑弘羊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商鞅“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时,西汉司马迁认为商鞅严刑峻法,是“天资刻薄”之人。唐代杜甫提及“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宋代苏轼也指责商鞅的刑罚过于残酷。可见,商鞅的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商鞅的思想和贡献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他还对军事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军事方面,他推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得士兵们更加勇猛善战,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他还注重军事训练和武器制造,为秦国的军队配备先进的武器和装备,使得秦军在战场上无往不胜。在文化方面,商鞅虽然主张“焚书坑儒”,但这主要是出于巩固统治和推行改革的需要。他实际上也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变法过程中也注重培养新的人才,鼓励学习和创新。商鞅的思想和行动,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商鞅的变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民众的自我提升。他打破了世袭的贵族制度,使得有能力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和军功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财富。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的变法思想和实践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商鞅的变法也并非没有缺点和争议。他的一些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过于严厉和苛刻,导致了一些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此外,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打压也引起了后世的一些争议和批评。但无论如何,商鞅变法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的变革精神也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们纷纷效仿商鞅,通过变法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尽管商鞅本人在变法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最终为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刘叶青
第三章
举步维艰
一、徙木为信
秦孝公六年(前356),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建议,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在秦国变法。
在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体系中,左庶长位列第十,属于中级官员。其上级包括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和彻侯。通常,治理国家的相国由关内侯或彻侯担任。战国时期,推动变法的多为宰相级别的人物,如郑国的子产、魏国的李悝和齐国的管仲等,他们均位居相国之列,凭借其权力和地位得以顺利推行改革。然而,商鞅作为卫国人,仅担任中级官职左庶长,却要主导变法维新,显然是“名不正言不顺”,面临重重困难。
“人无信不立”,国家亦然。商鞅深知,要获得民众对变法的支持,必须先赢得他们的信任。为此,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变法策略。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后,新法迅速制定完成,但商鞅并未立即将新法公布,而是计划通过激励措施来动员百姓。
秦孝公六年(前356),商鞅在秦国都城南门的热闹市场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并张贴告示,承诺将木柱搬到北门者赏十金。虽然搬运木柱并非易事,但赏金之高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无人响应。商鞅随后将赏金提高至五十金,这一巨额赏金引发了广泛关注。最终,一位勇敢者站出来,扛起木柱前往北门,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当木柱成功被搬到北门后,商鞅当场兑现了五十金的赏金,此举震惊了众人,树立了他的威信。
通过这一事件,商鞅成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新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新法公布后,尽管内容是人们前所未闻的,但有了“徙木为信”的先例,民众对新法的疑虑大为减少。商鞅借此机会迅速颁布新法,确保了变法的顺利启动。
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小家庭制度;以军功晋爵;鼓励农业生产;废除贵族爵位世袭制;废封邑为郡县;废除土地贵族所有制;统一度量衡并迁都咸阳。秦孝公六年(前356),商鞅首先推出了前五项改革,为后续的深层次变法铺路。六年后,也就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他颁布了后三项触及根本的改革,标志着变法的全面展开。
古人极重信义,甚至把信义看得比生命还重。古代政治家也特别重视政治上的出言必信,有令必信。商鞅“徙木为信”这一举动,获得后人的赞赏。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有“徙木之行必信”的赞语,北宋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还特别写了一首咏商鞅的诗,赞扬此事:“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二、示威游行
尽管悬赏移木之举为新法赢得了初步的信任,但前五项变法措施颁布后并未如预期般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新法推行仅一年便有数千民众赴都城抗议,这在当时秦国严苛的舆论环境下显得尤为反常。按魏国李悝所著《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公开非议法令者不仅会面临死刑,其家族亦将沦为奴隶。秦国百姓甘冒如此重罪群起抗议,实属异常。
商鞅此时陷入两难境地:若依法严惩抗议者,则需处决数千人,这不仅可能引发贵族煽动的民变,更会使变法成果毁于一旦;若放任不管,则可能动摇法治威信。面对贵族集团借机煽动的抗议浪潮,商鞅选择了隐忍策略,既未镇压示威者,亦未追究主谋,而是以静制动。他深知新法成效需时间验证,只要坚持推行,百姓终将因受益而转变态度。
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最终因缺乏实质支持而消散。随着新法益处逐步显现,多数民众转而拥护改革。不甘失败的贵族势力却另施毒计——用无知孩童充当政治工具,试图通过极端手段破坏变法进程。
三、太子犯法
商鞅变法遭遇的最重大危机源于秦孝公的继承人——当朝太子。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新法推行第二年,太子违法事件将商鞅推向两难深渊:若赦免储君,则“法律平等”的变法根基将遭瓦解;若处罚年幼的太子,既违背人伦常理,更会激化矛盾。彼时法律体系中尚未形成未成年人保护条款,这恰恰被反对派公子虔等人视为法律的漏洞。
面对困局,商鞅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将问责矛头指向了教育者——太子之傅公子虔、师公孙贾。对公子虔施以劓刑,对公孙贾处以黥刑。此举既维护了法治威严,又规避了直接惩罚储君的政治风险,更开创了“未成年人违法追责监护人”的司法先例,这一原则因兼顾人伦与法治精神,至今仍在现代司法体系中延续。
通过这次危机处理,商鞅不仅打退了贵族集团的反扑,更使变法成果加速显现。《史记》记载,数年后秦国呈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治世景象,民众从质疑转向自发拥护新法。然而当变法触及根本性变革——废除贵族封邑制度时,商鞅却出人意料地暂缓了改革的步伐,转而发动对外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