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康德论述宗教的的重要著作。内容包含四篇,分别为“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论善的原则与恶的原则围绕对人类的统治权所进行斗争”、“善的原则对恶的原则的胜利与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建立”、“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主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
康德的宗教观反映了一位哲学家在科学至上、理性至上的启蒙时代的处境中的宗教体验。他意识到现实中的宗教和教会与他的理想的差距,因而对它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不客气的批判。
|
關於作者: |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译者简介:
李秋零,出生于1957年,河南唐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神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
目錄:
|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篇 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
第一章 论人的本性中向善的原初禀赋
第二章 论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
第三章 人天生是恶的
第四章 论人的本性中恶的起源
总的附释:论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的力量
第二篇 论善的原则与恶的原则围绕对人类的统治权所进行的斗争
第一章 论善的原则关于对人的统治权的律法要求
一、善的原则的拟人化了的理念
二、这一理念的客观实在性
三、这一理念的实在性方面的困难及其解决
第二章 论恶的原则在对人类的统治权上的律法要求和两种原则彼此之间的斗争
总的附释
第三篇 善的原则对恶的原则的胜利与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建立
第一章 关于善的原则在尘世建立上帝的国时取得胜利的哲学观念
一、论伦理的自然状态
二、人应该走出伦理的自然状态,以便成为伦理共同体的一个成员
三、一个伦理共同体的概念是关于遵循伦理法则的上帝子民的概念
四、一种上帝子民的理念只能(由人主持而)以一个教会的形式来实行
五、每一个教会的宪章都是从一种历史性的(启示)信仰出发的,这种信仰可以称之为教会信仰,它最好是建立在一部《圣经》的基础之上
六、教会信仰以纯粹的宗教信仰为最高的诠释者
七、教会信仰逐渐地过渡到纯粹的宗教信仰的独自统治,就是接近上帝的国
第二章 关于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则的统治的历史观念
总的附释
第四篇 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制
第一章 论在一般的宗教中事奉上帝
一、作为自然宗教的基督教
二、作为博学的宗教的基督教
第二章 论在一种规章性的宗教中对上帝的伪事奉
一、论宗教妄想的普遍主观根据
二、与宗教妄想相对立的宗教的道德原则
三、论对善的原则的伪事奉中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教权制
四、宗教事务中良知的引导
总的附释
附录:康德有关《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的书信
致比斯特尔
致神学院
致司徒林
致国王威廉二世(草稿)
|
內容試閱:
|
康德的宗教哲学主要包含在他《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认识到在理论层面上,上帝的存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被否定。所有生于纯理论的证据都是无效的。宗教不在理性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神性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知识局限于现象世界。
然而,康德赞同宗教信仰的合法性。尽管上帝的存在无法被科学地展示出来,但康德的道德哲学却表现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康德来说,宗教属于”在内心性情之中按神谕来履行一切人类义务”。康德的宗教观可用道德有神论来描述。他讨论说道德条例要求按美德比例来回报人们,既然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发生,所以他推理说肯定有另一种给人们回报的生存方式。这使得他得出结论:有上帝和永生。
对康德而言,合法的宗教信仰只能得自于道德理念和道德本质的内含。然而道德并不要求人为完人,而且”因此宗教的功用就毫无用武之地了……而是要求纯粹实用意义的美德,它自身就足够了”。与为了得到回报而做好事的宗教体系相比,宗教的基础应是为做好事而做好事。
康德将所有的宗教分成那些”致力于赢得利益(纯粹膜拜)的宗教和道德宗教,亦即善良的生活行为”。康德宣称,在第一种宗教中,”人类自欺欺人,要么认为上帝能让永久幸福(通过补赎他的罪过),而他无须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要么认为如若这不可能,只要他请求,无须再做什么,上帝肯定就会使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然而,既然在一个洞察一切的人眼中,请求不过也只是希望,而希望确实不包含做任何事情;那么对于只通过愿望就能得到的改善而言,人人都是优秀的。
按照康德的理论,人的道德进步不是始于他的行为改善,而是始于心智模式的转变和性格的基本训练。康德把人认为除了在生活应有善举之外他能做到一切以便为上帝所接纳的想法称为古怪的”宗教幻梦”。”肯定是人自己在道德意义上把自己或已把自己变为他要成为或已成为的好人或坏人。任一选择都出其自愿;因为若非如此,那他对于选择无任何责任,也因此就在道德上非好非坏了。”
作为属于上帝之国的臣民,但同样(遵照自由律)作为上帝之国的公民,信仰者对上帝必须做出的真正的(道德上的)事奉,虽然就像上帝之国自身一样是不可见的,即是一种心的事奉(用心和诚实的事奉),并只能存在于把所有真正的义务作为上帝的诫命来遵守的意念之中,不能存在于仅仅为了上帝而规定的行动之中。然而在人这里,不可见的东西却需要借助某种可见的东西(感性的东西)来体现。
我首先把如下命题当做不需要任何证明的基本原则:凡是人自认为为了让上帝喜悦,除了善的生话方式之外还能够做的事情,都是纯然的宗教妄想和对上帝的伪事奉。我首先把如下命题当做不需要任何证明的基本原则:凡是人自认为为了让上帝喜悦,除了善的生活方式之外还能够做的事情,都是纯然的宗教妄想和对上帝的伪事奉。我之所以说人认为能够做的事情,乃是因为在我们能够做的所有事情之上,是否还可能有存在于最高智慧的奥秘中的事情,它是只有上帝为了使我们成为他所喜悦的人才能够做的事情,这一点并没有由此而被否认。然而,如果教会要宣称这样一种奥秘是启示出来了的,认为信仰像《圣经》故事给我们叙述的这种启示,并(无论是内在地还是外在地)认信这种启示,本身就会是我们让上帝喜悦自己所凭借的东西,这种意见毕竟将会是一种危险的宗教妄想。
也就是说,可以有三种妄想信仰有可能使我们在超自然事物(按照理性法则,它既不是理论运用的对象,也不是实践运用的对象)方面逾越我们理性的界限。首先是这样一种信仰,即凭借经验能够认识某种我们自己也能够认为按照客观的经验规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奇迹的信仰);其次是这样一种妄想,即必须把我们自己凭借理性并不能形成任何概念的事物,当做我们在道德上的至善所必需的而接纳在我们的理性概念之下(对奥秘的信仰);最后是这样一种妄想,即凭借运用纯粹自然的手段能够造成一种对我们来说是奥秘的结果,也就是说,造成上帝对我们的道德的影响(对邀恩手段的信仰)。一关于前两种人为的信仰方式,我们在本书上两篇的《总的附释》中已经讨论过了。因此,现在我们有必要对邀恩手段加以讨论(它与神恩作用,即超自然的道德上的影响,还是有区别的。对于后者,我们只是容忍,但对它的自以为的经验,却是一种纯然属于情感的狂热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