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HK$
539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HK$
2539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HK$
2539

《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售價:HK$
429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HK$
484

《
今日向长安(上下册)
》
售價:HK$
1015

《
所有顽固的人(超20家主流媒体报道的上海推理主题独立书店生存实录)
》
售價:HK$
286

《
蝶之恋 博物画中的蝴蝶 复古艺术馆14
》
售價:HK$
704
|
| 內容簡介: |
|
《土壤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壤母质与成土因素、土壤肥力的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形成与分类、土壤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分布、中国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附录包含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形态要素的观察及土壤剖面的观察等土壤学基本技能知识。
|
| 目錄:
|
|
目录前言绪论 1第一节 土壤资源 1一、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二、中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2第二节 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地位 4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4二、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5四、土壤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 5第三节 土壤与土壤肥力 6一、土壤 6二、土壤肥力 6第四节 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8一、土壤学的起源 8二、西欧土壤学派 8三、俄国土壤学派 9四、美国土壤学派 9五、中国土壤学的发展 10六、土壤学的学科分支 10第五节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10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11二、综合交叉研究 11三、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 11四、新技术的应用 11第一章 土壤母质与成土因素 12第一节 地球圈层与地壳化学元素组成 12一、地球圈层 12二、地壳的化学元素组成 14第二节 地壳的矿物组成 15一、矿物的概念及类型 15二、原生矿物 15三、次生矿物 17第三节 地壳的岩石组成 20一、岩石的概念及类型 20二、岩浆岩 20三、沉积岩 22四、变质岩 23五、三大类岩石的关系 24第四节 岩石的风化 25一、风化作用 25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25三、风化阶段 26第五节 土壤母质 27一、土壤母质的概念 27二、土壤母质的类型 27第六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 29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29二、成土因素的作用 30第二章 土壤肥力的物质组成 35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35一、土壤颗粒分级 35二、矿物质土壤颗粒的组成和性质 37三、土壤质地 41四、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3五、土壤质地的改良 45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46一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含量 46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47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状态 48四、土壤腐殖质 48五、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52六、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中的作用及其调节 57第三节 土壤生物 61一、土壤生物类型 61二、土壤微生物特性 64三、土壤动物特性 66四、土壤酶特性 66第四节 土壤水分状况 67一、土壤水分的基本知识 67二、土壤水分类型与土壤含水量 68三、土壤水的能量 73四、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土壤水分特征*线 76五、土壤水运动状况 79六、土壤水分的调节 82第五节 土壤空气状况 83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83二、土壤气体交换 84三、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调节 86第六节 土壤热量状况 88一、土壤热量来源 88二、土壤的热学性质 88三、土壤的热量平衡及热量状况 90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调节 91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94第一节 土壤胶体性质 94一、土壤胶体概念及种类 94二、土壤胶体的带电性 94三、土壤胶体构造 95四、土壤胶体的肥力性质 96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 99一、土壤酸碱物质来源 99二、土壤酸度 100三、土壤碱度 101四、土壤缓冲性 102五、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03六、土壤酸碱性调节 104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性 105一、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105二、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106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106第四节 土壤孔性 107一、土壤孔隙度 107二、土壤孔隙类型 109三、土壤孔隙评价 109第五节 土壤结构 110一、土壤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110二、土壤结构的形成 111三、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 112四、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措施 113第六节 土壤耕性和物理机械性 114一、土壤耕性 114二、土壤物理机械性 115三、土壤耕性管理 116第四章 土壤养分状况 118第一节 土壤养分概述 118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18二、养分形态 118第二节 土壤氮素 118一、土壤氮素的含量和形态 118二、土壤氮素的转化与土壤供氮能力 119第三节 土壤磷素 120一、土壤磷素的含量和形态 120二、土壤磷素的转化与土壤供磷能力 121第四节 土壤钾素 122一、土壤钾素的含量和形态 122二、土壤钾素的转化与土壤供钾能力 123第五节 土壤中钙、镁和硫 123一、土壤中的钙和镁 123二、土壤中的硫 123第六节 土壤微量元素 124一、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形态 124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转化与供给微量元素的能力 124第七节 土壤养分状况的调节途径 124一、培肥土壤,增强土壤自调能力 124二、根据作物需要,实行合理施肥 125三、调节土壤营养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供肥力 125第五章 土壤形成与分类 126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126一、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126二、土壤主要发生过程 127三、土壤的形态特征 130第二节 世界土壤分类 132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33二、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133三、土壤发生学分类 133四、土壤诊断学分类 136五、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138第三节 中国土壤分类 139一、分类概况 139二、土壤发生学分类 141三、土壤系统分类 143第六章 土壤分布规律与中国土壤分布 147第一节 土壤分布规律 147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47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147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148四、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149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布 150一、总体分布特征 150二、地带性土壤的特点 151三、非地带性土壤的特点 152第七章 中国土壤类型 154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154一、棕色针叶林土 154二、暗棕壤 155第二节 棕壤和褐土 156一、棕壤 156二、褐土 157第三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 158一、黄棕壤 159二、黄褐土 160第四节 红壤和黄壤 162一、红壤 163二、黄壤 166第五节 砖红壤和赤红壤 167一、砖红壤 167二、赤红壤 169第六节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 172一、黑土 172二、黑钙土 174三、栗钙土 176四、棕钙土 177五、灰钙土 179第七节 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181一、灰漠土 181二、灰棕漠土 183三、棕漠土 184第八节 砂姜黑土、潮土和草甸土 185一、砂姜黑土 185二、潮土 187三、草甸土 189第九节 水稻土 190一、水稻土的形成特点 190二、不同地区水稻土的特征 192三、低产水稻土的利用与改良 192第十节 紫色土和石灰(岩)土 194一、紫色土 194二、石灰(岩)土 195第十一节 石质土和粗骨土 196一、石质土 196二、粗骨土 196第十二节 白浆土 197一、白浆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97二、成土过程 197三、剖面形态 198四、主要理化性质 198第十三节 盐碱土 198一、盐碱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198二、成土过程 199三、剖面形态 199四、主要理化性质 199第八章 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 201第一节 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201一、土壤资源盲目开发利用 201二、土壤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三、非农占地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202四、土壤退化严重,危害巨大 203五、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204第二节 土壤障碍因子与地力提升 205一、土壤地力概念 205二、土壤障碍因子 205三、土壤地力提升 205第三节 土壤退化及防治 208一、土壤退化及其原因 208二、土壤退化的类型 209三、土壤退化评价理论与方法 211四、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 216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219一、土壤污染 219二、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220三、土壤污染修复标准的建立 225四、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 227第五节 土壤资源保护 230一、土壤资源清洁生产 230二、土壤资源保护的策略 231主要参考文献 233附录 235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35二、土壤形态要素的观察 238三、土壤剖面的观察 2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