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281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39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2030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296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203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653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439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551
|
編輯推薦: |
一、较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兼具原创性及独特性,学术价值高
1.本书是国内STS学界的第一部声音研究专著,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学术价值。本书所基于的博士论文,在国内、国外学界收获很高赞誉,具有很大影响力。
2.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研究,作者开创了独特的声音研究方法——研听法。在视觉为主导的学术环境中,补充了以听为方式的研究手段。对声音研究学者具有启发性。
3.本书研究的内容,被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邀请做讲座: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苏格兰阿伯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二、大众化的写作方式
1.导言及附录部分对STS及相关理论进行详细且通俗的介绍,降低阅读门槛,同时将这一正在兴起的领域普及给大众读者。
2.从日常生活场景出发,通过大量的访谈与生动有趣的叙述,让大众读者看到STS及声音研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声音和听觉文化有新的理解。
三、打开身边技术物的“黑箱”
1. 书中讨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却被我们忽视的有意思的问题。如用现代钢琴演奏经典名曲是否可以准确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录音作品的艺术特点是由谁决定的,演奏者、录音师还是后期制作者?
|
內容簡介: |
钢琴,这一曾被视为高雅艺术象征的乐器,早已悄然走出音乐厅,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手机、电视、唱机等技术设备,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钢琴声音的魅力。但你是否思考过,你听到的钢琴声音是真实的钢琴的声音吗?
从STS视角来看,钢琴是一种嵌入社会、技术、文化和历史的复杂的物质人工物,而技术设备中传出的钢琴声音则是一种技术物,一种在录音室中经由声音技术生产和建构而成的人工制品。
从古钢琴到现代钢琴,再到电钢琴,钢琴的演变呈现了技术变革与艺术变革的社会过程。同样,录音室、录音技术以及声音制作技术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从机械到电子,从模拟到数字,声音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聆听世界的方式。录音,已不仅是声音的记录,更是一种声音艺术的再创作。
当钢琴与声音技术碰撞在一起,生产和构建出来的钢琴声音蕴含着怎样的特征?从钢琴声音的视角来看,技术、社会、文化与艺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联结是如何发生、展现的?钢琴声音这一普遍为大众熟悉的人工物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声音技术如何影响钢琴艺术的流变,重塑我们的听觉文化?
本研究将拨开迷雾,层层深入,揭示被忽视的隐性技术及其使用者的强大力量,为声音带来全新的理解和阐释方案。
|
關於作者: |
科技哲学博士,声音研究学者,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STS)学者,声音策展人。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当下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声音技术与声音艺术,乐器声音,声音、身体与医学,噪声与环境,AI声音,技术哲学与设计哲学,以及鸟的研究与设计。
徐博士致力于探索和推动声音研究这一新兴的跨学科领域,现担任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声音研究百科全书》全球主编之一。她主张做有趣、有品味、有人文情怀、有现实关照的研究,同时注重非学术文本的书写,关注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
|
目錄:
|
第一章? 导言:一种新的认识方式
一、何为声音研究
二、何为钢琴声音
三、你听到的钢琴是钢琴吗?
四、有生命的技术物:理论支点
五、战斗在伊萨卡:田野调查与定性采访
六、骨架
第二章? 打开钢琴技术物的黑箱
一、前史:有键盘的弦乐器
二、作为黑箱的钢琴
三、“我们称之为钢琴的这个家族究竟是什么?”
四、古钢琴的转译与复原
五、结语:回到钢琴本身
第三章? 钢琴声音的拾音过程
一、导言:打开黑箱之后――钢琴与录音
二、录音室:一个流动的声音创作空间
三、一体三面:工程师、艺术家与外交家
四、拾音方式与装置摆位:声音工程师的创意乐园
五、录音室的故事(一):较量与协商
六、结语
第四章? 钢琴声音的后期制作
一、剪辑:一种声音表演的形式
二、混音:炼金术士的法术
三、录音室的故事(二):冲突与妥协
四、结语
第五章? 声音技术的哲学与美学
一、两种声音:钢琴声音与录音声音
二、一场愚弄听者的盛宴
三、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声音
四、当声音技术成为一种艺术
五、结语:复制时代的声音技术与听觉审美
第六章? 尾声:作为人工物的钢琴声音
一、“听”声
二、“闻”义
参考文献
附录? STS 的声音研究综述
一、声音研究的历史背景――声音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二、声音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声音研究学科概况
四、经典案例及其理论和研究方法
五、结语:STS 的新维度
后记
|
內容試閱:
|
《你听到的钢琴是钢琴吗?》是我在中信出版集团《信睿周报》上刊发的一篇文章名,也是我在讲座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题目。你以为你听到的是钢琴,但实际上,或许你从未听到过钢琴。钢琴到底是什么?钢琴声音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究竟是什么?
由于声音技术的高度发展,声音变成了一种商品,且更多地以商品的形式面向大众。声音制品是一种人工物,一种在录音室内经由声音技术加工的人工物。本研究将讨论范围限定于经过录音室加工和制作的钢琴声音,现场演出的钢琴声音不在本研究的讨论范围之内。这种在录音室中生产出来的钢琴声音是一种非物质人工物,在现代声音技术的使用中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在,最终直接以数字文件的形式被使用,或者嵌入某一种物质载体,比如光盘、黑胶唱片等。本研究仅讨论作为非物质人工物的钢琴声音的生产和建构,之后的使用不在本研究的讨论范围之内。
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钢琴声音,作为一种人工物,是如何在录音室中被生产和建构出来的?其声音的社会物质性中所蕴含的社会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历史的整体配置是怎样的?具体而言,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两个层面予以分析和解答。
第一层面,根本问题是:
根据对声音的传统理解,人们以为自己听到的钢琴声音是什么?而实际上,钢琴声音是如何在录音室内被生产出来的?
都有哪些力量参与到钢琴声音的建构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及其他因素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哪些技术力量是显性的、被大众所认知的,哪些技术力量是隐性的、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最后,从对钢琴声音的解构和剖析中看,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可被听到或被技术拾取的声音?这种经由声音技术加工的、作为人工物的钢琴声音与人们传统理解中的声音有什么差别?
第二层面,挖掘第一层面所引发的问题:
究竟,钢琴是什么?随着钢琴技术的变化,钢琴艺术本身,从内涵、形式、到内容,是如何演变的?
录音技术是什么?声音的还原和重现是否可能?如何理解声音技术的使用者——声音工程师的角色?录音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如何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变革,面向大众的钢琴声音已经不再能与声音技术分开,那么,声音技术对钢琴艺术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声音技术对于声音工程师、钢琴家、作曲家的行为规训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进而,对大众听觉文化的规训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这种听觉文化的改变又反过来对钢琴艺术和声音技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最后,从上述问题中看,如何理解声音技术与艺术、社会和文化的复杂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