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347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296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
編輯推薦: |
本书通过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教育元素。梳理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教育点,如劳动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出发,讲解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等观点,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巧妙采用案例教学。本书设计了大量案例导入和案例分析,通过引入道德模范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三是设置课堂讨论引导。抛出有关劳动与社会进步、个人价值实现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思想理念。在实践活动方面,一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广阔天地,激发爱国热情,牢记历史使命,体会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主题活动设计。通过“守护绿色家园,践行生态劳动”等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生态责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三是开展劳动知识技能竞赛。举办知识技能竞赛,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思想教育中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核心素养为基石,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视角出发,深入阐述了大学生劳动教育涉及的多个层面内容,旨在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全面且深刻的指导,助力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素养、塑造品格,实现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本书在劳动教育理论层面上,全面剖析劳动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以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育人观,深入探赜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意义,为劳动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在劳动教育实践层面上,详细阐述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并根据不同的劳动实践类型和育人保障内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展开。本书紧密贴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紧紧围绕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的课程特点和现实需求,集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原创性于一体,由多位从事劳动教育研究和教学的一线精心策划、联袂打造,实用性较强。本书同步建设有在线开放课程,配套开发了微课视频、课件、在线测试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精选其中典型性、实用性资源以二维码方式呈现,方便读者即扫即用。本书可作为高校劳动教育通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李生萍,副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教育专业法学硕士学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营养师,就业培训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获评湖南省百佳辅导员等省市学校荣誉21项,受聘担任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校外辅导员”,是学校最早参与服务“一带一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教师之一。长期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党团理论政策等方向。著作1本,参编教材1本,公开发表省级以上相关学术论10余篇,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12项,教学成果或社科成果奖2项,自主参与发明专利2项。
|
目錄:
|
绪论
一、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 体系设计
四、 基本特点
优质章劳动教育·育人铸魂
优质节劳动概述
一、 劳动的概念
二、 劳动的分类
三、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一、 劳动及劳动认识
二、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
三、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
一、 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二、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观
第四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育人观
一、 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观
二、 新时代劳动育人观的创新变化
三、 创新我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育人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劳动教育·育人意蕴
优质节劳动精神是幸福的源泉
一、 劳动精神的生成
二、 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 劳动精神的弘扬路径
第二节劳模精神是永恒的财富
一、 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
二、 劳模精神的时代特色
三、 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
四、 做新时代劳模精神的践行者
第三节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一、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三、 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第三章劳动教育·育人实践
优质节创新创业劳动实践
一、 创新创业劳动的意义
二、 创新创业劳动的内涵与特征
三、 创新创业劳动的形式与实施
第二节社会服务劳动实践
一、 社会劳动教育实践的概念及意义
二、 社会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
三、 社会劳动教育实践的作用
四、 社会劳动与实践
第三节环境生态劳动实践
一、 环境生态劳动教育的意义
二、 环境生态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三、 环境生态劳动与实践
第四节家庭劳动教育实践
一、 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二、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涵
三、 家庭劳动与实践
第四章劳动教育·育人保障
优质节劳动法律
一、 劳动法律基本原理
二、 劳动就业
三、 劳动合同
四、 劳动条件
第二节劳动保障
一、 社会保险概述
二、 社会保险的险种
第三节劳动争议处理
一、 劳动争议
二、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
一、 劳动安全卫生概述
二、 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权利
三、 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义务
四、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享受特殊保护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劳动”自诞生以来便对人类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劳动教育”一词热度再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并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和《指导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职业院校阶段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本书承担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主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分绪论、劳动教育·育人铸魂、劳动教育·育人意蕴、劳动教育·育人实践、劳动教育·育人保障共五章内容展开。
本书根据《意见》和《指导纲要》文件要求,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新部署、新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质。全书融入大量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概念;通过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从而全面提升育人实效性。从理论层面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树立起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本书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形式,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我国传统和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特点如下。
(1) 本书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意见》和《指导纲要》,加快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体系。以切实助益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实效提升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培养其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让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 本书通过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教育元素。梳理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教育点,如劳动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出发,讲解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等观点,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巧妙采用案例教学。本书设计了大量案例导入和案例分析,通过引入道德模范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三是设置课堂讨论引导。抛出有关劳动与社会进步、个人价值实现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思想理念。在实践活动方面,一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广阔天地,激发爱国热情,牢记历史使命,体会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主题活动设计。通过“守护绿色家园,践行生态劳动”等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生态责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三是开展劳动知识技能竞赛。举办知识技能竞赛,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思想教育中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3) 本书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积极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有全面的理论性,又有显著的实践性,针对劳动新形态,及时吸收和反映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本书既能触发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思考,帮助其改变劳动的习惯和方式,增长劳动的智慧和本领,学会感恩、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能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育人水平的提高,为构筑“师生共成长”的协同发展模式提供理论选择和实践支撑。
(4) 全书案例丰富多样。本书涵盖各行各业的真实案例,涉及不同领域和多种问题类型,以满足劳动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这些案例也成为课程思想内容的生动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教育理念在劳动实践中的体现。
(5) 全书编排逻辑清晰,体例新颖。本书从简单的知识点入手,逐渐深入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不同章节之间衔接自然,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编写是多方协作的成果。主编李生萍、何忠雄和何雨珊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撰写理论架构部分,阐述其核心内涵、发展历程及其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编写劳动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职业素养等方面作用的内容,展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并对全书内容进行整合与润色,协调各部分逻辑关系,同时负责编写前言、绪论等部分,确保全书风格统一、逻辑连贯。副主编廖璇、李童和何龙娥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国内外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广泛搜罗和系统梳理,为内容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同时,专注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校园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设计与阐述,为实践活动提供具体指导。企业人员段红亮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书中案例提供一手资料,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对劳动教育内容提出建议。特邀审稿刘杰和刘小海负责对全书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和理论内容的科学性。
本书秉持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既适合高校学生使用,又可供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
实践在线开放课程
编者
2025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