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39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602
|
編輯推薦: |
非遗融入学校美育教学,课程设计如何做?本书对应版艺术类课程标准,体现以美育人理念,紧密结合非遗特色,呈现丰富课程设计与实操案例。让你的课堂更出彩!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非遗特色美育教学,立足福建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全面且系统地呈现了各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融入美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书中详细阐述了非遗元素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多学科融合的具体策略与方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为非遗美育教学开拓了全新的视野与维度。案例特邀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并指导教学设计,融合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五感联动感知非遗之美,提升文化理解力与创意实践力。同时,助力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传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美育教学范式,并在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丰富的音视频教学资源,帮助教师高效开展非遗美育教学实践。适读对象:各级各类美育教师、艺术与师范学生、家长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
|
關於作者: |
胡泊,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西南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教育学科。现任福建省美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首届福建省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多项和省部级课题,主编“艺术与认知”系列译丛并出版多部著作,在《美术观察》《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黄丽丽,第十四届福建省人民政府督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美术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普通高中美术学科教学指导委成员,福建省学校美育工作库核心成员,福建省中小学“十四五”美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理论与实践导师”,国家和省级优课评审。
|
目錄:
|
目 录
闽 东 篇 001
漆彩烟台山——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002
藤韵老街,流光印痕——木刻版画 014
“伞”亮福州,传技守艺——福州油纸伞 026
闽韵流传,乐动心弦——福州十番 039
一曲平讲润童心——遇见福安平讲戏 051
闽 南 篇 065
最恋一抹闽南红——闽南红砖雕 066
一灯一世界——泉州花灯 079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泉州南音 092
闽 西 篇 107
南国牡丹,生门之蕴——闽西汉剧 108
南国牡丹,花开满园——闽西汉剧丑角之“美” 123
农耕画影——漳平新桥农民画 136
闽 北 篇 151
幡影舞春秋——闽北建瓯挑幡 152
闽 中 篇 163
舞动九鲤鱼灯,畅想非遗传承——莆田九鲤灯舞 164
梆鼓响,俚歌唱——莆仙梆鼓咚 177
|
內容試閱:
|
序一 美育,让非遗焕发“活”力
一、非遗——“活”的文化力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指各群体、团体,乃至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包括传统口头文学及其载体语言、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并非静态的历史遗物,而是与特定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个性、生活习惯和审美追求,是民族精神和历史经验在当代社会中的“活”的显现。非遗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重点在于其可传承性,尤其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递,突出了人的参与、创造力及其主体地位,并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演变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通过代代相传的技艺、节庆仪式、表演艺术等被再现、创新和活化。每一次的实践和演绎,都是非遗的“再生”。
具体到福建这一“非遗大省”,其地方非遗“活”的特性尤为突出。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山而生,面海而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东南代表和典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深厚的八闽文化,形成了刚柔并济、包容并蓄的文化特质。福建非遗深深植根于八闽文化的肥沃土壤,承载着闽人千年的智慧结晶,映射出海山交融、农渔并兴的独特生活方式。福建非遗源自生活,与闽人的日常劳作、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是闽山闽水、节令风俗、家族传承共同镌刻的文化印记。福建非遗兴于灵“活”,在与时代的对话中展现出灵动的生命力,并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创新自我;福建非遗传于巧“活”,在代代相传中持续融入智慧与创造,使其愈加精巧、丰富;福建非遗盛于永“活”,历久弥新,始终焕发着旺盛的活力。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倾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亲自部署推动闽剧、寿山石文化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其旨归既是重视保存历史遗迹,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近年来,福建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优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实施整体保护,加强非遗的传承传播、活化利用,促进文旅融合。截至2024年,福建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优质实现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大满贯”的省份。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福建非遗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淌于地域文化的脉络之中,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及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深深渗透至公共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现代社会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线,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方面,发挥着持久而深远的作用。
二、非遗美育——“活”的教学实践
当我们深入理解非遗的活态本质后,如何将其文化基因转化为教育实践便成为关键命题,这正是非遗美育的时代使命。作为美育教学资源的富矿,非遗记录着独特的审美范式——一组独特的颜色、一种奇妙的腔调、一项特有的技艺,皆展现出该地域人文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文化根基。因此,将美育作为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能够有效构建传统文化的活化机制。通过美育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使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实现认知转化与情感共鸣,进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根基。
在此背景下,本书提倡的“非遗美育”,即指以非遗为美育的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认同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形式。非遗美育的重点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人,而是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感知、欣赏非遗所蕴含的美与智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非遗美育鼓励学生通过“活”用非遗之美,去表达自身的创意与个性,在传授“技艺”和“记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感官体验和身体实践,使学生感知并体悟非遗文化厚重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审美、情感和认知的多维升华。
(一)以美为缘,美美与共
相比于有形的、静态的、触手可及的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具体的物质作为载体,为我们提供了对逝去历史的确凿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无形的、活态的,是“活着的历史”。无论是传统的地方戏曲、民间工艺,还是充满活力的民俗节庆,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文艺审美的形式存在,展现出的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正如冯骥才先生所强调的,非遗不仅是一种美的呈现,它还蕴含着色彩、声音、姿态和形象的独特之美,以及节庆、习俗、仪式中的独到美学价值,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非遗之美,既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河流,也是一泓滋润当代的活水,兼具历史性与共时性。它并非某一时空的偶然产物,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凝结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内涵。同时,非遗作为“活”的文化形态,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时代流变中的延续与再创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韧性和创造力。以审美为镜,走进非遗世界,能让现代人深切体验、深刻理解非遗之美,精准研判其价值,从而自觉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非遗与美育,正是通过“美”这一共有的核心,实现深度交融。非遗美育便是将非遗中美的形式、内容和情感进行“提纯”,在尊重非遗传承性、本真性、地域性、活态性的同时,紧密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艺术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非遗美育力求在“传其技”的同时,更“传其神”“表其韵”,并进一步实现“融其魂”,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赋其意”:让学生从手工艺的“巧”,感知文化的“深”从节庆的“欢”,领悟生活的“道”从传统的“礼”,体会人心的“敬”。非遗融入美育教学,成就了“美美与共”的和谐美学——二者并非传承与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美”的内涵,在交织与碰撞中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文化根脉与个人素养的双重“生长”。
(二)以身为媒,文化新生
在工业化之前,非遗往往难以通过文字固定,更多依赖于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使其拥有鲜明的经验性和实践性。非遗离不开生动的身体经验,它必须借助具体且鲜活的生命体来传递,成为连接身体哲学的“身体遗产”。身体是非遗及其传承的核心要素和构成基础,也是其得以延续和表达的生命载体。在具身化的视角下,非遗是一种通过身体实践积淀的生命经验。传承人所传递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关键的是一代代先辈的生命情感——这是一种用生命相续的文化。非遗在审美上也展现出其的特点: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对象是静态的“物”,人们通过感知静态物质中凝聚的美进行欣赏,审美者本身并不参与美的创造;而非遗的审美对象是动态的“过程”,人们通过对这一过程(包括其中的人与物)的整体把握,体验其中的美感,审美者充分参与美的创造之中。因此,非遗的审美不是抽象的欣赏或远距离的观察,而是一种“零距离”的融入性审美,是一个全身心参与、将个体自我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使文化的“活态”在身心的共鸣中得到延续与升华。
基于此,非遗美育的教学亦需要通过身体,将对非遗的感知、体验与再创造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具身化传承。感知,是身体与非遗交汇的起点。当指尖轻触纺线的细腻纹理,掌心感受陶泥的温暖湿度,耳畔倾听戏曲的悠扬回响,学生们已然不是置身事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