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1367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商伟 韩笑 北大文研院“江山胜迹”系列讲座精彩重现
》
售價:HK$
755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281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39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2030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296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203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653
編輯推薦:
国内首 部引进全景揭示金融投机市场诸多精彩欺诈案例之来龙去脉,说透100年来人类金融史上的经典案例。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托斯滕· 丹宁全新作品,在欧美上市后引发阅读狂潮,前作《商品投机400年》亦相当畅销。本书获得欧美世界十六位政治要员、500强高管、知名学者一致好评和推荐。
內容簡介:
恐惧和贪婪是人类最强劲的驱动力之一,它们影响着我们几乎所有决定。我们每天都会在媒体平台上看到那些耀眼名流的生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生艳羡。然而,本书所揭示的正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何被贪婪吞噬的过程。托斯滕·丹宁串联起“巴拿马文件”泄密案、史上最大庞氏骗局——伯尼·麦道夫诈骗案,以及以尼克·李森为代表的魔鬼交易员和“血液女神”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华尔街之狼”乔丹·贝尔福特等金融骗子的故事,揭露了种种极端贪婪行径——从股票市场、市圈甚至音乐节的欺诈到艺术品盗窃。在如今这金融紧张加剧、资源日益紧缺的时代托斯滕·丹宁对贪婪的剖析尤为及时而深刻。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德]托斯滕·丹宁
Torsten Dennin
拥有超过 20 年经验的专业投资专家,瑞士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Switzerland AG)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兼首席投资官(CIO)。曾先后在德国科隆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经济学,于2009年获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熊彼特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于2018年被任命为德国柏林金融创新及数字化研究所经济学教授。
丹宁博士一直在从事大宗商品市场和自然资源类股票的投资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著有《商品投机400年:从郁金香到比特币》(From Tulips to Bitcoins: A History of Fortunes Made and Lost in Commodity Markets)等作品。
译者简介
张 翎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就职于某大型国有银行,业余从事图书翻译。主要译著有《商品投机400年:从郁金香到比特币》(From Tulips to Bitcoins: A History of Fortunes Made and Lost in Commodity Markets)、《改变历史的企业家》(Entrepreneurs Who Changed History)、《哈耶克舌战凯恩斯》(Hayek vs Keynes: A Battle of Ideas)等。
目錄 :
引 言 / 001
第一章 富人的警钟:巴拿马文件、潘多拉文件等被曝光 / 009
第二章 麦道夫诈骗案:史上最大庞氏骗局 / 024
第三章 牛仔资本主义:马夫罗季的MMM骗局 / 041
第四章 贪得无厌:安然公司破产案 / 051
第五章 魔鬼交易员:奇人、高手还是罪犯 / 068
第六章 拉斯维加斯:赌城风云 / 086
第七章 巴西石油:南美最大贪腐案 / 100
第八章 追逐“独角兽”:一滴血的骗局 / 113
第九章 无价之宝:史上最大名画失窃案 / 127
第十章 华尔街之魂:戈登·盖柯和乔丹·贝尔福特 / 141
第十一章 国家腐败:一马发展基金丑闻 / 161
第十二章 肮脏的财富:爱泼斯坦与“萝莉岛” / 177
第十三章 弗莱音乐节:眼高手低的富二代 / 196
第十四章 币圈骗局:加密货币与比特币 / 209
致谢 / 231
扩展阅读 / 233
书籍和电影推荐 / 249
后记 / 255
內容試閱 :
引 言
恐惧和贪婪是两种强大的情绪驱动力量。想想你是否也经历过那种“害怕错过机会”的恐惧,或是期待一夜暴富的贪婪,相信就能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说了。没错,我们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吃更好的食物,有更多时间旅行,开更奢侈的车,住更宽敞的房。而且,电视和社交媒体也在不断为我们展现有钱人和明星的生活,不断为我们的幻想提供素材:房子、车子、游艇、私人飞机和豪宅。这一切怎能叫人不心动!
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关于“贪婪”的图片,便会看到许多手握大把钞票的暴发户形象——其中大部分还都是上了年纪的白人。在我们的理解中,贪婪就是一种对拥有“更多”的渴望。且这种渴望难以抗拒、永无止境。没错,贪婪就像上瘾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钱多总比钱少好。
宗教哲学中的贪婪:从头等重罪到社会效益
在大多数宗教哲学中,拜金主义和贪婪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如佛教徒们认为,欲望会蒙蔽人的思想,令人难以开悟;印度教徒借助《薄伽梵歌》中克里希纳神的口说出,贪婪具有巨大破坏力,是罪恶的温床;伊斯兰教则通过《古兰经》告诫大家要警惕贪婪,即穆斯林不仅不可囤积大量财物,还应该将钱财分发给有需要的人。即便是今天,穆斯林依然不允许通过借钱并收取利息的方式赚钱。
除以上这些宗教外,基督教也有相同的禁令。历史上,基督教会在很长一段时间禁止基督徒从事有息放贷。后来,这条禁令逐渐放宽,并最终演变成禁止放高利贷。
但是,为了维持经济的运转,在中世纪的欧洲还是需要有人做这件事的。当时,人们认为犹太人只配去干那些基督徒视为罪恶的工作,所以犹太人便干起了这种遭人恨的事情。不过,犹太法典《塔木德》也告诫犹太教徒,贪婪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欲望,是无法给人带来幸福的。
在天主教的“十诫”中,第十条戒律是“不要贪图他人的钱财”。贪婪又称贪财、贪心、妄羡,与色欲和暴食一样,都是罪恶的欲望。590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总结了“七宗罪”和“七美德”。七宗罪,又称“七大原罪”“七罪宗”等,在罗马天主教中属于头等重罪,代表对上帝(天主)旨意的违背。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认为,七宗罪是所有罪恶的根源,具有极大危害性。意大利诗人但丁则将七宗罪中的多数罪行定义为对某些事物“歪曲或腐化的爱”,如色欲、暴食和贪婪都是对美好事物的过度或病态之爱,而懒惰则是对爱的缺乏。而这些重罪都与傲慢有关,因此,傲慢被贴上了“众罪之源”的标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内部还是滋生出了各种问题。最终使腐败、贪婪以及神职人员的糜烂生活,成为16世纪初爆发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对于此种乱象,伊拉斯谟、茨温利、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对天主教会进行了强烈抨击。在多次冲突和斗争后,罗马教会出现大分裂,最终新教从天主教中分离了出去。其中,新教发展出了相对物质主义的人生观,认为成功和勤奋的人受到上帝眷顾,是天选之子。而这,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不久,启蒙运动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和统治地位。1776年,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在总结了中世纪思想体系后提出,追求个人利益是实现经济繁荣的最佳途径。他认为,人类对金钱、成功或名声的渴望,是改进产品、持续创新和参与竞争的强大动力。也就是说,贪婪能驱使人们不断努力,因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回报。如果没有回报,也就失去了工作的意义。可见,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贪婪的概念已经完全转变了。它不再是人们心中的头等重罪,反而成为一种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动力。
从理性人假说到神经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赚钱、如何花钱以及经济如何运行、经济活动如何开展等问题。几十年前,正是现代经济学的出现,摧毁了过去人们认为正确的理性人假说。理性人假说认为,一个人永远有能力在经济活动中做出理性决策。
时至今日,许多金融和经济模型仍以理性人假说为基础,即认为人在经济活动中是理性的,会努力追求货币收益及其他形式的利益最大化。可惜的是,虽然时至今日,各种各样复杂的数学模型层出不穷,却仍没有一个模型能真正解释股票或其他资产毫无规律的价格波动。实际上,金融从业者深知在贪婪和恐惧等情绪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出现非理性行为,进而导致投机泡沫或价格崩盘。这些现象均与理性人假说相悖。
凯恩斯曾说过,贪婪和恐惧同属“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都能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他还认为“动物精神”是一种能影响所有人类经济活动的情绪——从消费者信心到买卖决策,不一而足。
与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科学不同,金融学和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其发展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研究(尤其是心理学)方能登顶。
例如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名作《自私的基因》不仅影响了生物学,还衍生出进化经济学这个分支。由此可见,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研究都对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进化经济学诞生的同时,金融学也出现了行为金融学分支,该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心理因素对投资者和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它侧重于分析为何投资者总是缺乏自制力,往往不顾客观事实,而只凭主观臆断就做出有损自身利益的交易决策。要知道,行为金融学包含五大概念:心理账户、羊群效应、情绪偏差、锚定效应和自我归因。而贪婪和恐惧就属于“情绪偏差”中的概念。其实,“羊群效应”在股市投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每次戏剧性的追涨杀跌,都反映出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的从众心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开创了将心理学应用于经济研究之先河。他们重点研究了当投资者面对不确定性时,心理因素对其判断和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助推理论”,即认为正向的强化和间接的建议,都是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及决策的方法。这一研究充分证明了心理因素对人的经济行为至关重要。
神经经济学更进一步将医学领域的神经科学引入经济学,然后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及质谱分析法等脑成像技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神经信号的理解。了解大脑中的化学变化和细胞放电,有助于我们理解神经元对个体经济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贪婪的游戏
在你阅读本书之时,贪婪和恐惧仍旧在持续影响着金融市场和我们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十四章中,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贪婪游戏,其中某些故事甚至已被改编成畅销书或搬上大银幕。即便如此,我认为仔细介绍仍很重要,因为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富戏剧性。
这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 潘多拉文件”“天堂文件”“巴拿马文件”泄露的始末。正是这些文件,令大量离岸避税数据遭到曝光,把富人偷税漏税的实据摆在人们面前。这些文件的背后,是维基解密(Wiki Leaks)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和“棱镜计划”的举报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所弘扬的社会正义。也正由于文件的泄露,权贵忧心忡忡,时刻担心自己的身份与财富曝光。跨国公司和全球精英正是凭借复杂的离岸金融体系隐藏资产,从而进行洗钱或避税;而离岸机构也对他们的身份守口如瓶。没错,这就是令人迷惑的金融圈。
第二、三两章详细剖析了两起庞氏骗局。我们知道,“庞氏骗局”是由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发明”的一种可以在短时间牟取暴利的欺诈手段,其本质是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来偿付老投资者的本息。
伯尼·麦道夫(Bernie Madoff)是此类骗局中的“大师”。他成功地从众多名人及富豪那里骗取到巨额财富。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因实在瞒不住才最终认罪。事实上,那时的麦道夫已经没有钱了,他向客户承诺的高额投资回报完全是虚构的,且没有任何实际营收作为支撑。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兴起的新市场经济虽然造就了一批寡头富豪,但普通老百姓一直难以分一杯羹。在此背景下,许多失望的投资者将希望寄托在谢尔盖·马夫罗季(Sergei Mavrodi)的MMM公司上,幻想着自己也能像那些寡头那样一夜暴富。然而,MMM公司进行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式骗局,正是这家公司最终让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血本无归。
第四章详细揭示了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为何会成为因企业贪婪而致败的典型案例。这些公司的高管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投资者和员工的利益。所以说,如果还有人天真地认为,只要在实施新的、更为完善的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就能杜绝此类欺诈行为,那么他们应当好好了解一下2020年德国股市上那个曾风光无限、如今却声名狼藉的维卡公司(Wirecard)。
在金融界,明星交易员与魔鬼交易员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在第五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几位魔鬼交易员的重大失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1995年,尼克·李森(Nick Lesson)凭借一己之力,将英国巴林银行推向崩溃边缘;1996年,日本住友商事公司的滨中泰男因误判铜价走势,给公司造成了20多亿美元的巨额损失;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明星交易员杰罗姆·科维尔(Jér?me Kerviel)冒险操作,最终导致银行损失了70多亿美元。
第六章是关于拉斯维加斯的,该城是赌博胜地,因此也被称为“罪恶之城”。它总让人联想到暴富、妓女和毒品。有趣的是,顶尖交易员与赌场大亨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敢在一局中下注数百万美元的顶级赌徒。如本章便介绍了爱德华·索普(Edward Thorp)这位横跨多个领域的奇才。他不仅是玩转21点的传奇人物,还是一位精明的对冲基金经理。后来,比尔·卡普兰(Bill Kaplan)及麻省理工学院的21点小组借鉴了索普的算牌绝招,在赌场中狂赚了1亿多美元。
第七章我们会聚焦于巴西的腐败大案。2014年,“洗车行动”在巴西揭开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贿赂网络,继而掀起一场反腐风暴。这个贿赂网络如毒瘤般不断侵蚀着巴西的政治体系,导致一系列震惊全国的丑闻。在这场风暴中,多位亿万富翁被送进监狱,巴西的两届政府也因此陷入倒台危机。
在硅谷,成功之路从来不易。在这里,“伪装成功直至成真”的策略虽然有可能奏效,却也暗藏巨大风险。第八章中,血检初创企业西拉诺斯公司(Theranos)的前任CEO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就是一个例子。她在“伪装成功”中忘记了追逐“独角兽”企业梦的初心,最终因欺诈投资者数百万美元且危及公众生命安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也许大家还记得,电影《龙凤斗智》(The T homa s Crown Affair)描述了犯罪天才和绅士大盗偷走名画的情节。但是在现实中,博物馆盗窃案往往平淡无奇。在第九章中,我们将回顾1990年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博物馆发生的惊天大案。那一次,窃贼共盗走了价值10亿多美元的名画。如今这起案件仍是历史上大型的艺术品盗窃悬案之一,而且至今未告破。
我们知道,银幕上塑造出的戈登·盖柯(Gordon Gek ko)、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 t)和鲍比·阿克塞尔罗德(Bobby Axelrod)等人物形象,将华尔街富豪们的贪婪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第十章便深入剖析了贪婪文化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步一步地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第十一章中,我们把焦点转向了马来西亚的“窃权者”,揭露了该国史上最大的金融丑闻—— 一马发展基金丑闻。在该丑闻中,涉及高达45亿美元的资金被贪污挪用。至今,该案的主谋仍携带数亿美元赃款逍遥法外。
第十二章揭示了贪婪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讲述了亿万富翁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的故事。他长期虐待未成年女孩,甚至还建立起专门为全球富豪和名人提供性交易的国际网络。然而,他凭借财富和人脉,竟然多次逃脱应有的法律制裁。2019年,他在狱中“离奇”自杀,引发了广泛猜测和质疑。
第十三章重点讲述了巴哈马的弗莱音乐节。这场本来由比利·麦克法兰(Billy McFarland)策划的豪华音乐节,最终却变成一场巨大骗局,让许多人深感失望。音乐节上,参与者们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挑战,现场仿佛是《饥饿游戏》和《蝇王》中的场景重现。
在第十四章中,我们讲的是区块链技术如何让金字塔骗局更加复杂多变。当前,加密货币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盗窃、欺诈,以及大量未经监管的ICO骗局。本章深入剖析了两个极具迷惑性的骗局案例:维卡币欺诈案和比特币骗局。
我们在《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一书中巧妙串联起巴拿马文件的曝光、庞氏骗局高手伯尼·麦道夫,以及诸如尼克·李森、杰罗姆·科维尔、比利·麦克法兰和真实版“华尔街之狼”乔丹·贝尔福特等魔鬼交易员与骗子大师。本书将带你穿梭于华尔街、硅谷与灯红酒绿的拉斯维加斯之间,从艺术品的惊天大盗到股市风云,从比特币传销到音乐节骗局,无所不包!本书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深刻剖析了这些骗局背后、根植在我们内心之中的人性。我们应时刻铭记,未来还会面临更多贪婪游戏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充满戏剧性的阅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