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449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500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500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39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347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296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1173
|
內容簡介: |
作者借鉴澳大利亚社会学家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社会学理论,全书分为九章,从个人史、性别、阶级和民族等多个维度探讨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男性气质书写。作者力图揭示温顿的后结构主义男性气质观,剖析他对男性气质反传统书写的缘由,发掘其小说中男性气质与阶级、民族等因素的关联,通过解读温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指出温顿批判传统父权制、倡导两性平等的亲女性主义立场。
|
關於作者: |
王福禄,男,辽宁丹东人,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澳大利亚文学、后殖民文学和性别研究。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编著作2部,在《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目錄:
|
绪论
一、 文献综述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目标
四、 本书概要
第一章 蒂姆·温顿的男性气质观
一、 男性气质的颠覆性
二、 男性气质的流动性
三、 男性气质的含混性
第二章 有毒的男性气质
一、 有毒的男性气质之表现
二、 有毒的男性气质之形成
三、 有毒的男性气质之影响
第三章 反传统的男性气质
一、 哭泣的男人: 批判传统男性角色
二、 被卡住了的男人: 呼吁男性解放
三、 跳舞的男人: 对男性气质身份多元化的思考
第四章 忧郁的男性气质
一、 忧郁的男性气质: 揭示男性的青春期焦虑
二、 忧郁的男性气质: 展现男性的中年危机
三、 忧郁的男性气质: 抒发男性老无所依的无奈
第五章 男性气质的去中心化
一、 支配性男性气质: 挑战极限,力不从心
二、 从属性男性气质: 渴望超越,铩羽而归
三、 共谋性男性气质: 坐享其成,却遭颠覆
四、 边缘性男性气质: 反思自我,主体渐成
第六章 女性人物的男性气质
一、 女性和强壮的身体: 男性气质的颠覆
二、 女性和自我伤害的身体: 男性气质的批判
三、 女性和身体的反身实践: 男性/女性气质的重构
第七章 传统工人阶级男性气质的追寻与重构
一、 体力/工艺
二、 无畏的精神
三、 伙伴情谊/平等主义精神
第八章 民族男性气质错位
一、 殖民主义的负罪感
二、 文化自卑
三、 文化美国化焦虑
第九章 民族男性气质焦虑
一、 恐外症
二、 对经济入侵的恐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蒂姆·温顿生平年表
附录二 蒂姆·温顿作品一览表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 记
2012年9月,我有幸跟梁中贤教授读硕士,在经历一番纠结过后,我决定跟她做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梁老师得知后很是欣喜,不久后便给我推荐了当代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温顿是伊丽莎白·乔利的学生,而乔利又是梁老师的研究对象,作家之间的师徒关系最终在研究者身上得到了再现,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命运使然。我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书架里看到了温顿当时的几乎所有作品,还记得阅读他的第一部非虚构小说《陆地的边缘》,读的过程不禁被书中充满诗意的语言、字里行间弥漫的怀旧思绪和西澳大利亚沿海小镇的美丽风光所吸引,这不仅使我回想起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也给予我做温顿研究的动力。
2015年毕业前夕,我跟另一位导师刘国清教授聊天,其间跟他说起我对温顿作品中“男弱女强”的发现,记得他当时听得很专注,听罢后,思考了片刻,随即建议我读读康奈尔的《男性气质》,并给我推荐了国内相关的参考文献。当时,国内对西方男性气质的引介已有十余年,但对文学作品中的男性气质研究却寥寥无几。我花了几天时间通读这本社会学专著,对传统意义的男性气质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开启了对温顿小说中这一话题的漫长思考。
2017年秋,我如愿跟朱晓映教授读博士。说来也巧,朱老师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当代先锋女作家海伦·加纳,后者同梁老师研究的乔利和我喜欢的温顿是好友,这不得不让我感慨人与人之间奇妙的相遇、相识和相知。入学伊始,我就跟朱老师表达了我想继续做温顿研究的想法,但具体视角尚未确定,在我为此焦虑之际,朱老师建议我先读文献,再做决定。在经过漫长的思索后,我决定回到起点,借用康奈尔的社会学理论解读温顿小说中的男性气质,这一想法得到了朱老师的支持。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朱老师为我推荐了性别研究的前沿书目,给予我细致耐心的指导,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本书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过程时断时续,历时三年有余。不过,从我初次构思这个题目开始算起,至今已有十年。尽管如此,我对本书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不是很满意,它的诞生打上了当下时代的深刻烙印。在写书过程中,耳畔时常响起三位老师温和与严厉的话语。每当我遇到写作瓶颈,抑或是不满于自己拙劣的表达和肤浅的理解,脑海总会浮想起一个画面: 倘若同样的话题让三位老师去写,结果会怎样?这样的浮想总是转瞬即逝,因为答案总让我感到愧疚。倘若读者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发现些许闪光的地方,那是三位老师指导的功劳,反之,则是我本人的过错,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一本书的完结不仅凝结着作者本人的心血,还离不开背后无数人的鼓励与支持,本书同样如此。首先,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为我一路走到今天付出太多辛劳,其中滋味,千言万语,难以道矣。感谢大哥大嫂,在我求学十几年中,为家中各种琐事操劳奔波,替我分担许多本应由我承担的家庭责任,让我能够安心完成学业。感谢岳父岳母,在我撰写本书过程中给予的理解和支持,每天不仅帮我悉心照顾孩子,还为我提供可口的饭菜。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帮助和鼓励我的亲戚、朋友和师长,你们见证和分享我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限于篇幅,在此不能逐一向你们道谢,还请见谅。
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王芳、陈如江等编辑及校对李志鹏,为本书的审校、编辑和出版付出的时间和心血;感谢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为本书提供的部分资助;感谢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感谢曾经发表过本书部分章节的杂志及其审校的编辑。
最后,感谢我的爱人,在我写书过程中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偶尔还要忍受我不知何来的脾气,替我疏解生活中的烦恼。你的出现与儿子的出生及成长,不仅让我深切体会到身份转变带来的责任和压力,也让我收获“为人夫”和“为人父”的快乐和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