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454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194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39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449
|
編輯推薦: |
近些年来,对我国相声艺术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那就是相声的不
景气。这主要表现在新作越来越少,题材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调,格调
陈旧。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是我们回避或者不愿意提到的,那就是
相声演员表演的方式越发趋同,看一个演员的表现就能看出一群演员的风
格。而在相声界名望很高的魏文亮先生,却是在趋同的表演风格里很早就
跳出来,独树一帜。他七岁登台表演,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表演风格。当今的相声演员大都爱说自己的传承关系,比如我是谁
谁的徒弟,谁谁是我的师父,缺乏对自身相声表演的追求,也难以形成自
己的表演风格。魏文亮的师傅是武魁海,按说在相声界不是声望很高的那
种,可魏文亮却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真谛,有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表演套
路,他与相声界的大师张寿臣、马三立、赵佩茹、侯宝林、高凤山、李润
杰等都合作过。应该说在相声界,能跟这些大师合作的不多。魏文亮本着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刻苦学艺,视相声艺术为生命,然后博采众长,集这
些相声大师的优点于一身,形成力求火爆和热闹的做法,独辟新径。他以
说唱的方式见长,文而不温,节奏不拖,包袱脆响。入活时铺平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天津师范大学在推动传统曲艺与现代影像技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集合专家学者、青年学子智慧结晶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论文集立足相声艺术的影像化表达,既包含学界学者对相声影像美学特征 、创作规律的理论探讨,又收录了青年学者结合实践的技术创新与案例分析。
全书围绕相声影像创作的全流程展开研究,涵盖剧本改编、导演构思、摄影语言、后期制作等关键环节,在继承马三立等相声大师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本书不仅展现了当前相声影像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更为传统曲艺的现代表达与传播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行业指导意义。
|
關於作者: |
2019年天津师范大学成功获批教*部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相声)。天津师范大学自获批紧密围绕教*部要求的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建设任务,开展日常工作,组织特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相声传统文化。
|
目錄:
|
一、名家论相声
从坚持创新看魏文亮相声的与众不同 李治邦/3
跨界共振:论相声影像的跨媒介生存美学 陈维平/8
出新作,走正路
—谈新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孙立生/16
探究《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的深刻思想内涵 鲍震培/22
电视传媒与相声的当代命运 鲍国华/31
现代媒体相声与舞台相声的思辨 贾振鑫/38
相声艺术融合影像的创新性传播初探 魏吉兆/ 46
新时期相声专业的学术梯度建构与发展趋向 赵奇恩/54
相声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以研究马季相声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为例 杨 皤/62
二、相声历史与传播研究
联合打造守传承,探索实践扬文化
——天津师范大学相声工作发展介绍 卜一凡 张 娜/ 73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相声艺术的传播研究 朱皓阳/82
品牌传播视域下相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张静茹/93
“一带一路”视域下相声艺术的范式演变、价值转向
与创新路径 袁 旭/104
论相声表演中的表演形式创新 邢春晓/ 114
场域理论视域下相声艺术的媒介融合与探索 魏婷婷/ 122
论清朝末期相声艺术的诞生
——以朱绍文为例 乔姝睿/ 131
媒介传播视域下的相声与单口喜剧传播研究 裴 梦/141
相声在影像传播中的创新与适应研究
——以相声演员阎鹤祥的跨界表演为例 刘晓娇/ 153
地缘文化视域下相声和川剧的比较研究 刘梦蝶/ 164
接受美学视域下相声团综的创新性传播策略
——以《德云斗笑社》为例 李彦蒂/ 173
四十年春晚相声的历史变迁与美学探析 顾浩誉 /183
传播学5W模式下传统相声艺术的现代化传播策略研究
——以德云社为例 刁雅茹/193
二次剪辑创作和相声影像传播 但 汀/ 203
三、相声与影视研究
相声演员跨界影视行业对比分析
——以冯巩和贾玲为例 蔡 源/ 213
相声题材纪录片:创作、技术、传承与市场的多维探索 李博洋/ 223
脱口秀、漫才等新兴语言艺术冲击下相声的现代发展 李峥瑶/231
马季相声的电影改编策略研究 廖炅宇/242
新世纪以来中国非遗影像的叙事策略、审美建构与现实观照
——以相声题材电影为例 马唯钢/ 251
媒体融合视域下相声艺术的影像化发展 肖哲予/262
银幕上的笑语
——相声艺术在电影中的融合与创新 谢一萌/272
相声元素在新喜剧综艺中的表现力研究 岳紫琪/285
相声元素的影视迁移:以黄建新的“城市三部曲”为例 张博源/295
相声类综艺节目中的视觉元素与幽默效果的关系探究
——以《相声有新人》综艺节目为例 张 婕 杨 帆/ 308
国产电影中相声艺术与影视元素的融合与展望 张 则/ 317
四、相声与新媒体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的相声艺术发展探索 贾思楠/329
承继与突围:“微时代”传统相声的传播实践
与发展路径 包 晗 温世豪/337
新媒体语境下的相声传播模式研究 邓梓渊/ 350
融媒体视域下相声艺术的影像创作与传播 杜柏阳 /360
新媒体视域下的相声传播研究 梁 雪/372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相声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孟亚杰/381
数智时代背景下大语言模型对相声剧本创作的辅助作用 聂静霞/390
论AI技术在相声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齐晓希/ 400
从传播的视角谈新媒体环境下相声的“破圈”路径及方法
——以曹云金直播说相声为例 张维一 / 410
新媒体视域下相声艺术与影像创作的融合发展分析 张中文/419
后 记 / 429
|
內容試閱:
|
近些年来,对我国相声艺术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那就是相声的不
景气。这主要表现在新作越来越少,题材过于狭窄,表现手法单调,格调
陈旧。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是我们回避或者不愿意提到的,那就是
相声演员表演的方式越发趋同,看一个演员的表现就能看出一群演员的风
格。而在相声界名望很高的魏文亮先生,却是在趋同的表演风格里很早就
跳出来,独树一帜。他七岁登台表演,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表演风格。当今的相声演员大都爱说自己的传承关系,比如我是谁
谁的徒弟,谁谁是我的师父,缺乏对自身相声表演的追求,也难以形成自
己的表演风格。魏文亮的师傅是武魁海,按说在相声界不是声望很高的那
种,可魏文亮却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真谛,有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表演套
路,他与相声界的大师张寿臣、马三立、赵佩茹、侯宝林、高凤山、李润
杰等都合作过。应该说在相声界,能跟这些大师合作的不多。魏文亮本着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刻苦学艺,视相声艺术为生命,然后博采众长,集这
些相声大师的优点于一身,形成力求火爆和热闹的做法,独辟新径。他以
说唱的方式见长,文而不温,节奏不拖,包袱脆响。入活时铺平垫稳,高
潮时风采飞扬。相声演员在台上都自称“行家”,说相声演员的肚子是杂
货铺,而那只是台词。能够做到台上表演具有精神气的,给观众马上带来
一种热情和煽动性的,我觉得魏文亮是符合的。他将相声的节奏掌握得恰
到好处,上来就带着氛围,上来就有了节奏,起承转合的纯熟技巧把相声
推上了一个高度,无形中也逐渐把自己的风格固定下来。观众听魏文亮相
声,等待的就是他这种火爆感觉。观众感觉让他抓住了审美视觉,心无旁
骛地注视着他,跟着他的节奏和表演走。他就像是用小火炖着,不紧不慢
把他的相声味道全都浸透在浓浓的香汤里边。观众随之也静下心来,沉浸
在他所设置的氛围里,享受相声那原有的魅力。
应该说,当今相声的某些滑坡,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走向做作、空洞和
庸俗。原因自然很多,但就总体而言则是生活底蕴不够。在相声创作和表
演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技术性的包袱,而较少对生活底蕴进行开掘。一
般情绪的宣泄取代了对艺术的抒情,琐碎生活事例的罗列取代了对艺术形
象的塑造。魏文亮表演的相声则是在生活中广泛开掘,找出细节的甚至琐
碎的事情,然后加以发挥和夸张,他找的点都很准,或者说都是老百姓经
历过的但没人提炼的。比如脍炙人口的《要条件》,把女方那种将真挚情
感扔到一边,执意要男方满足各种苛刻条件的状态,演绎成了“夸张在真
实中产生,细节在高潮中诞生”的经典范本。他的《二重唱》,通过逗哏
和捧哏之间的二重唱,讽刺和挖苦了各自为战、自我第一的名利思想。他
在表演中与合作者孟祥光找重合点,找夸张的切入点,然后在观众中找共
鸣。这段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反响,获得了很多荣誉。当然作者丁润洪起到
了文本创作的作用,可魏文亮的再度创作,使得这个作品有了新意,有了
以前没有用过的艺术手段,体现了他时时刻刻注意创新立意的宗旨。另
外,他的《谁的耳音好》《评剧新貌》等,都是从生活中寻找出来的,先
是塑造人物,然后从中寻找包袱,而不是现在的先想包袱,再找人物,于
是人物永远都会为包袱服务。相声就其本性而言,是以讽刺为特长的,但
由于我们创作意识和观念的模糊,讽刺变得极其粗浅、直露了。魏文亮的
相声始终都是在讽刺,但他能在讽刺中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魏文亮的讽
刺不是卑琐的、低下的、庸俗的,而是理直气壮的那种,纯粹是拿着不是
当理说的典范。他的《要条件》就是典型的这种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