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投喂AI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詹姆斯·马尔登 著 聚焦AI产业链底层 技术伦理 社会观察
》
售價:HK$
352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357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305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296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作品。
这部经典之作是弗里德曼对自己近半个世纪货币研究的总结,也是对货币主义简明生动的表述。弗里德曼对货币理论的贡献,鲜有人能与之比肩。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对货币理论进行了生动而富有启迪的介绍。书中,作者弗里德曼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证明了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全书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美国的货币体系对个人的工资、储蓄账户以及全球经济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领军人物、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51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 弗里德曼被广泛誉为二十世纪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学者之一。
译者简介:
安佳,经济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译著有:《美国货币与银行史》(2023)、《货币:健全与非健全》(2022)、《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2020)、《经济哲学》(2011)、《宏观经济学百科词典》(2011)、 《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2010)、《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2009)、《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2007)、 《货币的祸害》(2006)、《熊彼特》(2005)等。
|
目錄:
|
第一章 石币岛
第二章 货币之谜
第三章 1873年之罪行
第四章 一个反事实的检验:对1873年后继续复本位制的效应的估算
第五章 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以及氰化法
第六章 复本位制再检讨
第七章 富兰克林·罗斯福、白银以及中国
第八章 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
第九章 智利与以色列:相同的政策,相反的结果
第十章 纸币不兑现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跋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研究货币现象几十年,我一再注意到,货币制度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常常会引出一些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但却无法预料的结果。
我在早先出版的《最优货币数量》(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一书的前言中说过:“货币理论就像一座日本式花园。其审美的整体性来源于多样性;表面的简单之中隐藏着复杂的实在;厚重的景观则叠化在表象之下。如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从容但深入地进行研究,我们就能充分领会这两个方面的妙处。复杂与简单两个方面都有一些可以独立于整体之外让人欣赏的东西,但对它们有了充分的认知,也只不过是对整体的部分了解罢了。”
货币的构成,从一个角度看,显得有些怪异,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只不过是我们不常见但又视为理所当然的构成形式,就好像它们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一样。本书的第一章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石币与金币是如此之相似,你甚至可以在同一个砂石场找到它们。
我希望,我能在短短的第一章中,用例证来说明,通过表象来讨论货币现象颇具误导性,以期能引发读者阅读本书的兴趣。第二章则用简单的术语概述了货币理论的精髓。这一章为我们领会随后阐述的一些历史事件提供了理论背景。
接下来我用三章讲述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些区区小事却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及完全意想不到的效应。第三章讲铸币法中删掉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是怎样对美国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章则为这些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第五章说的是两个默默无闻的苏格兰化学家的工作,如何毁掉了19世纪最引人注目但最少受人称赞的政治家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总统前程。
分析完这些历史片段之后,第六章研究的是一个大问题,即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描述的事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复本位制问题。最近有位学者说过,复本位制引发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中最激烈的理论讨论,以及文明世界’中对经济政策的最尖锐的辩论”(Roccas,1987,第1页)。
我在第六章中指出,对作为货币体系的复本位制之优缺点的传统认识,有很严重的错误。我的重点集中在对复本位制与单一本位制的比较。我在这里并不是主张,在当前的条件下,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应该设法建立复本位制。实际上,这样的尝试完全与我的信仰相冲突,(正如沃尔特·白芝浩在一个多世纪前所指出的)货币体系像托普西一样生长,也在发展,它们无法、也不可能重新(de novo)构建一次。但是,正如“1873年之罪行”这一例证所说明的那样,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用审慎的行动来改变或影响它,这就是为什么对货币现象的理解具有极高的潜在价值的原因。
因为该岛不出产金属,他们的资源就是石头,他们的劳动都耗费在搬动石头和磨制石头上了,石头就像文明社会里的所有物和铸币一样,是劳动的代表物。他们把自己的这种交换媒介称为费(Fei),费是由大而坚硬、厚重的石轮组成,石轮的直径从1码到12码不等,石轮的中央有一个孔,这个孔的大小随石轮直径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人们可以在孔中插入一根杆,这根杆要符合孔的大小,而且要结实,这样才能负得起石轮的重量,便利搬运。这些石头“硬币”[是在离这个岛400里远的另一个岛上找到的石灰岩石],初是由一些敢于冒险的当地探险人,在这个岛上开采并打制,然后再用独木舟和木筏运回雅浦岛的……这种石币值得说道之处在于——石币的拥有者完全没有必要减少自’己的拥有物。在做成一笔交易之后,如果这笔交易所涉及的费太大,大到无法便利地搬动石币的地步,石币的所有者会很乐意接受单纯的所有权认可,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费累去做个标记来表明这种交换,石币仍然静静地躺在以前那位拥有者的地头。我有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名叫法图玛(Fatumak),他曾经肯定地告诉我,他们村子附近有一户人家,这家的财富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他家的财富得到了每个人的认可——然而,没有一个人甚至这家人自己,亲眼看见过或触摸过这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一块巨大的费,这块费的大小是通过传说而众所周知的,而这个传说已经传了两三代人了。从那时一直到现在,这笔财富一直躺在海底!很多年以前,这家人的一位先祖,在探险寻找费之后,获得了这块大得出奇并极具价值的石头。这块石头后来被搬到了木筏上,准备运回家来。木筏行到半途中的时候,海上起了风暴,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这群人砍断了木筏的缆绳,任其漂流,石头也因此沉入海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些人回家后,所有的人都证明说,费的体积极其巨大,质地尤其优良,石币的丢失也不能怪罪于拥有者。于是从那时开始,所有的人都从心底里承认,石头落入海中只是一个意外事故,这事故太小,小得值不当一提,离岸几千码的海水影响不了石币的买卖价值,因为石头已经凿制成适当的形式了。因此,这块石头的购买力依然存在,就像在人们的视线中毫发无损地躺在拥有者的家里一样……雅浦岛上没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因此,岛上没有可以行车的道路,但岛上一直有几条清晰可辨的道路连接着各个居住点。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人手中买下了加罗林群岛后,获得了这个群岛的所有权,当时,岛上的这些道路或公路的状况非常差,有几个地区的首领得到通知,让他们必须把道路修好,而且要维护好。但是,用大块的珊瑚胡乱铺就的道路对赤脚走路的当地人来说,非常适宜。所以,这个命令反复重申了多次,仍然没有人在意。后,德国统治者决定向抗拒命令的地方首领征收罚金。但是,用什么形式来体现这笔罚金呢?——后来,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派出了一个人,走遍了那些抗拒命令地区的每一家石屋(Failu)和公共聚会场所(Pabai),去收取罚金。到那儿之后,这个人只需在一批有价值的费上用黑色画一个十字,表明这块石头已经被政府征收了。这个办法真的很神,那些愁苦的贫苦民众马上就修好了连接岛屿两端的道路,而且修得很齐整。现在,这些道路看起来就像公园里的车道一样。然后,当局派出了几位办事人员,擦掉了画在石头上的十字。一眨眼的功夫,罚金抵消了,幸福的“石屋们”又重新获得了他们的资本所有权,并尽情享受着自己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