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449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398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539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924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HK$
638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HK$
539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HK$
2539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HK$
2539
|
編輯推薦: |
☆鲁迅文学奖作家·散文作品·自选集
☆“点铁成金”出奇制胜(抓住当代中国散文的“纲”)
☆硬壳精装、油画质感烫金封面(自然毯纹肌理)、附彩带
《刘笑伟自选集——内心的花园》是一部语言通灵、出奇制胜的散文作品集,能够在平凡中写出不平凡,在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中传递出刚健厚重的精神力量。产品核心卖点:
1.历史真实与文学表达的融合:擅长以扎实的史料为根基,用文学化的叙事激活历史。他不满足于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鲜活细节,让宏大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实现了历史厚重感与文学感染力的平衡。
2.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语言摒弃华丽辞藻,多以简洁、有力的表达直击人心。或如军营口令般干脆,或如对谈般平实,让情感传递更显真诚,以直白的感慨传递内心温度,质朴中见力量。
3.个体视角下的宏大叙事:常以“我”的亲历或寻访为切入点,将个人体验与宏大主题结合。无论是作为军人的亲身经历,还是走访革命旧址、采访老兵的所见所闻,都以个体视角串联起历史与现实,让家国、军旅等宏大命题落脚于具体的人和事,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
內容簡介: |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刘笑伟的散文自选集,属“制高点文库·散文”系列。全书分三辑《大河交响》《黄金之岛》《百花盛开》,共收录了刘笑伟的40来篇散文随笔佳作,涉及历史、文化、自然、亲情、文艺理论等主题,包括《大河交响》《光芒四射》《茶事小记》《家与国》《寻找父辈的荣光》《文运与国运》《向着荣光与梦想》《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文艺篇章》等,充满了真情实感,书写时代精神、展现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震撼力。
|
關於作者: |
刘笑伟,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强军,强军》《岁月青铜》《纸上行军》等 20 部著作。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担任过茅盾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评委。
|
目錄:
|
目录
第一辑 大河交响
大河交响
光芒四射
复兴的曙光
宽窄由心
盛 宴
“融”出奇香贯古今
茶事小记
失重下的随想
雪的诗
如 水
鱼 女
第二辑 黄金之岛
黄金之岛
家与国
有颜色的小岛
化 蝶
寻找父辈的荣光
一本诗选
为祖国和人民放声歌唱
火 种
第三辑 百花盛开
文运与国运
激荡的长河,永远的《长征》
向着荣光与梦想
新时代诗歌必须形成自己的美学风范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文艺篇章
大力扶植新时代文艺经典创作
高扬新时代文学的英雄旗帜
月光背面的思索者
追寻那束光
为遵义献上一枚诗的“勋章”
文学光芒照耀前行的道路
让笔触与时代相连
新时代散文的勃勃生机
由心出发的真情“五重奏”
大地上升腾的信念之火
跳跃与隐含
沙场的浮尘与语言的锋刃
黄金般的色泽
让强军战歌更加激越嘹亮
附 录
强化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使命担当
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强军风貌
推动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开创新局面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抓住当代中国散文的“纲”
王久辛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散文似乎没有小说的地位显赫,写散文的作家似乎比写小说的作家分量要轻?而且写散文的作家若再从艺术上考量,似乎较之写诗歌的又显得弱了则个?我不以为然。
我们可以把散文放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有文字之后的三千年历史上来看,我以为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思想渊源上的学说,运用的阐释、表达与传扬的体式,恰恰都是散文。我们看看《论语》,再读读《道德经》吧,那哪一篇哪一章不是散文呢?散文这个体式,承载着传继中华文明的历史重责,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与唐宋八大家,以及之后明清与民国的康梁“直滤血性”“炙热飞扬”直击人心的澎湃文章。严格考究一下,毫无疑问,一以贯之,都在文脉上,那结论自然肯定是非散文莫属的啊。
且那风骨、那风华、那坚韧饱满、那犀利厚实的文风,辞彩熠熠,贯通古今,令我至今思过往,不肯认今朝啊!
所以说,散文在传承文明、教化民风民俗上,一直都是扛大鼎的。虽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确也在淳化民风世风与文风上,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然而若与散文较起真来,就显得“阳春白雪”了。那么小说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确是追溯到了小说的历史可以直达秦汉,然而事实上,小说却一直都是引车卖浆者流的街谈巷议,属于“上不得庭堂,入不了庙堂”的市井嬉戏。对人当然会有些影响,亦无大碍,几乎没有哪朝哪代把小说当作教化民风民俗的工具,它倒是常被当作伤风败俗的玩意儿加以防范,甚至遭遇查封禁止。而散文就大不相同了,不仅士大夫上奏文书要用,后来的科举考试,纵论策论之类治国安邦的道德文章,也都是要考的,而所用文体,也统统都是散文。可见经国之大事,须臾不曾离开,散文乃我国之重器也。
确是。如果往小往下说说呢?相对于小说,散文似一位平和严谨的雅士;相对于诗歌而言,散文则又显得和蔼诚挚,像一位厚道的兄长。虽然诗歌更古老,可以说是散文小说的老祖宗,但从对文字的苛求上看,诗歌还真是比小说散文要规矩得多,也严格得多。尽管诗歌骨子里的自我与自由放肆,也是顶级的。好在语言上,诗歌还是抠得紧,水分也拧得干净。不过呢?在作家的笔下,小说描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性格冲突,情节铺陈,较之诗歌来,那又是碾压式的覆盖,几无可比性;倒是散文敢于负隅顽抗,因为与小说比较起来,我们看到的《边城》《城南旧事》等等散文化的小说,似乎就在嘟嘟囔囔:我有我的表现方式,而且我还可以更诗意更优雅地表达,既可以有小说惯常的叙述,又可以有诗意的深情挥洒,岂不更妙吗?是的是的,散文甚至还可以有哲学的玄思冥想、史学的深耕渊博。若再比较一下,小说岂敢在叙述中大段大段地讲述哲学原理、大肆兜售历史知识?即便偶尔冒个险,那也常常会招来各种非议,挡都挡不住。包括诗歌,那更不敢乱来了,两三行下来,出离了意境,读者立刻就会撂挑子翻篇儿不看了。这样说来,散文最是恰到好处,有人文历史、哲理思想、山水田园、现场纪实,还有五花八门的各样散文,自由得一塌糊涂啊。然而呢?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一塌糊涂”,读者反而不知如何选择了。尤其改革开放45年来,出版界出现了空前的大繁荣,古今中外图书应有尽有,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进了书市还真是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究竟该如何选择,果然是个大问题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读哪一种散文,且不知道哪一位作家的散文能开启他们的心智灵性,哪一位作家的散文又能够别有洞天地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新天地,总之,他们明确地知道要读散文,然而却又失去了选择什么样的散文才算正确的标准。这可怎么办呢?
莫急莫急,这其实不难。只要我们把最优秀卓越的作家作品出版出来,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然而说得轻巧,优秀卓越的作家作品在哪儿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莫急。古人早在《尚书·盘庚》中,就提供了一个好办法,即“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说的是抓住了关键环节,一切都不在话下。这与“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和后来演化出的“纲举目张”,都是一个道理,就是说:在处置各种复杂问题时,只要紧紧抓住关键的、主要的矛盾—“纲”,之后的“目”,也就自然而然地张开了。我这样征引比方的意思,是想拿这次由我主编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制高点文库”来拆解这个难题。我们说,环顾当下东西南北中,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且林立如山,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大岳,而他们的佳作又卷帙浩繁,哪位作家、哪部作品是优秀卓越的呢?总得有个标准吧?所以啊,还是要按“纲举目张”法,首先要抓住那些至少在我们国家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文学大奖的作家,他们都是经过真正的专家反复品评遴选出来的,无论思想的成熟与新锐度,还是艺术的丰富与先锋性,都较之一般优秀的作家更卓越。是的,我指的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得主。这两个全国最高的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1981年设立,至今42年;鲁迅文学奖1997年设立,至今26年,若加上1986年创立的前身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报告文学奖和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至今亦已37年啦。几十年一晃而过,虽然偶有异议,但口碑仍在。无论在作家中,还是在出版界与广大读者中,这两个奖项至今仍然具有崇高的信誉与荣誉。
所以,与其去漫无边际地找,不如抓住这些大奖的得主之纲,以“纲举目张”的方法,实现以一当百,表率天下,坚持不懈,打出品牌,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的渴望与需求。在我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看来,如果抓住这个关键,立刻下手,凭借这些获奖作家所具有的卓越品质与才华,推出一批崭新的经典佳作,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共同计划,以“制高点文库”来集结获奖的诸位大作家,试图将最优秀卓越的作家作品,奉献给广大的读者,奉献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为这套书的主编,我内心欣喜无比。此刻,我已夜以继日伏案通读了各位大家的佳作,得到了高境悠远、闳言崇议、挚爱深情、才气纵横的强烈感受,一个个真不愧为文坛翘楚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得此之一,让我信心满满。咱这一库新著锦绣尚未央,隔年再看,依然是花团锦簇才子梦笔写华章。且慢,且慢。在这里,我先代表出版社谢谢大家,再代表诸位大家,谢谢出版社啦。一帆悬,都在风波里,努力前行,叹息在路上,收获也在路上,加油。
2023年8月5日凌晨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