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28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269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439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254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
編輯推薦: |
本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制度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按照理论框架—比较借鉴—中国路径的思路展开,试图对不同理论、概念的深入研究,对国际视野下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不同特点的政策制度、实践案例的分析,全面深入的阐述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发展路径,既有对先前学习认定制度发展的理论判断,又体现在认定制度设计具体实践中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研究”为题,从高职教育产出治理的重要意义、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基础、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国际比较与国别研究、国家资格框架与先前学习认定关系等几个方面建立基本认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职教育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制度建设和质量保证体系。同时,阐述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识别、反思和替代功能,及其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个性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然路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研究人员、职业院校管理者、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普通读者等。
|
關於作者: |
岑建,1971年生,河南新县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现就职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教育督导与评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先后在《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国高教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课题9项,获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奖等11项。
|
目錄:
|
第一章 高职教育的产出治理转向1第一节 高职教育需要完整的学习体系1第二节 学习成果是审视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5第三节 先前学习认定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先事项10第四节 先前学习认定推动高职教育产出治理转向16第二章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基础21第一节 高职教育的学习及其类型21第二节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内涵27第三节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基础32第四节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逻辑起点39第五节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成果及其分类45第六节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成果的表达53第三章 先前学习认定的国际实践58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推动58第二节 先前学习认定的国别研究62第三节 先前学习认定的国际比较92第四章 国家资历框架对先前学习认定的规定性105第一节 国家资历框架与先前学习认定的关系105第二节 作为先前学习认定制度的国家资历框架108第三节 作为先前学习认定标准的国家资历框架110第四节 作为先前学习认定桥梁的国家资历框架114第五节 作为先前学习认定质量保证的国家资历框架119第五章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124第一节 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原则124第二节 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标准128第三节 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模式与程序134第四节 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主体与适用群体142第五节 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评估方法146第六章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成果的积累155第一节 先前学习成果积累的价值导向155第二节 学分制对先前学习成果积累的基础性159第三节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学分银行162第七章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成果的转换175第一节 先前学习成果转换为入学资格176第二节 先前学习成果转换为课程学分179第三节 先前学习成果转换为职业资格183第四节 先前学习成果的转换规则185第五节 先前学习与桥接课程的匹配189第八章 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的质量保证193第一节 先前学习认定的质量内涵193第二节 先前学习认定的政策体系195第三节 先前学习认定的多主体合作202第四节 先前学习认定的程序质量205第五节 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209第六节 先前学习认定从业者的质量212参考文献215
|
內容試閱:
|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知识社会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密集度越来越高,学习强度越来越大,学习和工作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注机器和工具等“硬”生产要素外,更加关注人力资本这种高价值的“软”生产要素。高效率、高效益地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潜力、能力和灵活性,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适应这个复杂和快速变化的世界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获得和调整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应对各种挑战。传统的学校教育(或正规学习)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和个人应对社会快速变化的学习需求,因为所谓“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先进文化”的传递,但许多内容可能并不在书本上,而已经在书本上的,原本也是鲜活的生活经验或休闲娱乐的个体体验经过提炼后的实践智慧和去情境后的理论提升。很多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已经随着环境的改变不再合乎时宜而逐渐被淘汰,而从现时的实践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却能始终保持“新鲜”的味道。这就意味着,人们除了正规学习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就业培训、工作环境、社区活动、日常生活等学习情境,持续地进行自我导向学习和社会导向学习。社会正在转变为一个学习型社会,人们已经从关注教育转而关注终身学习和全方位学习。在这个社会中,终身学习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个人、组织和学习系统之间需要良好的权利平衡,学习者将在终身学习规划中获得真正的发言权。当这种发言权映射到现实中时,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活动、教育和培训系统、社区活动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越来越需要建立更有效的联系,即学习和工作的联结越来越紧密。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岗位实训、社区活动和职业培训,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或参加各种成人教育和在线学习。而且,各种开放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人们对学习的选择也越来越自由,社会积累了大量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即先前学习成果)。这些先前学习成果大多数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的实践智慧,是创新性劳动和开拓性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似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启了另一条光明的大道,因为高职教育是学习与工作结合*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高职教育中,诸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学徒制等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导向、成果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等理念的课程改革,以及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改革等,都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典型范例,也是塑造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推动力量。在这一系列改革之下,产生了大量的竞赛奖励、荣誉证书、技术项目、专利发明、科研论文、培训证书等存在形式的先前学习成果。这些成果与正规学习成果一样,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甚至是核心能力。而且,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学习者已经扩大到转业军人、新型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转岗工人等群体,他们在先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将会有很大的作用。这时,我们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先前学习成果是正规教育体系以外的“非正规”成果,在现有的学习评价或教育评价标准中找不到它们可以参照的“坐标”,既难以得到政府权威部门、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行业企业的认可,也不能在社会流通和自由转换。特别是,这些学习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缄默或非透明的状态,学习者自己可能都不清楚它们的存在和价值。如何使这些先前学习成果从隐匿、不可见转变为明确、可见,以提高成果的可用性和辨识度就变得很重要。国家对先前学习的认定,标志着开启了一个巨大而未开发的潜在知识与技能资源库。它是基于学习成果的学习评价制度,学习者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经过批判性反思、创建档案袋和搜集证据等活动,总结提炼出先前在工作、生活、社会实践等非正规和非正式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及能力,以正规教育标准或国家资历框架为依据,对这些成果进行识别、认可和认定,使之从非正规转向正规,从缄默转向明确,从隐匿转向透明,并通过学分授予、积累、转换等程序,获得高等教育入学许可、课程豁免,或直接获得学历证书或职业证书等。如果是校企合作或企业主办的先前学习认定,学习者还可能获得企业就业、薪资增长或职位晋升等机会。在本质上,这是一条通向高等教育和高质量就业的“替代路径”,打开了个人通向成功的“机会之窗”。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将实施先前学习认定制度置于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关键位置,得到了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崇和支持,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模式。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定体系,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近5年,要求“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更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2020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等政策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中反复强调,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立高职教育先前学习认定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区域性的资历框架,但大陆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因此,本书中所提到的我国国家资历框架仅指在大陆地区统一适用的资历框架。探索这条替代路径困难重重,需要开展大量深入的研究。因而,本书抛砖引玉,希望能为该领域后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一些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