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追月之路:电影《追月》全档案

書城自編碼: 415716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乔梁 王垚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8662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408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915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254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新版 一部古罗马史 汗青堂丛书022
《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新版 一部古罗马史 汗青堂丛书022 》

售價:HK$ 653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1158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8
世界文明史(上)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969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1980

編輯推薦:
从电影到书
当一部电影的诞生被拆解为可触摸的文字与画面,当导演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每一个创作细节中,《追月之路:电影〈追月〉全档案》便不再是一本普通的电影档案,而是一部兼具“实践指南性”与“学术研究性”的影视创作宝典。?
全书以三大核心板块构建起立体的内容体系:第一部分从原著小说到电影剧本再到完成台本的完整收录,如同为读者打开了“文学改编为影像”的透明窗口,乔梁导演对故事内核的提炼、镜头语言的设计、叙事节奏的把控,每一步都清晰可鉴,无论是影视专业学生还是创作者,都能从中学到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逻辑;第二部分集结了导演、总制片人、演员、摄影、音乐等全部门的创作总结,小到演员对角色情绪的精准拿捏,大到摄影团队对光影氛围的整体营造,从美术场景的细节搭建到声音设计的情感烘托,全方位展现了一部电影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创作流程,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影视工业背后的专业运作;第三部分的学术研讨、访谈与评论报道,则从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创作价值等多个维度对影片进行深度剖析,既有专业学者的理性解读,也有创作者的感性分享,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解读视角,使其能更深刻地理解《追月》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义。?
更值得一提
內容簡介:
《追月之路:电影〈追月〉全档案》是对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与爱奇艺影业联合出品的影片《追月》创作过程的一次全方位总结,同时也是乔梁导演将电影创作与电影教学有机结合教育理念的一次集中呈现。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文学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展示了乔梁导演在文学改编和电影化处理的整个流程。第二部分是导演、总制片人、演员、摄影、音乐、美术、声音及造型设计各部门的创作总结,全方位地展现了一部电影的创作过程。第三部分则收录了围绕影片的一系列学术研讨、访谈及评论报道,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追月》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和创作过程。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大量精美图片,包括演员定妆照、片场工作照及宣传物料等。
關於作者:
乔梁
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著有《坐稳导演椅——好莱坞外籍导演的生存与发展》(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电影代表作品包括《贞贞》(2003)、《时尚先生》(2008)、《前妻》(2009)、《太阳开花》(2012)、《基隆》(2015)、《塬上》(2017)、《小情书》(2017)、《追月》(2022)等。其中《塬上》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追月》入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并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
王垚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全球电影时代的小国电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3)。主要从事世界电影史研究,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艺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访谈、译文等60余篇。
目錄
原著小说
过往
剧本和台本对比阅读
文学剧本《追月》
电影完成台本
创作总结
《追月》导演阐述
《追月》:文艺片创作的一次特别行动
浅谈《追月》中戚老师的人物塑造
关于《追月》电影中人物秋生的创作过程以及心得
夏生角色浅析
关于《追月》的摄影创作
电影《追月》配乐心得
繁华与空寂
——记《追月》美术创作
电影《追月》声音创作总结
青绿之间:《追月》导演乔梁对谈造型指导钟佳妮
访谈与研讨
以温暖的艺术创作呈现时代中的生命价值
——影片《追月》学术研讨会综述
用写意影像书写和解的亲情
——《追月》导演乔梁访谈
导演乔梁:《追月》有我的童年情结
电影《追月》原著作者艾伟:何赛飞如被角色附体,演技臻于化境
《追月》导演乔梁:何赛飞第一次看片,哭了半场
文艺佳作《追月》导演乔梁:在对的时间点遇到最对的何赛飞
报道与评论
《追月》:在演艺成功与家庭完满之间
《追月》:女性的灿烂与孤独
《追月》:嫦娥不悔偷灵药
《追月》:一个意外 一些感激
何赛飞又一次诠释了“有瑕疵的女性”
电影《追月》:孜孜以求的高光,无法重来的过往
《追月》探索的只是女性困境吗
跋 《追月》之后
內容試閱

谢飞
乔梁导演的《追月》是一部我所谓的“文化艺术电影”,这种电影大都与某一种中国传统相关,从戏曲、曲艺、音乐,到厨艺、手工艺、民俗传统等不一而足。第四代、第五代导演拍了很多这样的电影。今天来看似乎是一种“职业电影”或者“职人电影”,但这类电影不仅仅把这种传统当作某种奇观,也并非都有关于技艺的传承。这种“文化艺术电影”更感兴趣的是独特的人物,是人物身上与传统相联系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戏剧冲突由此产生。
拍文化艺术电影,对导演和主创团队的要求都很高。既要对这类传统有极为深入的了解,掌握准确的细节,也要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独特的人物,并提炼出精彩的故事。另外还要耐得住寂寞,这类电影通常不会是票房热门,很难有什么大明星参与,投资也非常有限。但这类电影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纪录和整理;一方面也通过电影的形式对传统文
化加以扬弃,使其更加符合当下的时代并面向未来;更重要的是,这类电影是最好的国际传播的材料,对外国观众更有吸引力,也会让全世界通过这类电影看到并且理解中国。
乔梁是一位学者型导演。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了硕士,留校任教,后来又读了博士。他拍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也拍过获得过国际大奖的电影。我开始对他深入了解,还是 20 多年前拍《益西卓玛》的时候,他在剧组担任副导演。那是他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的第一次创作实习,和他同时任副导演的是导演进修班学习毕业的、后来成为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制片
人的侯鸿亮。多年后,他俩都常常提起当年在西藏跟组实习的收获及体会。
我们导演系有个传统,在导演系教书的老师,都会把自己拍电影时的创作经验作为教学时候最重要的案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樱》《沙鸥》《邻居》《见习律师》《本命年》《珍珍的发屋》等影片,都使各系各专业的教师们积累了扎实的创作实践经验。虽然教书确实会让一位导演少拍很多电影,但当他/ 她坐上导演椅的时候,跟职业导演最大的不同就是会再多一双眼睛看自己,会时刻想到,这个地方我回到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分享。我自己和导演系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导演的传承也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
也正因如此,乔梁教授在这次的创作中特意保留了大量材料,还邀请各部门的主创写了创作手记和心得。把这些材料汇编起来,就是一本极好的导演工作教材。读者可以完整地观察,导演工作是如何从原著小说开始,如何形成文学剧本,如何与各部门主创合作,在片场和后期有哪些调整。这本书同样重要的地方是收录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学术研讨和评论文章。读这些文章,我不禁又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每当新片出来时创作界和理论评论界相互研讨的盛况。我以为这类书多多益善,既能让专业学生有所收获,也能让感兴趣的观众对电影创作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新人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氛围,都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的努力方向。

《追月》导演阐述
乔梁(《追月》编剧、导演)
关于母亲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追求完美需要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冷漠,追求完美的人将失去热爱完美的人类之心。我们敬畏伟大的艺术家追求完美的热忱。我们热爱他们对完美的接近,但我们爱的只是这种接近。”
如果你对这句话还没能够充分理解,你可以看一下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也可以看一下我们的《追月》,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很好地诠释了佩索阿这句话的意义。
戚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在塑造角色上的一招一式乃至自己的身材都要追求完美到苛刻的程度,但她却是一个不靠谱的母亲。关于母亲,在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有着神格化的寓意,“母亲”这个词自带光环,代表着仁慈、奉献、宽容和爱。但戚老师却不是,她对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顾,甚至记不起他们的名字,她背叛自己的丈夫,背叛自己的家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这是一个我们的电影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母亲形象,但是倘若我们接受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或许就会理解戚老师——有一些生命内部的东西是高于理性的,英雄的第一要素不是道德承担,而是生命冲动。就像嫦娥一样,单调乏味的生活与未知的远方、永恒的寂寞相比,哪个更能被接受?其实母亲是勇敢的、一派天真的、真性情的,她的背叛、不择手段都是别人给她的标签,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她完全按着自己生命的本能力量生活。
可是在孩子眼中,这个母亲是自私的、贪婪的、无情的、可恨的,这是母亲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选择追求艺术光环而抛弃家庭所带来的必然恶果。母亲的出走表面上看是对艺术和事业的追求,实际上是在个人和家庭之间做出的选择,她剥掉家庭和婚姻的身份,投入对个体自我期待的实现中去,这也是当今中国对自我重视的现代性表达。但人是被镶嵌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尤其是当个体内置于家庭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对于个体主体性的维护必然会以家庭婚姻义务的逃离和伤害为前提,这就成为一个伦理悖论。更深层次的悖论是年老患病的母亲对于家庭关系重新嵌入的强烈渴望,甚至不惜用以命换命的方式来挽回儿女们的亲情。她的离开和回归,每一次都充满挣扎和撕裂。这个母亲未必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她的确是新时代语境下母亲们的可能形态的一种,在这个意义上,她是独特的“这一个”。最后,子女们温情地送别母亲,也体现了人性的纠结和敞开,心灵的接纳与释怀,情感的回归与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人性的胜利。毕竟我们要相信某种力量,它可能仅仅来自血缘,这种力量可以带来温暖,也相信人们可以有重建破碎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一切过往留在心里的不甘和疼痛,最终得到了抚慰和宽恕。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观念和伦理的巨大裂变,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怎样调整和重新建构人的关系是一
个现代性的问题,或许本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关于追月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月亮,追月表达了几乎所有人内心的冲动和梦想。那就是逃离不堪的现世世俗生活,奔向自由美好的天堂。然而理想很浪漫,现实很骨感,不顾一切追月成功的戚老师也和嫦娥一样,抛却一切世俗的羁绊,却落个“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为了成功付出的代价和成功后的巨大空虚一样让人难以承受,戚老师直到得了不治之症才恍然大悟,回来弥补自己造成的家庭上的裂痕。可是更多的人,如夏生、庄凌凌、王静、冬妹,甚至秋生都很难挣脱现实的束缚,根本飞不起来,更何况追月。这也是我们这部电影的主题,无论你追月是否成功,都会在生活张开的大网中落网。不过,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悲观但不绝望的,正如我们的结尾,戚老师最终和子女们达成和解,让残酷的人生有了一丝暖意。
关于视听风格
南方,是性感的,植物蓬勃,四季常绿,没有北方的壮烈,带着南方水汽和灵动,带着热烈和早熟的腐烂气息。这是我们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我们电影的气质。因此,我们的视听语言应该充分传递出这样的气质和气息。我们要努力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捕捉南方的意象,但不能矫情,铺张和宣泄会毁了这部电影。(摄影美术录音部门参考电影《青木瓜之味》《诗》。)
这是一部写人的戏,每个人都有丰盈的内心,我们的镜头应当充分准确地传递出人物内心的细腻活动和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捕捉演员细小的动作和表情。在画面和声音上要表达心理真实空间和时间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空间和时间。希望摄影和录音部门要时刻把握住这个方向,让我们的想象力飞扬起来。在镜像风格上既要质朴节制,稳重含蓄,表达生命的“重”,也要轻灵飞扬,表达灵魂的“轻”,我们要时刻相互提醒的是要准确地把握“度”。不要炫耀甚至卖弄地为了展示而展示一个丰富的场景、一个华丽的调度,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要收得太厉害,以至于不能饱满地表达情感和主题。另外,因为有越剧元素的介入,我们要尽全力展示越剧的魅力,为此希望各部门要从自己的工作出发尽可能多地了解研究越剧,充分发挥这一独特元素,拍好越剧,也就拍好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这个戏就活了。
美术和造型方面要无限地接近生活本身,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都市平民的生活状态,但不是自然主义地简单还原,要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表达出我们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场景造型上要有质感和呼之欲出的都市平民生活气息,细节丰富,杂而不乱,活泼生动,色彩和谐中有跳跃,不呆板,也不能混乱。即使在外景的街道上也要设计,都市气息和平民气
息的混搭,要生动准确。我们的设计要不露痕迹,摒弃简单概念化的惯性思维,(尤其是道具部门更要注意)比如在墙上贴挂历,四处摆照片,等等。演员造型上要突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唯美,服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经济水平和性格,呼应出人物的心情,人物之间要有反差和呼应,要在统一的色调中变化,要少而精,质感很重要。
在这部戏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所有的闪回都呈现在舞台上。在这样的一个假定空间里讲述真实的故事,镜头设在观众席中央的那个位置,带着舞台的边框,不切近景,让观众客观冷静地看着“人生如戏”。但是在真实生活的空间中要强调人物的脸部表情和身体调度,要在切换中改变节奏,有韵律感,也就是“戏如人生”。舞台上的布景要在细节上准确生动地呈现时代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身份与人物关系,背景天幕要表现主义风格的景物,比如吴冠中的画中的江南,但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杂糅进不和谐的现代元素,比如基站、电视塔等。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要充分运用越剧曲牌的元素,但又不要拘泥于越剧的束缚,不要过于旋律化。要传递内心,要不易觉察地渗入观众的内心,窃窃私语地、小心翼翼地,却温暖了心灵。忌讳泛滥煽情和华丽铺张,喧宾夺主般的强烈。音乐和画面构成一种对位关系,在节奏上此消彼长,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演员是这部戏成功的关键,是视听表达的最后呈现者,希望每个演员在表演上都不要“演”,尤其在一些日常生活动作上要绝对真实,比如吃饭、刷牙、睡觉等,要真实表达自己,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追求表演的最高境界“人戏不分”。在塑造人物上,我们努力通过动作而不是台词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不可避免的台词也要尽量做到拥有丰富的潜台词,除了为营造生活真实气氛而安排的琐碎絮叨之类的台词,尽量少废话。在台词上,摒弃呆板的普通话,演员要说杭州话。临时演员戏份不多,就更要精彩凝练,在几场甚至一场戏中突出个性和色彩,在造型上也要有突出个性的设计。群众演员也不能忽视,前后景中自然的流动就是生活的生动再现,要自然丰富,不呆板。
我很高兴这个剧本获得了很不错的反馈,有来自北京电影学院领导和爱奇艺领导的认可,也有来自剧组主创和演员们的认可,那么把剧本更好地呈现在银幕上时我们再进一步地努力,剧本只是拍摄蓝本,创作是持续的,直到后期工作完成,希望剧组的工作人员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成一部能够留下来的作品,献给观众,也献给我们自己,
献给和我们一样在艺术的道路上孤独前行的人们。
再次感谢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为了这部文艺电影不计报酬,在各方面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你们的行为在筹备期间几次让我热泪盈眶,谢谢你们,我的创作伙伴,我的朋友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