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

書城自編碼: 415735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國際書號(ISBN): 9787524500995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0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救命有术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隋唐与东亚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296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403

編輯推薦: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为核心内容。本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综合、客观及动态地给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的排名与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內容簡介: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为核心内容。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综合、客观及动态地给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的排名与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在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年度报告分为三篇:第一篇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重点反映当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的总体情况;第二篇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包括各地区优劣势指标分析;第三篇是附录。
關於作者: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是一个团结、目标一致、工作认真、富有责任感的开放性研究团队。其主要成员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
目錄
第一篇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第1章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第2章决定创新能力强弱的因素分析
第3章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篇 区域创新能力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报告
第4章各地区创新能力分析
第三篇 附录
附录A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含 义和数据来源
附录B区域创新能力分地区基本指标
內容試閱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为核心内容。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综合、客观及动态地给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的排名与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是一个团结、目标一致、工作认真、富有责任感的开放性研究团队。其主要成员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
为了更好地展示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评价报告》自2021年起增加了对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的分析。从2023年开始,《评价报告》突出了地区的创新能力优势和劣势分析,有利于各地区快速了解本地区区域创新情况。按照数据来源公开可比的要求,《评价报告》使用滞后两年的统计数据,即2025年的评价结果是基于2023年的数据完成的。
在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年度报告分为三篇:第一篇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重点反映当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的总体情况;第二篇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包括各地区优劣势指标分析;第三篇是附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全面部署新的一年我国在区域布局、重大战略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结合本年度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当前我国区域创新格局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持续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分布式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科创规划》)中正式提出“创新高地”的概念,强调其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和带动区域创新水平跃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持续部署和推动创新高地建设。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提出“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论断;2021年3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探讨了建设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创新高地建设路径提供重要指导。2024年10月以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和国务院密集批复的杭州、南京、郑州等多个地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都将“创新高地”建设作为重要发展目标。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高地具有强大创新引领能力和竞争力,依托创新高地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发挥本地科技创新优势,带动周边形成创新合力,还有助于推动周边地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促进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分布式创新体系,最终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二是科技金融制度不断完善,支撑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对科技金融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2024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相继出台,构建了覆盖信贷、债券、创投等多渠道的政策矩阵,尤其在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知识产权融资、资本市场对接等领域形成细化指引。2025年5月13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在全球化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战场,各地也在结合自身特点,持续推出科技金融相关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同步探索差异化实践,不断优化科技金融制度,如北京落地“创新积分贷”、上海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江苏完善“苏创融”产品模式。
三是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赋能区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25年伊始,“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再次引起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的强赋能作用,使其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截至2025年4月9日,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379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已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据了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形成了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各地持续出台相关举措,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该计划提出,到2026年,全省智能算力达到3600PFlops,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 ”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从标杆应用、示范性应用、商业化应用等维度谋划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构建大模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景图。四川省印发《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明确未来三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计划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四是创新格局略有变动,区域创新基础支撑不断加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各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能区域创新体系。领先格局基本稳定,2025年排名前5位没有变化,依次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从排名变化情况看,2025年排名上升的地区有10个,其中,甘肃排名上升5位,重庆、内蒙古和云南均上升4位,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排名下降的地区有11个,其中,黑龙江下降5位,创新排名下降的态势尚未扭转。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依然呈现明显的梯队分布,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40分以上,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湖北、安徽和湖南得分在30分以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从创新能力相对得分的动态变化来看,广东区域创新领先优势开始缩小,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进步较为明显。不同省市创新实力、创新潜力和创新效率差异较大。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方面依然占据优势,直辖市在综合效率指标排名中表现较好,部分追赶地区在综合潜力指标排名中靠前。科技指标增长明显,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增长明显。
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报告没有涉及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创新发展情况。
由于本报告是集体完成的,文字风格不尽统一,加之时间紧迫、经验有限,虽数易其稿,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欢迎各界批评指正。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课题组
2025年6月24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