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大学十讲:怎样读大学

書城自編碼: 415737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成功/激励
作者: 包刚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3141396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857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449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1520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1367
希波战争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449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500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500

編輯推薦:
◎视野宏阔:作者结合自身30年在中西方顶尖大学求学和执教的阅历,并基于其专业素养下对现代世界的深刻理解,总结出这份思想卓越、见解通透的大学指南。
◎方向清晰:全书分为十大主题,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实操建议,并穿插典型案例,为高校学生提供全面、实用、参照性强的指导。
◎紧贴当下:把握中西方高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关注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向,帮助高校学生打破信息差,少走弯路,建立自觉的现实意识。
◎全新思维:以愿景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以拥抱新的未来为关切,助力高校学子走出旧有思维模式,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开展持续进步的人生。
內容簡介:
本书回答了今天高校学生所普遍关注的十大问题:
·如何有效阅读?
·如何有效写作?
·如何有效演讲?
·如何自我管理?
·如何做好研究?
·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
·如何有效开会与进行公共辩论?
·如何脚踏实地?如何仰望星空?
·如何成为创新者?
·如何在AI时代学习与成长?
很多同学和家长普遍关心读什么大学,但他们较少关注怎样读大学。恐怕只有少数同学能度过四年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活,很多同学的收获其实并没有那么大。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读大学?对大学生来说,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關於作者:
包刚升,浙江海宁人,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政府管理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0)与斯坦福大学Skyline高级访问学者(2025);
著有《大国的命运:从政治危机到国家现代化》《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民主的逻辑》《政治学通识》《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以及英文专著Politics of Democratic Breakdown(Routledge 2022);
曾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新京报》《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南方人物周刊》专访,被评为“《经济观察报》2018年度致敬作者”“哔哩哔哩2024金知奖年度宝藏老师”“《南方人物周刊》2024年度魅力人物”;
作品获评“《新京报》2014年度社科好书”“第一财经2023年度十佳图书”“凤凰网2023年度十大推荐图书”“腾讯读书2023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原创好书”“搜狐文化2024年度好书”。
目錄
第一讲 如何有效阅读?
我们能好好读书吗? / 001
从自我的觉醒到世界的发现 / 003
通过阅读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 / 005
我们到底应该读什么书? / 009
我们不应该读哪些书? / 015
有效读书的四条原则 / 017
关于有效阅读的三个问题 / 023
如何通过阅读成为专家? / 027
第二讲 如何有效写作?
我们能写出好文章吗? / 032
写作何以重要的两个实例 / 033
为什么文章常常写不好? / 036
耶鲁老师眼中中国学生的写作问题 / 039
好文章的低阶标准 / 041
好文章的高阶标准 / 043
写作实例:高速公路遭遇暴雪天之后 / 047
我们该如何训练写作? / 050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时代的写作? / 055
第三讲 如何有效演讲?
为什么许多人恐惧演讲? / 058
政治模式与演讲重要性的差异 / 060
著名的伯里克利演说 / 062
古代城邦与现代社会的演讲 / 065
到底什么是好的演讲?四大误区 / 070
公众演讲是一种契约 / 073
如何造就卓越的演讲能力? / 077
如何设计一场演讲?六个通用原则 / 081
如何设计一场演讲?三个高阶技巧 / 087
第四讲 如何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 091
统一管理的难题与个体路径的差异 / 094
是否应该填满大学生的时间? / 097
成就卓越的是个性而非共性 / 099
好奇心与想象力驱动的人生 / 100
德鲁克: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 102
卓有成效的五种习惯 / 105
如何自我管理?做好四件事情 / 112
如何自我管理?做好四项平衡 / 116
什么样的人适合走学术道路? / 119
世界一流大学如何选人? / 120
第五讲 如何做好研究?
什么不是社会科学研究? / 124
什么是研究或社会科学研究? / 126
什么是理论? / 130
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著名理论 / 132
一项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 / 135
作为样本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 141
怎样做社会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 143
怎样做社会科学研究?具体实施 / 148
为什么有些研究众人瞩目? / 151
第六讲 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
我们喜欢讲逻辑吗? / 157
逻辑到底是什么? / 164
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的逻辑 / 167
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通识教育的角色 / 169
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社会科学“三板斧” / 173
用“三板斧”检验两项著名的理论 / 178
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 / 181
第七讲 如何有效开会与进行公共辩论?
为什么会议常常是无效的? / 184
高效率会议的原则与方法 / 188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起源 / 192
什么是罗伯特议事规则? / 195
有效公共辩论的原则 / 201
如何借助公共讨论推动社会进步? / 208
第八讲 如何脚踏实地?如何仰望星空?
理解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 213
我们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 / 214
生存焦虑症患者与空想家 / 217
如何脚踏实地?结构与要义 / 219
富兰克林与爱默生的告诫 / 225
脚踏实地的四条原则 / 227
如何仰望星空?结构与要义 / 230
专利局职员爱因斯坦 / 233
流亡者阿伦特 / 235
数学家张益唐:从困顿到顶尖 / 237
一位企业家朋友的故事 / 241
仰望星空的原则 / 243
第九讲 如何成为创新者?
更需要支持创新的文化 / 247
现代世界的一切都是创新的成果 / 250
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硅谷经验 / 252
存量还是增量?未来属于创新者 / 256
风格各异的创新者 / 261
创新者的首创精神与勇气 / 264
假如你是1980年代的经济学家 / 267
创新者的能力准备 / 269
如何发起新事业?一个伟大的女孩 / 272
发起新事业的“铁三角” / 275
第十讲 如何在AI时代学习与成长?
自我教育与持续进步的人生 / 281
中国教育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 283
AI正在改变一切:从知识到教育 / 285
中国教育的成就及其挑战 / 287
AI时代的知识、个性与国家竞争力 / 293
AI是这代年轻人的最大机会 / 299
年轻人应该拥抱而非恐惧AI时代 / 303
內容試閱
序言
我们应该怎样读大学?
很多同学和家长普遍关心读什么大学,但他们较少关注怎样读大学。很多人认为,读大学,就是一个跟着学校的课程进度、按部就班学习的过程,就如同读中学一般。而四年下来,很多同学才发现,不同的人读大学的实际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大家在知识、技能与经验上的积累差异是很大的。据我观察,恐怕只有少数同学能度过四年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活,很多同学的收获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读大学?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到底应该怎样读研究生?
大约三十年前,当我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时,我其实对怎样读大学还一无所知。即便入学以后,从班主任、学校指导教师那里获得了关于怎样读大学的一鳞半爪的资讯与建议,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读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以今天的经历和见识,我当然可以过更加卓有成效的四年大学生活。
这些年,我先后在北京大学完成了本硕博阶段的教育,又长期在复旦大学执教,了解中国顶尖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学生状况。这些年,我还先后在三所世界名校从事过访问研究,分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11—2012年)、哈佛大学(2019—2020年)、斯坦福大学(2025年),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风格与特色。这些年,我还亲眼目睹了许多前辈、同学、朋友、学生从学校毕业、步入职场,在业界摸爬滚打,努力向前,取得了不同人生成就的故事——其中不乏中国许多领域的顶尖人物。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见识,三十年后,如果你再来问我,到底应该怎样读大学,我自然会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我看来,今天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和研究生,如同三十年前的我一样,对到底应该怎样读大学依然知之甚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多数同学和家长通常不具备理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视野和格局;其次是读大学固然要完成学校的规定动作,但读大学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选动作;再次是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层出不穷,更需要我们超越目前的大学教育体系,通过积极拥抱新技术,来提升和发展自我。
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一方面自己做了许多案头研究和梳理总结,另一方面又咨询了许多年轻朋友的想法和建议,然后提炼出了跟“怎样读大学”有关的十大问题,并一一进行解读和回答。我想,这些问题也是今天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十大问题分别是:
1.如何有效阅读?
2.如何有效写作?
3.如何有效演讲?
4.如何自我管理?
5.如何做好研究?
6.如何进行有逻辑的思考?
7.如何有效开会与进行公共辩论?
8.如何脚踏实地?如何仰望星空?
9.如何成为创新者?
10.如何在AI时代学习与成长?
我这本新书《大学十讲:怎样读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回答这十大问题,进而帮助同学们理解“我们应该怎样读大学”。在这本书中,我努力做到三个平衡:既关注大学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本质问题,又关注给同学们提供许多富有价值的实用建议;既关注中国社会的阶段、情境与特点,又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与知识的前沿趋势;既关注让同学和家长感到焦虑的很多现实问题,又关注理想主义者的抱负、使命与情怀。
因此,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作品,也适合所有的家长朋友、大学辅导老师和大学教育工作者。但我必须坦诚地说,由于我是一位政治学或社会科学教授,所以,我在书中所举的例子更适合人文社科经管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我相信,无论你就读的专业是什么,所有同学们都可以从这部作品中受益。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同学闵昱、郭济莺夫妇对我学术研究的支持。
包刚升
2025年4月初稿完成于斯坦福大学Encina Hall
2025年7月修订稿完成于复旦大学文科楼

第二讲
如何有效写作?
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别人见你所见,感你所感,思你所思。
——查尔斯·R.史温道尔
这一讲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写作,或者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关注的是有效写作的原则和方法。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既不是中文系教授,也不是英文系教授。所以,我这里要谈的写作,更多是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出发的写作,而主要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
这一讲内容的定位也很明确。如果你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发现自己在写作上还有许多挑战,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这一讲就会对你有帮助。如果能够不断实践这里讨论的许多原则,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们能写出好文章吗?
我们都知道,熟练掌握写作技巧的人其实并不多。我在复旦大学任教,每个学年都会有很多学生要毕业。按照目前中国高校的一般做法,每个同学在毕业季都会提交一篇毕业论文。作为教授,我评审这些论文时,除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其实也比较看重论文的写作水平。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同学即将从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毕业,那么他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至少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准。
但据我观察,即便像“北清复交”这样的顶尖高校,熟练掌握写作能力、具有优秀写作水平的同学,估计不超过三分之一。一个合理推断是,普通高校的这一比例应该会更低。
所以,对于今天的绝大部分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写作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非常注重书法,古代士人对书法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书法在当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脸面。但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书法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今天,我们除了偶尔需要签名,就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了,大规模书写已经被计算机打印技术所取代。然而,今天依然有很多机会需要我们写文章,用文章去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果说过去书法代表了一个人的脸面,那么今天文章就是一个人的脸面。
一篇文章好不好,其实我们作为读者,是非常清楚的。好文章是非常容易识别的,其共同特征是:主题明确、观点清晰、逻辑严密、文字优美等。一篇文章不够好,它的问题也是相似的。第一类问题是“空洞无物”。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但实际上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非常少。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第二类问题是“文字干涩”。比如,读了第一段,你就没有兴趣再读第二段;读了第二段,你就不想再看第三段。这种文字干涩的文章,读者是读不下去的。第三类问题是“缺乏条理,逻辑混乱”。这样的文章写得前言不搭后语,上下文缺少紧密的衔接,这也很常见。
所以,判断文章的好坏,我们自己作为读者就是一个很好的尺度。既然你常常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文章好不好,那么其实你也能判断自己的文章好不好。
写作何以重要的两个实例
提到写作,总有人会问,写作能力到底有没有用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你一旦大学或研究生院毕业,进入很多机构工作,许多地方都需要你具备写出好文章的技能。尤其是,如果你毕业于一所排名不错的大学,你就读的又是人文社科专业,那么你到一个工作单位以后,同事和上司在这方面往往会对你有比较高的期待。他们期待什么呢?就是希望在交给你一项工作任务以后,你最终能拿出一个分析透彻、文字优美的文本。
如果你毕业后进入大型政府机关工作,写作就是一项必需
的技能。如果你进入大型公司工作,里面也会涉及大量的文书工作。如果你去的是律师事务所、大型咨询公司、大型金融分析机构、各类媒体平台等,他们固然看重你的分析能力,但你的分析能力往往最终要靠你的写作能力来呈现。
我这里举两个实际的案例。比如,假设你毕业后去一个大型医院工作,因为医患关系,医院遭遇了一场重大的舆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需要妥善处置这个重大的舆情事件。在处置舆情的过程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与公众沟通。此时,如果医院的领导班子将这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交给你,要求你起草一份文本,来说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医院在此事中的立场和态度,那么,这篇文章就变得非常关键。
如果你能把这个重大舆情事件的过程、原因和逻辑讲清楚,能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又能阐明医院维护患者权益、改善医患关系的立场,那么这篇文章将为医院的公众形象大大加分,可以避免舆情危机的进一步发酵或升级。相反,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医院可能会由于这篇文章的发布,而陷入一场更大的舆情风暴。这样,医院的医患关系舆情危机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还加重了。
在这种紧要关头,一篇好文章的重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在这样的场合,写文章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或文学的表达问题,而是涉及如何从方方面面理解这场舆情危机的本质,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好的文本。对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做进一步的讨论。
另一个例子是,我所熟悉的一家顶尖高科技公司,很关注美国白宫和国会通过的涉华高科技政策与法案。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会受到这些政策与法案的直接影响。当美国出现最新政策与法案动向时,这家公司的政策分析团队就需要做出及时评估和反应。一旦美国国会涉华法案的辩论和立法有了最新的重大变化,他们往往就需要做两项工作:第一,快速且准确地解读美国白宫行政命令或国会立法的要点;第二,要对这些行政命令和立法的影响进行及时评估。
对于这样的工作任务,无论前面需要做多少具体研究,最终都要把成果以一篇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公司决策层则在很大程度上把这份研究报告视为下一步决策的参考。这样,政策分析团队能否尽可能用清晰、准确、易读的文字,分析白宫行政命令或是国会立法的要点,以及可能对中国相关高科技公司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重大问题。
上面这两个案例都表明,写文章的能力非常重要。而这里讲的写文章,也绝不仅仅指文学创作或文学表达的问题。
为什么文章常常写不好?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与研究生——甚至是来自中国985高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写作能力的人并不多?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读得少”。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家在中学阶段读书数量不够多,而且读书质量可能也不够高。如果你从中学到大学,主要读的书就是一般的教材和教辅,或者再加上学校统一推荐的课外书,那么,这样的阅读量其实是大大不够的。这个时代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时常面临着在线音视频内容的冲击,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阅读又常常很碎片化。这就导致许多人很少有时间去专注、深入地阅读那种高质量的文本。
如果一个人很少接触高质量的文本,这本身就会限制他写作能力的高度。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读好书,读经典,常常阅读、鉴赏和品味那些文字优美、逻辑性强的文本。我的看法是,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他过去所阅读的文本质量的一个函数。如果一个人从小品读经典,欣赏名篇,目力所及都是高质量的文本,那么,经过这样的长期熏陶,他的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中国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不够好的一个首要原因,就是读的好书不够多。
第二个原因就是“写得少”。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训练,尤其是中学阶段,主要集中在语文课的作文上,但仅有语文课的作文训练,其实是不够的。据我观察,单就中学语文课的作文训练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检讨和改进的地方。目前,许多中学为了刷到比较高的平均分,常常采用一种套路化、模式化的作文训练,这固然可以帮助许多人在中高考里拿到一个中上等的作文成绩,但这种训练非常不利于学生通过作文来表达真情实感和培养原创性写作能力。
此外,我们的中学生还不习惯在语文以外的学科上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历史学科和社会科学都是很需要写作训练的。假如你在英美国家的中学就读,那么进入中学之后,你就会发现,历史、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上有大量的写作训练。其中,有的写作训练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综合学术训练。比如,历史教师可能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公元1350年,你需要带领一批随从,把一批数百斤的贵重货物从巴黎运送至君士坦丁堡,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状况,设计一条路线和交通方式,并论述相应的理由。
看到这样的作业题目,学生需要提交的绝不是一篇以文学表达为主的作文,而是一篇基于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综合分析的文章(essay)。这篇文章需要充分考虑公元1350年从巴黎到君士坦丁堡沿途政治体的基本状况、宗教分化的情形、可能的军事冲突以及其他的可能风险,然后设计出一条合理的路线。可以想象,这篇文章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类似于这样的分析与写作训练,需要的能力就非常综合。如果历史学科主要考察的是一些简单的论述题,标准答案相对固定,就无法训练比较深入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第三个原因就是“逻辑训练不够”。关于写作中的逻辑问题,当然是比较复杂的,我们的第六讲还会专门讨论逻辑问题。但我这里首先想指出一个中学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式。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议论文的标准作文方法大概就是如此,即“摆事实讲道理”。然而,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写作方式存在着重要的缺陷。所谓的“摆事实”,其实就是讲一两个具体的案例或故事,它们通常是特殊的。而作者的“讲道理”又是普遍的。问题是,能否通过一两个案例得出一个普遍的道理呢?这就正如你见到的两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你能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普遍结论吗?我想说,这里有不小的逻辑问题。
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教育,在写作训练上,对逻辑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我们常常把写作只看成是一种文学训练。实际上,跟文学训练相比,写作更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逻辑训练。不少同学无法写出真正高质量的好文章,根本问题是逻辑训练的不足,而不是文学训练的不足。
我的一个观察是,我们许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只把写作视为文学创作——即便是议论文也普遍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而完全忽视了非虚构类写作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写作时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过分注重自我情绪的表现,过分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而缺少朴实、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理性讨论。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学生写关于爱国的文章,其文本常常犹如一首抒情诗。很多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但如果我接下来要问你,既然你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于祖国的强烈热爱,你能证明自己比一般人或大部分人更爱国吗?面对这个问题,恐怕就不能由基于情感的抒情式文学表达了,而必须要借助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
在我看来,我们写作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把写作过分理解为文学创作,把语言文字过分视为文学表达的工具。在一个现代社会,语言文字其实更多是信息表达的载体,而不只是情绪表达和文学创作的工具。写作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准确有效地表达和传递信息。
耶鲁老师眼中中国学生的写作问题
有媒体采访了耶鲁大学的一位写作课老师艾米丽·乌尔里希(Emily Ulrich),她的主要工作是在耶鲁大学写作中心教授学生写作。这位老师接触过美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自然也包括不少来自中国的学生。这些年,有许多中国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就读。应该说,这些学生是中国同时代学生中最优秀的一批。
然而,这位耶鲁写作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学生的许多写作问题。艾米丽说,自己甚至一眼就能判断出一篇文章是中国学生写的,还是美国学生写的。由于她教中国学生写作已经超过两年时间,所以对中国学生的写作风格已相当了解。她的观察是,中国学生写作的特点是非常喜欢使用长句,非常喜欢用复杂的术语来表述简单的思想,更偏爱辞藻华丽和结构复杂的句式与写作风格。
然而,美国学生会认为,这种写作方式往往是一种不必要的干扰,因为过分华丽的辞藻会让读者难以抓住一篇文章的真正思想和核心观点。艾米丽说,她在耶鲁写作中心花了很多时间帮助中国学生学会删减过分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表达,而只保留那些最基本、最必要、最清晰的内容。
这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对写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大学师生对“什么是好的写作”有着完全不同的标准。我的一个观察是,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更多地把写作视为一种文学表达,辞藻华丽、结构复杂常常被视为一种展示写作技巧的做法,但我们其实更需要把写作理解为一个如何通过准确、平实、精练的语言来有效传递信息的过程。
为了准备这份讲稿,我特地访问了美国最著名的5所顶尖大学的网站。这5所大学被很多留学机构概括为“哈耶普斯麻”,即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我分别登录这5所大学的写作中心,对他们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相关内容进行查阅。
一个发现是,所有这5所美国著名大学全都设有写作中心,其主要职责就是训练和指导学生写作。这5所大学全部是全美最顶尖的高校,但这些学校依然为学生设立写作中心,来帮助他们提升写作能力。从风格上讲,他们重视的写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文学创作式的写作,而更多是一种信息表达式的写作,更侧重于如何准确、清晰、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如今,我很高兴地看到,清华大学从201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针对所有本科生的通识写作课程,名为“写作与沟通”。这说明中国顶尖大学已经开始重视作为通识教育一部分的大学生写作课。
好文章的低阶标准
到底什么是好文章?关于好文章的标准,我并不喜欢附和许多流行的观点。在我看来,好文章应该用简单、平实、准确、清晰、流畅的文字,基于严密的逻辑分析,来表达新颖而深刻的思想和观点。这才是大学生与研究生阶段应该追求的写作标准。如果一篇文章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好文章。
接下来,我要基于两个层次来跟你讨论好文章的具体标准:低阶标准和高阶标准。对于低阶标准,我用三个成语来概括:第一是“言之有物”,第二是“言之有理”,第三是“言之有据”——这里的“据”指的是证据。
第一个标准是“言之有物”,就是说一篇文章应该有充实的内容。这是最基本的标准。在大学里,不少同学的文章虽然拖拖沓沓写了几千字,但实际上的有效内容非常少,很多都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套话或空话——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我经常跟同学们讲,你写完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还要看看里面有多少“水分”。我们可以用“拧毛巾”“挤水分”的方法,来认真审视自己的文章。我们有时会发现,许多文章看起来有两三千字,但实际上要表达的真正有效信息有几百字就能说清楚、讲明白,剩下的许多文字都是废话。“言之有物”,要考察的是文章内容是否充实。
第二个标准是“言之有理”。这里的“理”指的是道理或者逻辑。我们提出任何一个观点,背后应该有一套清晰的逻辑。写作训练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思维训练和逻辑训练,而文学训练则在其次。很多文章之所以质量不够高,首先是因为逻辑训练不足,而不是文学训练不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亟需把过去关于写作的思维定势扭转过来。
第三个标准是“言之有据”。这里的“据”指的是证据。好文章的“言之有据”,就是说除了观点和逻辑分析外,还需要有事实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如果我们只有抽象的观点和逻辑分析,却没有具体的事实来支撑,那么这样的文章还是不够好。
当然,什么是证据,什么是好的证据,这也是很复杂的问题。有人说,讲一个故事算不算证据?或者,提供一个历史案例算不算证据?当然是证据,但这样的证据可能还不够。第五讲的主题是如何做研究,我们还会更充分地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一篇好文章起码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据。这就是好文章的低阶标准。理解好文章的低阶标准之后,大学一个宿舍或一个小班的同学们可以互相监督,看看每个人在写作时有没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如果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能够形成这种互相砥砺的氛围,就能推动我们的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好文章的高阶标准
那么,什么是好文章的三个高阶标准呢?简而言之,第一个标准是,好文章应该是一个深入思考、不断钻研的产物;第二个标准是,好文章应该关注格局和情境,适合特定的目标与使命;第三个标准是,好文章应该是一个人思想磨练和个人成长的见证。如果能按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训练自己,那么我们的写作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首要的问题是,有些同学在写作上会遇到这样的挑战——“你让我写文章,但我其实没什么好写的。” 这个问题非常常见。确实,我们不应该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如果一个人写的文章只是重复已有的观点,而没有提供任何新的想法,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这样的文章其实就没必要写。
如果你想写出一篇真正有意义的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你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才是一个人写作的真正起点。相反,如果你本来就没有新的想法,没有新的思考,为什么还要写一篇新的文章呢?在我看来,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
如果我们没有在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那是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我常常对同学们说,我们不要急于去写文章。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认真思考、努力钻研,把问题彻底搞清楚。等我们有了这样的基础,思考问题有了相当的深度,写文章就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这是好文章的第一个高阶标准。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一篇文章不单纯是文章本身,而是需要充分体现你写这篇文章,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境,为了什么样的目标。2021年,我写过一篇散文,谈的是大学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学习。后来,这篇文章被数十个微信公众号转发,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2024年9月,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还引用了我这篇文章的观点。这篇文章其中的几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我鼓励同学多读书,不是要让你们成为书呆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通过读书,跟许多伟大的头脑交朋友,跟许多伟大的心灵建立沟通管道,形成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头脑和博大的胸襟,习得高深的思维、独立的见解和良好的判断力。
写文章,不只是锻炼字词文句的修辞。锻炼字词文句的修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写文章还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跟读者沟通的过程,是一个有可能形成和磨练自己思想的过程。
一篇好文章,往往既是内心独特思想的文字投射,又是综合考虑格局、情境、使命、目标等诸种要素的产物。
一篇文章所要呈现的,绝不是简单的文学修辞。我上面的观点强调的是,写文章要考虑“格局、情境、使命、目标等诸种要素”。
我们前面曾经举例,假设你在一家大型医院工作,由于医患关系的问题,医院遭遇了一场重大的舆情危机。如果此时医院的领导班子委托你写一篇文章,就最近发生的医患关系舆情事件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你的这篇文章就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的格局和情境,以及医院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达成的目标。
就此而言,写作这样的文章不仅仅是在锻炼我们的文字技巧,更是在锻炼我们的战略思维。在这样的复杂情境下,我们该如何写好这篇文章呢?它应该能合理地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情,让医院赢得社会的理解与谅解,最终能让这个严重的舆情危机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篇文章的关键不是文学表达,而是战略思考。
而一旦这篇文章没有写得很好,那么在其发布以后,医院的舆情危机不仅无法缓和,甚至会向一个很坏的方向发展,从一场舆情危机走向一场更严重的舆情危机。由此可见,在这种复杂局面下,如何通过正确的思考,写出一篇能兼顾各方诉求和社会认知,并能达成医院公众沟通目标的文章,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所以说,写文章时,要充分考虑一篇文章需要关注的“格局、情境、使命、目标”。这是好文章的第二个高阶标准。
第三点同样非常重要,写作应该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见证。如果考察20世纪以来许多顶尖思想家和学者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那些后来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自身往往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然后逐渐写出经典篇章的过程。所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写作看成一个不断锤炼思想的过程。从阅读前人的经典,到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再到自己写出一流的作品,许多思想家和学者其实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过程。对这些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写作其实是个人成长与思想训练的载体。
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不会成为思想家或职业学者,但写作训练依然是个人成长与思想训练的重要机会。无论对大学生还是研究生来说,一篇课程论文或一篇学生刊物的完整文章,往往意味着一次对独立思考、观点构建与系统表达的挑战,也是一个组织知识、厘清思路、明确未来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促进了我们思想的成型与认知的成熟。这也是我们许多普通年轻人个人思想与个体生命成长的见证。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