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857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301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500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296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551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1760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347
|
編輯推薦: |
★独特视角,鲜活历史,打破枯燥编年体! 精选10组共20位关键历史人物,以人物关系为轴心,在信任、博弈、共生与背离的旋涡中,透视一部令人手不释卷的王朝生存法则!
★人物生动,故事精彩,聚焦历代风云巨擘的绝代风华与智慧格局! 选取如刘邦张良、刘备诸葛亮、李世民房玄龄、韩琦范仲淹、左宗棠曾国藩等10组历代风云人物,语言精炼有趣,通俗易懂,让人欲罢不能!
★见微知著,洞察深刻,透过“小”关系,看懂“大”历史!
分析人物互动如何左右战国烽烟、贞观之治、晚清变局……深入解读背后政治、经济、文化密码,以小见大,展现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史料扎实,以史为鉴,有理有据,绝非戏说!
从战国到晚清,构建清晰历史脉络。读史明智!深刻理解历史文化,启迪现实思考,在过往兴替中寻找智慧与参照。
★血墨写就帝王篇,权谋如刃,人心似局,读罢方知:历史无终章,你我皆是续笔人。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语言精炼且内容有趣的中国史。
作者通过解读十组共二十个不同朝代的风云人物的故事,讲述从战国至晚清的历史变迁。
看刘邦得张良之谋,开创大汉基业!品刘备三顾诸葛亮,成就千古君臣佳话!叹苻坚倚王猛之才,奠定前秦强盛基础!仰李世民与房玄龄,共铸贞观之治!敬郭子仪、李光弼联手,拼死挽救大唐帝国危亡!赞韩琦、范仲淹同心,共持新政,同戍安邦!观朱元璋纳刘基之策,建立大明王朝!看俞大猷、戚继光合力,抗击倭寇,保卫海防!察皇太极用范文程之谋,奠定入主中原根基!思曾国藩与左宗棠,从相见恨晚到彻底决裂!
全书从人物关系出发,以小见大,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让读者通过这二十位时代巨擘的君臣际遇,透视一部令人手不释卷的王朝生存法则!
|
關於作者: |
严昌,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资深历史写作者,已出版《越读越上瘾的中国史》《交锋:帝王将相的博弈》《民国新语》《原来民国是这样》等多部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刘邦与张良:无赖君主和贵族谋士 / 001
第一节 出身截然不同的君主和谋士 / 002
第二节 不同的选择却走上同样的道路 / 004
第三节 互相欣赏,相互成就 / 007
第四节 鸿门宴的救命之恩 / 009
第五节 谋士最后的归宿 / 012
第六节 “八不可”成就大事 / 013
第七节 一脚踩出天下 / 016
第八节 患难与共,不共富贵 / 018
第二章 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得的典范 / 021
第一节 高卧隆中,等待机会 / 022
第二节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 023
第三节 三国鼎立初形成 / 028
第四节 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 031
第五节 刘备托孤,诸葛亮治蜀 / 033
第六节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035
第七节 伺机北伐,挖掘人才 / 038
第八节 出师未捷身先死 / 040
第九节 不以成败论英雄 / 042
第三章 苻坚与王猛:前秦最大的遗憾 / 045
第一节 君择良臣,臣等明君 / 046
第二节 扪虱倾谈惊四座 / 049
第三节 权倾内外,史上罕有 / 051
第四节 君臣之间的双向奔赴 / 055
第五节 君臣一心,荡平残胡 / 057
第六节 天下十分,秦居其七 / 062
第七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063
第八节 千古知遇,千古一叹 / 066
第四章 李世民与房玄龄:明君能臣的互相成就 / 069
第一节 政智治才,相济生辉 / 070
第二节 夺宗斗争的险恶 / 073
第三节 贞观之治的开始 / 076
第四节 大唐第一贤相的尽心尽职 / 078
第五节 好搭档都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吸取 / 081
第六节 皇后在遗嘱中为宰相说话 / 084
第七节 凿墙开门,只为方便探望 / 086
第八节 共理天下,相继去世 / 091
第五章 郭子仪与李光弼:拼死挽救大唐帝国危亡 / 095
第一节 性格不同但都居安思危的两位大将 / 096
第二节 安禄山的狼子野心 / 099
第三节 于危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 / 101
第四节 前有叛军,后有庸臣 / 104
第五节 双将星共赴战场保家卫国 / 107
第六节 唐之家国,实由郭李再造 / 110
第七节 对付叛军有奇招 / 114
第八节 历经千难万险,终平“安史之乱” / 117
第九节 立盖世奇功,留千古美名 / 119
第六章 韩琦与范仲淹:共持新政,同戍安邦 / 125
第一节 于内忧外患中成长的国家栋梁 / 126
第二节 直言进谏,忧国爱民 / 129
第三节 保卫边疆,为国尽力 / 133
第四节 对抗西夏战略有误,兵败丢城险酿大错 / 135
第五节 “国之长城”,名副其实 / 138
第六节 积贫积弱,急需改革 / 142
第七节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 144
第八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146
第九节 人格魅力光照千古 / 149
第七章 朱元璋与刘基:开国皇帝与第一谋士 / 153
第一节 出身草根的君主和满腹经纶的名臣 / 154
第二节 天命之年投明君 / 156
第三节 出奇制胜解燃眉之急 / 159
第四节 神机妙算,屡立大功 / 162
第五节 不听刘基言,吃亏在眼前 / 165
第六节 群雄归一,终成帝业 / 168
第七节 新君上位,老臣退让 / 171
第八节 玩弄权术,乌烟瘴气 / 174
第九节 忠心耿耿却蒙不白之冤 / 177
第十节 死后平反扬美名 / 179
第八章 戚继光与俞大猷:“俞龙戚虎”战绩赫赫 / 183
第一节 一北一南,镇守海疆 / 184
第二节 抗倭有功却命运多舛 / 186
第三节 倭寇猖獗,戚家军终现世 / 190
第四节 当今之虎臣,振古之良将 / 192
第五节 共破海倭,然声名相差甚多 / 196
第六节 威名震南服,却寂寞死去 / 200
第七节 政治黑暗,处境艰难 / 202
第八节 将星西殒,王朝悲剧 / 205
第九章 皇太极与范文程:兴师伐明,定鼎中原 / 209
第一节 女真满万,天下无敌 / 210
第二节 皇太极兴师伐明,范文程布置陷阱 / 213
第三节 范文程借刀杀人,明王朝自毁长城 / 215
第四节 正式建清,统一全国 / 219
第五节 王室内部争权,谋臣寂寞避让 / 224
第六节 贯彻方针,元辅高风 / 228
第十章 曾国藩与左宗棠:从相见恨晚到彻底决裂 / 231
第一节 人中龙凤,非池中物 / 232
第二节 首次见面,相见恨晚 / 238
第三节 “蓝顶花翎”和“纶巾羽扇” / 241
第四节 “如鱼得水”和“败走麦城” / 245
第五节 合作与龃龉 / 247
第六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249
第七节 师夷长技以制夷 / 251
第八节 中兴梦灭,生亦无用 / 254
第九节 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惟有左文襄 / 255
第十节 竞争与相轻 / 257
第十一节 君子之交,乃见真情 / 261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刘邦与张良:无赖君主和贵族谋士
刘邦和张良的关系颇类似于后来明初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一个是君主,一个是谋士,君主和谋士相互依存,共打天下。君主都善于用人,有才略,谋士都是千古少有的智囊,而且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主子;江山初定,君主大杀功臣,武将消灭殆尽,智囊却因谦辞退让,而得以保全首领。
第一节 出身截然不同的君主和谋士
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以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只能写“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刘邦长大后,也是仪表非凡,“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刘邦年轻时贪酒好色,常常到酒店里赊酒,喝醉了就倒在酒店里睡觉。
刘邦性格豪爽,也很大方,却不太喜欢读书,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他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进入壮年后,他做了泗水的亭长,在当地小有名气。在亭长这个小小的官位上,刘邦整整干了八年。不过,他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有一次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说明他是一个有壮志的豪杰。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即后来著名的吕后。吕公是单父人,和沛县的县令是好友,他在家乡得罪了人,为了避仇便来到沛县投奔沛令,也就把家安在沛县了。沛县的许多上层人物听说他和县令熟络,便来上门拜访,拉关系,套近乎。这一日吕公设宴,因为客多,就由在沛县担任主簿的萧何负责接待宾客,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身无分文,却口出大言:“我献贺钱一万!”吕公听说,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吕公就请其入上席安坐,又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真像是中了彩一样,走大运了。
张良(?—前186),字子房,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司马迁《史记》记载,张良形象并非“魁梧奇伟”,而是“状貌如妇人好女”,可见张良面容姣好,非莽夫之辈。
其实,“汉初三杰”说法的发明权属于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他没有得意忘形,像许多开国皇帝一样自以为天纵英才,神武无比,而是承认自己有诸多不足,是依赖众人之力才取得成功,特别提到三个人。他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证后勤供应,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之杰,我能用之,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了。”可见在刘邦心中,张良排名“汉初三杰”之首。
张良是韩国人,名门之后,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曾长期担任韩国相国。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内史腾率军攻韩,俘虏韩王安,占领了韩国的全部土地,韩国灭亡。在秦统一的进程中,韩国成为最先被灭掉的六国之一。当秦灭韩之后,张良遣散三百家僮,弟弟去世也不下葬,又变卖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发誓要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市)学习礼制,认识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并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特意给他铸造了一个重120 斤的大铁锤。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没有击中帝车,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惊恐之下,大为震怒,下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务必捉拿刺客,绳之以法。张良只得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躲藏起来,暂避风头。
第二节 不同的选择却走上同样的道路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隐藏于下邳时,某天来到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下桥给我把鞋子捡起来!”张良感到此人太过分了,想揍他一顿,但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怒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更加气愤了,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弯下身子给他穿上也无妨。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张良特别惊讶,注视着老者的背影。老者走了一段路后又折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凌晨,在此见面。”张良更感惊异,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前往桥边。老者已经先在那里候着,生气地说:“与老人约会,为何迟到?”说完便离开了,并约好过五天早点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老者已在那里等他,不满地说:“怎么又迟到了?”离开时叮嘱他:“再过五天一定要早点来。”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年轻人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本书,说道:“熟读此书就可以为王者师了。后十年天下纷争,你可以乘乱起事。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说完扬长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他看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它很不寻常,便经常读诵,反复揣摩。
数百年后,李白游历经过下邳,感慨张良既逢天时,又遇智者,而自己空怀抱负,不得施展,写下诗篇:“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明朝大文人袁宏道换了一个角度,认为秦始皇费尽心力焚书坑儒,但焚不尽天下之书:“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网目疏。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而就是这未烧之书帮助张良辅助刘邦夺了秦的天下。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羽的叔父项伯杀人,亡命到此,张良见是同道,便将他藏匿起来。张良行侠仗义,在这里度过了十余年。
秦朝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忍受,给了那些蠢蠢欲动的人机会。
有一次刘邦奉命为县廷押送刑徒去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南)服役,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无法阻拦。他估计到了目的地,这些人都得逃光,而自己也活不了。来到丰(今江苏省丰县)西泽中亭时,刘邦喝了些酒,意气风发,索性大送人情,松开了刑徒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各自逃命。但有十九名壮士有感于他的恩义,不肯丢下他一个人逃走,担心刘邦受到牵连,表示愿意跟着他一起活命,刘邦便带领大家逃亡。前面的人回来告诉他有条白蛇挡路,没法行进,刘邦喝得有点醉了,说:“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他分开众人,自己走到前边,果然见一条大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斩断。这样,刘邦带着这伙人藏匿于芒、砀(今安徽省砀山东,芒山在其北)山泽之间。
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已经48岁了,多年的下层生活使他具有了朴素的民间智慧,他善于结交人才,利用人才,特别是他把敌对阵营中的人才笼络到自己的麾下,不仅壮大了自己,也削弱了对手,最终能在秦末的多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以后,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的民众纷纷杀掉秦朝的官吏来响应陈胜。沛县的县令害怕了,觉得与其被人杀掉,还不如率人造反,就想以沛县来响应陈胜。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员,他们劝县令说:“您是秦朝的官吏,却要率沛县人背叛秦朝,百姓未必会听您的。可以把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有了这些人百姓就不敢不听您的了。”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但县令很快又后悔了,担心引狼入室,刘邦回来会抢了自己的位子,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于是,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好汉不吃眼前亏,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于是杀了县令后打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