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254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500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403

《
能量!
》
售價:HK$
454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418
|
編輯推薦: |
跟随作者脚步,走进狮城烟火。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墨,绘就新加坡陪读、行走的斑斓画卷,与作者一同感受陪读的酸甜、行走的惊喜。从生活琐碎到教育万象,从社会肌理到文化底蕴,在这其中探寻巧思与挑战,为陪读家长、新移民提供融入经验,为旅行者、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新加坡陪读和行走的经历。作者全身心浸入南洋语境,以陪读之眼观教育,以行走之身感文化,于日常生活中捕捉新加坡的治理巧思与深层挑战。
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经历。本书愿以亲历之看见,为陪读家长与新移民点亮一盏灯,为旅行者指引一条超越景深的路径,为思考者奉上一册源自现场的人文札记。
|
關於作者: |
文禾,博士,做过软科学研究、应用软件开发与培训、教师等工作。热爱阅读,现为文禾读书会主理人。相信书写是一种凝视,聊天是一种学习,日常生活就是堆肥,想通过做“生活记录者”,长出自己的精神脉络。对自己周围的小世界充满好奇,在不大的圈子里兴致勃勃地活着。崇尚简单生活,却不想放弃对美的追求。关注身体健康与心灵成长,努力做自我的观察者。
|
目錄:
|
目录
陪读与生活
租房
维修
陪读妈妈
小敏和中国保洁工们
后窗故事
读书会与石头汤
在新加坡的疫情经历
国际学校的故事
IBDP TOK国际课程学什么
新加坡分层教育与特色
行走与看见
那片逝去的橡胶园
消失的铁路
探寻新加坡河
热带雨林徒步
实马高岛之旅
碧山宏茂桥公园与沙漠玫瑰的故事
大宝森节
七月歌台
九皇爷“送水”仪式
中秋盛会
寺庙新春晚宴
北纬一度的故事
文化与社会
新加坡华人华语
网约车司机
做一棵有目标的树
乐龄人
社区组织
幸福的连廊
堵与疏
纸巾
狮城书香
狮城交通
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
草丛中的烟头
外籍劳工
不确定性与挑战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注释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20年12月16日,我带着14岁的双胞胎女儿,飞往新加坡,开启了三年半的陪读生活。前面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从封闭到半开放,再到完全开放的过程,对新加坡的探索与了解也逐步展开。
2021年上半年,我的生活几乎处于封闭状态,安顿日常,熟悉周边环境,读一些孩子从学校借回的中文书,是我每天的主要内容。自2021年9月起,我开始接手组织学校华人家长读书活动,大约每月一次,先是线上,然后逐渐到线下,先是按规定限五人,很快新加坡政府取消了聚会人数限制,读书会也逐渐热闹起来。到我离开新加坡时,共组织了26期读书会,共读了33本书,总计有400多人次参加。
2022年3月至5月,我参加了家长桃子组织的徒步活动,和众多陪读妈妈一起,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去一个新的地方。2023年1月中旬至5月,我开始一个人徒步游新加坡,按照每周两至三次的频率。早上女儿上学后,我就坐车出发,去我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对新加坡的自由探索。通常我并不会事先确定好路线,到了一个目标后,我会根据地理位置再看周围是否有感兴趣的内容。这期间,我走了两次新加坡铁道,两次新加坡河,一次加冷河,一次鹅棒河公园,两次达士岭组屋,四次热带雨林,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和景点。我很喜欢和享受这样一个人自由随性的探索之旅。自2023年下半年起,慧邀请我和另两位朋友一起坐她的车,开启了四人探索模式,我的探索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扩大,海军部组屋、大宝森节出发地、黑白屋、亚洲最南端、各种展览会、植物园、印度屠妖节等,当然,印度餐、马来餐、娘惹餐、泰餐餐馆常常是我们一起探索的内容。此外,我还两次参加歌台晚会、中秋晚会等社区活动,以及空军活动日、海军活动日、新加坡航展等国家主题活动,多次到印度庙、寺庙、道教场所了解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还申请去养老院做过义工。
随着对新加坡的不断深入了解,我越来越震惊于新加坡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当我在新加坡博物馆和美术馆看到那些新加坡早期的岛国照片时,我总是唏嘘不已。那个风景如画,有着起伏山丘、美丽海岸线的小岛,那个窄窄的龙牙门,那个只有几百人居住、只有甘榜存在的宁静的小山村,那个到处是密林和沼泽,虎、象、毒蛇的乐园,海盗出没的海岛,和眼前我们看到的高楼林立、建筑物密集、几乎没有什么起伏的新加坡,简直是天壤之别!仅仅在开埠几十年后,新加坡海面上就万帆云集、桅杆如林,一个蛮荒之岛就变成了种植大片橡胶园和种植园的热带岛屿。仅仅开埠两百年后,那些山丘被夷平,海岸线被扩张,吊脚甘榜变成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种植园被密密麻麻的建筑物所取代,人口从几百人增加到了几百万人,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市,这是何等的奇迹!这种发展速度就像约翰·佩里在《新加坡:不可思议的崛起》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仿佛像是有数千人在海上待命,一等到英国国旗飘扬在新加坡上空的那一刻,就立刻蜂拥而至。”[1]当我以这个角度来看新加坡的时候,那些人口、道路、住房和高楼大厦,在我眼里,就像是正在超快速播放的延时摄影,这一幅快速增长的历史图景,就是新加坡的独特之处和伟大之处。
我深知,新加坡每个奇迹的背后,都有无数人为之付出努力,设想的提出、提案的通过、资金的到位、技术的成熟、人员的培训、有效的组织……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奇迹都不会发生。这些奇迹的出现不仅有新加坡人的团结与协作,更有新加坡精英政府的智慧与巧思。
为什么新加坡的发展如此之快?是什么样的制度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推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如此快速地发展?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当我在热带雨林徒步、在公园里漫步时,我想知道新加坡政府是如何构建“花园城市”,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城市花园”的?今后的“大自然城市”将如何规划?当我在武吉知马生态保护区和福康宁公园的一些大树上发现树干上套的那个金属圈时,我想了解新加坡在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和保护雨林方面所做的努力。当我在新加坡河边漫步时,我想了解新加坡河曾经的模样。当我在麦芝里水库徒步时,我想了解那个美丽的水库怎样变成蓄水池的。当我在食阁吃饭,看到那些收盘老人时,我想了解新加坡政府对老年人的支持和态度,以及对食阁的有效治理。当我看到地铁卖纸巾的残疾人时,我想了解新加坡政府对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的扶持政策。当我去社区中心打疫苗时,我想了解社区中心在新加坡是一个什么机构? 当我坐公交车时,我想知道新加坡的公交体系有何特色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想知道新加坡的水质怎么样?新加坡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新加坡的图书馆是怎样运行的?新加坡华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每天傍晚散步看见那些坐在敞篷车里的外籍劳工时,我想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每天做什么工作?拿多少工资?住在哪里?朋友家雇佣的年轻女佣,她们来自哪个国家?她们每月拿多少钱?她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并规划未来的?当我在开斋节去芽笼实乃、屠妖节去小印度,看着别的民族欢庆传统节日时,我想知道新加坡的多民族融合政策是怎样落地的?新加坡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的?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也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对象。一个国家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国家。在这里,政府与百姓的距离较短,新加坡的居民可以经常见到议员甚至总理和总统(我朋友就曾在植物园里偶遇过李显龙总理),政策的落地与实施需要的时间较短、流程较直接,我们更容易通过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了解到新加坡的政策制度。新加坡作为发达的城市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观察、探索、学习和借鉴。
但新加坡不是一个理想国。新加坡人的素质未必都那么高,巴刹小贩的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并不少见,深夜摩托的轰鸣声也经常会有,商场美容店门口招揽生意的方式也让人不甚愉快。晟菘超市里时不时播放着“偷窃是违法行为”,大型商业中心外面摆放着警察标志的警示牌,上面用英文写着:“你的东西付费了吗?记住,商店盗窃是一种犯罪!”我曾经做过志愿者,在学校附近那看似干净整齐的草丛中捡拾过许多烟头;我也曾在大楼问路时遭遇过极为粗鲁的保安。
但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更愿意看到新加坡好的地方。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不完美,但我们愿意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因为这正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我正是带着这样欣赏的眼光来观察新加坡的。
项飙曾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说:“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自己对这段生活的交代。同时,一个人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很容易成为这个城市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天看到的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却问“水在哪里?”尤今曾在《小叔日砰》中写道:“生活就是一缸水,如果水里放了糖,你便一身甜;如果水里放了盐,你便一身咸。关键是你必须把自己整个浸在里边。” 作为一个旅居者、一个过客,我也想全然地沉浸在新加坡,感受其中的甜与咸。
作为一名陪读妈妈,我也不想只生活在自己的泡泡里,每天买菜、做饭、吃饭、洗碗,再做饭、吃饭、洗碗,每天的日程表都一模一样,就像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我也不想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抱怨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学校管理的不善、个别老师的不负责任,让这些抱怨连同赤道炎热潮湿的空气把我的脑子搅成一团糨糊。我希望在新加坡的每一天都能像阵雨后天空中的云彩那样清新而充满活力,我希望自己的好奇心能让旅居的平凡日子开出像胡姬花那样美的花来。我希望几年后,我新增的白发和皱纹中带有新加坡的气息,成为我记忆中美好的一部分。我更希望,在新加坡生活的几年之中,我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这个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多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城市有多美、食物有多好吃这样的层面。
同时,我认为所有走马观花的旅游都不及对周围深入的观察对孩子更有益处。我不希望孩子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毫无感觉。作为旅居新加坡的外国人,我们不仅要看到新加坡有来自全世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有炫目的打卡景点,有花园般的美好环境,有各具特色的现代建筑,有超大型shopping mall,有圣淘沙和环球影城,有F1赛事,有各种明星演唱会,而且要看到新加坡还有很多历史古迹值得去探索,新加坡的歌台文化独具一格,新加坡社区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活动值得去体验……我想这也是我们到新加坡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在AI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经历。本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我陪读生活的真实经历。第一部分是我陪读和日常生活的经历,比如租房、维修、组织读书会、和陪读妈妈群体的交往、孩子的学校生活、国际IB TOK课程,以及新加坡公立教育特点等。第二部分是我在新加坡自由行走过程中的发现,有对热带景观和城市文化的旅行探索、对社区活动和多元习俗的深度参与,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人文故事。 第三部分是我对新加坡社会治理和文化等方面的观察与探索。这些观察并没有游离于生活之外,相反,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双眼所见的背后,都有一套隐形的系统在运作,我想探索这些呈现出来的“果”背后的“因”。
本书如果能为在新加坡学习和生活的留学生和家长、到新加坡工作的新移民、到新加坡的旅游者,或者想研究新加坡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让他们能更快地认识新加坡、更深入地了解新加坡、更好地融入新加坡生活,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我将不胜欣慰和荣幸!
当然,作为一个旅居新加坡三年半的陪读妈妈,我还只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角色、一个旁观者。我并没有在新加坡工作,也没有深入新加坡的主流社会,和新加坡本地人的接触也不多,更谈不上深入。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难免失之偏颇。 限于本人的能力和水平,本书只是对新加坡粗浅的观察和探索,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禾
2025年2月于重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