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296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755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505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347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286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296
編輯推薦:
在当下敏捷实践愈发陷入形式主义、核心价值被模糊的行业背景下,《敏捷整洁之道:回归本源》堪称一剂 “正本清源” 的良方。作者罗伯特?C. 马丁(鲍勃大叔)作为《敏捷宣言》签署人,以 20 余年亲历视角,回溯敏捷从 20 世纪 50-60 年代小团队实践萌芽,到 2001 年《敏捷宣言》诞生的历史脉络,精准戳破当前 “伪敏捷” 痛点 —— 将站会、看板等同于敏捷,忽视工程纪律与协作本质,或借 “规模化” 背离敏捷初心。 书中不堆砌新潮概念,而是聚焦敏捷技术与实践核心:从测试驱动开发、重构、持续集成等技术实践,到小团队协作、迭代交付、验收测试等业务与团队方法,层层拆解 “敏捷不是大团队解决大问题的宏大构想,而是小团队攻克小问题的高效路径” 的本质。更难得的是,它结合行业 20 年经验,澄清敏捷与精益、看板等理念的边界,强调 “纪律之上的自由”—— 唯有坚守工程规范,才能真正实现敏捷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无论你是深陷敏捷转型困境的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还是寻求组织效能突破的管理者,亦或初涉敏捷的新手,都能从书中获得切实指引:既懂如何通过技术实践落地敏捷(如测试驱动开发保障质量、持续集成加速反馈)
內容簡介:
本书是软件开发界的传奇人物罗伯特·C. 马丁(“鲍勃大叔”)对敏捷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敏捷最初用意的重述,对敏捷价值观和原则的传达。本书首先概述敏捷的历史、敏捷的全貌;然后说明敏捷出现的缘由;接着讲解敏捷的业务实践、团队实践和技术实践,介绍成就敏捷的因素,还谈到敏捷转型中常见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软件匠艺理念。本书适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管理人员、项目经理、业务人员等软件行业从业者阅读。
關於作者:
Robert C. Martin(鲍勃大叔)世界著名编程大师,敏捷开发和设计模式先驱,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超过50年。他是“SOLID五大原则”的奠基人、《敏捷宣言》联合签署人、敏捷联盟首任主席、C++ Report杂志前主编。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并经常受邀在许多国际软件大会上发表演讲。他创立了Uncle Bob Consulting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儿子Micah Martin共同创立了Clean Coders有限责任公司。他还是Clean Code、Clean Architecture和The Clean Coder等多本畅销书籍的作者。
目錄 :
目 录 Contents本书赞誉译者序一译者序二译者序三序前言致谢关于作者第1章 敏捷导论 0011.1 敏捷的历史 0021.2 雪鸟会议 0091.3 敏捷概述 0121.4 生命之环 0241.5 结论 027第2章 敏捷的缘由 0282.1 专业精神 0292.2 合理的期望 0322.3 权利契约 0422.4 结论 045第3章 业务实践 0463.1 计划游戏 0473.2 小版本发布 0623.3 验收测试 0663.4 全员参与 0703.5 结论 072第4章 团队实践 0734.1 隐喻 0744.2 可持续节奏 0764.3 集体所有权 0794.4 持续集成 0814.5 站会 0844.6 结论 085第5章 技术实践 0865.1 测试驱动开发 0875.2 重构 0935.3 简单设计 0955.4 结对编程 0965.5 结论 099第6章 迈向敏捷 1006.1 敏捷价值观 1016.2 敏捷大杂烩 1026.3 转型 1036.4 教练 1066.5 认证 1076.6 大规模敏捷 1086.7 敏捷工具 1116.8 教练—另一种视角 1186.9 结论 126第7章 工匠精神 1277.1 敏捷宿醉 1297.2 期望不匹配 1307.3 渐行渐远 1317.4 软件工匠精神 1317.5 理念与方法论 1337.6 软件工匠精神中存在实践方法吗 1347.7 关注价值,而非实践 1347.8 实践方法的讨论 1357.9 工匠精神对个人的影响 1367.10 工匠精神对行业的影响 1367.11 工匠精神对公司的影响 1377.12 工匠精神与敏捷 1387.13 结论 138第8章 总结 139后记 141
內容試閱 :
前 言?Preface本书并非学术著作,也未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书是我个人对20年来参与敏捷的回忆、观察和见解的总结。不多,也不少,就是这些内容而已。本书采用对话的方式写作,很口语化,用词选择可能偶有不够严谨之处。在本书中,我并非只是单纯吹捧敏捷,我还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在必要时,我提供了参考资料供读者查阅。我还将我经历的一些事情与敏捷社区中资历相当的同行进行了核实,甚至还邀请了一些专家在书中特定章节提供专业的补充观点和不同的看法。或许将本书看作一本回忆录更为恰当—犹如一位老顽固絮絮叨叨地告诫那些新潮的敏捷实践者们不要踩踏他的领地。本书适合程序员阅读,也适合非程序员阅读,内容不涉及技术细节,没有代码示例。本书旨在概述敏捷软件开发最初的理念,而不深入探讨编程、测试和管理的任何深入的技术细节。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书,因为它的核心主题本身并不庞大。敏捷是关于小型编程团队在处理小事情时遇到小问题的微小想法。敏捷不是关于大型编程团队在处理大事情时遇到大问题的宏大构想。有趣的是,这个解决小问题的小方法竟然得到了一个专有的名字。事实上,这个小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就已经得到解决,几乎与软件的发明同步。在那个时代,小型软件团队已经相当擅长把小事情做好。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70年代偏离了轨道,当时处理小事情的小型软件团队陷入了一种认为应该用大团队做大事情的理念中。难道我们不应该用大团队完成大事情吗?当然不应该!大事情不是由大团队完成的,大事情是通过许多小团队协作完成众多小事情而实现的。这本来正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程序员凭本能就能理解的东西,而恰恰正是这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被遗忘了。为什么会被遗忘?我怀疑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断层。20世纪70年代,全球程序员数量开始呈爆炸式增长。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有几千名程序员。之后,这个数字迅速增至数十万。如今,这个数字正在逼近一亿。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第一代程序员并非年轻人。他们开始编程时大多已年过30、40甚至50。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程序员数量开始激增时,那些老前辈们开始退休了。因此,必要的经验传承未能有效进行。一大批年轻到不可置信的、只有20多岁的新人涌入劳动力市场,恰逢有经验的前辈纷纷离开,而他们的宝贵经验并未得到充分传承。有人认为,这一事件开启了编程领域的某种“黑暗时代”。30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用大团队完成大事情的理念,却未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众多小团队协作完成诸多小事情。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才开始若有所失。小团队的理念逐渐萌芽并发展,这一概念在软件开发者社区中传播,逐渐积蓄着力量。到了2000年,整个行业认识到需要重新定位。我们需要回顾先辈们本能掌握的知识,重新认识到完成大事情就是通过多个协作的小团队完成被分解成的许多小事情而实现的。为了推广这一理念,我们将其命名为“敏捷”。我撰写此前言是在2019年年初。距2000年的重新定位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我认为是时候重新定位了。原因在于:敏捷简单而微小的核心理念在这些年间变得模糊不清。敏捷与精益、看板、LeSS、SAFe、时髦、谙练等诸多理念混杂。这些理念本身并无不妥,但它们并不是敏捷的本源精神。因此,是时候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先辈们的智慧,以及我们在2000年重新学习的内容了,是时候回归敏捷的本源含义了。本书不会呈现特别新颖的内容,没有令人震惊或惊讶的观点,也没有颠覆性的革命理念。你将看到的是对2000年时的敏捷理念的重新诠释。当然,这些内容会从新的角度呈现,并融入我们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但总体而言,本书传达的信息与2001年,甚至1950年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这是一条历久弥新的信息,这是一条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是为小型软件团队提供解决小问题的小方法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