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科塔萨尔、鲍德温盛赞!20世纪百大经典to
》
售價:HK$
214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306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505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434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286
編輯推薦:
本书通过梳理金融地理学发展历程、研究范式、主要研究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读者提供参考。
內容簡介:
金融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旨在以空间视角解释金融活动及金融与其他领域的相互影响。金融产业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及其对各尺度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影响突出了金融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關於作者: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J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J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等;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出版《高级经济地理学》,Industrial Geogra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著作20余部,在Nature Cities,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李振发,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现为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金融地理学与城市研究,具体研究话题包括城镇金融化进程、治理模式转型、地方政府债务等;于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Regional Studies,《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金融地理学发展脉络
第一节 萌芽发展阶段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主导阶段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文化、制度、关系等转向影响阶段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小结
第二章 金融中心
第一节 金融中心区位与发展
第二节 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来源
第三节 金融中心的等级、分类与相互关系
第四节 离岸金融中心研究
小结
第三章 金融主体地理过程与空间格局
第一节 银行业
第二节 证券业
第三节 保险业
第四节 风险投资业
第五节 主权财富基金
第六节 金融和商业服务业
小结
第四章 金融化
第一节 金融化的定义
第二节 不同尺度的金融化研究
小结
第五章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企业的全球金融行为
第二节 金融危机
第三节 全球金融网络
小结
第六章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
第一节 金融排斥
第二节 普惠金融
小结
第七章 金融生态与金融科技
第一节 金融生态
第二节 金融科技
小结
第八章 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第一节 金融中心研究
第二节 金融主体研究
第三节 金融化研究
第四节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研究
第五节 金融科技研究
小结
总结
內容試閱 :
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诠释了金融业失灵会对全球各国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危害;危机后,各国政府并未舍弃金融业,而是进一步强调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证明金融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活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心。金融业在学术领域也吸引了各学科学者的浓厚兴趣,其中就包括了经济地理学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著名英国经济地理学者安德鲁·莱申(Andrew Leyshon)呼吁经济学者乃至人文地理学者以地理视角关注货币和金融活动(Leyshon,1993,1995)。这份呼吁为当时以制造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进入21世纪之后,金融业进一步飞速增长,金融在经济活动各领域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都成为国际金融系统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金融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不同金融主体的行为、主体间关系、金融活动引起的各类后果等,成为经济地理学及其他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乃至环境、文化、人类等学科学者的热点研究话题。
至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金融地理学应运而生。简单来说,金融地理学关注金融活动的时空间特征,探究特征背后各主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分析金融活动对区域发展的各类影响。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因为大部分研究都出于经济地理学者之手,但也有学者认为金融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应为并列关系,均属人文地理学下属分支学科,因为文化、政治、社会地理学者也研究了金融现象(Gibadullina,2021)。这些看法没有对错之分,正如前文所说,不同背景的学者都可能研究金融地理学问题。因此,本学科拥有极其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地理学、经济计量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社会学、制度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人类学、管理学等。同一种金融现象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进而得到有不同侧重点的研究结论。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正反映了金融地理学的学科活力。自2011年开始,专注介绍人文地理学学科进展的著名期刊《人文地理学进展》(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刊登了十余篇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报告。其中,最新的是由英国杜伦大学金融地理学者黎碧瑶(Karen Lai)撰写的进展报告,共计三篇,首篇(Lai,2023)已在2023年刊登,接下来两篇即将见刊,反映出金融地理学持续的学科活力。
在全球金融地理学研究朝气蓬勃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地理学也搭上了顺风车,呈现快速发展的特征。自2000年以来,大部分学者基于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各类金融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因素。在国内外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术期刊上快速涌现出大批高质量中国金融地理学研究文献。有关中国融地理学的研究和相关学者在学科内的影响力快速提升。
本书梳理了国内外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共计九个章节。第一章梳理金融地理学发展脉络,以主流研究范式为依据将金融地理学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第二章介绍金融中心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融中心城市区位与发展、影响力来源、中心内各主体相互关系、中心城市相互关系、离岸金融中心等。第三章介绍各类金融主体,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风险投资业、主权财富基金以及金融和商业服务业,聚焦各行业主体行为、相互关系和活动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介绍金融化,分不同空间与主体尺度介绍金融在社会经济各领域愈发重要的现象,包括个人与家庭、企业、城市与区域、政府。第五章介绍金融全球化,以地理视角审视跨国金融活动。第六章介绍金融排斥和普惠金融,金融排斥指部分群体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现象,而普惠金融则是指致力于降低金融排斥的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企业行为。第七章介绍金融生态与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是研究金融活动的一种理论视角,强调金融系统由多个互不相同的小生态组成。金融科技主要指保障金融系统运行的科学技术,侧重研究新一代的数字通信技术,如数字支付和区块链技术等。第八章介绍中国金融地理学进展。最后一章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本书致力于多角度、全方位呈现金融地理学发展脉络、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一方面,本书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本学科并愿意投入到相关研究中;另一方面,本书也希望能为相关学生和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最后,本书同样存在局限与不足之处,还望广大读者与学界同人能够批评指正。
贺灿飞
2024年7月
自20世纪上中叶至今,金融地理学的主流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经历了显著变化。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员多以金融学或地理学为主要研究领域。但金融学者与地理学者的研究范式颇为不同。金融学者强调主流经济金融学理论与实证模型,多将空间视为影响金融发展众多变量中的一员,并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空间并不会被过多关注与解析,多以一些简单的变量衡量,如距离、地点、面积等。地理学者则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并深入空间“内部”探索基于空间的各类因素,如政策、环境、文化等方面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在地理学者的眼中,金融是基于空间而存在的。即使快速发展的科技可以让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金融仍无法彻底摆脱空间属性,不同国家、区域、城市乃至企业主体都会对金融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地理学者同样意识到金融对空间形态的影响。金融资本可以塑造或改变不同因素的空间构成,进而打造新的空间形态。典型的例子如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形成了以离岸与在岸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网络。
金融地理学余发展的早期,金融学者占据主导地位。金融地理学更像是区域、空间金融学不起眼的下属分支。当时,很少有学者愿意用“金融地理学”来界定自己的研究。少数经济地理学者同样关注到了金融,但当时经济地理学的主流研究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类似,强调经济理论与实证模型。经济地理学者的研究结果与经济金融学者并无本质差别。
自20世纪中下叶开始,更多的经济地理学者将金融作为分析对象,金融地理学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下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当时经济地理学也正经历研究范式的转型煤,逐步强调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因此,地理学的研究范式逐步主导了金融地理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