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首先是多样的而非一元的。
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不可偏于一端,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仅仅设定在科创教育一条通道上。迈向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产业链升级的角力较量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窄化,认知与实践上自然而然地会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着力点聚焦在科创教育、科学教育上,事实上这个趋向已经十分明显。
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人工智能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可谓群星璀璨。而每个时代、每个历史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各有差别。当前的大国博弈,急需我们在科学教育、创新教育上发力,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虽然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侧重,但并不意味着拔尖创新人才仅此一种,不能执科创教育之一端,开展“押宝”式的教育选拔,优质资源、资金投入等一窝蜂地向科创教育倾斜,搞“任务式”“运动式”的教育浪潮,最后可能忽略了教育的基本任务,让教育工作者、广大家长孩子迷失了教育的目标。
在不同的时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有差异,但人才培养选拔绝非科创教育一途。诚然,我们这个时代急需半导体、信息技术领域的尖端人才,但不是有了这方面的人才就万事大吉,不能只是在科技教育上倾尽所有、单向发力,更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跟科创教育混为一谈,言必科创教育的思维,恐会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教育引入狭窄的胡同。
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盛,绝不是某一个领域一枝独秀就可以“单点支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领军人物,同时更需要厚植教育土壤,需要百花园中各类奇珍异草的竞相绽放,除了科技人才,其他学科领域也同样需要拔尖人才,兼容并蓄,不分高低贵贱,不可厚此薄彼,国家的持续、持久发展才有深厚的底蕴支撑。
其三,拔尖创新人才的施教,首先需要教师甘心“无我”。
多年前有一本很火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我们当然不能简单把精神病患者等同于天才,但这句话却可以给教育者启迪:对那些特立独行、不循规蹈矩、经常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包容和耐心?很多时候,一线的教师有没有自命权威,对孩子的“奇谈怪论”草率否定?
PISA 2022结果显示,教师和学校重视和鼓励创造性思维与学生更好表现有关。经历过更多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表现出比同龄人略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不重视创造力的教师教育的学生相比,重视创造力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提出原创方法的可能性高出27%,此外,在学校有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在社会问题解决领域和需要产生不同想法的任务上的表现相对优于其他学生。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保护上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立德树人,首先是立教师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一是要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创设机制让师范类院校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报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有家国情怀、有教育理想、业务能力精湛、爱生如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不是“一流的学生不考师范院校,一流的师范生不选择做教师……”如果中小学教师上课心不在焉,等着下课给孩子补课赚外快,所谓的“双减”必将沦为笑话;如果大学老师不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而是忙着拉项目、争取课题经费,那么大学就失去了应有的神圣。二是在教学成果评价端口,也要减轻教师负担,很多一线的教师忙着应对各种测评、检查、课题、撰写各种无实际意义的教学成果,无法做一名纯粹的教师,亟待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其四,遴选拔尖创新人才,首要是尊重差异为前提的不拘一格评价方式。
2021年12月2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官网发布工作论文《经合组织国家接纳资优学生的政策方法和举措》(Policy approaches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inclusion of gifted students in OECD countries),指出“学业成绩低下在天才学生中并不少见,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有证据表明,成绩显著低下的天才学生的比例可能至少在10%到大约40%之间,有一些研究发现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这表明即使是天才学生,也并非个个成绩优秀,同样存在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的天才学生,且最终可能在学校失败”。
尊重人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教学评价上不能做“一刀切”“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更好地为成长奠基。因此,打破“一刀切”的一元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的、个性化教学评价必须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评价、素质评价上显示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度,给相关院校以更大、更科学的升学选拔自主权。
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现、发掘可能——保护、培养可能——最后成就可能。数据显示,中国高校每年的毕业生规模已超12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1000万不到的新增人口,预计15年后,中国的教育资源将不再稀缺,高质量教育、精英教育将会成为教育的目标。教育、社会、家庭各界需要在教育评价端营造让拔尖创新的苗子脱颖而出、一骑绝尘的环境和土壤。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教育,需要教育评价端口开放包容的襟怀。
此外,不应忽略的是,营造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教育公平环境。商业文明的浪潮下,如何让学校成为净土,是教育管理的一大难点。对学生的选拔评价,基本的前提是首先是要把学生当人、当作国家民族的财富,而不是当作市场。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杜绝背后是家庭背景、经济实力的角逐的择校、择班。没有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孩子们从小没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感受,何谈家国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儿科医院的心理门诊量明显增加,未成年人的心理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AI时代,人类的知识学习能力赶不上AI,人工智能之所以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词“革命”,就意味着很可能给人类未来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既然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资源将不再稀缺,那么现有的知识类学习和考查方式就应该主动改变,有条件的一线城市完全可以试点取消中考,成熟后向全国推广,一则减轻学生负担,让孩子有时间精力做面向未来的有意义的学习;二则主动迎接挑战,为AI时代的到来培养孩子应有的非机器人格——伦理教育、人格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批判思维……在冷冰冰的机器时代,这将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