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305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347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602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449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449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449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編輯推薦: |
★ 12次亲密关系专属心理咨询。原生家庭、性别偏见、权力关系、分手、出轨、中年危机……围绕爱与亲密关系中的12个议题,针对性地展开一次私人定制的心理咨询。如果你刚走出一段亲密关系还没有摆脱创伤;如果你已经决定不爱了但需要坚定决心;如果你还想要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但又害怕受伤;如果你正身处亲密关系中但遇到问题需要倾诉;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不管是作为子女还是身为父母……这都是一次亲密关系的专属咨询。
★ 一个咨询师、研究者、创伤者的三重视角。作为以“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为主方向的心理咨询师,本书作者拥有十余年一线亲密关系咨询经验,接待过1000多位来访者,总咨询时长超过6000小时,积累了大量与亲密关系相关的问题,也在协助来访者的过程中不断明晰不同问题的解决路径。同时,作为断崖式分手的经历者,一个自己淋过雨的人,作者也将自身的体会融入其中:从愤怒、质疑到重建,化危机为转机,生长出造伞的能力。
★ 一场从“为什么不爱了”到“不爱了怎么办”的讨论。“不爱了”,正在成为一种时代情绪:“恋爱脑”以前是浪漫、是意义,现在是不清醒、不独立;婚恋以前是人生价值,现在是“不婚不育保平安”;以
|
內容簡介: |
“不爱了”,正在成为一种时代情绪:和自己保持亲密是更重要的事?“恋爱脑”是不清醒、不独立?相比于真人,年轻人更爱手办、小动物和AI 虚拟恋人?
一场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讨论:如何改写原生家庭写好的爱的自动程序?女性主义者想要婚恋,该怎么办?“中年危机”,不只发生在中年?
作为咨询师、研究者、创伤者的三重视角:如何在破裂的关系里重建自我?从“我不值得被爱”到“我值得被爱”,需要几步?如何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形象?
聚焦爱和亲密关系中的12 个议题,作者借由理论、观点和案例,分析“不爱了”背后的复杂原因,提出“不爱了”之后可行的修复方案,赋予每个人更好地爱自己的能力,用更好的“爱自己”来引领更好的“相爱”:无论爱或不爱,清醒地直面现实,始终好奇,不惧失望。
|
關於作者: |
曹雪敏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门萨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15年,聚焦“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方向,累积来访者1000多人,咨询时长超过6000小时。作品有著作《分手心理学》、音频节目《出轨心理学》等。
|
目錄:
|
自序 爱很好,不爱也很好
第一部 不爱了,为什么
01 原生家庭:不懂爱的人,都有难以启齿的心理创伤?
02 性别偏见:爱情与婚姻,只是父权制的谎言?
03 权力关系: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场权力斗争?
04 精神虐待:关系中的沉默打压,何以成为一场谋杀?
05 人性矛盾:爱、欲望与自我,是什么诱惑我们出轨?
06 “中年危机”:所有关系的背后,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 不爱了,然后呢
07 调整信念:从“我不值得被爱”到“我值得被爱”,需要几步?
08 获得自在:在冲突和被凝视中,如何维护主体性?
09 重建自我:分手如此痛苦,怎样才能好好地走出来?
10 再次出发:我们要如何学习爱,尤其是爱自己?
011 拥抱新生:从此,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012 好奇心:爱的种子,也是爱的行动
附录 主题书单
|
內容試閱:
|
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样的?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心理学、心理咨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决定走进咨询室,希望通过与咨询师的一次次对话“重获新生”。
不过,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咨询不只是对话,还包括看图和词语联想故事、摆沙盘、摆积木、画房树人,等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话。但这个对话又不只是和此时此刻、对面的来访者进行语言上的交谈,而是和无数个时空、无数个侧面的他或她进行对话。
正因为谈话对象来自无数个时空、拥有无数个侧面,所以咨询师必须对来访者怀有白纸一般的好奇心。不然,很容易变成用标签来拼凑一个人,比如“一个女人”“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中年人”,等等。这样的拼凑会造成误解和偏见,而来访者之所以在生活中感到不适应甚至痛苦,很可能就是因为一直困在这些标签里。
所以,在咨询中,我和来访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一起跳出标签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自己,自己正在按什么样的模式思考和生活。
这个过程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和观察能力。咨询师不仅要听来访者“说了什么”,还要听他是“怎么说的”——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音量都可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而且,很多真相不是来访者说出来的,比如悲伤藏在不笑的眼睛里、焦虑藏在啃咬的指甲上,包括之前提到的画画、沙盘和积木等,也是突破语言限制和心理防御、发现真相的方式。
咨询期间,咨询师的耳朵、眼睛、大脑需要一直飞速运转,不亚于一场科研考古,在无数条线索中找联系、找真相、找突破口。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在生活中见朋友,尤其是陌生朋友,他们在知道我的专业和工作后,有的会好奇地问我知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还有的会紧张我有没有看穿他。说实话,有时候可能可以看出一些什么,但绝大部分时候,我在工作之外都是放空的,专注体验生活。
“不爱了”,曾推倒我,但也重建我
对于“不爱了”这个议题,我其实有着十分深刻的切身体会——“不爱了”,曾推倒我,但也重建我。同样也是在这个议题上,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力量。
那时候,我快30岁,和当时的男友相恋多年,准备结婚,已经订好了酒店和婚纱拍摄。但就在结婚前夕,我发现对方出轨了,我分了手。而当时,我妈妈又被诊断出了肿瘤,才刚做完一场大手术。
现在想来,我可能在遭遇出轨前就已经处在高功能抑郁症的状态了,一边战士般地推进博士学业和母亲的治疗,一边内心又因为死亡的招手陷入压抑和绝望。那段时间,我会反复做这样一种噩梦:前一秒我和妈妈还在说话,后一秒妈妈直接变成了骷髅。
遭遇出轨和分手这件事直接引爆了我的抑郁,我度过了现在想来都觉得后怕的几个月。
不过,非常庆幸的是,当时还有心理学和家人朋友以及我的小猫笃嘟的相伴。我一边抑郁,一边用心理学作为指引来重建自我,让生活重回了正轨。经历了那段时间的推倒、重建后,整个人也通透、成熟不少。
我曾经在朋友的播客中分享过这段经历,想要给处在相同困境里的其他人一些启发。后来,前来找我求助咨询这个议题的朋友越来越多。然而,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很苦恼没办法一一帮助。于是,就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写了下来,最终形成了两个作品:一个是《分手心理学》那本书,另一个是《出轨心理学》音频节目。
我之所以写下这两个作品,不只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想要给别人也撑把伞,更多的,还是想分享给每个人自己造伞、撑伞的能力。
人生的失意和意外总是猝不及防,但只要有重建的能力,我们就能把危机转化为人生的转机,创造更好的自己和人生。
我写《分手心理学》的时候,尤其希望它可以替代一部分咨询师的工作,帮助那些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们走出分手的阴霾,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很开心的是,从读者的反馈来说,这个目标实现了不少。
现在,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目标,为大家带来《我们为什么不爱了》这本书。
“不爱了”,正在成为一种时代情绪
“不爱了”,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也正在成为一种时代情绪。从单身人口的数据来看,单身的人越来越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截至2021年,中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数量约为2.39亿人,独居人口数量突破9200万,相比于2018年的7700万多了近20%。从婚姻数据来看,结婚的越来越少,出轨或者离婚的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婚姻报告2023》,中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的9.9‰下降到了2022年的4.8‰,几乎腰斩;而离婚率也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但2021年由于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离婚率又回落到了2.0‰。另外,根据“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潘绥铭的调查,2015年时,中国已婚男性的出轨率接近60%,已婚女性的出轨率达到30%。
除了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在生活的日常讨论中也能发现,大家普遍“不爱了”。
“恋爱脑”以前是浪漫、是意义,现在是不清醒、不独立。婚恋以前是人生价值,现在是“不婚不育保平安”。以前的大学生活“不谈恋爱就不完整”,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对恋爱不感兴趣了。观众们对影视剧里的爱情故事也感到了厌烦,以前为了爱情,“一碗白粥”甚至“挖野菜”也是幸福,现在是“女主女配独自美丽互相支持来搞事业不好吗”。各个自媒体平台也涌现了一批模仿吐槽精英男等的视频博主,对爱情和男性都在全方位祛魅。相比于真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更愿意爱手办、爱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二次元的纸片人,和AI虚拟恋人的恋爱也正在流行。
这些数据背后的“不爱了”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不再盲目踏入爱情的陷阱,不再盲从“人生就要结婚生小孩”这样的传统剧本——我觉得,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
不过,“不爱了”也可能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是人在面对童年创伤、性别偏见、权力不平等和消费主义时的防御或让步。
而这些被动反应的背后,有一些是之前一直被遮掩的人性真相,比如一些父母的确不爱孩子,比如性别偏见下的爱情有时只是男性剥削女性的幌子,等等。还有一些则是爱的能力问题,比如依恋类型,具体来说,有回避型依恋倾向的人很容易用冷暴力回应感情关系里的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动反应,不是因为“爱”和“意愿”就能轻易改变的。与依恋类型相似的还有人格类型,比如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很可能以爱为名操纵和剥削伴侣、孩子或朋友。
在现在这个时代下,消费主义也一直在抢夺我们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独立意识和自控力有限的人能留给感情的耐心和专注少了,于是,相处质量下降,满足感也在下降。与此同时,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又让诱惑变得越来越容易“得到”,再叠加身体健康、育儿和就业经济环境带来的“中年危机”,冲突和出轨也越来越多,亲密关系的挑战急剧增加。
所以,选择“不爱了”的很多人,其实可能也不是“不想爱了”,而是“爱不动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爱了”。
另外,除了已经主动或被动做出选择但还陷在痛苦里的人们,我还额外关注两个群体。
一个是还在迷茫、将就,做不出决定的人。
决定从来都不好做。要做好决定,找到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或许需要看清楚无数个过去的自己如何走到了现在,为了未来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又需要怎么做。如果你也正在迷茫,我很希望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做判断、做决定的方法,还能收获一些勇气,让自己要走的路能够更宽广,也更坚定一些。
另一个我格外关注的群体,是在“不爱了”的双亲或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
我在咨询中陪伴来访者回溯过去时,经常能发现,他们的父母以及隔代的祖辈早就已经处在“不爱了”的状态里,只是迫于各种原因维持着表面上的关系。于是,孩子从小就承受了额外的压力和痛苦,比如成为父母的“替代伴侣”,再比如被迫站队陷入家庭战争,等等。长大后,成年了的他们可能依然陷在父母的亲密关系议题中,自己还面临饮食、失眠、人际关系等的各种困扰。
除了咨询,这一年多,我在一本杂志的问答栏目里回复读者来信。其中,不少青少年和大学生都在来信中倾诉,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合群甚至开朗,但内心却很压抑,对未来、友情、爱情等感到迷茫。原生家庭的不和,还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心灵意义上无家可归。更触目惊心的是,不少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父母不相爱是自己的错,自己不优秀、不被爱也是自己的错,这让我非常担忧。
我很希望,《我们为什么不爱了》这本书可以帮到这些家庭和孩子们。也许你是孩子的家长,也许你就是这样长大的孩子,希望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一些新的理解和方法,让自己释怀,找回爱的能力。无论是爱自己,还是爱孩子,给自己解脱,也给孩子创造爱、自由、健康和成就的心理基础。
一场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讨论
《我们为什么不爱了》将围绕“不爱了”这一普遍现象,通过聚焦爱和亲密关系中的12个议题来分析“不爱了”背后的复杂原因,也试着提出“不爱了”之后或许可行的修复方法——本书也由此分为“不爱了,为什么”和“不爱了,然后呢”这两个模块。
在第一模块,我会结合故事、案例和理论,来解读“不爱了”现象背后的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创伤、性别偏见、权力关系等。
比如,第一讲会借一个详细案例(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他们个人信息的细节已被改编)聊一聊原生家庭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给我们造成关于爱的创伤,我们该怎么发现和理解这些隐秘的创伤,又该怎么应对这些创伤带来的影响。再比如,第二讲会借影视剧和女性主义网络小说、第三讲会借政治学理论和视角,谈一谈性别偏见和权力关系如何制造有关爱的陷阱和困境,又如何扭曲人性、影响有关爱的选择和行动。
在解读这些现象的时候,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应对的方法。但是关于修复,我将在第二模块更细致和系统地展开,希望能给大家分享为自己造伞、撑伞的能力。
在第二模块,我会以“羞耻感”这个主题来“打头阵”,因为每一个羞耻感爆发的瞬间,都是“精神上想让自己消失”和“不爱自己了”的时刻。而人得先有自我,先爱自己,才能选择要不要亲密关系、要什么样的爱人和人生。幸福可以有很多种样子,这也是最后两讲我想借价值行动和好奇心这两个议题来传达的理念和具体方法。
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能对“不爱了”有更全面的理解,用好心理学,做好关于爱或不爱的选择。无论爱或不爱,希望大家都能活得更清醒一些,也更轻松一些。在这日新月异的亲密关系的变革期,祝愿大家可以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或者,开创属于自己的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