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

書城自編碼: 415826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张一兵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048707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352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301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305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458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857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408

編輯推薦:
这是张一兵教授《回到列宁》时隔17年推出的第二版,作者为这一版本写作了新的序言,并补充了新的附录,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反思,对“回到”系列的方法论争议进行了回应。时隔多年,《回到列宁》仍是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的创新之作,任何有志于了解列宁思想发展的人都值得一读。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打造、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编。丛书以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与研究为原则,精选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权威专家的重大项目和经典阐释,兼收国外优秀马克思主义研究译著,至今已出版49种图书,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引起广泛反响。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的《回到马克思》之后另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的专著,也是国内第二版中文《列宁全集》问世后第一部专题性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特别是在他关于黑格尔哲学研究中所实现的重要思想转变的论著。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思想构境的理论,其中,作者初步尝试了关于阅读批注式笔记——拟文本的建构性解读,以及从他性镜像到自主性思想构境的思想史转换模式分析。面对核心解读文本——列宁“哲学笔记”中最重要的“伯尔尼笔记”,作者彻底摆脱了传统原著研究中那种用教科书体系肢解式地反注经典文献的方式,特别是一改在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笔记研究中那种从先验“构想论”出发的模式,而是从列宁20年哲学学习的全部历史过程的宽阔视域出发,依据文本重新拟建出列宁在自己“思想实验室”中不断变动的逻辑情境进程,特别是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读书过程里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逻辑异轨。
该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方法独特,立意深刻,堪称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中的一部新的、有引导性的原创性探索之作。
關於作者:
张一兵(本名张异宾),男,1956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荏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性论著有:《回到马克思(第二卷)——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批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烈火吞噬的革命情境建构——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构境论映像》,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革命的诗性:浪漫主义的话语风暴——瓦内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构境论解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与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问题式、症候阅读和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版;《物象化图景与事的世界观——广松涉哲学的构境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版;《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悬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构境论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发现索恩-雷特尔—先天观念综合发生的隐秘社会历史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版;《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
目錄
第二版序 1
作者的话 1
导 言 1
一、 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 2
二、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9
三、 “哲学笔记”文本的基本概况 17
四、 “伯尔尼笔记”的文本结构 22
五、 列宁“哲学笔记”传统研究中的林林总总 27
六、 换一种思路想问题 42
七、 “伯尔尼笔记”: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历史原像 58
###上篇 走向哲学圣殿的列宁
##第一章 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 75
一、 青年列宁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 75
二、 青年列宁与他的哲学老师普列汉诺夫 87
三、 青年列宁读《神圣家族》 97
四、 主体向度: 青年列宁思想的最初变化 104
五、 阶级意识与革命的能动性 113
##第二章 列宁、普列汉诺夫与哲学唯物主义 120
一、 列宁首次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的背景 120
二、 拟文本: 阅读批注及其解读方法 131
三、 哲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 133
附文 物·关系·拜物教: 一场被忘却的思想交锋 141
———评1908年普列汉诺夫与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论战
##第三章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 158
一、 关于狄慈根哲学唯物主义的阅读 158
二、 狄慈根与马克思恩格斯“同志” 164
三、 “辩证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169
##第四章 列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步了解 176
一、 列宁阅读中的反常 177
二、 关于莱伊《现代哲学》的批注 184
三、 宽阔的哲学研究视域: 西方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札记 191
##第五章 列宁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摘要笔记 196
一、 自然界与宗教 197
二、 唯物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202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207
##第六章 俄国思想家: 仍然是唯物主义 212
一、 物质实体本体论: 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批注 212
二、 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 218
##第七章 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26
一、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226
二、 《卡尔·马克思》中的哲学观点 231
三、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线索 237
##第八章 列宁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的提要 242
一、 辩证法: 为什么会是黑格尔 242
二、 不懂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错 250
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256
###下篇 “伯尔尼笔记”:站在哲学巨人肩上的列宁
##第九章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 270
一、 列宁为什么要读黑格尔 270
二、 列宁初始阅读构架的三个支点 275
三、 列宁真的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黑格尔吗 286
四、 从“费解”到思想火花的闪现 293
##第十章 全新解读构架的突现与理论逻辑异轨 304
一、 费解中的批判与肯定: 阅读进程中的逻辑矛盾 304
二、 列宁读书思路的革命性飞跃 308
三、 突破性认识中的三个“要义” 319
##第十一章 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 326
一、 列宁在阅读中理解辩证法思想的前期线索 326
二、 实践辩证法: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认识 332
三、 实践: 绘制客观世界图景 341
附文 一个被删除的文本存在: 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历史概念 349
———德波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一文的解读
##第十二章 同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主观辩证法在客观实践辩证法上的
统一 366
一、 “三者一致”与黑格尔的哲学思路 366
二、 认识论与逻辑学“二者一致”的发现 372
三、 实践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唯一基点 376
##第十三章 去圣化: 列宁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十六要素” 382
一、 文本结构的逻辑分析 382
二、 “十六要素”中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 390
三、 一个评论 403
##第十四章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406
一、 在哲学史中确认实践辩证法 406
二、 重要的读书小结与心得 415
三、 “谈谈辩证法”: 列宁学习辩证法的主要收获 423
##附录一 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张一兵) 431
##附录二 列宁“伯尔尼笔记”的意义(德波林) 457
———《列宁文稿》第9卷序言
##附录三 列宁和布哈林关于弗·涅夫斯基《辩证唯物主义和僵死
反动派的哲学》一文的便条往来 476
##附录四 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 479
———张一兵教授访谈
##附录五 思想构境论想说明什么 (张一兵) 492
———答王金福教授
##主要参考文献 515
##后 记 520
內容試閱
第二版序
时隔十七年,《回到列宁》在经过2018年第三次印刷告罄后,终于要出它的第二版了。这当然是令人开心的事情。之前,此书已经分别出版了英文版(2014)、土耳其文版(2015)和日文版(2016),2017年,俄文版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已完成全部翻译和漫长的编排审校工作,即将由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可以看到,与《回到马克思》一书相比,《回到列宁》在国内学术界的境遇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在刚刚出版的时候,虽然也有一些异议, 但历经25年,业已逐步为学界接受和认可,然而后者问世之后,仅仅是在“构境论”的表层嵌入问题上出现少量批评,书中的学术内容却鲜有真正的关注。这与此书在国外学术界的遭遇形成较大的反差。《回到列宁》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之后,很快就有了重要的学术反应。 日文版于2016年出版之后,当年就有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评论,这些学者对书中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的思考逻辑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些理论批评甚至是十分尖锐和深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我觉得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我在《回到列宁》一书中嵌入的“思想构境论”会造成国内学者传统学术阅读中的“认识论障碍”。“构境” “他性镜像”等概念突然在书中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因为它是完全跳出传统话语体系的东西,是在另一种完全异质的思考领域中言说。所以,人们的不理解是正常的,这也在我的预料之中。现在读不懂书的一个遁词叫“黑话”。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你还会发现,2008年我把这个“构境论”拿出来的时候,写的不是一本独立的书,不是《论思想构境》,而是把它放在对列宁“拟文本”的解读方式当中,显然,我只做了有限度的小步推进,也就是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学方法”,过渡到构境论的所谓“后文本学方法”。我在《回到列宁》一书的“作者的话”中,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文本构境法解读”,或是 “思想构境法”。策略性地说,这也算是我在当下学术场中对自己《回到马克思》中使用的现代性文本学解读法的一种超越。我不再停留在现代性的文本学讨论域之中,放弃了哲学解释学意义上的那种对文本原初语境的逼近假相。甚至可以说,我在一定的意义上承认了后现代文本学的合法地位,也认同晚期巴特所说的“文本阅读不是还原,而是创造性的生产”的观点。这是从文本学研究的视角看,我与“后学”的某种关系。一般而论,我对欧洲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思潮”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但我会认真阅读他们的东西,汲取其中批判话语中的积极成分。为此,我还是做了一定的同构性连接,就是在文本解读方式上往前推进一步,这个推进可能是针对摘录性笔记和批注式的“拟文本”制造,引入了部分的构境论的成分,一方面指认了批注性文本的拟造特征,另一方面也试图说明一个文本在理解的更深一层的思境之中,它突现出来的新的构境层面会是什么。但是,我没有也不可能完整地说明,要理解这个构境概念,在逻辑前设中会有相当复杂的一个现实关系场境建构过程,比如从社会关系场境存在中的生产塑形和构序再到生产方式筑模的预设部分。思想构境论还只是拿过来的一个很小的思考片段,是我构境论的那个顶部的主观视位中的一个层面,所以它没有无前提的直读性。这是我当时匆匆忙忙让构境论出场时的很大失误,现在看,这种失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二是在学术主题上,近些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对马克思的哲学语境相对而言还是熟悉的。所以在《回到马克思》那本书的讨论中,它会有80%以上的内容跟传统马克思的研究基本交合重叠,我会非常小心地提出少量像“历史现象学”“人学现象学”“社会唯物主义”这些有一定变动的原创性概念。比如“历史现象学”,“历史”是有的,“现象学”也是有的,然后做一个接合;“社会唯物主义”中,“社会”是有的,“唯物主义”是有的,然后再做一个拼接。虽然大家仍然不是太理解,但至少没有过分出格的“犯规”,没有出现《回到列宁》中拿一些概念出来所有人都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的现象。加之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文本,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反复被关注的对象,甚至像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批判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思考中常见的主题。这使得《回到马克思》的接受度会更大一些。与此相反,《回到列宁》中作为哲学家的列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学术视野,列宁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哲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等主题,也逐渐被边缘化了,更不要说难懂的列宁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等文献的“伯尔尼笔记”,几乎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门”。如果检索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数量显然也是下降的。我以为,这种状况是应该改变的。
实际上,《回到列宁》一书的上下篇分别面对了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断面:一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列宁, 在俄国革命前途和自然科学革命中捍卫哲学唯物主义的复杂斗争过程,以及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列宁,在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不懈努力学习和探索的认真态度;二是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对革命辩证法问题的关注和深度思考,他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逻辑学》的深入研究,使自己的思想从哲学唯物主义深化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现实中的实践辩证法成了十月革命成功的重要方法论指南。特别是在下篇的讨论中,我第一次在解读“伯尔尼笔记”中呈现了不同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那种质性飞跃式的结构性转换的同一思想道路中的深化逻辑构境。
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列宁的哲学思想,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极其重要的逻辑环节。不理解列宁,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初语境的完整过程。
本书的第二版修订,除去校订文字和补充少量注释外,没有对全书内容做大的修改。在附录中,新增了一篇相关的学术访谈和一篇答友人的文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