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281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39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2030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296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203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653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439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551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一部视野开阔、史料翔实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纲,系统梳理了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在文化、科技、宗教、贸易等领域的互动历程,生动还原了中西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历史图景。书中不仅关注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传统议题,还对传教士、科技传播、艺术交融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文明互鉴的深远影响。
作者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尤其注重挖掘被忽视的细节与边缘群体的贡献,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汉唐时期的佛教东传,到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再到近代的冲突与调适,书中既呈现了文化交流的辉煌成就,也反思了其中的误解与挫折。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这部著作都能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启发,是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对话的重要参考。
內容簡介: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也一直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主题。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更受到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本书是中西文化交流领域的权威之作,作为我社“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首次出版于1985年。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關於作者:
沈福伟(1935—2021),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退休教授,曾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著有《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与非洲》、《中外文化因缘》、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oughout History、《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之一)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錄 :
中西文化交流史目录第一章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1
一、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播1
(一)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仰韶文化的西传1
(二) 西藏细石器和东北印度非几何形细石器6
二、 商周时期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早期接触7
(一) 商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7
(二) 周穆王西巡和骑马文化12
三、 春秋战国时期丝路的出现14
(一) 塞人的迁徙14
(二) 丝绸的西运17
(三) 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技术、艺术的交流20
四、 “周”与中国译名的传播24
(一) 西周国和新疆的玉石贸易24
(二) 古波斯人眼中的中国27
(三) 早期印度文献中的中国28
第二章汉代和西域的交通32
一、 两汉时代的西域32
(一) 张骞和中西交通32
(二) 西域南北两道的形成35
二、 汉和葱岭以西各国的交往37
(一) 康居、奄蔡37
(二) 大夏、大月氏39
(三) 宾41
(四) 安息、条支43
(五) 乌弋山离45
(六) 身毒46
(七) 大秦50
三、 两汉和西域各国的经济往来53
(一) 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53
(二) 毛皮、马匹、瓜果、香药的输入57
四、 两汉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60
(一) 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60
(二) 西域文化和汉代的艺术风格、音乐、舞蹈、杂技63
五、 佛教的传入73
(一) 佛教和佛典翻译73
(二) 佛教艺术和譬喻文学75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融79
一、 自魏至隋的西域交通79
(一) 敦煌通西海的三道79
(二) 波斯甲骑具装的东传80
(三) 中国马镫的西传82
(四) 拂的初通85
(五) 法显印度巡礼87
二、 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波斯、拜占庭88
三、 埃及玻璃及其制造法传入中国91
四、 罗马、印度和波斯艺术的东传95
(一) 天山南路的希腊罗马式绘画97
(二) 犍陀罗佛教雕塑的流传101
(三) 中国和萨珊波斯艺术107
第四章唐代中西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115
一、 唐和中亚各国的关系115
(一) 中亚各国的重要115
(二) 中亚各国和中原文化117
(三) 回鹘的丝绢贸易121
二、 阿拉伯的对华关系122
(一) 唐和阿拉伯的外交与经济往来122
(二) 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129
三、 拜占庭的对华关系129
目录IIIIV四、 唐和南亚各国的交往131
(一) 中印藏道的开辟131
(二) 王玄策三次使印133
(三) 玄奘访印讲学134
(四) 义净赴印求法138
(五) 与尼泊尔的通使139
(六) 与斯里兰卡的建交140
五、 唐和非洲国家的交通141
(一) 殊奈、仍建和拨拔力141
(二) 《经行记》中的摩邻国142
(三) 勿斯离国143
六、 长安在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144
(一) 长安的侨民144
(二) 长安的胡乐和胡舞146
(三) 长安的西域风尚148
七、 西亚宗教传入中国152
(一) 祆教152
(二) 景教154
(三) 摩尼教158
(四) 伊斯兰教160
八、 中印佛教的交流161
(一) 求法僧的西行161
(二) 译经师的东来165
(三) 南诏和印度佛教167
(四) 凹凸画法和佛画168
九、 唐代输入的印度、阿拉伯和拜占庭科学知识170
(一) 天文170
(二) 医药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