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653
編輯推薦:
★开创性与先驱性:爱德华多?卡茨是“生物艺术”的定义者,“艺术家基因”的创造者,也是备受关注的荧光绿兔“阿尔巴”的创造者。★广阔的跨学科视野:融合了艺术、哲学、通信技术、机器人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思考这些技术伦理与哲学内涵的前沿工具。★经典案例与艺术实践:展现了大量作者亲身实践或深度分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艺术项目。
內容簡介:
近三十年来,爱德华多·卡茨一直身处科技艺术的前沿,在早期创作了一系列线上艺术作品之后,他不断开拓新的艺术形式,并将远程通信和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艺术领域。20 世纪90 年代,人们对远程呈现(又称远程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呈爆发式增长,这一领域至今仍是科技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后卡茨逐渐涉足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卡茨是“生物艺术”的定义者,“艺术家基因”的创造者,也是备受关注的荧光绿兔“阿尔巴”的创造者,而《远程呈现与生物艺术》正是记录生物艺术和卡茨美学的书籍。卡茨涉足了广泛的科技艺术主题,其中包括远程通信媒介、互动系统与互联网、远程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联。中文版由作者授权特增加了全新的四节,展现了卡茨近些年对生物艺术的探索,并讨论了“阿尔巴”在流行文化和学术领域中的巨大影响。 本书探讨了诸多与新技术和复杂性相关的主题,推荐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
關於作者:
爱德华多?卡茨因其在当代艺术和诗歌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全球,探索领域涵盖了诗歌、行为、绘画、版画、摄影、艺术家书、早期数字和线上作品、全息技术、远程呈现、生物艺术和太空艺术。20世纪80年代初,卡茨创作了数字、全息和线上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预见了我们如今所处的恒常变化的信息流中的全球文化。1997年,艺术家创造了“生物艺术”(Bio Art)一词,其《荧光绿兔》(GFP Bunny,2000 年)和《谜之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the Enigma,2009 年)等作品引燃了这一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并使其赢得了媒体艺术领域最负盛名的金尼卡奖。“荧光绿兔”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被《神探夏洛克》《生活大爆炸》和《辛普森一家》等主流大众文化,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迈克尔?克莱顿等作家引用。2017年,卡茨创作了《内置望远镜》(Inner Telescope),这是与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Thomas Pesquet)合作构思并实现于外太空的作品。2024年,卡茨的《当下》(?gora)搭载火神半人马座运载火箭飞往深空,目前正处于永久日心轨道。2025年,卡茨的《我在》(Adsum)登陆月球。
目錄 :
第一部分 远程通信、对话主义和互联网艺术1 远程通信的美学(1992年)2 互联网与艺术的未来(1997年)3 超越屏幕:互动艺术(1998年)4 协商意义:电子艺术中的对话式想象(1999年)第二部分 远程呈现艺术与机器人学5 朝向远程呈现艺术(1992年)6 远程呈现艺术(1993年)7 互联网上的远程呈现艺术:《伊甸园中的鸭嘴兽》和《稀有之鸟》(1996年)8 机器人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997年)9 火星直播(1997年)10 对话式远程呈现艺术与网络生态学(2000年)第三部分 生物艺术11 生物远程信息学和生物机器人学的涌现:生物学、信息处理、网络和机器人学的融合(1997年)12 转基因艺术(1998年)13 创世纪(1999年)14 荧光绿兔(2000年)15 第八日(2001年)16 第36步(2002年)17 奇妙探索的秘密标本(2007年)18 谜之自然史(2009年)19 密文――DIY转基因试剂盒(2009年)20 荧光绿兔20年(2020年)
內容試閱 :
《远程呈现与生物艺术》这本文集汇集了我发表的有关电子艺术和生物艺术的文章。本书是以沉浸于自我领域的艺术家视角所记录的旅程纪事。在发展远程呈现、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机器人和转基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一直经由反思和写作来拓展作品。我还研究了媒体艺术中鲜为人知的面向并关注了其他当代艺术家的贡献。本书通过对电子艺术中最为相关的策略讨论,将我自己与其他艺术家的创作轨迹进行了交织。我致力于对通常在艺术中被称为“交流(传播)”的复杂现象进行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将这些主题结合在一起。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是固化的。在每个部分中,文章按照最初出版或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第一部分“远程通信、对话主义和互联网艺术”,涵盖了使用远程通信媒介、互动系统和互联网创作的作品。我对“远程通信媒介能够创造真正的对话式艺术”这一观点进行了辩护,将“对话式艺术”定义为基于主体间互动的艺术。我讨论了先锋远程通信作品的历史案例,并将它们与当代的互联网策略进行联系。我还把互联网置于更大的远程通信艺术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第二部分“ 远程呈现艺术与机器人学”,记录了我基于远程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而发展的远程呈现美学。我将“远程呈现艺术”定义为使参与者在远程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感。这部分还包含了对机器人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第三部分“生物艺术”,探讨了电子艺术与生物技术之间的联系点。我在这部分阐释了我提出的几个概念:生物远程信息学、生物机器人学和转基因艺术。前两个概念分别标志着生物学与远程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我还阐述了艺术中新生命形式的创造(和责任)问题,讨论了基于创造一个真实基因的系列作品,该基因对《圣经》中的一段经文进行了编码,随后经由互联网产生突变。《荧光绿兔》反思了创造出一种新的动物并将其融入社会的多重意义。《第八日》中的互联网装置展示了一种转基因生态,并为参与者提供了从内部体验它并影响它的机会。《第36 步》所阐释的转基因作品,揭示了人类、被赋予生命特质的无生命物和编码数字信息的生物体之间的脆弱边界。《奇妙探索的秘密标本》由一系列有关“群落生境”的作品所组成,拓展了生态和进化问题。《谜之自然史》的核心是基因改造花卉“爱杜尼亚”,反思了不同物种间的生命连续性。《密文》呼唤人们参与到一套融合了艺术与诗歌、生命与技术、阅读/ 观看与感官参与的程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