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4998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254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1428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383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653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449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1520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755
|
編輯推薦: |
本书覆盖抗癌预防、治疗的全周期,让癌症患者少走弯路,适合癌症患者及家属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科普书。共分为四篇,在“癌症认知篇”中,将阐述癌症患者如何抓住中西医治疗的黄金时机;在“中医智慧篇”中,将详细解读如何帮助人体重建阴阳平衡;在“现代医学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解剖手术刀的精准与放疗射线的强大能量;在“谣言误区篇”中,我们将还原事实真相,让癌症患者少走弯路。
|
關於作者: |
中医学博士,副教授。曾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初从大学离职后于民间寻师访学,先后师从民间中医孙曼之先生、许家栋先生学习中医,深入学习钻研《伤寒论》,后创办古训堂中医馆及古训堂中医学校。著有《陈雷讲经方·妇科篇》《伤寒论脉法》。
|
內容試閱:
|
在古训堂中医馆工作的五年里,我的案头始终摆放着一本泛黄的《伤寒论》。这本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中医典籍,见证了我接诊的3726例癌症患者——这串数字背后,是3726个被现代医学宣告“无望”后,依然执着追寻生命曙光的灵魂。线下看诊日的早晨七点,诊室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与普通门诊的候诊人群不同,这些患者大多戴着化疗后特有的棉质口罩,手腕上插着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他们中,有因靶向治疗而耗尽积蓄的退休教师,有被免疫治疗副作用折磨得形销骨立的创业者,还有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从海外归国的华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56岁的乳腺癌患者李女士。她在接受手术和7次化疗后,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长期低于30×109/L。当她坐着轮椅被推进诊室时,西医已经明确表示无法继续治疗。通过使用经方“王不留行散”加减,并配合艾灸治疗,三个月她的血小板计数回升至正常水平。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但患者们往往将这些好转视为“奇迹”,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医学规律。在接诊癌症患者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寻求中医治疗的癌症患者与其他病种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许多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和失眠患者选择中医治疗,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中医有较深的了解,并对其疗效抱有信任态度。然而,大多数癌症患者寻求中医治疗的原因并非出于对中医的信任,而是出于无奈之举。他们在医院接受西医的放、化疗后,往往因其严重的副作用而使身体状况变得极为虚弱,以致无法继续接受某些西医治疗手段,或者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们在绝望中试图寻找一线希望,尽管对中医并不了解,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最终求助于中医。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存在的认知断层。许多癌症患者在首次就诊时携带大量西医检查报告,误以为凭借这些报告就能直接开具中药处方。例如,有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甚至认为中药应如靶向药物一般“今天服药,明天见效”,在服用中药三天未见肿瘤缩小后,便擅自停药。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滋生的灰色地带尤为触目惊心。以去年某“抗癌神医”案为例,不法分子利用患者中医知识的匮乏,将普通的归脾汤混入降糖药物,并将其包装成所谓的“祖传秘方”,以高价出售。这种骗局常常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不仅让受害者蒙受经济损失,还导致他们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可能落得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在肿瘤治疗领域,中西医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视角。现代医学犹如一台精密的光谱仪,将癌症细化为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免疫微环境等具体要素;中医学则如古老的星象仪,从整体角度把握“正邪交争”的动态平衡。这种差异在临床实践中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治疗哲学:前者追求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后者则注重通过调节机体自愈力来实现“系统重启”。《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纲领,至今仍是肿瘤中医诊疗的重要准则。当西医致力于清除实体肿瘤时,中医则侧重于修复因放、化疗而受损的“正气”;当靶向药物专注于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传导通路时,中医经方则着眼于调和“阴阳”。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并非对立,而是医学领域中不同治疗理念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