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352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357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305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诈骗社会学: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
售價:HK$
296
|
編輯推薦: |
1.《鼓书艺人》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描写曲艺艺人命运的长篇小说。1980年代被名导演田壮壮改编为电影,主演李雪健等,引起很大反响。
2.因手稿遗失,《鼓书艺人》由翻译家马小弥女士据英文版再译成中文。因译者与老舍先生接触较多,文学修养也好,文字上又力求接近老舍的风格,因此出版后受到好评。
需要特别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鼓书艺人》译文著作权人仅授权我社一家出版,其他用到这些译文的《鼓书艺人》均属盗版。
本版以整理精良的《老舍全集》本为底本,作品在保留译者注释的基础上,又增马小弥女士据英文版再译成中文。“语文阅读推荐丛书”《鼓书艺人》特邀老舍研究专家孟庆澍教授执笔撰写导读和知识链接,从具体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角度着笔,引领中学生读者进入老舍的文学世界,感受其内在的艺术魅力。
|
內容簡介: |
“语文阅读推荐丛书”《鼓书艺人》以整理精良的《老舍全集》本为底本,作品在保留译者注释的基础上,又增马小弥女士据英文版再译成中文。此外,本书特邀老舍研究专家孟庆澍教授执笔撰写导读和知识链接,从具体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角度着笔,引领中学生读者进入老舍的文学世界,感受其内在的艺术魅力。
|
關於作者: |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24年远赴英国,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归国后曾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书。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著有《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离婚》《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鼓书艺人》等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译者:马小弥(1930—2012),生于法国,曾在重庆、上海、台北读书。1949年参军,1950年调至中央直属机关工作。1979年后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离休。主要译作有《鼓书艺人》、《四世同堂》后十三段、《双城记》、《茵梦湖》、《公证师的鼻子》等。编、著有《万金集——来自巴金的家书》、《我热爱的巴金伯》、《老马湾,妈妈的老马湾》、《走出皇城坝——父亲马宗融生平》等。
|
內容試閱:
|
导读
老舍先生虽然已逝世多年,但其文学创作仍以持久强劲的生命力吸引着人们。老舍文学不仅关联着中国人的苦难经验,也关联着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和尊严。
老舍是满族人,本名舒庆春,表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旗人家庭,属正红旗。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清朝的护军甲兵,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负伤阵亡于护卫京师的巷战中。他的母亲马氏也是旗人,属正黄旗,她在丈夫死后通过替其他底层劳动人民浆洗、缝补衣服来养活家人。1906年,老舍到了该上学的时候,贫穷的家庭无法支付他求学的费用,所幸后来出家成为宗月大师的善人刘寿绵正好来探望老舍的母亲,得知此事后便予以资助,圆了他上学的梦。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是担任小学校长,后又升任郊外北区劝学员。1924至1929年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教书,这一时段,他大量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但丁等欧洲作家作品,同时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老张的哲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总体来看,老舍是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巨匠,在艰苦的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生命体验,上下求索、追逐新知的受教育过程,以及海外漂泊的异域经验,决定了老舍身上那些最珍贵的气质,如朴素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岗位意识,外柔内刚的脾气秉性,悲悯宽厚的博爱精神,以及开阔、自由的世界人眼光。这些,日后时时折射在老舍的写作姿态和作品内容中,持续滋养着其文学创作的生命力。
......
一
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
浑浊的扬子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
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第一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
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紧紧地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
湍急的扬子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
每过了一道险滩,船上的人就松一口气,像在一场紧张的摔跤中间,喘过一口气来。有的人转过身去看岸边的激流与浪花,只见人和水牛在水中间打转,水面上只露着黑色的头发梢,和转得飞快的,两只长长的牛犄角。
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
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颤。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面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堆成了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动不了,因为没空档儿;哪怕就是喘口大气,或是一只腿倒换一只腿地站着,也很难。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挤在一块儿。可是,疲劳不堪的茶房还是想法给乘客们开饭。他们光着脚走路。那些沾满了煤烟和尘土的脚丫子,把它们挨过的所有东西都蹭脏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饼子。他们的脚沾不着甲板,只好见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脸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骂,结果是更乱,更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