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653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250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305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347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265
|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学百年美育传统与当代探索的生动对话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首*系统梳理美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专题文集,收录了2018年以来学院教师在美育领域的代表性文章,展现了北京大学百年美育传统与当代探索的生动对话。
文集以“风与种子”为意象,追溯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到叶朗“审美工程学”的思想脉络;立足中西美育理论源流,探讨艺术教育如何塑造优美的灵魂;通过唱、舞、影、书、画、戏剧、乡建及颗粒艺术等鲜活案例,呈现美育突破课堂边界、融入社会肌理的创新实践;并从全球视野出发,关注数字时代跨媒介美育、科艺融合等前沿议题,彰显北大美育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
全书以“漫步”彰显北大风骨,以“心灵的原野”构筑精神高地,既是对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这一美育箴言的坚定传承,更是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时代使命的铿锵回应。读者可从中感受北大美育“如风播撒种子”的化育力量,体悟美育作为“精神长歌”的永恒价值。
|
關於作者: |
北京大学中文与艺术双学士、传播学硕士、 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学生艺术总团副团长、 北京大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学生阿卡贝拉清唱 社指导教师等。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和优秀共 产党员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思政教育与美育、声乐表演与理论、颗粒艺术与艺术疗愈等。主持“红色文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认同建构路径”等课题,发表《作为文化记忆的〈我爱你,中国〉——兼论中国电影歌曲国家记忆主题的流变》等论文。曾在第十一届、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奖;发行歌曲《最美的相约》和《圆梦新一代》;策划并制作北京大学沙动画MV《等到毕业我再告诉你》《年轻人》《清澈的爱》和颗粒艺术主题短视频《一粒一世界》;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并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
目錄:
|
第一篇? 美育思想:源流、理念与发展
003? |? 思想之乡
—兼谈北大艺术学科传统的渊源与特征
018? |? 献给美的告白
023? |? 歌德在魏玛的美育理论与实践
036? |? 以国民修养载大国气象
—蔡元培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宗旨
054? |? 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060? |? 重思“以美育代宗教”
071? |? 美育树信仰
—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的目标
082? |? 美育作为态度教育
第二篇? 美育实践:路径、案例与创新
089? |? 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
100? |? 陶鬶的故事
115? |? 艺术博物馆中的美育资源
126? |? 新媒介文化时代的影视媒介素养与美育实践
134? |? 艺术乡建视域下乡村美育的价值与路径
—以白马花田营造社为例
143? |? 雅正体语的当代再构
—北京大学舞蹈美育公共课程的建设
154? |? 美育实践课的“新模式”
—以“绘画实践课程”的建设为例
164?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家工作坊建设案例
177? |? 从生存空间的拓展到生命维度的打开
—北京大学舞蹈美育教学改革探究
187? |? 颗粒艺术:新观念、新概念、新理念
第三篇? 艺术教育: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
209? |? 成才的道路和艺术的底色
—北京大学艺术学辅修、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启示
217? |? 北大有昆曲
—北大昆曲传承基地纪实
230? |? 我与北大学生合唱团相伴 33 年
263? |? 对于美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探索
271? |? 此村与吾民:白马花田的乡村美育故事
283? |? 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共融互促路径研究
—以北京大学“艺术经典中的党史”系列讲座为例
298? |? 书法美育与书法教育的范式转型
307? |? 演练与回归
—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之议论
第四篇? 以美润心:人文价值与社会影响
325? |? 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330? |? 陶冶性情、塑造未来: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探讨
340? |? 美育赋能: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全新视角
350? |? 以美育赋能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案例研究
360? |? 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音像塑造
369? |? 举精神之旗,开育人之风
374? |? 电影创造新中国
—新中国电影七十年的家国情怀与复兴梦想
381? |? 中国画艺术审美与美育之作用
394? |? 大美在心,与美同行:《美育》读本的立意与宗旨
399? |? 美育与人生
406? |? 塑造新时代的美好心灵
第五篇? 未来已来:全球视野与跨学科探索
415? |? 国际学者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435? |? 山水在中国民族电子游戏中的计算应用
452? |? 重回“联结”:空间、时间、方法
—对巫鸿先生北大系列美育讲座的一场回应
463? |? 建构一种跨媒介情境美育
477? |? 美育重在熏陶与化育
—谈美育的实施方法
481? |?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北京大学美育的百年历程中,每一粒思想的种子都诞生在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清风里。这风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风,更是美育化育心灵、薪火相传的精神之风。在这清风的吹拂下,思想的种子随风播撒,在深厚的历史与人文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漫步在心灵的原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育文集》以北大艺术学人 2018 年以来的美育文章集中展现了北大艺术学院美育共同体的百年守望与时代耕作。文集的出版在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从蔡元培校长“以美育代宗教”的振臂高呼,到叶朗先生“审美教育是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的深邃思考;从歌德、席勒跨越时空的思想回响,到当代学者对互联网时代美育的崭新探索,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风中传播的一粒种子,见证着北大艺术学人在守护传统中探寻新生、在时代浪潮中镌刻永恒。
文集开篇以“美育思想:源流、理念与发展”为锚点,追溯北大美育的精神血脉。蔡元培将美育视为“人格完善之本”,叶朗则以“个体审美发展”为核心,构建起贯通中西的理论框架。北大的思想之乡传统,让我们每代艺术学人都在追问:如何用美育塑造“优美的灵魂”?从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哲思到歌德在魏玛的实践,从中华美育精神的“天人合一”到“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转型,这些文字不仅勾勒出美育思想的千年流变,更凸显了北大作为中国美育策源地的文化追求和使命担当。
“美育实践:路径、案例与创新”篇,我们以行动诠释美育的生命力。美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生活的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一文清晰地论证了“艺术素质教育与美育关系最为紧密”。从舞蹈美育、绘画实践课程到艺术家工作坊,从乡村美育的“白马花田实践”到艺术博物馆的资源开发再到新媒介时代的影视素养培育,这些案例展示了美育实践的创新模式与成功经验,以及如何突破课堂边界,融入社会肌理。同时,我们还以博物馆为课堂,以乡村为画布,以手边的颗粒为媒材,让艺术素质教育在泥土中生根,绽放出“艺术乡建”“颗粒艺术”等创新之花,丰富和拓展了美育实践的方法和路径。
“艺术教育:深度融合与人才培养”篇,进一步唱响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共鸣。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灵魂与导向,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载体和具体实践路径。二者在“意象创构”和“境界升华”的互动中,共同指向人性的完满与精神自由的实现。北大的昆曲实践和北大学生合唱团建设,印证了艺术教育如何通过“技艺”抵达“境界”。“书法范式转型”的学术思辨,“白马花田”的乡村美育、公共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示了美育促进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作用。还有北京大学艺术学辅修与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启示,以及对“高校思政与美育共融”的路径探索等。这些文字都深刻阐明了美育不是技能训练,而是以艺术为媒、学以成人。
“以美润心:人文价值与社会影响”篇,回答了为什么说“美育是培养杰出人才之必须”,也探讨了美育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创造潜能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彰显了美育对个体成长的深度滋养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审美中实现“诗意栖居”。同时,“美育通过维护每个个人的精神的和谐,也能增进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从“精准资助中的美育赋能”到“电影创造新中国”的文化叙事,从“塑造新时代美好心灵”的终极追问到“大美在心”的哲学沉思,这些文字诠释了美育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引擎。
在“未来已来:全球视野与跨学科探索”篇中,北大艺术学人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未来。在此,我们将美育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跨学科、跨文化探索,还讨论了跨媒介情境美育的建构、美育实施方法的改进等前沿议题,为美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从“民族电子游戏中的美育应用”到“跨媒介情境美育”的理论建构,从国际学者的教学案例到“山水计算”的科艺融合,这些探索展现出美育在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中的跨界交互与创新发展,以及在数智时代的无限可能。“大学美育要培育的,是能将审美意象转化为精神信仰、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合上文集,仿佛听见风与种子的合唱在历史的长廊中回荡,生动记录着一代代北大艺术学人对美育的坚守与创新。在这动人的歌声里,有五四运动场的朝岚,有湖光塔影间的书香,有红楼里老师的谆谆教诲,更有代代相传的美育之光。从蔡元培的“美育救国”到叶朗的“审美工程学”,从朱光潜的“诗论”到宗白华的“意境说”,北大美育始终在守护人文精神的根脉,滋养着沃土,又在时代变迁中孕育新的生机。正如文集书名“漫步在心灵的原野”所喻:“漫步”是一种从容、沉浸、审美的生活态度,是对朱光潜先生“慢慢走,欣赏啊”箴言的践行;美育的工作对象是心灵,而心灵是广阔无垠的精神原野,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独特的原野,当它们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人类最富生命力的精神世界。这片原野需要耕耘,需要呵护,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它原始的生命力,让美育如春风般轻柔地唤醒每一颗心灵,让思想的种子在这片原野上自由生长。
纵观北大美育百年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教育史,更是一部心灵史。每一粒思想的种子,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在诉说着美育的力量。这,便是北大美育的风与种子的和鸣,是守护与成长的永恒合唱,更是谱就未来的精神长歌。
思想之乡——兼谈北大艺术学科传统的渊源与特征
王一川
摘要:未名湖畔及其特有的湖光塔影红楼风景带构成北大校园的心灵
地带,思想之乡是北大传递给中外世界的最独特而鲜明的大学特征之一。
燕园宛如一块思想的圣土,谁踏入其中,都会自觉地变成一名思想者,会
把不懈地创造新思想当作一生为之奋斗的圣洁事业。北大的思想之乡传统
呈现出思想原创的渴望、思想自由的环境、思想传播的自觉、思想者的多
形态、思想需要艺术形象滋润等特征。北大艺术学科的目标可集中在培育
有思想的引领未来的艺术学人上—思想的原创性、理论思辨的开阔性与
严谨度、人文底蕴的沉厚度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性和未来性等之间应当水乳
交融地涵濡为一体。
关键词:北大特征;艺术学科;思想之乡;心灵地带
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但城区无雪,只有阵阵呼啸的西北风,卖力吹散滞留空中的重重雾霾颗粒,还给京城又一清澈湛蓝的天空。蓝天下的未名湖水,也是一片湛蓝。在湖的边缘区域,有些地方积冰了,但大面积冰层还需静待寒冬的勤勉劳作。艺术学院搬到未名湖畔均斋(红三楼)和红六楼刚过一年,无论去教学楼上课,还是到主楼开会,抑或是回到办公室备课、看书,总会一趟趟途经校园最美丽的风景带—以未名湖、博雅塔和红楼群为中心的湖光塔影红楼带,心里别提有多舒坦了!一种迥然不同于过去在理科五号楼时的感受!说到过去,不提别的,单说学院的学生和客人都会惊讶地问起:北大怎么会把艺术学院安排在理科楼?那时主要活动半径是在东南门到教学楼和农园及图书馆一带,途经未名湖的机会自然就少很多,不易领略到燕园特有的湖光塔影红楼风景带。好在学校终于给艺术学院以机会,从校园边缘移居到它的心灵地带了。
一、心灵地带
观北大校园景致,图书馆可以作为一个分界型标志物,在虚拟意义上大致区分出北园(区)和南园(区)。北园主要为湖光塔影红楼带,属于体现中国古典园林风貌的古典景观带,那里虚实涵濡、可观可游。南园则主要由一幢幢有现代风貌的教学科研楼群组成,可称为北大的现代景观带,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汇入教学、研讨的忙碌的激流之中。不过,颇有古典园林风貌的静园六院和花园般燕南园的存在,又事实上正好打破了上述虚拟的北南分区界限,使得北园的古典景观带绵延般地深深融入南园的现代景观带之中,而让所谓古典与现代景观带又实际地因相互深融而结为一体。让人不得不感叹燕园景致的奇妙!当然,还可以说,位于北大东门外中关村大街东侧的燕东园、中关园、中关新园及物理学院等组合为北大的东园,而位于西门外的蔚秀园和畅春园等则相当于西园。如此,如今的北大实际上有了由北园、南园、东园和西园共同组成的四个园区。
艺术学院在均斋和红六楼,两者合成一个“L”字形,与对面的建筑与景观学院一道,正好组成一个完全的“U”字形,开放着朝向未名湖,完整又空灵。出均斋往南,不过百余步,便是未名湖,再折向西不远就是写有“未名湖”三个字的大石碑。石碑西侧再往西是座小桥,桥下有一条小沟渠,夏秋之际,一群群五颜六色的游鱼在清水中自在出没,引来游人驻足围观、拍照。流出的湖水缓缓向西,曲曲弯弯朝向儒藏研究院、考古文博学院、俄文楼、大雅堂、档案馆、校史馆、北阁和南阁一带,再折向夏秋之际开满荷花的勺园楼群。人们说这个红楼区域是如今北大校园里最富有古典园林艺术气息的景观带,想来是有道理的。当然,附近的静园六院、燕南园、朗润园等也自有其古典韵味。
出均斋近湖边,不是向西而是反向往东,不到百余步,就是湖心岛了。那里隔着未名湖最宽阔的湖面而与湖东岸矗立的博雅塔遥遥相对,当是最令外来游人心驰神往的燕园核心风景带。春天,乐于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间欣赏桃李芬芳、海棠次第开放;夏天爱看柳树成荫,水中游鱼自由自在;秋天有斑斓之色,爽人之风;冬天,冰天雪地之下,指向明春的新力量正在悄然积蓄着。从这里接着往东不远,就是由文史哲三系组成的中式庭院人文学苑等楼群。
假如喜欢宁静,可选择从均斋往北走,穿过一条行车道,就有曲径通向一个小湖,它静静地将北大建筑研究中心所在的小小孤岛四面环绕起来,好像把一个原本正在热闹中的人突然一下子就转送到一个极安静的所在。当真匪夷所思!从小湖再往北,则是由一些小湖和零星楼房断续组成的后湖群,它们都由未名湖主湖之水连通起来,使得整个燕园水系宛若一个生气灌注的自足整体。漫步于这后湖群之间,虽无未名湖的宽博宏厚,却可以领略更多的环境安宁和心灵沉浸。
可以说,置身在未名湖主湖区和后湖群之间的红楼地带,可动亦可静,还可以闹中取静,真是一个奇妙之所。这不禁使笔者想到近 20 年前负笈英伦时曾游历过的英格兰中部“湖区”,那里曾是英国“湖畔诗人”流连忘返的“心灵之乡”,甚至被华兹华斯称为“痛苦世界里安宁的中心”。置身在如今的未名湖畔及其特有的湖光塔影红楼风景带,不免产生位居北大校园心灵地带的感慨!虽无华兹华斯式“痛苦世界”之感,却可以生出一种于社会喧闹中获取个体心灵宁静的深长体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