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121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3050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806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306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1520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653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500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459
|
編輯推薦: |
沉埋一千多年的汉魏石经残石破土而出,真正的汉魏今古文经本重现天日
利用新材料,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全方位观察立体而流动的秦汉经学史
|
內容簡介: |
石經,是指書寫、鐫刻於石碑上的儒家經典。石經文本是在當時政治統治下,由官方選定一種文本精校後,用當時正字(必要時兼用數體)書寫、鐫刻的定本,漢魏唐宋,歷代皆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河南洛陽出土了大批漢魏石經殘石,當時第一流學者如王國維、羅振玉、馬衡、章太炎等均表關注幷進行研究。由王國維創建,到羅振玉而初具規模,至張國淦復原漢石經碑圖,一門完整的現代意義上是石經學學科宣告成立。七朝石經是歷史留存的儒家經典珍貴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文字與文本信息。如何深入研究、恰當利用,是當今經學、歷史學、語言學、文獻學、碑刻學等領域值得深思的一個課題。
本書爲虞萬里先生“石經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匯編,內容包括利用石經對於《尚書》《詩經》等經典今古文本的考訂與復原、二十世紀七朝石經的研究狀況、“石經學”之成立與近代大家的石經研究等,體現了當前石經與儒家經典文本研究的最高水平。本書尤其強調,以漢魏石經殘石與傳世古文本對勘,並援據文獻異文異句,參證清人的考證意見,揭示或印證今古文經本中重要的文字、詞彙、段落差異和顛倒錯舛的文句,以求最大限度地復原漢魏今古文經本的多個側面,使我們能夠真正走近兩漢經學藩籬,看清兩漢經學的樣貌。
|
目錄:
|
《尚書·無逸》篇今古文異同與錯簡1
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82
《漢石經魯詩殘碑校史一則》辨證並論《辭通》之誤145
蜀石經所見《周禮·考工記》文本管窺149
蜀石經集存序186
再論蜀石經與大和舊本關係198
趙明誠所記《漢石經遺字》之價值231
洪适《隸釋》《隸續》對漢魏石經之著録與研究244
《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解析:溯源與尋流264
二十世紀熹平石經研究鳥瞰311
二十世紀正始至乾隆六朝石經研究鳥瞰397
第一塊三體石經發現地點與時間辨正488
王國維之魏石經研究505
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撰作年月指實549
王國維與馬衡的石經之緣
——以三體石經考釋、復原爲中心571
馬衡與漢石經研究615
羅振玉之熹平石經研究655
章太炎對三體石經之認識與其《尚書》研究690
王獻唐與漢魏石經研究718
後記766
|
內容試閱:
|
用“石破天驚”作爲書名,對素以“語不驚人亦便休”的我而言,似有給人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顯得有些聲勢奪人,所以不得不“八股”一下,先作一個破題。李賀《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詩句,原以形容箜篌彈奏出激越高亢的樂聲,刺破女媧補天的五色彩石,直達天穹。我借用此辭,則是一種還歸詞彙本義的表述:沉埋一千多年的漢魏石經殘石破土而出,真正的漢魏今古文經本重現天日,使之與傳世本的各種異同,歷歷呈現在目。天是否驚?天意從來高難問!但至少大賢如王靜安、羅雪堂、張石公、馬无咎、屈翼鵬著實驚訝,且不僅是驚訝,還爲此殫精竭慮,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不才如我,當然有“石破天驚”的感覺了。
“文本”之名,近數十年來早已習用爲常,多見不怪。中國古代有文本之實,卻少用“文本”一詞來描述。西方的文本學舶來之後,大多圍繞思想、風格、情節以及創造性解釋等方面來闡釋、研究,所以歧出的認識也隨之産生。但在出土文獻和文獻學領域内所用的“文本”,仍限定在漢字的本義,即用漢字書寫而成的簡牘、帛書、紙張以及雕版印刷上的詩文篇章。若要嚴格區分,雕版以前種種應稱爲寫本,雕版始是名副其實的版本,而文本則是寫本和版本的統稱。石刻經典如果稱爲石本,容易和拓本混同,姑就其文字内容而亦稱爲“文本”。
“重現”的含義,是因爲刊刻今文經本的熹平石經和刻古文經本的三體石經原都矗立在洛陽太學,今古分明。因遷徙、戰亂等各種原因,沉埋地下達千餘年之久,宋嘉祐間和民國初年間先後出土兩批殘石,上世紀四十年代、六十年代偶有零星出土,八十年代考古發掘亦有所得。經學者研究,真正的今古文經本的文字和部分文本内容樣貌纔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因涉及簡牘和石經,我想不妨劃清這樣一個概念:立足於戰國秦漢儒家經典的傳承、發展而言,儒家簡帛的價值明顯優於漢魏石經;而若立足於博士制度建立、今古文經本形成後的形態而言,漢魏石經的價值遠遠在簡帛之上。這個看似人人明白的歷史觀念,一旦進入具體的研究中,往往混淆界限,將簡牘中不同於傳世本的文字、詞彙乃至一切異同,多説成或推測爲古文或古文本,殊不知其間互相糾葛的線索之繁複與混雜,遠遠超出我們想象之外。先秦戰國簡牘儒家經典文本中紛繁的異體、譌别之字,祇有少部分被漢代經師承襲、保留下來,而漢代經師又擇取其他子書訓詁代入經典,因理解不同而漢讀不同,因漢讀不同而形成不同文本。若不加别擇,不從它們的歷史背景中去分析,祇能治絲益棼,徒勞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