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539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924

《
土地发展权与中国的空间治理
》
售價:HK$
638

《
道德革命的结构(交界译丛)
》
售價:HK$
539

《
时间线上的中国史
》
售價:HK$
2539

《
时间线上的中国国宝
》
售價:HK$
2539

《
中国近代史(史学大师蒋廷黻作品)
》
售價:HK$
429

《
逸出局部:艺术史六题
》
售價:HK$
484
|
編輯推薦: |
老俞的行走,是身体的远征,更是心灵的跋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地理意义上的行走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探索未知的勇气、坚持前行的力量、连接万物的渴望的心灵日记。
从南疆的苍茫戈壁、丝路古道,到川滇险峻雄奇的横断山脉;从柬埔寨暹粒的市井烟火、车水马龙,到海南环岛的碧海椰风;再到青海高原的“山宗水源”、三江源头……老俞的足迹遍布中国西部与邻邦。
老俞的行走,始终带着对“人”的深切关怀。他与若羌枣园丰收的百姓同乐,在万荣南松河与友人漂流嬉闹,探访海南疍家水上人家的独特生活,倾听玉树草原康巴汉子的豪迈歌声,在青海湖畔与牧民分享酥油茶……
行走,是老俞探索世界、突破自我的过程。每一次跋涉,都是他对舒适区的挑战,也是对生命广度的拓展。他说过,“唯有勇往直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也。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俞敏洪近年自驾南疆、川滇、青海、东南亚等地的行走笔记,记录了一位永不停歇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如何通过行走丈量世界的广度,拓展心灵的深度。
在这本书中,俞敏洪以独特的视角,在旅途中品味山河,在行走中体悟生命,在壮阔天地与质朴人心中汲取养分,从而完成一场深刻的身体和心灵的远行。
南疆罗布泊的辽阔与苍茫、大理洱海的恬静与绝美、儋州鱼市的熙攘与喧闹、琅勃拉邦佛寺的圣洁与脱俗、暹粒崩密列的神秘与疏离……山河的壮美、历史的钩沉和世俗生活的温情,交织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世间图景。
翻开本书,跟随老俞的脚步与思考,感受那份永远“在路上”的热忱与辽阔,让灵魂在行走中得到洗礼与升华。
|
關於作者: |
俞敏洪,1962年生于江苏江阴农村,生肖虎。幼时睡觉爱打呼噜,得小名“老虎”。在农村生活十八年后,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十年。自知天资缺乏,放弃读硕读博的念想,试图在学术之外另觅出路。
1991年从北京大学辞职,之后创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从此浪迹江湖,所言所行暗合了他不安分的心性。幸得旧雨新知相助,奋斗至今,风雨不归,乐不思蜀。
闲暇之余,寄情山水,号称行走天下。平时喜欢乱翻书,不求甚解,但自得其乐。又好舞文弄墨,记录人生心迹。无事常邀朋友同事小酌怡情,偶尔酩酊大醉,不知今夕何夕。
数十年沧海桑田,荣辱不惊,赤子之心未泯。花甲之年,依然起早贪黑,规划未来,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
|
目錄:
|
序言
路走多了,心就宽了
南疆之旅(2024年9月)
第一天 哈密
第二天 大海道
第三天 罗布泊
第四天 若羌
第五天 且末
第六天 达里雅布依
第七天 塔克拉玛干
第八天 昆仑山
第九天 和田
第十天 麦盖提
第十一天 塔什库尔干
第十二天 石头城
第十三天 喀什噶尔
第十四天 苏木塔什乡
第十五天 阿克苏
第十六天 库车
第十七天 库尔勒
第十八天 丝绸之路
川滇横断之旅(2024年11月)
第一天 黄龙
第二天 九寨沟
第三天 若尔盖
第四天 阿坝州
第五天 四姑娘山
第六天 小金县城
第七天 勒通古镇
第八天 稻城亚丁
第九天 香格里拉
第十天 松赞林寺
第十一天 雾里村
第十二天 独龙江乡
第十三天 怒江峡谷
第十四天 老姆登
第十五天 大理洱海
第十六天 沙溪古镇
东南亚之旅(2024年12月)
第一天 磨丁小镇
第二天 琅勃拉邦
第三天 香通寺
第四天 万荣
第五天 万象
第六天 沙湾拿吉
第七天 大佛寺
第八天 崩密列
第九天 吴哥窟
第十天 金边
第十一天 西贡
第十二天 芽庄
第十三天 会安古镇
第十四天 美山圣地
第十五天 河内
第十六天 下龙湾
第十七天 友谊关
海南之旅(2025年3月)
第一天 海口
第二天 铺前镇
第三天 潭门渔村
第四天 万宁
第五天 陵水
第六天 三亚
第七天 五指山
第八天 乐东
第九天 王下乡
第十天 沙渔塘
第十一天 儋州
第十二天 临高县城
第十三天 罗驿古村
第十四天 骑楼老街
青海之旅(2025年5月)
第一天 贵德
第二天 龙羊峡
第三天 玛多
第四天 囊谦
第五天 石经城
第六天 曲麻莱
第七天 格尔木
第八天 德令哈
第九天 二郎剑
第十天 黑马河
第十一天 伏俟城
第十二天 刚察县
第十三天 原子城
第十四天 祁连山
第十五天 西宁
|
內容試閱:
|
序言
路走多了,心就宽了
这本书的文稿整理出来的时候,窗外正飘着雨。翻看这些横跨半个中国与东南亚的旅行记录,突然想起去年在大海道戈壁滩上,团队里的年轻人曾问我:“俞老师,您都这把年纪了,为啥还要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累?”
当时我正蹲在沙地上看一块嵌着贝壳的石头,那是两亿年前古海洋的遗迹。我说:“你看这石头,在地下埋了千万年,见了天日才算真活过。人也一样,总待在熟悉的圈子里,跟埋在土里有啥区别?”
这话并非随口说说。去年春天在贵州做直播时,我站在黔东南的梯田边,突然觉得胸口发闷,不是身体不舒服,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新东方的转型刚见曙光,每天睁眼就是各种报表、会议,日子过得像上了发条的钟。那天夜里跟新疆的朋友通电话,他在那头喊道:“来新疆吧!让戈壁滩的风给你吹吹脑子!”
就这么定了。
于是,我把萦绕心头的烦恼丢开,把对未来的担忧也暂时抛开,拎起装着换洗衣物的背包就上了飞机。后来想想,这种冲动其实藏了很多年。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成功就是把事业做大,到了六十岁才明白,人生的刻度从来不是用财富衡量的。就像在哈密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陶罐,几千年前的先民捏制它们时,肯定想不到会被后人当宝贝,但他们认真生活的样子,早被刻进了时光里。
来南疆的第一天,在左公文化苑看到那棵百年老柳时,导游说这是当年左宗棠大军栽的。摸着粗糙的树皮,我突然想起清代将领杨昌浚那句“大将筹边尚未还”,以前只当是句诗,那天站在树下才懂,所谓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是有人愿意抬着棺材去保卫边疆,是风沙里也要栽下一棵树的执拗。晚上躺在大海道的帐篷里,手机没信号,会议纪要也传不进来,看着银河从头顶淌过,我第一次看清了星星的模样。原来人把自己放小了,天地才会变大。
走川滇时,我跟阿来老师同行,他是真懂山。在若尔盖草原看黄河第一湾,他指着远处的山峦说:“你看这水,看着慢悠悠的,其实一路都在跟石头较劲。人生啊,别总想着劈开障碍,学会绕着走,反而能走远。”那天我们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坡上,就着寒风啃干面包,他说起年轻时在藏区采风的经历,说有次迷路,是个藏族老阿妈把他领回帐篷,给了他一碗带着奶渣的热茶。回忆过往,他感慨地对我说:“要知道,所有的伟大,都藏在平凡里。”
这话在东南亚得到了印证。在老挝的喃通村,我看着村民用柴火煮盐,蒸腾的白雾里,老太太把盐粒装进竹筒的样子,虔诚得像在做什么仪式。他们住的吊脚楼漏着风,却在房前屋后种满了三角梅。晚上在琅勃拉邦的夜市,卖春卷的大姐会用生硬的中文说 “好吃”,收摊时还往我手里塞个芒果。这些人日子过得简单,却比谁都明白:快乐从来不是拥有多少,是懂得珍惜当下。
青海环湖骑行的第二天,我摔了一跤。正午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烫,汗水流进眼睛里辣得慌。在石梅湾的沙滩上,看着年轻人冲浪,突然觉得膝盖的疼痛都值了。我想起后来在兴隆咖啡庄园,那个黎族小伙子小曾说:“俞老师,您知道不?咖啡果要在树上挂足九个月才够味。”我想,人生也一样,得熬够了时间,摔够了跟头,才品得出回甘的滋味。
在治多县的英雄广场,导游给我们讲索南达杰的故事,说他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没吃完的干饼。那天风特别大,经幡吹得猎猎作响,我突然明白:所谓勇敢,不是不害怕,是明明怕得要死,还愿意往前挪一步。
在囊谦县的红盐田,看着卤水在阳光下结晶,像撒了一地碎银子。晒盐的老人说,这盐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才能吃。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从来都来得不容易。
这一路走下来,车胎爆过三次,在罗布泊差点迷路,还在万荣的南松河里掉了手机,但也因此看到了沙漠的日出,听到了草原的牧歌,体验了一把坐着轮胎恣意漂流。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报表数字,慢慢变得没那么重要了;那些争过的对错,回头看也不过是浮云。
有人问我,跑这么多地方,到底图啥?我想起在亚丁神山脚下,一个转山的老阿妈说的话:“路走多了,心就宽了。”这本书里记的,就是我走在路上的那些宽心时刻——有戈壁滩的风,有雪山的雪,有陌生人递来的一碗热茶,也有深夜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如果你碰巧翻开它,或许会觉得这些文字太朴素。没关系,就当听个老头唠叨。要是能让你也想出门走走,哪怕只是去家附近的公园转一圈,那这本书就算没白写。毕竟人生,就像在大海道开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弯会遇见什么,但只要轮子还转着,就总有新风景。
现在我常跟年轻人说,别总想着 “等有时间了”“等有钱了”。时间和钱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有的,但勇气这东西,放久了会生锈。就像那天在玉树结古镇的格萨尔王广场,看着千人跳锅庄,我这老胳膊老腿也跟着晃。旁边的扎西笑着说:“俞老师,跳得不好没事,动起来就行!”
是啊,动起来就行。路就在脚下,走起来,就对了。
俞敏洪
2025年8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