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449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編輯推薦: |
《从田野里长出的诗》是一本让你找回生活温度的田野诗集
当城市的霓虹模糊了季节的轮廓,当屏幕的荧光取代了明月的清辉,祁筱慈这本《从田野里长出的诗》,恰似一把锄头,为我们刨开了被遗忘的生活根系。这里没有悬浮的精致意象,只有泥土里长出的真实与温热,每一句都能戳中你藏在记忆深处的故乡与日常。
|
內容簡介: |
作为一本扎根土地的诗集,它最动人的地方,是把“你我都经历过的平凡”写成了诗:有爷爷老磨盘转出的窝头香,有母亲缝在盘扣里的牵挂,有童年攥在手里的玻璃球,有冬夜芦草地里踩着寂寞的火花;也有你我都曾有过的感受,就是那种对高楼空置感的不安,对“慢生活”的眷恋,还有对“柴米油盐里藏着暖意”的共鸣。作者不用华丽修辞,只用“锄头聚拢句子”,让南瓜沉默成月亮、让稻粒找到故乡,连麦茬的刺痛、村庄的酸味都如实记录,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老友讲自己的故事,熟悉又戳心。
更难得的是,它不只是一本“怀旧诗集”,更是对抗“现代失忆”的解药。当我们习惯用速朽的碎片填充生活,祁筱慈用诗句留住了正在消逝的农事、正在淡去的乡音、正在模糊的人情。那些“熨烫糊的情感”“隔山灯火的微光”,让被快节奏裹挟的我们,重新触摸到了生命本真的律动。无论你是来自乡村、渴望回望故乡,还是身处城市、想在诗里寻找生活质感,翻开这本书,都能在某一句里遇见自己。或许是童年枕头下的压岁钱,或许是冬日里“只喜欢一些暖和的小事”的心愿,又或许是对“依着云的地方”的浅浅向往。
这本诗集没有牧歌式的浪漫,却有比浪漫更珍贵的“真实”。它能让你想起,原来生活最动人的诗意,从来不在云端,而在你我曾踏过的土路、吃过的家常饭、曾牵挂的心上人,她是在这些看似并无诗意的平庸中,揭示了一种被日常掩盖的奇迹。
|
關於作者: |
祁筱慈,作家,生于河北固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散文海外版》《长城》等报刊,出版书籍:《和好玩的事物打成一片》《五点三十九分的小镇》等,获冰心散文奖等。
|
目錄:
|
南瓜也沉默成一片月亮 · 001
经年 · 003
暖和的小事 · 006
时间 · 008
凝视 · 011
听见 · 013
隔山灯火 · 016
唱首挽歌 · 019
母亲的花 · 021
一枚盘扣 · 024
晒千年 · 026
丈量土地 · 028
织 · 030
不必用力 · 033
平原的消逝 · 036
喜庆的民间 · 038
托起半滴月亮 · 040
一幕情景 · 043
那时的年 · 045
风把你吹向哪里 · 047
长出花瓣 · 050
银杏书 · 052
不认识你的人 · 054
丑得宽大 · 056
疗伤 · 058
去看一个村庄 · 061
时间 · 063
灵芝一样的初心 · 065
小镇里的重复 · 067
生长的声响 · 070
地 · 072
下酒菜 · 074
昨天 · 076
脚步 · 077
相遇的衣橱 · 079
一个人 · 081
万变的云端 · 083
我也喜欢你 · 084
藏起期盼 · 086
以外 · 088
晚香玉 · 089
静看 · 091
一个时刻 · 093
别想知道 · 095
时间的成全 · 096
抵达轻盈 · 098
一个自己 · 100
通风口 · 101
深 · 103
轻如鸿毛 · 105
之间 · 107
掠夺 · 108
没有顾及 · 110
影子 · 112
过 · 114
即使 · 115
气质 · 117
老去后的事 · 119
生活区 · 120
花宠 · 122
在这片土地成熟 · 123
季节里 · 126
全部的过去 · 128
长大的村庄 · 130
我记得 · 132
诉不尽 · 134
不像样子 · 136
看不到的才是诗歌 · 138
达成共识 · 139
烙印 · 140
单薄 · 143
一幕 · 145
耕 · 147
纯粹 · 148
黄昏的回音 · 149
追 · 151
种下 · 152
田里的事 · 154
无声的馈赠 · 156
土路里的歌 · 158
一个定义 · 161
那时 · 163
故乡并不远 · 165
月夜 · 168
笑得好看 · 169
后来 · 171
树梢上的果子 · 173
悠长 · 175
关不住 · 177
到了夜晚 · 179
轻暖的光 · 180
长出 · 182
近一个方向 · 183
慢的路 · 185
许多年的树 · 187
照见 · 189
土布里的花 · 191
不作声 · 193
依着云的地方 · 196
田野行 · 198
|
內容試閱:
|
用自己的方式写诗
祁筱慈
诗是人类童年的声音,也是我转过身去的守望。诗于我,肯定不是悬浮于生活之上的精致心绪,而是从脚底的泥土中继续向下蔓生的根系。当人们习惯在云端编织意象时,我却更愿俯身倾听锄头叩击田野的声响,而那才正是语言最原始的律动。
对于耕种的聚焦并非是要营造什么浪漫的情调,而是要将词语埋进生活的土壤,等待它在季节轮回中变身成各种形态。
在现代性的飓风正席卷一切固有习惯的时下,我为什么还要写诗?当阅屏占据了所有的闲暇,让月光都沦为速朽的意象时,可能唯有诗歌才能保存一些土地里恒久不变的生命故事吧。
我从未喜欢过耸起的高楼,总感觉离天越近反而会离老天爷越远。那种没有着落的空置感,让人总踏实不下来。这或许就是有些人开始告别大城市,要回到乡村的缘由了。
贴着土地,跟草木亲近的日子才该是最本真的样子。这是从生活的诗意里长出来的意识,我也想沿着这种意识回溯进诗里。用自己的体验写诗,用生活的故事构成诗句。在我的诗中,故事是万物建立的,诗是对身边之物的重新塑造。
我的句子像是逆时针转动的磨盘,一直在向后碾磨过去的时间,是在用写作对抗失忆,用文字抓住正在消逝的农事。其中的虚拟与现实、撕扯与重建,便是促使我愿意写下去的动力。
这部诗集的核心命题,并不在于要重构什么词与物的古老契约,只是在表达一种感知的复苏。当我写出“南瓜也沉默成一片月亮”,并非是把玩修辞的戏法,其实是物性在语言中的真正觉醒。让南瓜的沉默与月亮的光鲜,在诗的场域达成了一次共生。我拒绝将土地符号化,所以当镰刀割过麦茬时,同时也不忘留住它粗粝的刺痛感。当村庄里发酵的酸味即将灼伤纸页时,这些诗句不是助燃剂,也不是灭火器,而是记录生命过程的标本符号,其中深藏着民间俗事的原始真实。
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些分行中寻找牧歌。翻开书页时,你踏上的会是一条沧桑壁立而深厚的土路。这里既有“柴米油盐茶的平凡”散发的暖意,也弥漫着“浮在墙外那一头彷徨”的冷冽。这些诗句如“旧日子里的铁熨斗”,既熨平生活的过往,也留下“熨烫糊的情感”的焦痕。它们最终指向的,是我灵魂深处那块“依着云的地方”。当所有确定的意义坍缩,唯愿诗能点亮“隔山灯火”,让失重的生活重获“轻暖的光”。
这里的果实也不提供甜蜜的慰藉,它们只负责刺破遗忘的硬壳,让被遮蔽的生命重新“长出花瓣”。
愿望是我的,结论留给大家。一眼望尽天涯的大平原上,很难生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念。但我的村庄有河,它时时会提醒我还有这水望着那水深的警醒,而读者便是让我敬重的水文测量师。读过我的诗集,看过那些对诗句显影重现的画作,只要还能留下一星点的记忆,那都将是我值得庆幸的标记。
是为序。
南瓜也沉默成一片月亮
对土地生出的一切总是眷恋
用稻根上的细土种下一棵石榴
任由稻草装饰晚风的美梦
在小院里的夜灯未亮之前
是深秋
摘下一颗颗稻粒
从北走到南又从南回到北
这一路
它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是否还想登上乡村的屋顶
看看这车马极速的新枝里
还有多少不被嫌弃慢生的果实
我望向夜空
南瓜也沉默成一片月亮
在圆月日
让土地上的星星
为那些洁白 轻轻的话语
敬奉长久
经年
在许多许多年前
你还是一个很小的你
调皮到
只听到蝈蝈声才肯入眠
家人们
只能等到你入睡时才放心劳作
院中的老磨盘
在你的梦中转啊转
转出一锅窝头香
那一天
你醒来时没有啼哭
你第一次听懂
录音机伴着笸箩里的棒子面儿
传来小城故事里的甜与忧
就这样
你一天天长大
当乡野的灵性与你邂逅
录音机变得老旧
歌声却依然如旧
经年
你寄去情致
磨出新鲜的棒子面儿
只是 只是
想起当年高悬于树上的棒子们
真是一件
一去不复返的事
暖和的小事
我在节气里的冬日
写下一封信给小雪
冬季里的赤诚
让我总想在这片芦草地行走
踩着寂寞的火花
把内心的热烈藏于苇叶里
看一棵草枯萎成烟花一样的生命
我还是在意你不说的心情
却欲言又止在入冬的时刻
我一写再写 却只能收于沉默
用厚厚的银白掩盖荒芜
于是 我开始
再次柔软成一筐刚丰收的棉花
不再担心或怀疑
这个冬天是否把天真拉到萧瑟
让我想到的是
应跟随小雪在这片芦草地里走一圈
把365天里的寂静都走尽
我不要凛冽
只喜欢一些暖和的小事
因为我心里有一瓶酒
你手里有一支烟
时间
夜色退去
院子中的花开成粉色
坐在摇摇椅上
风不一样 天空不一样
想起一个人 尘埃不一样
黄昏悄悄过去
旷野的小路
街上未亮的灯
多余的犬吠
木门栅栏上褪色的春联
是九十年代的样子
好像坐在家门槛
见头发花白的姥姥
脚踏缝纫机
挥一挥袖
也缝补起晓天的烟霞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傍晚
所有的天籁
来自收音机
来自墙外的田野
小城故事和虫鸣柔拌的
晚霞与长歌
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少
是寂静与曙光间的一片乡野
好像心怀旅愁
举着孤灯
轻轻扣门的人
绕过炎凉
从寒冬到春深
凝视
相遇是一双眼睛的凝视
为时空铺满了深思
这年辞朝暮里那些解不开的意
似乎隔了几光年的距离
其实只是一分钟又一分钟组成的遥远
我不想为一个无声而忧伤
能过去的都太轻浅
夕阳会在灿烂中走进月光
我只想让这一刻的视线由神入骨
让千年的笔意
和不说的深念
顾盼
听见
雨夜里有孤独
特别是雨停了之后
一些繁密
让窗边的雨和窗边的树
亲近着缓慢生长
我坐在沙发想着什么时
脑子里排挤掉一些荒芜的叹息
心就跳进了池子
我在池子深处
触到一颗无底的心
游上来
让心碎过的诗句
迎接一个透亮的清晨
再次浸在房间里的红沙发
拿起稿纸
听家乡的泉眼冒出咕嘟声
和一些珍贵又稀少的爱
一同落在院门前的白蜡树上
树叶见着
另一片树叶的结实
隔山灯火
三月是听风的时节
黎明时醒来就听到风声了
我听到
风在月牙上虚度过夜晚
果真漫长
面对星光
它再也不想吹动一颗星星
我站在黎明的窗前
与百年书稿倾听风响
无处安放的风
与无处安放的落笔
那样相似
风
也曾刮过我的扉页
但我们是否认识过
我只能在黎明中
继续睡一个小觉才知道
又梦到 我迎着风
去那个遥远之地买馒头
这次不一样
把馒头铺的馒头全部买下
拿不动 推车回家
这次是顺风
也曾见过
风看窗外那片空旷的土地
几片寂寞的叶子旋转时
就能被它没收到无影无踪
但风从未没收过一个馒头
时间与风 各自传
字与年长的夜
行进轨迹
那些天各一方的人
无非是一条信息
转到另一条信息
可我看到为孤独分身的人
嗅到的是心底的风声中
诉不出的声响
唱首挽歌
一夜的雨
下满了窗前的整片树林
是雨后的一片落叶
让人感受到
又多了一份待完成的稿子
那就让渐低的蝉鸣
伴着老去的枝
唱首挽歌
让怀念的疼痛收一段尾
即使占卜那样准
也要一步步行走
走到
可以唤醒一个永别的日子
你得相信
敢于说出的爱都是真的
母亲的花
我的两位母亲
一位住在心里 一位长在脑海里
住在心里的母亲温柔慈祥
在遥远之地护佑我
脑海里的母亲对我严厉有加
她在现实的近处不错过一丝一毫的教导
母亲的严苛 让我的生命残缺又饱满
母亲的慈爱 为我烙印下诞生时的慰籍
从小到大 我总会梦到
一条满是青砖碧瓦的长长胡同
在初夏时的门当处开满一大片黄色花海的胡同
我记得慈目的母亲生得气质
她抱着我拥起我
逗说我的小鼻子是水滴鼻
我想在我失去所有记忆之前
母爱的味道我不会忘记
即使我们很少见面
即使她不再年轻
她仍是我的菩萨
是我想闻到得奢侈的幸福
今天
我在油菜花田
捡拾起花神撒下的第一颗种子
为母亲种一株
不种许多株
叫感恩的花
一枚盘扣
称一称在世间的重量
肉身似轻麦
灵魂是圆荷
上帝造就过这样同款的人吗
我想有过
在古代
谢道韫
手脚胖嘟
腰肢纤曼
是美人
如今
高高个子惹撒娇
不需写诗
是美人
姐姐说我你穿越错了
我否认
总有种感觉
是从丝绸之路回来
只造就一枚盘扣的人
晒千年
我在村子的大集淘到一只泥泥虎
又在画案画出一幅小小鸟
看一看那匹陶瓷马
就想到它已无数次
带我梦回大唐飞奔过遥远区域
而在此时
是草筐里多出的鸡蛋把我叫醒
醒发好暖阳的日子
捡拾起一颗颗善念
为岁月积攒厚道
每每
便想为它们写下一首诗
让新诗句里的古意
安放在太阳底下沉浸
把小画 新瓷 民风
晒出泛黄和斑驳
晒到它们
假装来过几千年
丈量土地
从村庄的黄昏走进冬夜
和晚霞在树梢头想了许久的事情
不知这一生要走过多少未知的路
在纤细的枝条间
在喜鹊飞过的蓝天
我都曾
试图用一百年前的尺子
丈量土地的明媚
终是从未来到留不住美的上空
悄然回家
织
把生活的裂痕
汇成一条条线
用一垄垄田埂拼成框
在熟视无睹的细枝末节处
被生发
被疗愈
被时间透过的光
填补缝隙
厨房玻璃上的晨雾
丝瓜架上的小鸟
晾晒的鼓起风帆的床单
那些未说出的情话
正为晾衣绳上的水珠凝成晶莹
此刻黄昏的针脚
穿过姥姥的顶针
将日子的回声缝进了布口袋
为所有的晚霞收拢起衣襟
盛着年轮的旧陶罐上
探出毛茸茸的触须
沉睡的蝴蝶忽然颤动翅膀
飞过叶脉
飞过发烫的毛边
映在小镇的天际
我看到
生活的缺口终会织成圆满
不必用力
立秋的午后
阳光落在建筑师的窗口
斑彩错置到屋后
院子上空依稀有鸟飞过,盘旋
风 不再热
光影 银杏 蓝天 半山夕阳
有了复古的胶片时光
一下子
把人拉回到几世前的藏经阁
在厚重的经板处
我一眼看到了那篇字
那篇和前辈们
探讨过多少个日夜的字
当我推开一扇轮回的字门时
我见到
佛不仅聚大美
万张的经板中也含着浪漫的诗
像宇宙
也会涌动起大小不一的思念
和地球的孔隙 水流的湍急
千年不腐的留意
四季朝暮的刻痕
诉说
不必用力的生活
|
|